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来共同治理“教育污染”
全社会来共同治理“教育污染”
文|顾明远(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今年5月,我有机会访问芬兰,参观了他们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教育系统,同时和芬兰的很多教育同仁相互交流。芬兰教育质量好,教师水平高,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可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芬兰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安迪·哈格里夫斯(Andy Hargreaves)等学者曾提出,与世界大多数国家强调的“标准化考试”“绩效”“竞争”思维不同,芬兰走的是“第四条道路”,即信任、创新、专业、民主的发展道路。
芬兰社会高度重视教育,将教育视为人力资源开发和国际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国家战略,对教师充分信任。教师不只是政策的最终执行者,被无情地驱动着耗尽自己的教育激情,相反,他们在包容、信任、尊重的社会环境中尽情发挥教育创造的想象力,自觉地、持续地推动芬兰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他们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创新,享受学习最本真的快乐。我在与赫尔辛基大学的原副校长,芬兰著名的教育家涅米(Niemi)教授对话时,有人问我如何看待中国教育中的减负问题,我脑海里突然冒出了“教育污染”这个概念,它很形象生动地解释了当前中国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毫无疑问的。但现在社会上又对现行的教育制度不满意,朋友聚会都在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很多有条件的家长选择将自己的孩子送出国留学,似乎对中国教育丧失了信心。中国教育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我去年春节期间12天没下楼,写了一篇7万字的文章《中国教育路在何方》,谈的就是这个问题。应该说,每一个家庭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以获得优质的生活,这是无可非议的,因为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是人们改变命运的重要渠道。今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仁川举办了世界教育论坛,论坛主题就是“教育改变命运”。教育竞争激烈其实是社会矛盾在教育领域的反映,社会分配不公,就业困难,贫富差距过大,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消除,社会用人制度的学历主义、“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传统,攀比文化、信任危机等,都深刻地影响着学校内部的教育。当然,教育内部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我们的教育观念还相对比较落后,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应试教育”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一些地方政府、学校和家长只看重升学率,看重考分,破坏孩子自身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不顾孩子终身可持续的发展。片面追求升学率是不是可以说是教育领域的“GDP观”。过去我们搞工业,追求GDP,结果污染了环境,现在治理起来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北京的雾霾就是典型。如今,以追求“教育GDP”而产生对儿童的危害,是不是也可以称之为“教育污染”?它破坏了学生学习本真的快乐和创造力的发挥,影响了教育培养人、发展人的基本功能,使教育不断异化,如若不及时治理,未来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后代恐怕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教育是人类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是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基石,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教育更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大家要觉醒起来,要用治理环境污染的觉醒和决心来治理“教育污染”。我认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转变教育观念,二是建立完善教育制度,依法治教。
各级政府要转变观念,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要用“升学率”、考试成绩来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让教育回归教育本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而个性的发展。
家长的观念要转变。不要给孩子预设他的生活和前途,不要拔苖助长,要顺应儿童发展的自然,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人人成才的观念,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理解和信任每个学生,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自动、生动活泼地生活和学习。
政府要改进教育治理方式,简政放权,克服“教育GDP”的观念,明确学校职责,不要把所有社会责任都加在学校身上。
制度要改革,首先要改革评价制度。不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学校和教师,把教师从分数中解放出来。这样教师才能放开手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本文选自《中国教育报》2015年9月15日第4版)
判断教育理念正确与否的三个标准
文|刘希平(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内容提要:现在各类教育理念很多,怎么去辨别?我看大道至简,关键看三条:一看是否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二看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成才规律,三看是否符合公平公正的要求。
理念是置于人内心的一种属于世界观层次的精神主张和追求,它来自于一个人的人生体验和精神思辨。一个人的经历及所处的环境影响和铸就着一个人的内心主张和追求。这种主张和追求与理想有联系,也有区别。
理念犹如在海上航行的大船的罗盘,而理想犹如航行所要到达的彼岸。这种内心主张和追求一旦形成,将强烈地支配和指导一个人的行动,这在教育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与教育既是社会行为又是个人行为的特点有关,相比其他领域,个人行为对教育的影响特别大。
生活中我们很容易看到,尽管有学校,但家长对自身孩子的教育影响常常具有改变的作用;尽管学校是一个集体,但一个老师对所教学生的影响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尽管国家有系统性的教育规范,但一个校长常常决定了一个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端正教育理念,树立先进崇高教育理念,对发展教育至关重要。
拿我所工作的浙江来说,这些年做成了不少在全国具有影响的大事:零择校在全省所有县市区实现,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在大中小学如火如荼展开,中小学教师交流实现制度性突破,等等。做成这些大事,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大家在做这些事情上有着比较一致的理念,或者说我们比较好地统一了大家做这些事的理念。但我们也有许多事至今还没有做成,或者说做得相当艰难。比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中小学校及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在一些地方和学校仍非常突出,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办重点班,学校之间升学排名次,等等。这些工作之所以推进解决得不理想,根子还在于理念不端正,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一些人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是举。须知,教育不仅仅只有分数和升学,教育还有更多的意义、更重要的使命。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能力、品行操守、理想信念追求等,都远比一时的分数和升学率重要。
抓工作需要统一思想,解决诸多教育顽症尤其需要我们树立和弘扬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是思想者的事业,思想对我们的教育有着决定性影响。现在各类教育理念很多,令人目不暇接,怎么去辨别?我看大道至简,关键看三条:一看是否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即是否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德智体美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不能割裂,不可偏废,尤其要注意防止和纠正只重智、忽视德和体美情况的发生。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这是党和国家的要求,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尤其是在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政治把握。二看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成才规律。要强调学生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从这点出发,积极促进因材施教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小班化教育、分层式教育,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坚决制止各类拔苗助长行为、以牺牲学生健康换取学习成绩的行为。三看是否符合公平公正的要求。学校招生要公平公正,要坚决执行各项招生规定;教师施教要公平公正,教师应爱各类学生,尤其是对困难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心;政府配置教育资源要公平公正,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配置资源要有助于缩小区域、学校、群体之间的差距,不能再人为地去建设什么重点学校。从社会进步看,我国会逐步扩大义务教育的范围,因此,高中段校与校办学条件的过大差距也应有计划地缩小。
坚持和弘扬先进的教育理念,最为重要的还是在于担当。在大多数时候,辨别教育理念和教育现象的对与错、好与不好并不难。难的是我们敢不敢坚持坚守科学的正确的教育理念,反对和克服错误的教育理念,尤其是要反对和克服错误的以至违法违规的教育行为。在错综复杂的利益面前,在已有体制下,在现实社会环境中,坚持坚守科学的正确的教育理念,是需要勇气以至牺牲的,当然也需要智慧。现在我们正在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通过教育,真正让全体教育人在坚持坚守先进教育理念,反对错误教育行为上严起来实起来,尤其是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禁止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制止分重点班和快慢班、不搞升学率排名上取得明显进步。
(本文选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微社区-教育圈”轻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