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作业与阅读没有好习惯,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2014-09-21 吴非 校长传媒

作业格式要规范

文|吴非(江苏省特级教师,校长传媒专栏作家)

【吴非,原名王栋生,南京人,著名杂文作家,江苏省特级教师,首批教授级中学教师,南京市名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笔名吴非。1950年出生,1968年下乡插队,1982年春毕业于南京师大中文系,进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任教至2011年6月退休。】


作业规范,宜尽早告诫学生,使之逐渐变为自觉


既然是“作业”,不管文科理科,都得讲格式规范。规范是为培养良好习惯,规范是学习活动的基本保障,规范不是对人思维的限制,不会扼杀人的创造性。我对学生说:道理很简单,篮球场足球场,都得有“边线”;学校上课下课,必须有统一信号;你的本事大,也得讲规则,至多“擦边、踩点”,因为这是“学校”;课外的时间多呢,你想创新,有属于你个人的时间和空间。


作业格式的规范,会长时间影响他,形成一些好习惯,他可能因此明白,“规范”是他融入社会的通行证,是行为底线。教师不要空谈,第一次课堂作业前,强调演示一下,效果会比较好。学生交来的作业不规范,格式乱,涂改多,可以扣分,并指导他订正;屡教不改,要批评,评价时要作为缺点郑重指出,不能让学生养成“随意”的不良习惯。


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原先的教师要求和执行力度有差异。小学初中作业时养成的不良习惯,一般很难纠正;为了纠正,付的代价太大,效果未必好。作业规范,宜尽早告诫学生,讲清道理,使之逐渐变为自觉;靠强制压服,作用有限,甚至适得其反。教师也需要知道,不该管的不要多管,有些事可以关注,但不能强行干预。顺便说一下,专家曾说,小学生写字“左撇子”,如果家长和老师强行纠正,有可能造成儿童口吃;又如,儿童上课时头向左向右偏,不要看成性格倔强,很可能是颈椎或视力有问题。教师要尽可能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做作业没有好习惯,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辈子


有个男生,写字特小,一个字只占稿纸格子的八分之一,看他的作业,非常吃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坏习惯呢?十年了,真的没有老师批评过你吗?可他不认为是坏习惯,甚至认为这样“省劲”,“写得快”。我告诉他,那你的作业会为难老师的,他不以为意。他一直这样做作业,教过他的老师,过了一些年提起他,都会皱眉头,都无法理解他。少年时代的固执,在未来会成为偏执,坏习惯给个人、给社会都将造成损失。


我的一位老同事不准学生在作业本上使用涂改液,只准用橡皮擦,而且不准擦破。问他是不是怕气味污染,他说不是,是一些学生的作业使用涂改液过多,“像一口米饭喷在纸上”,极其难看;使用涂改液太方便,学生下笔更不认真;为纠正不良习惯,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只准用橡皮擦,而且得擦干净,逼使学生下笔慎重。他这样做,学生开始认真对待作业,卷面整洁,错误率下降了。中学阶段,可能是习惯养成的最后阶段,不良习惯如不在这一阶段纠正,以后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作业规范的不只是作业本身,培养的是孩子对规范的尊重


作业规范的作用不止是作业本身,它是在培育一种态度,培养一种行为规则,而这种规范将影响一生。我们常看到所谓的“不按常理出牌”,是双刃剑,未必尽是创新。更多情况下,社会文明需要规范,经济发展需要规范,创新也需要规范作保障,这类意识,可能源于童年时的“作业规范”。


成人世界法治意识的淡漠,往往和少年时代“马马虎虎过得去”、“这也行,那也不错”有密切关系。有人认为“一是一,二是二”的规范,限制了人的灵活性,可是那些“灵活性”会让一个民族丧失社会意识,变成一盘散沙。有关德国社会“规范”的传说很多,有些被夸大,说成是谨慎刻板,可是近几个世纪,他们在哲学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巨大成就,令讲究“和”,流行“大概也许差不多”的社会难望其项背。


延伸阅读:

有阅读习惯才可能有优势

文|吴非(江苏省特级教师,校长传媒专栏作家)

在课堂面对学生,我有时会想象着他们未来在社会上的姿态。再过二三十年,当他们回顾中学时代时,会有哪些遗憾,会有哪些庆幸呢?


