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之古诗词鉴赏专题

2016-11-19 高岭飞凤 语文月刊



古诗词文体常识(一课时)

一、古诗分类

1、按形式分为:

1)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唐以前的诗歌和唐以后的非近体诗都是古体诗。主要有四言诗(以《诗经》为主)、骚体诗(骚体,亦称楚辞体,是屈原创立的,多为七言,常用“兮”字结尾,如《离骚》)、乐府诗(指汉时乐府官署所采制的民歌,多为五言,如《迢迢牵牛星》)、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2)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

绝句:全诗四句,分五绝和七绝,无需对仗,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全诗八句,分五律和七律;三与四句对仗,五与六句对仗;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即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按题材分为:

1)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为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所开创。如孟浩然《过故人庄》、陆游《游山西村》。

2)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而创作的诗歌。如王之涣《凉州词》、王昌龄《出塞》。

3)写景诗:是指描写自然山水的诗歌。如李白《望庐山瀑布》、王维《鸟鸣涧》。

4)咏物诗: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歌。如王安石《梅花》、于谦《石灰吟》。

5)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如李清照《绝句》、刘禹锡《乌衣巷》。

6)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如李白《静夜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李白《赠汪伦》。

8)爱情诗:是抒发男女间爱情的诗歌。如李商隐《夜雨寄北》、汉乐府《涉江采芙蓉》。

(9)感遇诗:对所遇事物抒发感慨的诗。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龚自珍《己亥杂诗》

 

3、按表达方式分为:

(1)叙事诗:杜甫《石壕吏》、白居易《卖炭翁》。

(2)抒情诗: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杜牧《泊秦淮》。

(3)议论诗:朱熹《观书有感》、苏轼《题西林壁》。

 

二、词

1、词的名称: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还被称作诗余、歌曲、乐府、长短句如《白石道人歌曲》、《东坡乐府》、《稼轩长短句》。词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2、词的分段:词的一段叫一片或一阕,第一段叫上片或上阕,第二段叫下片或下阕。

3、词的牌与题:词牌与词的形式有关,规定词的调、字数、平仄等;词题与内容有关。

词可以无题,但一定有词牌名。

鉴赏古诗词的人物形象(一课时)

1、知识储备

(1)人物形象的分类:

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

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如柳宗元《江雪》中渔翁的形象。

2)鉴赏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

①描述人物生活的环境,指出其特点;

②描述人物的生活,指出其特点;

③用一句话表述人物的性情特点及身份。

 

2、范例精讲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    

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隐者”的形象。

一、二句写一条小路沿着山崖靠着青翠的山壁通向山的深处,半山坳寒云缭绕着山泉岩石,表现了隐者生活环境的僻远、幽深。三、四句写隐者酿制的酒熟了,他自饮自酌,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的情景,表现了隐者生活的闲适自在、与世无争。全诗塑造了一个远离尘世、淡泊闲适的隐者形象。

【译文】

沿着山崖上的小路,脚踏着深青色的崖壁,半山坳寒冷的云朵环绕着山泉和岩石。隐者酿制的酒熟了,他自饮自酌,足不出户,残花落满地面,丝毫没有人的行迹。

鉴赏

这首小诗,前两句写“访”。诗说一条小路,沿着山崖,靠着青翠的山壁,直通向山的深处,山中寒云缭绕着山泉危石。诗极力铺写了隐者所居之地的环境,通过这幽深静阒的环境,突出隐居在这里的人的避世脱俗、高蹈绝尘的襟怀,未写人而人已呼之欲出。第一句的诗眼“踏”字下得很切,呼应诗题“访”字,使山景是作为诗人在来访途中所见,山路与山坳的两组景色也分出了先后层次,益显得山高幽深。如改成“近”、“贴”等类词,便成了单纯写景,跌入下乘。第二句的“抱”字,形象地刻绘出泉水蜿蜒、山石清秀、云气缭绕的景况,很见锤炼之工。

