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傅国涌:民国的教育是成全

2014-05-23 校长传媒

【编者注:这是本刊《校长》杂志第五期内容,是与江苏苏美达校服集团伊顿纪德陈忠先生共同主办的。在此谢谢陈先生、傅国涌先生、智效民先生、罗崇敏先生以及到场的各位师友。下面的文字节选自傅先生的演讲。】


很荣幸也很高兴在这样的一个地方和诸位教育界的朋友分享我对民国教育的一些看法


为什么民国教育是好的教育


首先,我想说,好的教育都是相通的,坏的教育则各有各的坏法。民国教育毫无疑问不是完美的教育,但它却是追求完美的教育,所以我认为它是一种好的教育,跟世界上所有好的教育一样,它有着相同的内涵和本质。


爱因斯坦在1930年曾说过一番话,他说“在人生丰富多采的表演中,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具有创造性的、有情感的个人,是人格”。这番话曾经深深触动了我,不是教育家而是科学家的爱因斯坦说的这番话,道出了教育的本质。他说,教育的本质指向的是个人,而不是指向政治,乃是要让人成为具有创造性的、有情感的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民国教育更无疑是一种好的教育,因为它最大限度的做到了追求这一个目标。


在今天这样一个追求成功、人人渴望成功、人人拼了命要抓住成功以及人人都把成功当作人生终极目标的时代,再来看民国教育所赋予那个时代的学生、教师、校长身上所拥有的那种气质、使命和责任,我们可能会有特别的感想。


那个时代不是一个讲成功的时代,那个时代不是要拿学生或者教师来成功的,当然也不是叫他们失败。尤其是,成功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意义,但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环境当中,今天的成功却有它特定的内涵,那就是两样东西——权或者钱。这种极致的追求,让时代每一个毛细血孔都沾满了铜臭味和权臭味。


这个成功的“功“我想了很久也没有想通。它到底是什么意思?难道是中国人过去所讲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功”吗?我千思万想,最后的结论是不是,这个功乃是功名利禄的功,它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己在世上的物质欲望而生出来,跟人的内心没有一点关系,它完全是外在的可以量化的评价标准,而不是一个关乎人的品质、精神,或者关乎文化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民国追求的绝对不是成功,它追求的是“成全”。


为什么民国教育是“成全”


民国的教育乃是为了成全每一个人,不仅是为了成全每一个学生,也是为了成全每一个老师、每一个校长,甚至成全所有的人,让每一个人在教育当中得到一个确定的、安全的、健康的价值。它不能是由金钱、地位、知识来衡量量化,而只能是无形的、不能用物质尺度衡量的价值。在今天这个时代它基本已经见不到了。


今天的衡量尺度就是物质、权力和级别,我看到很多朋友印的名片上面就是“副局长括号在享受正局级待遇”,甚至很多中学老师也要在括号注明比如说“相当于副厅级,正处级”之类的待遇,。大学里有很多教授明明已经生活很好,但为了争一个处长这样的一个岗位仍然会打得头破血流。人们渴望用一种可以量化的标准来肯定自己,而非量化的标准肯定不了自己,它不能使自己在这个时代里得到正确的认定。  


回过头来看,民国教育的核心价值在哪里?它就在“成全”这个词上。它不求成功,但求成全,不问成败,只问是非,不问结果,只问耕耘。一个只问耕耘的人,自然会收获果实,而一个只问收割的人,不一定得到这样的果实,所以教育它的重心其实不在“教”字上,而在后面这个“育”字上。育是什么?万物都可以用育来做组词,比如孕育、哺育、蕴育等等,但是我们看,所有的“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都是围绕着生命的,它是包涵生命在内的。


在回过来问,教育是什么?教育其实就是成全每一个个人的人格。教育不仅仅是成全学生,也是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老师以及校长之间相互成全,因为当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时,事实上学生也在成全老师,它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多向的。“相互成全”是中国文化当中很缺乏的一个教育,民国教育却是“成人之美”。它成全每个人的人格,让每一个人都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生长,如同一棵树长成更大的树,成就一个美好的、自然生长的过程。


但是民国教育从来就不说自己是一种完美的教育,是不可超越的教育,它是低调的,它没有很多的口号,却是扎扎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的教育。