和毕业多年的学生谈阅读,我们话语交叉部分不是很大,除了专业背景因素,也有趣味的不同。但我不解的是:他们对子女教育的判断有些是违背常识的,和我当年对他的教育不一样。这就是说,我当年教学的价值是有限的。他们直言:老师教我们时,家庭对孩子教育基本是听学校的;现在家长QQ群里的危言耸听,让我们只能“从众”,听老师的则是冒险了;老师说“最重要的是阅读的趣味和习惯”,可是孩子一次测验少考几分,从任课教师到班主任,都会给孩子施加压力,而少读两本课外书,对学习不会有影响。


不能不说,一些教师和家长认定的“尖子”其实不过是考试机器。目前的考试制度造就了一大批这种没有阅读兴趣,缺乏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能力,却善于利用考试模式取得各种证书或文凭的精神白痴。在中学招生咨询处,常能看到家长摊开一堆五花八门的证书,喋喋不休地讲述孩子如何优秀,旁边站着一名表情呆滞的孩子。


有大学教授叹息,高分录取进来的文科大学生,文学知识和历史知识往往是空白,甚至不如社会上的一般人;他们所知道的教授或作家,至多是中小学课文的作者,除此以外,几乎说不出其他任何一部作品;如果问他最佩服哪位学者,他会想一想,说“余秋雨”“季羡林”。这可能已经是他的全部,你肯定不敢再问了,再问就要闹笑话。


应当在中小学阅读的东西,到了大学或是走上社会后再去补,一是不可能,二是失去价值意义。读书是一种习惯,至于怎么读?到了中学,特别是高中,其实已不需要教。如果学生在幼年没有养成对阅读的兴趣,到了中学,用反复强调或考试施加压力,作用有限,甚至适得其反。


目前最困难的,是社会(也包括学校)误把“阅读”当作“语文”的教学内容,而没有认识到它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本能力。“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粗鄙,造就了恶俗不堪的社会物质化。学生看到,在这个社会,不阅读的人也生活得非常愉快,在学校,那些没有阅读积累的人,也照样能胜任高中应试教学,没有文学阅读经历,没有审美经验,不影响他(或她)在这个社会如鱼得水。


课堂走出了高考高分的学生,但他们的阅读能力并没有达到建设文明社会需要的水平,这种规格的劳动者能够适应生产线的需要,但是他们缺少想象力与好奇心,缺乏能够发展这个国家的创造精神。


学生只要放弃为克服恐惧的“补习”,每周就可以省出一天或半天时间,如果他因此养成了自由阅读的习惯,两年下来,他的阅读量可能比热衷恶性补习的同学高出五倍到十倍,甚至更多(因为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本不阅读)。


文明教育中长大的学生,自幼接触美好的故事,广泛的阅读滋养了好奇心和想象力,他们总是能睁大眼睛观察世界,对新鲜事物怀着惊喜。他们在阅读时,能想象出场景画面,判断事物内部的联系,推导出可能发生的事,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互相作用、推进,美好的故事抚慰着心灵,他经常能从阅读中获得启示,自我激励,逐渐获得“境界”。


阅读基础好的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显然不同一般,他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能力超过一般人。因为有阅读作向导,他的精神通道可以通往无限的时空。

(来源:吴非的博客)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号码xzcm888)

教育创新实验交流平台

欢迎您与我们积极互动,分享您阅读文章后的感受,结合您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需要的帮助,我们会及时地与您交流、探讨,提供解决问题之道。如果您在教学活动中摸索出了新的思路或者文章可以发邮件至

xiaozhangchuanmei@qq.com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1.如何添加校长传媒?点击右上角,直接关注官方帐号:xzcm888

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搜号码】输入:校长传媒→查找→关注。

2.如何查看更多好文章?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帐号→查看历史消息。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您的信赖和支持是校长传媒最大的动力,谢谢!

《校长》杂志研修群 22219165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