三、四句写隐者喝着自酿的酒,颓然醉倒,足不出户,门外落红满地,无人洒扫。这两句不直说隐者之高,只是通过他疏懒闲适、脱略形骸的生活,表现他与世无争、万事不关心的淡泊情怀,与宋邵雍《安乐窝》绝句中的后两句“拥衾侧卧未欲起,帘外落花撩乱飞”极为相近。诗即事达情,与上两句的景物描写合成一个整体,由此表达自己对隐者的崇敬。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出仕与归隐是一对矛盾。由于自身的抱负与向往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便促使诗人们转而赞美自然,赞美返回自然的隐士。自从陶渊明热衷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的生活以来,不少诗人讴歌无忧无虑、沉湎自然的生活,要“独无外物牵,道此幽居情”(韦应物《幽居》)。发展到最后,把疲倦于现实生活的观念进一步变化成疲倦于一切,连日常的应酬、洒扫,朋友间的来往也不放在心上,以门外青苔、落花不扫、人迹不到为高,如贾岛诗所述“自从居此地,少有事相关。积雨荒邻圃,秋池照远山。砚中枯叶落,枕上断云闲”,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郭祥正这首诗的三、四句,赞赏隐士闭门饮酒,门无人迹,落花狼藉,也是这种思想的延伸,可视作中国写隐士的诗的共同点。

 

3、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首联写清风吹开柴门,刚辟的小径新栽了许多竹子;颔联写竹梢的影子追随茶碗细细地落在轩中,竹叶的清音追随篆烟轻轻地飘来。这两联表现了诗人生活环境的简朴、清幽。颈联写暑天倦来躺卧,看星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闲来吟诗,看素雪覆压着竹枝,反映了诗人生活的闲适、洒脱。尾联诗人设想这儿的冬季一定更好,不要移走墙下的一株梅花,表现出诗人高洁、闲雅的情趣。全诗塑造了一个生活简朴、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译文】

柴门被风吹开,轩的前面,小径才开辟,竹子刚栽下。竹梢的影子追随茶碗细细地落在轩中,竹叶的音响追随篆烟轻轻地飘来。暑天倦卧,可以看到星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闲来吟诗,可以看到素雪压在竹枝的景象。设想冬季,这儿的景象,一定更好;不要移走墙下的那一株梅花。

这首诗写竹轩景物,自然清丽,可以从中看出作者本身的志趣。作者虽然出身于勋业很高的富贵之家,但心志清隽,爱好闲雅,摆脱了富贵子弟庸俗的习气。

鉴赏

开头两句写竹轩面对柴门,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轩的前面,是刚刚开辟不久的小径,径边栽上了许多篁竹,环境是非常优雅的。三四两句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妙在结合轩中的清事来写,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第五六两句写竹轩清趣,写的是暑天的夜晚和冬天下雪的白昼,以轩内倦卧看星,和冬天对雪闲吟为主,以“星穿过”和“雪压摧”相应地写竹,达到水乳交融、情景俱妙的程度。因此时尚在夏季,所以第六句所写的情事,只是虚写,是预想如此。作者设想到了冬季,这儿的清景,一定格外宜人。冬天是梅花的季节,梅花的寒香冷蕊,配上修竹的疏枝翠叶。纵使不是雪天,也便梅竹同淸,使竹轩更有幽致。若是下雪的话,那么雪地映梅花,静听竹林里敲金戞玉的声音,此境岂不更加清绝。所以作者在诗中叮嘱自己说:“莫移墙下一株梅,”梅花将为竹轩带来更多的诗兴啊!到那时节,是“日暮倚修竹”,还是欣赏月下的梅花,那就听自己的便了。

鉴赏古诗词的景物形象(一课时)

1、知识储备

1)几个重要的概念

①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象。

②意象是指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景物形象。

③意境是指由意象所创设的生活画面而呈现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或孤寂清冷,或恬静优美。

2)鉴赏景物形象的答题思路: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绘景)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景)

③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悟情)

 

2、范例精讲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赏析。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这是一首夏日即景诗,从景物形象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此诗是写初晴之后,青苔长满湿地;昼梦之余,绿树了无人影;只有旧时相识的南风,悄悄地吹开大门,又拂动着书页。描写出夏日田园和谐静谧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恬适宁静的心境。

