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规划行业优秀论文推荐: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

国匠城 国匠城 2021-01-15


今天为大家推荐2018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从中可以看到城市规划领域目前关注的研究方向有哪些,学习其中的研究思路,学习优秀论文的撰写技巧。在公众号回复“优秀论文,即可获得优秀论文PDF版。以下获奖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 城市规划学刊(2018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我们为大家摘录了每篇文章的摘要,方便大家阅读。


一等奖:


中国主要城市关联网络研究


唐子来、李涛、李粲 来源期刊:《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7(1)

从全行业的资本支配视角,采用企业关联网络的总部—分支法,识别和解析中国主要城市关联网络的基本特征,包括层级、格局、方向和腹地维度。验证了城市关联网络是城市体系研究的重要方法,而企业关联网络则是城市关联网络的有效表征。城市体系研究不仅要关注地理上的邻近性,更要强调功能上的关联性;不仅要关注城市作为场所空间的邻近性,更要强调城市在流通空间中的关联性。城市关联网络的本质是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而企业是城市关联网络的“作用者”,众多企业的区位策略界定了城市之间的关联网络。 


人口城镇化特征与国家城镇体系构建


李晓江、郑德高 来源期刊:《城市规划学刊》 刊出期次:2017(1)

我国城镇化历经30余年的发展,人口结构和流动特征已发生了诸多变化。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快速扩张,在休闲消费与城镇空间特色化供给方面产生了新的需求。以人的流动为主线,通过多维度的城镇化人口流动与人群特征分析,认识城镇化发展新阶段的特征与规律,通过对城镇化空间特征及不同层级城市功能的研判,合理优化我国城镇空间格局与城镇体系,引领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二等奖:


城市化20与规划转型———个两阶段模型的解释


赵燕菁 来源期刊:《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7(3)

城市化和任何现代商业模式一样,都分为"积累"和"生产"两个阶段。前者需要把未来的收益流贴现过来形成资本,后者需要把形成的资产还原为真实的收益流。由于积累和生产收益模式的不同,当城市化从1.0转向2.0时,会出现"现金流缺口"。由于资本和现金流存在不可替代性——资本收益只能用于资本性投资,运营性支出只能由现金流覆盖——怎样创造足够的现金流,就成为城市化1.0能否成功转向2.0的关键。存量规划的核心,就是将已经形成的资产转化为现金流。 


大城市“空间结构—交通模式”的耦合关系研究——对厦门市的多情景模拟分析和讨论


黄建中 胡刚钰 赵民等 来源期刊:《城市规划学刊》 刊出期次:2017(6)

"多中心"空间结构已成为我国大城市、特大城市缓解交通拥堵及应对规模增长带来的"大城市病"的战略共识,研究大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的本质涵义,探讨"空间结构-交通模式"的耦合关系及实现"空间绩效"的路径;具体以厦门为研究案例,基于"职住平衡度"、"交通模式"两大要素确定多种规划情景,构建交通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的城市的道路交通运行状况,分析和解释"空间结构"与"交通模式"的动态关联性与空间绩效。这一方法的应用,可使规划决策的效果可视化,从而有助于提升规划决策的科学性。 


城市空间形态分区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


杨俊宴 来源期刊:《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7(3)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降速-提质”转型对于空间形态的品质和特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空间形态分区以街坊三维形态作为基本控制单元,为城市总体层面的空间形态优化提供理性化支撑,促进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在调控城市建设中发挥更重要更有效的作用。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理论实践的基础上,厘清了空间形态的逻辑体系,从空间内在机理入手,阐述其公益性、经济性和美学性的价值导向和城市空间表征,并剖析空间形态分区的控制要素,揭示了空间形态发展的内在机制,分析了空间形态分区的控制目标、工作内容和方法以及可能产生的作用,初步建构了空间形态分区的框架,进而提出了城市空间形态分区控制的方法体系,建立空间形态的结构骨架与外在意向的整体控制框架,从基于公益性的空间底线划定、基于经济性的基础模型和基于美学性的设计修正、基于操作性的控制管理等方面,探索城市空间形态分区的理论与方法。 


解析中国城市规划


孙施文  来源期刊:《城乡规划》 刊出期次:2017(1)
本文通过对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发展历程的回顾,从规划作用和规划体系内外关系的角度,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制度以及规划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剖析,揭示了中国城市规划体系构成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为当今规划改革的讨论提供基础。 


三等奖


上海总体城市设计中的城市高度秩序研究


周俭、俞静、陈雨露、陆天赞  来源期刊:《城市规划学刊》刊出期次:2017(2)


