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呼唤中国教育的良心

2014-02-28 杨林柯 校长传媒

呼唤中国教育的良心

 ——在“寻找·来自一线教师的声音”会议上的发言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来自西安的陕西师大附中,能参加这样一个会议,见到这么多让我尊敬的老师和朋友,真的很激动,也很荣幸,说实话,这是我工作24年来首次被邀请参加这样一个全国性的教育活动,因为在一个狭隘的教育环境中,我基本是边缘化的,所以我非常感谢会议的发起者王瑛老师,同时在这里,我也向尊敬的钱理群老师、杨东平老师、王琰老师再次表达我的谢意,感谢在我的“万言书”事件中对我的支持和鼓励。

    中国教育百病缠身,它已严重影响到民族的持续发展和人种的质量。教育不仅是培养劳动者和接班人的,它更是良心工程,在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家,只能依靠教育来救国和重树信仰,改良文化,而这一切都只能从改善人性塑造人格做起,因为人性人格都是文化产品,这就使得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当然,也注定了一个真正的教育者苦难重重。

    但教育又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在中国它只是附属品,是社会历史政治利益的投影,体制问题、价值观问题都和教育问题纠结在一起,这些问题,许多教育专家的文章已写过很多,我不再多说。我只说我感受到的基层教育。

    一.行政化过度。教育应该由教育家来办,要“去行政化”,这是我们多年的呼声,行政应该是教育化的行政,应该为教育服务,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教育是为行政打工的,是行政力量的工具。我们基层许多学校的领导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开会和应酬,然后又不断召集教师开会,传达上级文件精神,或为迎接上级检查忙于应付,教师的许多时间耗费都和行政事务有关。过去陕西在全省评“省级重点中学”,结果最后评出近100所,没有了优势;再改为评“标准化高中”,现在也越来越多;前两年又改为“示范性高中”,而且每年要复查一回,就和检查汽车一样,给你发了执照,每年查一次,每次检查前全校都很紧张,供检查用的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要求老师都凑齐,其实对教学一点用都没有,学校要求老师穿统一服装,学生也要统一穿上校服,派几个漂亮女生到门口迎接,学校门口挂上条幅,上面大书“欢迎领导莅临指导”的字样,而领导一走,工作又恢复原样。甚至在西安的某些学校,有两套课表,给领导看的是一套,自己实际用的又是一套,这些都在对学生实际上进行负面教育。学校为什么对“示范性高中”的牌子这么重视,因为这是学校的面子,更主要的涉及到收费标准。当我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法》之后,我大吃一惊,原来教育管理部门带头违法,因为《义务教育法》第五十三条第一款规定不准分所谓“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为了规避法律,就搞出什么“示范性高中”之类,因为“示范性高中”里面就包含有“示范性初中”,家长学校自然心知肚明,这是学校的“国家身份”,在体制内的尊荣,马虎不得。我担心,当“示范性学校”的游戏玩完之后,不知过几年又会搞出什么花样来。

    教育的行政化导致工作似乎不是为了学生,而是为了上级,比如,经常在开学让老师写什么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平时要填写什么听课记录、备课记录,还有教案检查,作业检查,读书笔记检查等等,而且随着行政化的加强,现在许多学校的领导越来越多,意味着管理教师的人越来越多,给教师安排工作的人越来越多,而中国的管理系统差这是通病,所以部门的安排经常冲突,但老师是那个领导都怠慢不起,所以底层教师还是很累。外县有些学校的高三教师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2个小时以上,周末只有半天休息时间。我们作为城市学校还算相对好一点,但在这24年里,已经有三位中青年教师病故,最小的才25岁,还没有成家。我的一位同学在西安另一所名校工作,40岁刚过,就累成肾病,导致双目失明。另外一所重点学校的一位老师因为量化考评倒数第一,面临解职危险,回家就自杀了。四月份,我们老家的一所学校,一位很受学生欢迎的老教师因为职称未评上,一气之下也自杀了。

    从去年开始,西安一些学校参观了衡水中学后,又学习“衡水模式”。在毕业班的楼道和教室里张挂大幅红色标语,搞得毕业班教室像战场,用运动式的办法搞学习,给我的感觉有点像“文化大革命”。

    还有就是每学期两次的成绩分析,把许多老师搞得灰头土脸,反正我很反感这种做法,四年只参加了一次这种会议,我觉得成绩是学出来的,不是分析出来的,这种分析评比只能带来教育恐惧,优秀教师越来越出不来,语文素养有许多不是成绩能够显示的,用数字的量化分析来给语文定位,语文就很尴尬。只教考试的语文其实很简单,但却没了生命。身体肥胖和身体健康是两个指标,体重指数不代表健康指数,“考得好”不见得就“教得好”,用分数给语文老师定座次,不是弱智就是别有用心。而行政化评价硬要把语文拉上应试战车,导致语文老师很分裂,真正的语文老师实际成了一种很悲壮的角色。由于应试竞争会让老师们之间竞争,所以老师们之间其实没有真正的合作,只是表面依附,而竞争的灾难最后都转嫁给了学生,因为要抢时间,而学生有一个时间成本的问题,最后谁能抢来时间?谁最厉害谁最有威权谁就最能抢来时间,所以班主任的成绩一般都比较高,但这样做的结果恰恰是对奴性的进一步强化。