【译文】

新雨初晴,满眼尽是碧绿的青苔;午梦醒来,绿树摇曳却寂静无人。阵阵南风,是我那旧识老友来访;悄然而来,你推开房门翻动书页。

鉴赏

第一句正好和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相反,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青苔满地”,比起刘禹锡“苔痕上阶绿”来,这“苔”要多得多。同样描写幽静的境界,无苔,有苔,多苔之差是巨大的,王安石用无苔以表现“净”,刘禹锡用上阶绿之苔写独处陋室之“静”,这首诗满地之苔则因久雨初晴,其中差异不能不辨,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方法。

第二句写午梦醒来之后,虽然只见到“一树碧无情”,但宁静恬适的心境却是非常好。经过长时间雨洗之后,树更是绿油油的,多么令人惬意!诸葛亮高卧隆中,一觉醒来,不是还高吟:“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吗?想到这,诗人会心地笑了。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后两句。诗人把南风写成是一个十分诙谐而又善于戏谑的老朋友,他偷偷地推开了门,闯了进来,还装作爱读书的样子,正不停地翻着书。诗人为读者种了一株诗苑“惹笑树”,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发出爽朗的笑声。其实,这样写并非诗人首创,发明权当属唐人,薛能的《老圃堂》有“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李白的《春思》有“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融薛、李诗句于一炉,经过锤炼锻造,又添上绝妙的“偷”字,表达效果远远超过了原作。这绝不是“偷”,而是创新。使诗作显得自然亲切,意趣盎然。

 

3、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西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此诗是写如云的海浪汹涌而来,又咆哮而去;北风呼啸,雷声阵阵;千山连绵,急雨来临。描写出海滨暴风雨来临前雄浑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处惊不变、乐观豁达的豪情。

【译文】

海上滔天的巨浪,像云彩般高涨,涌过去了,又急急退了回来;强劲的北风刮着,夹杂着数声轰雷。我站在楼上把四面的帘子高高挂起,然后静静地躺下,欣赏着暴雨,欣赏着雨中重峦叠岫的风采。

鉴赏

这首诗写在海边的高楼上欣赏暴风雨的状况。前两句为后两句蓄势,照例描写暴风雨到来前的风云雷电,因为在海边,便加上了浪,更显得气派场面的闳大。

第一句把云与浪混写,说海浪像云一样,滚滚而去,又逆涌而回,暗藏了下句的风。“浪如云”是说浪大,而暴风雨前的乌云低垂海面,与浪相接,因此写了浪“去却回”,也就等于写了云“去却回”。

第二句着意在风,带出了雷,便把暴风雨前应有的景况都写全了。诗写这派景象,仅淡笔以“如云”二字轻点浪,没有作过多的铺排,但自然能让人感受到雨前风吼、浪涌、云压、电闪、雷鸣等雄伟场面。

“朱楼四面钩疏箔”,此句在全诗结构上位置颇为重要,起一种衬垫作用。有了这一句,全诗避免了一气直下,显得跌宕有致。西楼是处在海山之间,诗写景是由海(楼前)——楼侧——楼——山(楼后)的顺序。此句写“朱楼”既是点题,更是从楼前海景通向楼后山景的桥梁,也是由写景转向抒情的过渡。考察诗意,此楼当雄踞于某座近海的青山之上,视野开阔,可回顾千山。“四面钩疏箔”,指楼上人也即诗人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起。按常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只有垂帘,一般不会挂帘。但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使人遐思而生奇趣。

“卧看千山急雨来”,诗人于尾句道出了内心的豪情,也解除了疑问。前两句写风吹、云涌、浪卷、雷鸣,这是一支壮美的序曲,诗人最欲欣赏的乃是作为“主角”登场的“千山急雨来”的出色表演。他要看“急雨”打破雨前沉闷局面而呈现的新鲜境界,以开阔心胸。这种美学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思想境界。诗中一个“卧”字亦耐人寻味,它把诗人那种雍容气度生动表现出来,动中寓静,以静衬动,跌宕有致之妙于此可见一斑。

鉴赏古诗词事物形象(一课时)

1、知识储备

1)释义:事物形象,即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通过对这种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思想情感。这里最典型的是咏物诗。