在总体城市设计层面如何通过规划来管控城市高度是任何一个总体城市设计都需要解答的课题。按传统的建筑高度分区方法进行城市高度的管控显然不具备技术和方法上的合理性。上海总体城市设计专题研究从城市三维空间的数据分析方法入手,解读了上海中心城区城市高度的层次格局和主从关系逻辑。在此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基于城市高度组合类型分析,对城市三维空间秩序进行整体优化的管控思路与对策。 


战略引领与刚性管控: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成果体系创新——上海2040总体规划成果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张尚武、金忠民、王新哲等 来源期刊:《城市规划学刊》刊出期次:2017(3)


适应城镇化转型时期调控城乡空间资源的要求,发挥城乡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加强规划、建设、管理的统筹,是当前总体规划编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上海的城市发展正步入存量发展时代,引领城市战略升级、适应城市转型发展环境、探索符合上海实际的总体规划成果体系,是上海2040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分析上海2040总体规划面对的发展环境和挑战,反思传统总体规划编制成果的局限,针对上海大都市地区空间发展模式转型和空间治理要求,围绕总规定位、成果框架、管控体系、成果形式等方面,总结了上海2040总体规划成果体系创新的基本思路。 


人居三、中等发展陷阱的本质与我国后中等发展期规划改革:再论整体主义


王红扬 来源期刊:《国际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7(1)


解读人居三,以《新城市议程》和《城市与区域规划国际准则》为例,剖析其中潜藏着"规划包罗一切"的危险。该倾向似乎具有逻辑必然性,论文论证其背后是先验、确定、局部、线性的世界观。进而,以一个"认知形成"原型引领,系统阐述以关系、一致性、可变、同时性逻辑、整体等为核心的认知与事物演化的真正本质。


两种世界观的对比,澄明了包罗一切式解决方案普遍发生但无效的原因,其与中等发展陷阱的关联,以及突破中等发展陷阱的原理等,最终应用于对中国式中等发展及助力突破中国式中等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与规划改革的讨论。本文以建构整体主义为核心理论诉求,本身也是该理论的一次实践。 


城市收缩的国际研究与中国本土化探索


张京祥、冯灿芳、陈浩 来源期刊:《国际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7(5)


随着中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巨大变化,长期延续的城市增长主义模式正在终结,城市收缩已经引起了学界、业界的高度关注。文章解读了西方语境下城市收缩的内涵,论述了城市收缩的成因、机制与效应,辨析了城市收缩与城市衰退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着重基于中国国情与发展环境的独特性,本文将城市收缩分为三种主要类型:趋势型收缩、透支型收缩、调整型收缩,分别论述了不同收缩模式的现象、机制及其影响,并总体上概括了中国城市收缩的生成逻辑。文章最后尝试提出中国城市应对收缩的若干关键策略。 


城市生态修复的理论探讨:基于理念体系、机理认知、科学问题的视角


沈清基 来源期刊:《城市规划学刊》 刊出期次:2017(4)


城市生态修复的实践方兴未艾,极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主要从理念体系、机理认知、科学问题三个方面展开城市生态修复概念的理论思考。在进行相关概念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生态修复概念界定。从城市问题、城市土地、城市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复合性、人的能动性等方面提出了城市生态修复的若千特征。从有机性、健康性、韧弹性等视角,提出了城市生态修复的基本目标表征。从多学科、智慧、艺术三个方面提出了城市生态修复的理念(论)体系。从历史、能力、效益、人力资本角度提出了对城市生态修复机理的认识。从潜力、标准、效应、生态修复与生态管理协同角度阐述了对城市生态修复科学问题的看法。 


跨越我国城乡发展的刘易斯拐点——“机器换人”现象引发的理论研究


游猎、陈晨、赵民 来源期刊:《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7(6)


尽管从总量上看我国农村仍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但城市地区的民工荒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现象仍频频出现;尤其是2010年后,我国局部地区甚至因劳动力价格上涨而出现了企业和政府合推的"机器换人"趋向。本文基于理论解释框架,首先对不同产业门类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做历时性分析,然后对不同空间地域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做截面分析,从而从经验层面揭示机器换人的动力机制及劳动用工的产业和区域差异性;最后基于研究发现提出了若干政策思考。本文认为我国劳动力的城乡统一市场不断发育是一个大趋势;但在我国这样一个大国,从城乡二元到一元结构的嬗变将呈现出多重模式和路径。 


佳作奖


从“设计导向”到“管控导向——关于我国城市设计技术规范化的思考


段进、兰文龙、邵润青 来源期刊:《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7(6)


