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古诗文增幅达80%!全国教材第7次大换血!(附2018中高考新增必背篇目)

2017-08-15 语文月刊
前言

2017年9月开学后,全国小学和初中语文教材将全国统一,新语文教材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这意味着未来的语文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高考,作为教育体系的指挥棒,提升古诗文在高考中的权重,已成大势所趋,2018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就在近三年64篇的基础上增加了10篇。


语文教材全国统一,文言比例大幅增加


2017年9月新学期开始后,语文教材“一纲多本”时代正式终结。目前消息是从起始年级开始,全国小学和初中都将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


“部编本”是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选篇原则回到“守正”立场,大幅减少尚未沉淀的“时文”,文言篇目大幅增加。这是自白话文兴起后百余年来,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最高的一次。


据媒体报道:此次“部编本”小学教材,换掉了约40%的课文,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较之以前的人教版,小学6个年级,古诗/文总数增加了55篇(一年级就有古诗),增幅高达80%;整个小学6年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30%。平均每年20篇左右。

      此前就曾有媒体曝出,新版语文教材古诗文内容将有所增加,记者翻阅新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时发现,除新增的《汉乐府·江南》外,还包括《咏鹅》、《悯农》(节选二)、《古朗月行》以及《风》4首古诗。

也就是说,新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单古诗就有五首,这也远远多于旧版语文教材。



初中3个年级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初中删1篇换2篇增10篇(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换:《论语十则》换成《论语》12章,《孟子二章》换成《孟子三章》。)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鲁迅的作品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写作课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初一两个学期一共12次写作课,每个单元1次。分别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与想象,写出人物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每次都突出一点,给予方法,又照顾全般。

不论是新版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还是初一年级语文课本,都能够看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视。

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增加


记者了解到,不仅是古诗文,传统优秀文化内容也有所增加,比如民俗或者相应童谣,甚至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我上学了”都有很大变化。

其中第一节课不再是讲“我入学了”,而变成“我是中国人”,其中所配图画为56个民族的孩子穿着不同的服装,而此版图画也是几易其稿。

因此,也曾有语文老师表示,单从一年级语文教材上来看,传统文化的东西可以说是从细微渗入的,绝不是单纯地增加了几篇古诗文那么简单。

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语文教育是国民教育,也是文化教育。

在一些语文教育工作者看来,古诗文的表述方式和所涉内容大多脱离现实生活,一来实用性不强,二来佶屈聱牙,既不利于老师向低龄段学生的教学传授,也可能影响学生自如地表达主张。

以教学实用主义而言,这些说法自有道理。然而,实用层面的合情合理不过将语文学习放在了“掌握一门语言”的特定语境之下。

在许多教学者眼里,语文或许是一门应试课程,在大多日常使用者眼里,语文或许也可以是一种生存的言语技能,可之于国家,语文教育是国民教育,也是文化教育。


客观而言,在过去的一段时间,语文教材的地方编写,一定程度地造成了表面上品种多样,却难言清晰价值观、文化观的教学局面。

甚至以地方化、特色化代替了系统而全面的语言文化知识的梳理、整合、教授。

以“部编本”改革为契机,大幅提升文言诗文的占比,其实是让语文教育回归“中国化”的正途。

知道过去、了解现在、正视将来,任何成熟的教育体系,都需要努力引导受教育者,让其融入自身的文化,找寻自己的文化时间轴。

这不仅是从教学意义上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文化谱系观,更是让一个人真正地认识并热爱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的开端。

早有去年传言的高考语文分值增加,现有如今语文课本古诗文比例又再次飙升,教育部似乎在用强硬的手段让国人正视语文,正视我们的国文。

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腹内草莽,必然不能口吐莲花。中国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出口成章的背后,正是打小的阅读背诵与长年的储备积累。

这是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也是传统文化内化于心的表现。让孩子在诗书雅乐的环境中成长,中华文化方能生生不息,才能更有底气,才能增加文化节认同与文化自信!