2)事物形象的鉴赏思路:

①结合诗句,描述出事物形象。(绘形)

②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析神)

③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志。(悟志)

2、范例精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赏析。

      

郑思肖①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①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出来做官,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就是在南宋灭亡以后写的。

请赏析“画菊”的形象。

此诗写菊花不像别的花那样在百花丛中绽放,而是独自开在稀疏的篱笆边,享受着无穷的乐趣;它宁可在枝上抱着菊香而死,也不愿被北风吹落。表现出菊花孤傲绝俗、傲骨凌霜的特点,诗人以菊花自比,表达了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民族情怀。

【译文】

菊花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独享无穷的乐趣。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的北风之中!

鉴赏

这首自题《寒菊》画诗,集中表现了郑思肖的思想品格和胸怀襟抱。诗从晚香着笔: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郑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说法,云:“岁华晼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

后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这两句诗有所本,宋代朱淑真《菊花》诗:“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郑思肖略事点化,使诗的意蕴更为深化,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这首诗题咏的对象是画上的菊,诗歌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摅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

 

3、课堂练习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赏析“白梅”的形象。

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此诗写白梅生长在冰天雪地的的林中,傲然开放,不与桃李的花香相混同。忽然一夜起清风,芳香便传遍天下。表现出白梅耐寒、清高的特点。诗人以白梅自比,表达了自己坚守高洁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译文】

白梅生长在有冰有雪的树林之中,并不与桃花李花混在一起,沦落在世俗的尘埃之中。忽然间,这一夜清新的香味散发出来,竟散作了天地间的万里新春。

鉴赏

从诗歌的构思技巧来看,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在具体表现手法中,诗歌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通过阅读与分析,我们便知这首的主要的艺术手法是: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冰雪林中著此身”,就色而言,以“冰雪”形“此身”之“白”也;就品性而言,以“冰雪”形“此身”之坚忍耐寒也,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梅树比作自己。已经表现白梅的冰清玉洁,接着就拿桃李作反衬。夭桃秾李,花中之艳,香则香矣,可惜争春太苦,未能一尘不染。“不同桃李混芳尘”的“混芳尘”,是说把芳香与尘垢混同,即“和其光,同其尘”、“和光同尘,不能为皎皎之操。”相形之下,梅花则能迥异流俗,所以“清香”二字,只能属梅,而桃李无份。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也许只是诗人在灯下画了一枝墨梅而已。而诗句却造成这样的意向:忽然在一夜之中,全世界的白梅齐放,清香四溢,玉宇澄清。这首诗给人以品高兼志大,绝俗而又入世的矛盾统一的感觉,这又正是王冕人格的写照。

前两句写梅花冰清玉洁,傲霜斗雪,不与众芳争艳的品格。后两句借梅喻人,写自己的志趣、理想与抱负,讴歌了为广大民众造福的英雄行为及牺牲精神。本文通过对梅花的吟咏描写,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志趣和品格。

 

鉴赏古诗词的字词(一课时)

1、知识储备

1)诗眼:是诗句中最关键的一个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多为动词、形容词和数词,如“悠然见南山”,“春风又绿江南岸”,“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2)字词赏析的思路

①明确字词的意思以及可能运用的修辞手法;

②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画面内容;

③指出字词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或者指出字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范例精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别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赏析“系”“啼”的巧妙之处。

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修长柔软的柳条藤蔓牵扯着诗人的衣襟,不让诗人离去。字是写久住这里的黄莺与诗人浑然相识,在诗人离去的时候频频啼叫。“系”、“啼”二字,视听结合,生动地写出了湖上亭的草木花鸟对自己依恋不舍的痴情,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依不舍之情。

 

【译文】

春风骀荡,景色宜人,我来辞别往日最喜爱的湖上亭。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这情景真叫人意惹情牵,不胜留恋;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

鉴赏

移家别湖上亭》,唐代诗人戎昱于搬家时所作。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全诗如童话般的意境。首句先写湖上旧居的春日风光好,后三句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这是因为戎昱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象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他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也被后人广泛采用。“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正是斫轮老手的高妙之处。