近年来,我国各地编制了大量的城市设计,但实效性却普遍较低。通过对具有典型性的常州案例进行十余年城市设计实践的评估,系统揭示了当下城市设计实施中因制度缺失而带来的困境。同时,部分省市也进行了地方性的城市设计制度构建,但由于存在"重设计、轻管控"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当下城市设计实施困难的状况。


作者认为,问题的根源来自于对城市设计认识的偏差,城市设计不是设计建筑,而是针对城市形塑过程进行的规划干预。因此,我国的城市设计技术规范化工作需要从"设计导向"转型到"管控导向",并通过与法定规划的多层次衔接、规范化的城市设计成果转译和城市设计实施管理程序等,提高城市设计在规划建设中的实效性。 


超大城市总体规划的转型与变革——上海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实践探索


庄少勤、徐毅松、熊健、刘晟 来源期刊:《城市规划学刊》 刊出期次:2017(2)


上海已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作为资源环境紧约束下的超大型城市,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需要。城市总体规划是重要的公共政策,对引领城市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分析了当前城市总体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对上海历版总体规划特别是现行总规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认为现行总规对上海的城市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但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不确定性因素的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实现规划目标的路径和政策,难以适应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趋势,因此,需要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以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系列重要会议精神。


随后详细介绍了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逻辑框架、规划视野、成果形式、组织方式、实施保障等方面做出的实践和探索。 


城市居民空间活动研究中大数据与复杂性理论的融合


杨东援 来源期刊:《城市规划学刊》 刊出期次:2017(2)


城市交通领域中对策体系多维拓展,迫切需要研究的系统演化不确定性,以及信息化建设所产生的数据资源,成为导入复杂性理论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催化剂。将数据资源转化为决策能力,进而提升行动效果,是应用导向的路径。围绕"证-析"的感知、认知和洞察,成为围绕复杂性大数据分析的主要技术环节。对此的讨论,展示了以城市交通为背景的居民空间活动研究中一个处于探索中的研究框架。 


上海市老年人社区服务设施需求特征研究——基于步行能力差异的视角


李敏、胡刚钰、黄建中  来源期刊:《上海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7(1)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研究老年人对社区服务设施的需求特征,进而为社区服务设施的配置优化提供依据,对于提升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老年群体内部的差异性研究较少,已有研究常以年龄、性别等基本属性进行分类,以步行能力作为分类标准的研究尚未开展。


基于老年人步行能力差异的研究视角,选取上海市延吉社区中5种不同步行能力老年人,以及19种社区服务设施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步行能力老年人对设施的重要性、使用频率、组合使用、步行可达性,以及服务项目的需求进行分析比较,探讨不同步行能力的老年人对社区服务设施的需求特征的差异,以期为老龄化背景下社区服务设施的差异化和精细化布局提供一定的参考。 


宅基地审批管理中的权利(力)冲突与权利失配——土地发展权配置视角的研究


樊保军、彭震伟 来源期刊:《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7(6)


新增宅基地审批管理是赋予农民将其他类型土地转变为农村住宅用地的权利,其实质是对特定类型土地发展权的配置。由于宅基地承担一定的社会保障功能,宅基地发展权的配置既有行使公权力以维护公共利益的性质,又有保障和落实农民基本权利的要求。


其特殊属性形成宅基地发展权配置过程中公权力行使与农民私权利保障之间的冲突,以及发展权空间配置要求与农民对土地的现状权属分布不相匹配的矛盾。


权利(力)冲突状况下,政府与农民的利益博弈造成农民权益受损与土地低效利用问题并存的现实,而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未能有效化解权利空间失配的矛盾使得规划失去实际指导作用,影响到宅基地空间布局优化目标的实现。因而,如何解决权利(力)冲突问题和化解权利空间失配的矛盾是破解目前宅基地审批管理困境的关键问题。 


新自下而上进程——电子商务作用下的乡村城镇化


罗震东、何鹤鸣  来源期刊:《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7(3)


电子商务作用下的乡村城镇化是信息化时代的新自下而上进程。这一进程是对乡村地区社会、经济环境与物质空间的系统重构,体现为跃迁的就业非农化、全面的生活现代化以及集约的空间城镇化特征。其与30多年前的自下而上过程有着许多共同点,但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和进步。乡村草根创业者将低成本的创业环境、本地非农产业基础以及农特产品的资源优势等乡村本土要素与互联网、电子商务结合,使得乡村得以突破传统区位约束,参与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分工,实现规模与职能的跃迁式发展。资本下乡和人才培育为电子商务作用下的乡村城镇化升级提供了重要保障。在这一进程中同样需要精明收缩的乡村发展思路。 


