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好的信仰一定是经得起所有人的怀疑

2016-04-15 蒋勋 校长传媒

【蒋勋先生是台湾著名的画家、诗人和作家。蒋先生曾说过,母亲是他的第一个美学老师,感谢儿时母亲的陪伴,以及那些一起做过的看似无聊的事情……今天分享他《生活十讲》的一篇关于信仰的文章,在他看来,信仰教育简单说就是思辨能力的培养。美学可以是一种信仰,政治可以是一种信仰,道德也可以是一种信仰。任何你在生命里的某一个阶段,所相信的事物都可以是信仰。信仰的对象可以改换,没有那么绝对。】


最好的信仰一定是经得起所有人的怀疑

文|蒋勋 (台湾著名画家、诗人和作家)


道德也可以是一种信仰。


信仰本身是一个比较宽泛的名称,严格来说,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体系。宗教在定义上比较严格,有一套完整的系统,从创世记开始,宇宙怎么创造、生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修行的过程及戒律也都非常完善。世界上能够被称为宗教的其实不多,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信仰就很多了,比如说妈祖、关公,它不是一个严格的宗教,却是信仰。


所以,美学可以是一种信仰,政治可以是一种信仰,道德也可以是一种信仰。任何你在生命里的某一个阶段,所相信的事物都可以是信仰。信仰的对象可以改换,没有那么绝对。


中国对于宗教跟信仰两个概念是比较含混的,不太会把它分清楚,比如说我们今天到台湾的一个庙宇,很多人就会笼统地说这是佛教的庙宇,其实它并不是。基本上,我们的民间信仰与佛教已经高度混杂,大家常常分不出来什么叫做纯粹的宗教,什么叫做信仰。我想,这也是中国人比较固有的一种思想形态,就是不太会把—件事情弄得很清楚。很多人自豪地说,中国没有宗教战争,其实中国根本没有宗教,没有本土的宗教,宗教都是外来的。道教本身不是西方严格的宗教学里的宗教,因为它没有一整套完整的体系来规范。


从宗教学的角度来看,神跟人之间会有界线,有一个绝对的关系、绝对的位置,但在道教中,人可以变神,神可以变人,像八仙过海的八仙,其实不清楚到底是人还是神。这就比较偏向民间信仰,比较笼统,比较不那么绝对,戒律也可有可无,调节性很大。


还有一点区别就是,凡是去祈求保佑,有一种功利性的交换,大概都是信仰,不是宗教。宗教不能如此,宗教是绝对的。所以在基督教《旧约圣经》里,上帝要试验亚伯拉罕,要他献祭独生子,我们看了可能会觉得很残酷,可是在宗教的理论中是讲得通的,因为上帝代表的是绝对的真理,人要信靠并乐意顺服。


但信仰就不一定了。我们看到有人到庙宇里求明牌,如果神明没有猜对,甚至把佛像的头砍掉。这是一个相对的功利信仰,不是绝对单一,有很多个人利益的成分掺杂在内。


我们社会曾经发生过很多次因为信仰而产生的问题,比如说多年前发生的年轻学子集体出家,这件事我自己其实有蛮深的感触。


不管是年轻人出家,或者是成熟的中年人,功成名就的人,甚至社会名流出家,都是牵涉到某一种信仰而发生很多流弊。我不太想讨论事件本身,反而觉得那些事件让我感觉到社会里缺乏一种信仰教育。


信仰教育是不是应该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可能是幼儿园或者是小学,这是第一个可以思考的。而信仰就是你相信什么,这个相信当然跟辩证有关。因为相信,所以会思考,会反省。可是信仰跟怀疑也有一个互动的关系,信仰教育简单说就是思辨能力的培养。


思辨能力不是大学毕业、研究所毕业,或者功成名就的人就具备,事实上很多社经背景很好、高学历的人,都因为信仰迷思而成,为受害者,我觉得,知识并不能等同于智慧,知识没有办法解答信仰的问题。


刚提到说,信仰跟怀疑有关,一个真正的信仰不会因为被怀疑质问,就会瓦解;相反的,因为被怀疑跟质问,信仰会更牢固。最好的信仰,一定是经得起所有人的怀疑。


台湾过去的威权信仰是不能够被挑战的,而这个遗毒到解严后的今天还没有消失,因为这个信仰本身就是被保护,没有机会去展现真正内涵上的深度及稳定力量。


世界上重要的宗教都是经过几千年来千锤百炼的挑战,这些宗教信仰的建立,都是有过受难的过程,有降魔的过程。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静坐,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降魔。降魔不一定是对外,还有是对内在,挑战内在的所有思想,当然悟道的过程会有很多坎坷、挫折的,甚至也可能走错路,也因此能凸显最后所谓“正果”的精神。


基督教也是,耶稣在成道的过程中,有四十天在荒野受魔鬼的试探,这个试探其实也是他内心的东西。


我觉得一直很缺乏思想的课程,过去会上三民主义,那是思想,但是讨论的很多东西是政治。人的思想绝对不只有政治,人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为什么在中学不可以有一门课是关于哲学或者是对世界宗教的阐述?这里面就会触碰到思想与信仰。


或者我们可以读中国的诸子百家,不是只局限于中国文化基本教材里的四书,还有庄子、墨子、韩非、商鞅等等,这些人都提供了各种思想的方法。


而最重要的是,思想课程不能落入考试的陷阱,如果学生只是急切地要把它背好,通过考试,他根本就没有思考的过程。

(本文选自蒋勋《生活十讲》)



延伸阅读:

分数越高的孩子,越要特别小心

用分数衡量所有学生是对科学的亵渎

聪明的教师用1000种方法教一个学生!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微社区-教育圈”轻松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