 

3、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第三联两句中最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最传神的分别是“明”和“出”。“明”字是写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别明亮;“出”字是写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明”、“出”二字,一静一动,精练传神地显示出雨后新晴田园的清新明净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田园山水的喜爱之情。

【译文】

雨后新晴的原野格外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别明亮,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

鉴赏

诗中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和农耕活动,抒写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的语言秀丽,情调明朗健康,意境清新,明净、开阔,宛若一幅优美迷人的水彩风景色。表现了王维高度的写景艺术才能。

首联的“原野旷”和“无氛垢”六个字,便展现出经过雨水冲洗,空气特别清新明净,没有丝毫尘埃,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由于抓准了环境特征,不假雕绘地真切地再现出来,一下子就把读者引进雨后新晴的原野上去,同诗人一起极目远眺,一道呼吸新鲜的、潮润的空气。

颔联写诗人纵目四望乡村周围的远近景色:远处,遥见外城的门楼临靠着河边的渡头;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流的入河口。由总写原野的新晴、开阔,到写乡村周围景色,过渡自然。正因为空气洁净,增大了“望”中的透明度和深远度,才有可能如此清晰地看到郭门、渡头、村树、溪口。所以这一联所写景色,仍是雨后新晴之景。颈联最为精彩:田野外面,溪水与河水闪烁着粼粼银光;近山背后,一座座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上句的“白”字和“明”字,非常准确地表现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河流溪涧比平时显得明亮夺目;下旬的“碧”字和“出”字,也十分逼真地描绘了雨洗远山,格外碧绿,雨后空气清新,山背峰峦得以叠现。这两个意象画面。都紧扣着雨后新晴的特点,因而生动、具体、逼真,在总体的静态中富于动感,清幽明丽,生机勃勃,决非泛泛写景。

尾联“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虽然只是虚点一笔,却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使人感受到农忙劳动的热烈欢快气氛,呼吸到农村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笔既丰富了诗的生活内容,又因动静映衬而使这幅诗中画整个活起来了。

 

鉴赏古诗词的句子(一课时)

1、知识储备

赏析句子的角度

    1)从内容上去赏析。

    2)从写法上去赏析。

    3)从情感上去赏析

    4)从结构上去赏析。

  

 2、范例精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这两句是写天空倒映在清澈的泉水面上,天地一色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如雨声作响。声色结合,形象地描写了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又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译文】

山中有一股泉水,向别人询问这股泉水叫什么名字,却没有人知道。天空倒映在泉水面上,整个地面的颜色和天空的颜色是一样的,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如雨声作响。这股泉水自高山流出,涨满了一条条山涧和小溪,分出的支流也注满了一个个小池塘。这股泉水的清静和淡泊没有人看见,但不论怎样,这股泉水年复一年地依旧是那么清澈。

鉴赏

这是一首山水诗。作为一首较为工整的五律,此诗的内容组合与行文结构颇具特色。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徐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活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其既惊喜又遗憾的心情充溢于字里行间。颔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颈联从反面角度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澄和,那种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咏山泉》作为一首别致的山水诗,其独特的艺术技巧可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媲美:全诗形象生动,画面清新鲜丽,诗人既泼墨渲染,又精雕细刻,把清泠丰溢的山间清泉逼真地展示于读者面前。《咏山泉》又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总之,咏山泉与明心志的高度和谐统一,使此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殷璠《河岳英灵集》)。

 

3、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天边行   

杜甫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诗歌首联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首联描写日暮时分,漂泊天涯、有家难归的诗人面对浩浩的大江失声痛哭,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情状。(2)抒发了自己浪迹天涯、孤独无依的愁苦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悲伤的感情基调。(3)总领下面对哭的原因的具体描述。

【译文】

流落天边的老人回不了家,黄昏时分向东来到大江边失声痛哭。陇右和河源的地再也不能种了,吐蕃的骑兵已侵人了巴蜀。洪水滔天啊大风拔起了树木,前面飞着秃鹜后面飞着鸿鹄。多少次捎信给故乡洛阳,十年间骨肉亲朋音讯杳无。