    行政化也让教育不能自由进行教育,教师们都很累,我们每天上班要打四次卡,出门要有学校领导签字的假条,我们学校已经打了13年卡,有点像教育集中营,许多年轻教师感叹,有同事没朋友,因为平时没有交流时间,加上成绩比拼,同课头的老师们之间实际是竞争和防范大于合作与分享。应试教育让教师其实也没有多少时间读书,也不需要读多少书,对学生也一样,有时候,读书反而妨碍应试,虽然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很有帮助。

    还有一点,行政化对教育资源的浪费非常严重。比如年终突击花钱,因为年终把一年的钱没有花完,不花明年也不会给你,就突击装修办公室,或者把才用几年的好好的会议室,再花几百万重新整一下,很浪费,但一年的经费必须花掉,不花也拿不走,所以一些学校就越搞越大,对资源的浪费很严重。

    二.应试教育导致学生负担沉重,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现在用拉杆书包的学生越来越多,戴眼镜的学生越来越多。据一份调查,近视率小学28%,初中57%,重点中学达到80以上。许多学生体质很差,许多学校对这一块也不重视,就知道搞应试抓升学率。教育部这十几年组织的几次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体质体能连年下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10年调查中,近八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十年间这一问题不但没改善,还越来越严重。由于课业负担重,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压力越来越大。学生自杀事件越来也多,也越来越低龄化。据一份调查,中国每年0—14岁的儿童非正常死亡16万,伤残达64万,有些非正常死亡就是自杀。大学生自杀的绝对人数其实也不是个小数字,只是我们不报道或报道很少。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后自杀的,我知道的就有两位,一位还是我的一位同事的孩子。我这半年接触到几位已经毕业的博士生,有三位说曾经自杀过或有过自杀动机。我的一位学生现在正读博士,前不久告诉给我说受不了国内这种风气,压力太大,想出国,就是人际生态没有温情,几位博士同学从早上8点进入实验室,到晚上11点才出来,甚至吃饭都在实验室,几乎失去语言能力,因为相互之间不怎么交流,每个人都是竞争对象。大学博士生之间怎么都这样,很让人为这个国家担心。从小学到大学,学习的荒废导致对生命的荒废让人非常痛心。

    三、说说新课程。新课程搞了这么多年,你如果要问一些教师,新课程是什么?“新”在哪里?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因为新课程缺少清晰简单的表述,更主要的是,新课程只是形式上的变化,并未触及本质,就是教育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

    悖谬的是,新课程本来是要解放师生的,谁想实施后,师生普遍反映压力增大,负担加剧,一个良好的愿望为什么会带来相反的结果?这需要顶层设计的认真反思。对教育来说,教师是核心,评价标准是关键,如果教育评价标准依然由高考成绩说了算,只会越改越扭曲。

    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设计是不错的,但它把可以量化的目标与不可量化的目标纠缠在一起,这就经常会带来实施困境。而且,过程评价也只是徒增了教师的工作量,有点形式主义,最后还是由成绩说了算。而要出成绩,只要搞好“知识与能力”即可,过程再好,方法再好,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再好,考试成绩不好一切都不算数。这种教育价值观,老师改变不了。实际情况是,越是按照新课程目标去组织教学的老师,付出的努力越大,受到的伤害往往也越大,这恰恰是新课程最尴尬的地方,所以不改善教育评价,新课程也是受伤者。

    更主要的是,新课程依然缺乏教育信仰,缺乏高远的教育追求,缺乏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依然是国家本位而不是生命本位的。由于缺少生命教育,信仰教育,这些年,校园暴力案件和自杀事件明显增多,人的精神往两端发展,要么野蛮,要么脆弱,就是缺少理性。

    另外,新课程在强调教师学习的同时而淡化了校长以及家长的学习。实际情况是,当教师按照新课改要求搞教育教学的时候,往往会遇到来自学校领导和某些家长的阻力,考试成绩也会吃掉课改价值,所以,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应该把校长培训和家长培训纳入计划。

    同时要大力改革高考,尤其是改革语文高考形式,虽然全国命题有十几套,但试题结构、命题思路都基本是一个套路。有些考法本身就是制约语文教学的,比如考病句本身就是病,因为75%的句子都是问题句,这怎么能培养出学生的良好语感。还有阅读试题训练,恰恰抑制的就是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对话是强迫的,不是自由的,回答问题总有一个僵硬的“他者”在审查监控,这就是所谓“标准答案”。这种训练法不仅强化了奴性意识,而且打压了孩子的阅读兴趣,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不爱读书,和中学语文的这种强化训练有很大关系。