…………………………


叶圣陶之问


叶圣陶在1919年发出了一个“叶圣陶之问”,他说“一朵花,一棵草,它那发荣滋长的可能性,在一粒种子的时候早已具备了。但是有些种子竟不能发芽,便发了芽,竟有苗而不秀、华而不实的。这是什么缘故呢?先天的遗传有什么不完全的地方,遭逢的环境有什么不适宜的可能性,横加摧残,是又一种原因。称职的种植家栽培植物,虽不能增加植物的可能性,却能渐渐改良那不遗传性和环境。不称职的种植家非但不能改良遗传性和环境,反而阻遏可能性,那么植物就糟了。如今把植物比做小学生,小学教师便是个种植家。栽培小学生有效没有效,只有他负责任。”紧接着,叶圣陶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小学教育的价值是什么?


这个小学生也可以换成中学生或者大学生,所以我把这一问称之为“叶圣陶之问”。这一问今天没有答案,但那个时代有答案。我用一篇课文来回答,当时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篇国文课文叫《大国民》,我们看第二段写道:“所谓大国民者,非在领土之广大也,非在人数之众多也,非在服食居处之奢侈也。所谓大国民者,人人各守其职,对于一己,对于家族,对于社会,对于国家,对于世界万国,无不各尽其道,斯之谓大国民。”这在小学毕业的那一篇课文里面讲的很清楚了。


在另外一篇课文里面也得到了很好的阐释,这篇课文是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小学第八册,题目叫《国王和牧童的回答》。里面讲“有一天牧童骑在牛背上过来,国王的车正好被挡住了,有人就要把这个牧童赶走,牧童不同意,说这个道路是公共的,为什么你可以走偏要我让你呢,你不可以让我吗?国王很生气,就说:好,明天你到我宫中来,我有三个问题问你,如果你答的不错,我就把王位让给你,如果你回答不出,我就要办你的罪。第二天牧童就到了宫里,国王问第一个问题什么东西最深,牧童回答人的欲念从来没有满足的时候,因此欲念最深。国王问第二个问题,什么东西最快。牧童说人的思想一刻千变,因此思想最快,国王问第三个问题,什么事最快乐,牧童说求快乐先要心安,凡事行善的人没有不心安的,因此行善最快乐。国王从座上跳下来说,你都答的不错,我把这位让给你。牧童说,我不要。”这篇课文最精彩的不是三个问题的回答,而是最后的回答“我不要”。这就是“大国民”,它面对全世界都不卑不亢,面对诱惑坚决拒绝,而且充满自信和智慧。这是从《格林童话》里面改的,但是已经比《格林童话》更精彩了。


因此我们看,教育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它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生长的过程。《圣经》中看到有一节经文,我很喜欢:“看哪,农夫忍耐等候地里宝贵的出产,只到得了秋雨春雨”,教师、校长就像农夫一样,要忍受等候地里宝贵的出产。但是不给春雨秋雨,它能出产吗?秋雨春风不就是用来比喻教育的吗?我们的教育就叫春风化雨。我们要更多的给这个时代带去春雨春风,地里才有粮食长得更大更饱满。


教育是一个生长的过程,播种子是美丽的,长芽是美丽的,发芽是美的,慢慢抽出来是美丽的,长叶子是美的,开花是美的,不开花也是美的,结果子是美的,不结果子也是美的,就是生长的过程。在这里面,每一个老师和每一个学生都是美的,所有的美和美相互碰撞交汇,产生出更多的美,教育要达成的就是这样的“成人之美”。谢谢!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号码xzcm888)

教育创新实验交流平台

欢迎您与我们积极互动,分享您阅读文章后的感受,结合您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需要的帮助,我们会及时地与您交流、探讨,提供解决问题之道。如果您在教学活动中摸索出了新的思路或者文章可以发邮件至

xiaozhangchuanmei@qq.com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1.如何添加校长传媒?点击右上角,直接关注官方帐号:xzcm888

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搜号码】输入:校长传媒→查找→关注。

2.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朋友一起幸福成长。

3.如何查看更多好文章?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帐号→查看历史消息。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您的信赖和支持是校长传媒最大的动力,谢谢!

《校长》杂志研修群 22219165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