鉴赏

 首联是抒情式描写,漂泊天涯、饱受艰辛的诗人,面对浩荡的大江,想起过去的种种,那种突然涌上心头的辛酸、悲苦一下子爆发了出来,声泪俱下。天边老人,杜甫自谓。大江,指嘉陵江。

颔联说的是引发诗人临江哭泣的原因,一是有家不能归,一是国家正在遭受外族的入侵,山河破碎。陇右,指陇右道,属于唐代十道之一。包括今天甘肃陇山以西,新疆乌鲁木齐以东及青海东北部的地区。河源,在今天青海省境。763年七月,吐蕃攻占河西、陇右这些地方,十二月陷落松、维、保三州,以及云山、新筑二城。这就是这两句所咏的史事。

颈联写临江所见到的景物,波浪滔天,狂风撼动巨树,鸿鹊飞在了秃鹜的后面。这两句是即景寓情。上句写到了世乱的景象,下旬就感慨自己不能够奋翅急飞,因为前面有“秃鹜”。秃鹜,水鸟,一种比较凶猛的动物。后鸿鹄,指后飞的鸿鹄,“飞”字从上文而省,句法与“东飞驾鹅后鹜鸽”(《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同。

尾联也是说哭泣的原因,多次给在洛阳的家人写信,却没有收到回信,没有亲人的消息,分外的担忧。骨肉,这里指兄弟。九度,指九次。这里极力说其多,不一定是确数。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风格(一课时)

1、知识储备

(1)常见的语言风格

①平淡质朴(陶渊明)            ②辞藻华丽(杜牧)

③明白如话(白居易)            ④婉约含蓄(李商隐)

⑤清新自然(王维)              ⑥雄浑豪放(苏轼)

⑦清幽淡雅(李清照)            ⑧沉郁顿挫(杜甫)

(2)答题思路

①指出其语言风格类型;

②结合诗句举例说明之;

③分析其塑造形象或表达情感的作用。

2、范例精讲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长干曲(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请赏析其语言风格。

本诗语言明白如话。诗歌是写一位女子主动与一名男子搭讪:请问你家住哪里?我家住在横塘。停下船暂且借问一声,听口音恐怕咱们是同乡。诗意通俗易懂,塑造了一位干练、开朗、活泼的渔家女形象。

 

【译文】

你家住在哪儿?我家就在横塘。停船暂且相问,或许我们还是同乡呢。

 

鉴赏

这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是那样的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是那样的不平凡。

先看诗的剪裁: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3、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赏析其语言风格。

这首诗,语言看似明白如话,实则含蓄蕴藉。诗句的意思浅显易懂:我赶走树上的黄莺,不让它在树上乱叫。它的叫声惊醒了我的梦,害得我不能在梦中赶到辽西。深含的意思是:丈夫远在辽西征战,自己无法与丈夫相聚,昼思夜想,只好梦游辽西,却又被黄莺惊醒,闺怨之情油然而生。它看来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译文】

我敲打树枝把黄莺儿赶走,不让它在那里声声啼鸣。鸣声会惊破我的好梦,到不了辽西去会见亲人。

 

鉴赏

诗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照说,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而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人们看了这句诗会茫然不知诗意所在,不能不产生疑问,不能不急于从下句寻求答案。第二句诗果然对第一句作了解释,使人们知道,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莺啼呢?第三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但人们仍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晓,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那么,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

到此,读者才知道,这首诗原来采用的是层层倒叙的手法。本是为怕惊梦而不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要把莺打起,而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了谜底,说出了答案。但是,这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伸。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例如:一位闺中少女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一说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不妨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思索。这样,这首小诗就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还在篇外见深度了。

五言绝句妙在以小见大,语短意长,这首诗正是如此。它摄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辽西一带戍守的士卒往往长期不得还家,甚至埋骨荒陲。因此,广大人民希望统治者能够安抚边庭,过安定团聚的生活。诗歌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广大人民在当时所承受的精神痛苦与哀怨情绪。

 

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两课时)

1、知识储备

1)表达技巧的三个层面

①修辞手法:

拟人、比喻、夸张、对比、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双关

②表达方式:

描写:景物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声色结合。

人物描写:细节描写、侧面烘托、对比衬托、正侧结合。

抒情: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事抒情、借古抒情

表现手法:

衬托、渲染、联想、想象、比兴、用典、对比

(2)答题思路

①指出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②结合诗句具体内容体会运用了技巧的句子或词语,并还原诗境;

③明确此技巧的表达效果,它描绘了事物怎样的特点,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范例精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词的上阕是如何来表达离恨苦的?