高考必背篇目新增10篇



2018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在近三年64篇的基础上增加10篇,增加后的篇目如下:


初中五十篇


1.《论语》(共十则)、2.《孟子·鱼我所欲也》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左传·曹刿论战》

5.《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6.《前出师表》诸葛亮

7.《桃花源记》陶渊明、8.《三峡》郦道元

9.《马说》韩愈、10.《陋室铭》刘禹锡

11.《小石潭记》柳宗元、12.《岳阳楼记》范仲淹

13.《醉翁亭记》欧阳修、14.《爱莲说》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16.《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17.《诗经·关睢》、18.《诗经·蒹葭》

19.《观沧海》曹操、20.《饮酒》陶渊明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22.《次北固山下》王湾

23.《使至塞上》王维、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5.《行路难》李白、26.《望岳》杜甫

27.《春望》杜甫、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32.《观刈麦》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34.《雁门太守行》 李贺

35.《赤壁》杜牧、36.《泊秦淮》杜牧

37.《夜雨寄北》李商隐、38.《无题》李商隐

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4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42.《登飞来峰》王安石

43.《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45.《游山西村》陆游 、4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47.《过零丁洋》文天祥、48.《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50.《己亥杂诗》 龚自珍。


高中十四篇


51.《荀子·劝学》、52.《庄子·逍遥游》

53.《师说》韩愈、54.《阿房宫赋》杜牧

55.《前赤壁赋》苏轼;56.《诗经·氓》

57.《离骚》屈原;58.《蜀道难》李白

59.《登高》杜甫、60.《琵琶行》白居易

61.《锦瑟》李商隐;6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63.《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6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初中新增十篇


1.《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列子·伯牙善鼓琴》

3.《答谢中书书》陶弘景、4.《湖心亭看雪》张岱

5.《河中石兽》纪昀、6.《乐府诗集.木兰诗》

7.《登幽州台歌》陈子昂、8.《卖炭翁》白居易

9.《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10.《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



教育部高度评价2017高考语文试题



日前,《人民日报》记者专访了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从这篇专访中,我们可以看到考试中心对今年高考试题评价颇高。这些评价就是导向,说明这样的命题思路是符合为国选人育人要求的,是会坚持下去的。这对2018年乃至今后的高考复习备考,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以下是问答节选)

问:2017年高考试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文化味道浓厚。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姜钢: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出发,提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无论是服务选才,还是引导教学,高考都应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问:2017年高考充分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覆盖各个学科。具体来说,试题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些方面?

姜钢:2017年高考试题精心萃取思想精华,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展现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体悟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语文着重于展示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德情操。全国卷名篇默写中,庄子《逍遥游》、荀子《劝学》、曹操《观沧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禹锡《陋室铭》、杜牧《阿房宫赋》呈现出了自我超越、自省好学、乐观进取、推己及人、洁身自好、责任担当等优良品质。

全国I卷古代诗歌阅读选取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借以强调中国选拔人才历来德行为先的传统,试题要求考生赏析诗中“下笔春蚕食叶声”的精妙之处,也表达出对他们“如春蚕食叶而不断成长”的殷切期望与美好祝福。

问:2017年高考是如何利用考试这一特殊方式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提升考试育人效果的?

姜钢:2017年高考命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架起试题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渗透学科思想方法,学生有兴趣、感受深、易接受,有利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契合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整体提升了考试的育人效果。

语文注重“以文载道”,如文言文试题引导学生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浙江卷引用《论语》中孔子与子贡、颜渊的两段对话,测试考生文言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导品评古人平等善诱、好学勤勉、谦虚恭顺等良好品质;山东卷谢贞聪敏好学、孝敬父母、忠诚正直;江苏卷汪中专心学术、正直友善、笃于亲情;上海卷李大亮宽厚仁爱、智勇双全、忠于职守;天津卷王充恭顺仁爱、好学深思、廉洁清高…

全国Ⅱ卷作文“中华名句用用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材料,突出了语文学科育人的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该作文将六句分别来自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并列齐观,包含自强奋发、家国之爱、豁达自信、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社会与家国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声气相通。试题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二三名句,引导考生在亲身使用中感受名句的魅力和活力,体悟转化发展传统的可能性。试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感受文化魅力,思考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

高考,

作为教育体系的指挥棒,

提升古诗文在高考中的权重,

已成大势所趋。

攻克古诗文堡垒,

才能拿下高考根据地。


古诗文的学习重在积累,

更重在养成积累的习惯,

从而形成语感,触类旁通!


附:部编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材




文章综合整理自搜狐新闻等,部分文字来自公众号朗读国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