    四、公民教育问题;要步入现代社会,没有现代公民是办不到的。现代化不是物质消费现代化,而是人的现代化,观念的现代化。但几十年的教育,我们的观念几乎没有什么改观,这问题不在教育本身,教育只是国家政治和历史价值观的投影,体制层面的改变现在看来还很难,但不代表教师无所作为,我觉得可以从微观层面去改变。就是改变自己的行走方式,改变自己的课堂,尊重学生人格,不搞教育专制,多读书,多关心国家的事情和身边的事情,对一些不合理的事情要敢于质疑,自觉成为好公民,身在体制内,心可以在体制外,以民间的姿态,慢慢去改变。政治可以改变权力运作方式,但社会的改变是缓慢的,它依赖于人的内心,依赖于文化,所以搞教育的人既要仰望天空,又要脚踏实际,这一点,马小平老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五、最后说说马小平老师。我一直深感遗憾的是,马老师是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后才通过《南方周末》和钱老师的文章让我知道的,生前未能和马老师取得联系。对马老师的所作所为,我非常感动,也感到马老师在精神上和我是相通的,甚至有一些做法我们也很相似,比如关注人文教育,上课喜欢自由发挥,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关注学生当下的幸福,不断解放学生的大脑,自己读书,带领学生读书,在高一高二一般不涉猎应试技巧。我觉得马老师比我们走得更远,他是我们仰望的一个目标。联系我自己的遭遇,我也经常有莫名的孤独感,被一些人认为是另类,也被“主流”排挤和边缘化,从我个人的精神体验,我更能领会到马老师当年在精神上的孤独,虽然我也不缺生活上的朋友,但有时候就是不知道和谁交流,那么读书吧,和古人和智者交流,这样读书写作就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选择,所以当听说王瑛老师发起“寻找”活动之后,我就很为王老师的这个活动叫好,也为王老师的教育情怀感动,王老师的初衷也就是不想让这一类老师太孤独,有一些精神上的互动与温暖,借此对中国的基础教育有一些影响,让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多一些人文亮色,让马老师的精神薪火相传。希望通过媒体的介入和宣传,能产生较大的影响。正像钱老师讲的,基层有人文情怀的教师其实绝对数不少,但在一个确定的学校其实不多,绝大多数教师都被裹挟到应试中,相互搏杀,抵消能量。榆林一位老师还给我写过一封信,联系马老师和我的一些做法,在思考和追问:一个中学老师到底能走多远?我给回了信,大意就是你自己先做起来,推动自己就是推动世界,你自己其实就是体制,就是历史,就是文化,先救出自己,再去救孩子,救一个算一个,不要太在意功利目的。只要做起来就有用,在没有付出努力之前,谁也没有资格说无力。当然,这需要教育信仰的支撑,不然走不了多远。

    在教育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在现有体制下,教师太重要了,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教育,教师是教育最重要的生产力,但教师群体是大有问题的,尤其是价值追求,不是做教育,而是做帮手。许多教师只是把教育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有理想情怀的教师还是太少,在教育中寻找人生幸福和存在价值的教师也不是很多,尤其是现在的许多年轻教师,知识倒很多,但缺少教育理念的支撑,精神走向也大有问题,继续延续他们接受的教育,对学生很凶,对任何一个上级都敬畏有加,为了得到上级认可,甚至不惜采用卑劣的手段。这一点,王栋生老师在他的杂文里也提到了。指望他们改变教育现状,很难。现在就是要通过多种方式,来更多地影响年轻教师和家长,追求更人性更合理的教育,让学生少受应试教育的伤害,更健康地成长。全国现在有许多老师都在搞,比如办网站,写文章,出书,搞教育沙龙等等,另外也有不少民间的教育组织,比如办私塾,在家上学,都在自觉改变教育生态,这都让我们看到教育自救的民间力量,希望这个自救的队伍不断扩大。

    至于我自己,本学期我带高二,继续搞课堂教育改革试点,构建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书、共同写作、共同分享、一起成长,我自己参加了杜威教育理论学习小组,参加了一个学者沙龙,担任一个民间教育机构的义务辅导员,另外也通过博客和微博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学校里也希望影响到更多的教师和学生,真正为改变教育生态起到一点作用。

    也许我看不到自己的收获,在荒诞和绝望里的挣扎也许像堂吉诃德一样可笑,但是,我相信,教育是生命的灯,只要有人行动起来,黑夜中一定会有人和你一起出发。

    也希望得到各位老师、各位专家的支持和帮助,谢谢大家! 

(文/杨林柯 陕西师大附中)

(来源:杨林柯的博客)

欢迎您与我们积极互动,分享您阅读文章后的感受,结合您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需要的帮助,我们会及时地与您交流、探讨,提供解决问题之道。如果您在教学活动中摸索出了新的思路或者文章可以发邮件至xiaozhangchuanmei@qq.com

校长传媒

教育创新实验交流平台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1.如何添加校长传媒?点击右上角,直接关注官方帐号:xzcm888

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搜号码】输入:校长传媒→查找→关注。

2.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朋友一起幸福成长。

3.如何查看更多好文章?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帐号→查看历史消息。

订阅《校长》杂志

请致电010-65585807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您的信赖和支持是校长传媒最大的动力,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