1)融情于景: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透露女主人公离别后的哀愁。(2)烘托、反衬:罗幕轻寒”烘托了女主人公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而燕子双飞,更反托出她离别后的孤独。(3)直抒胸臆:最后两句写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

 

【译文】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鉴赏

此词经疏澹的笔墨、温婉的格调、谨严的章法,传达出作者的暮秋怀人之情。

上片由苑中景物起笔。“槛菊愁烟兰泣露”,开篇即推出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为写照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轻寒”,即是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又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

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前人往往视明月为聊寄相思怀抱的多情之物。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孟郊《古怨别》:“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张泌《寄人》便径直赞叹明月多情:“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而作者却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当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不也是情理中的事吗?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由此驰骋想象,作者亦当是朱颜尽改。而从结构上看,碧树尽凋,野外才能变得格外空旷,作者也才能骋目远眺。这样,“凋碧树”又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的一种必要的铺垫。“独上西楼”,正面点出“独”字,与上片的“双飞”遥相照应,是章法谨严的又一实例。“望颈,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于是逗出歇拍,“欲寄彩笺” 二句。“彩笺”与“尺素”都是指代书信。二词重叠使用,一则是表示寄书意愿之热切,二则表示欲书内容之繁富。“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3、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坝。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此词是怎样塑造“弄潮儿”的形象的?

1)侧面烘托:上阕写潮水袭来就象把所有海水全部倒空,流到江上,涛声响起有如万面战鼓齐声擂响,惊涛骇浪,气势磅礴,从侧面烘托出“弄潮儿”迎着浪头前进的勇敢顽强精神。(2)细节描写: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表现出他们身手不凡的高超技艺和奋力拼搏的豪迈气概。(3)对比衬托:“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作者梦醒之后还是觉得心惊胆寒,通过对比,衬托出“弄潮儿”的英勇无畏的精神。

 

【译文】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他们手里拿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水打湿。此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鉴赏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鉴赏古诗词的思想感情(一课时)

1、知识储备

(1)常见古诗的思想感情(按诗歌题材分类解说)

①田园诗:歌咏自然之美;向往田园生活;表现隐逸情怀和恬适情趣。

②边塞诗:抒发保家卫国的豪情;表现对战争的厌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咏史诗: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抒写壮志难酬的悲伤。

④咏物诗:淡泊清高;不屈不挠;孤直坚强;光明磊落。

⑤送别诗:依依不舍的惜别;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日思夜想的牵挂。

⑥思乡诗:羁旅之愁;思乡之情。

⑦闺怨诗:闺中怀人的孤苦;青春易逝的伤感。

(2)赏析思想感情的思路:

①解释诗意; ②指出技巧;  ③归纳感情。

 

2、范例精讲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①李弥逊是一位正直的爱国人士,曾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此诗写于免职之后。②张罗地:即门可罗雀,十分冷落。

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这个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译文】

小雨如丝一般,似乎是要将春天网住;落花满地,残叶堆积,时间已近黄昏;车马尘嚣不会进入这门可罗雀之处;在鸟雀的叽喳声中我独自将门掩上。

 

鉴赏

此诗的前两句写眼前的春景。时当晚春,细雨廉纤,像织就了一张丝网,想要网住春光。设想及比喻都十分新颖。尤其是“网春”二字,道人所未道,令人拍案叫绝。就这么一句话,便将诗人感叹春日易过、逝水难回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然而春天毕竟是留不住的,所以第二句放手写残春。眼前是落花狼藉满地,天色黯淡,已近黄昏。这句是景语,也是情语。上句的小雨,这句的落花、黄昏,这清冷凄凉的境地,正好抒发自己寂寞难忍的情愁。