广州“城中村”改造之谜:基于增长机器理论视角的案例分析


郭友良、李郇、张丞国  来源期刊:《现代城市研究》 刊出期次:2017(5)


在广东省"三旧"改造的背景下,"城中村"改造再一次引发全社会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城中村"改造的利益分配关系。通过构建政治经济学的增长机器理论分析框架,将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政策的演变与各时期对应的猎德村改造方案相结合进行剖析,以期探讨改造背后主体的利益格局、权力关系以及合作关系变动的原因。


城市政府在"城中村"改造中的目标是政治利益最大化,其实现有赖于对包括经济利益和环境效益在内的多元激励和约束的均衡,为此城市政府通过土地开发管理权对改造容积率进行控制,居于支配地位;村民聚焦于巨大的既得土地利益,土地集体所有的产权属性赋予其强大的谈判能力;开发商所获利益是房地产开发的平均利润,因为掌握改造的资金,其角色不可或缺。


在上述利益与权力关系下,满足村与开发商的土地利益必然使改造容积率过高,主体间的合作空间非常有限。"城中村"改造的出路在于依法依规界定村民合法的土地利益,并采取规划手段降低改造容积率。 


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的城市创新空间研究


郑德高、袁海琴  来源期刊:《国际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7(4)


文章通过对创新理论的研究与梳理,认为创新空间理论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外还处于萌芽状态。作者结合国内外城市创新空间案例,总结出当前的创新空间主要存在校区主导、园区主导和校区园区双主导三种创新空间模式,并从"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的角度提出了创新空间发展的理论模型,认为校区、园区和社区是城市创新的主要空间载体,三区融合是推动城市创新的关键发展动力。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三种典型的创新空间模式:圈层发展模式、园区社区化发展模式与融合发展模式。 


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


金广君 来源期刊:《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刊出期次:2017(4)


论文以住建部出台的《城市设计管理办法》为背景,回顾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和各自的思维特征。通过分析比较两者的异同,认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成果最终可以"殊途同归"的本质是其同质性。针对当前中国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提高塑造城市空间的"设计含量"的观点出发,认为城市设计应该取代控制性详细规划成为法定规划内容。


中国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特征区划及其保护思考


魏成、苗凯、肖大威、王璐  来源期刊:《现代城市研究》 刊出期次:2017(11)


基础设施作为传统村落村民生活和生产的物质性载体,其完善与协调与否是衡量传统村落保护成效的重要标志。从分析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的"适应性"、"生态性"以及"地域性"三个基本特征入手,运用与结合相关区划方法,以前三批2555个中国传统村落为基础,构建了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特征区划,系统梳理了分区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的典型特征,并对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的保护提出了针对性的思考,以期丰富与深化传统村落保护的既有研究。 


提名奖


乡村社会关系网络与中国村庄规划范式的探讨


王旭、黄亚平、陈振光、贺雪峰 来源期刊:《城市规划》刊出期次:2017(7)


震后重建规划实践的系统辨析及思维模型


邱建、曾帆、贾刘强 来源期刊:《城市发展研究》刊出期次:2017(4)


城乡关系演进与治理策略的东亚经验及借鉴


吴梦笛、陈晨、赵民  来源期刊:《现代城市研究》 刊出期次:2017(1)


全球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制度的主要特征辨析——兼论上海风貌保护条例修订的核心问题


张松  来源期刊:《上海城市规划》刊出期次:2017(6)


基于大数据的城市规划评估思路与方法探讨


席广亮、甄峰  来源期刊:《城市规划学刊》 刊出期次:2017(1)


矛盾共轭:历史街区内生平衡的保护思路与方法


肖竞、曹珂  来源期刊:《城市发展研究》 刊出期次:2017(3)


效用型增长:边缘地区城市化模式


赵燕菁 来源期刊:《城市发展研究》 刊出期次:2017(6)


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的编制探索——以《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为例


葛岩、唐雯 来源期刊:《上海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7(1)


大城市建成区小尺度公共空间场所营造与社会资本再生产


杨贵庆、房佳琳、关中美  来源期刊:《上海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7(2)


建筑环境评估体系在中国农村地区的适应性研究


万丽、吴恩融  来源期刊:《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刊出期次:2017(3)


路网效率与选择的模型比对分析


郑曦、魏皓严 来源期刊:《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刊出期次:2017(6)


基于弹性理念的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初探


李彤玥 来源期刊:《现代域市研究》 刊出期次:2017(9)


在本公众号回复“优秀论文”,获取论文PDF下载地址。





每日学习,共同进步

国匠城知识成长星球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