上两句是借景抒情,后两句便因情写景。首先用翟公罢官后门可罗雀的典故(《史记·汲黯传》说,汉翟公官廷尉,宾客阗门,后来失势废官,门外可安置捕鸟的网罗),说自己罢官后门前冷落的情况;然后写自己在归巢的鸟儿的鸣叫声中,关上了家门。上句感叹世情冷暖,下句写寂寞无聊的哀伤。“宿鸟”应上半的黄昏,以鸟声衬托前句门前的冷落,“自掩门”的“自”字,充满了落魄的感叹。既然门可罗雀,没人来访,门自然用不着开,可他的门居然开了一天,到这时候,暮色沉沉中,他才去关门。这举动等于告诉人们,他是多么希望有人来,黄昏关门是何等无可奈何,他关的不单单是一扇门,又关闭了一整天的等待与期望。这样一折,上句“车尘不到张罗地”的愤疾更为加深,诗人不甘寂寞的心情也暴露无遗了。

李弥逊被罢官后,心情不佳,所以反映到笔下的春景也是如此低沉,可见他胸中渟蓄着无数的不平。在官场时,感于官场的复杂与黑暗,想要挂冠归隐,与麋鹿为友;一旦真正被排挤,回到家中,无所作为,又会因报国无门而感叹寂寞,愤愤不平,大多数正直而有志向的文人,几乎都碰到过这类矛盾。李弥逊是如此,被人们普遍称赞的司马光也是如此。司马光罢官后也作过一首与李弥逊类似的诗,中有句云:“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愤疾之情,溢于言表。

 

3、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这首诗表现作者心烦意乱的情绪。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困,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的部分原因。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闷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了极致。

 

【译文】

一钩残月挂在天空,月色昏昏,漏声滴答,黑夜正长;一盏油灯,忽明忽暗,寂寂地照着我的床。多病的身子,最早感觉到风霜的寒意;做梦回到家乡,梦中不知道远隔千山万水,道路漫漫。披衣而坐,纷扰的世事乱人心胸,禁不住慷慨高歌;起床徘徊,俯仰天地,只见到一片孤寂凄凉。那凄切的鸣蝉声传入耳中,使我的心更乱;它紧抱着萧疏的梧桐树,树上的叶子已经半黄。

 

鉴赏

首联铺设的是一个很能引起悲伤情绪的环境,昏黄的月色、不绝的更漏、幽暗欲灭的灯火,都是足以使人不寐思乡的诱导物;诗人又把景物根据心情作了点睛,使它们都带有明显的残缺不足,由此,诗人心情烦乱、辗转反侧的情况,都通过景物得到了反衬。

上联采用景物构成凄凉环境,次联便直接写人的凄凉。“病身”二字与上联气氛呼应,“归梦不知山水长”点出何以倍感凄凉,指出梦中曾还家乡,梦醒后更加怅惘。从时序上来说,这联与上联是倒装,上联的凄凉景物,正是梦醒后拖着多病的身子所产生的感伤心情时对外物的反映,经诗人有意颠倒,更鲜明地突出了诗的中心所在。

半夜梦醒,无法入睡,感到昏月、漏声、灯火格外地烦人,越想睡越睡不着,诗人干脆坐了起来,想起生平怀有大志,但如今年已三十,功名渺茫,不禁感慨万分,以至于慷慨起歌,抑郁难平,下床来,徘徊窗下,窗外的景色仍是凄凉不堪。他就如此在感情的煎熬下,等到天亮,上马起程,路旁的梧桐树黄叶纷披,阵阵蝉唱,撩人心绪。第三联抒情,让各种思念纷至沓来,与上两联联成一体,包裹融浑,在似诉未诉、似露未露中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感,很委婉含蓄。尾联写景色撩人,似与前无关,却恰恰表达出夜来的思绪仍然缭绕心头,在取景的动机及景色的色块上与首联呼应,以乱蝉、黄叶,衬点凄凉心境。




本文来自语文月刊公众号ID:yuwenyuekan (转载保留) 

做号不易,只需花您3秒时间戳一下底部广告立即退出就行,完全免费。谢谢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