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为王,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2016-08-11 朱永新 校长传媒

2016年6月25日上午,由好未来、腾讯、联想之星联合举办的第四届“未来之星在线教育CEO创业营”在北京香山饭店拉开序幕。会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发表了主题为“未来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的分享,提出了对未来学校的观点和展望。

以下为演讲全文:

“未来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

演讲者:朱永新(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在第三届“未来之星”上,我来跟大家做了分享,讲述的是我对未来学校的一些想法。第四届主办方继续邀请我来分享,我想内容不能重复,所以今天换了一个主题:未来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


在座各位都是教育行业的,所以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关于教育的思考:

第一,教育的变革需求是最强烈的,但是变革的难度最大,速度最慢。为什么?

第二,教育无论怎么变,改变的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第三,教育变革的路线图应该是人性化、自由化、多样化、个性化的。

第四,谁是教育资源的提供机构?学校的地位将会受到挑战。

第五,未来的教师从哪里来?教师成为自由职业的可能性。

第六,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这六个主要观点。



第一、教育变革的需求最强烈、但是变革的难度最大、速度最慢


大家对教育或多或少都存在满意,中国人不满意,美国人也不满意,其实全世界,除了北欧的一些国家相对来说做得比较好以外,大家对自己国家教育的满意度都比较低。


但是,为什么教育变革的速度那么慢?比如互联网,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世界。据统计,2016年1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9.8亿户。而在互联网之下,它带来的商业的革命,比如淘宝网的出现促进乃至颠覆了商业模式。然而教育出现的更早,为什么变革速度却很慢?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教育学院发布的《理解和改进全日制网校》报告中显示,目前美国已经有25万名中小学生在全日制网上学校上学。


然而,探究为什么教育的变革那么难?


一是教育结构变革很难。2011年9月,美国联邦教育部长邓肯重复提出著名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投入很大,却没有产生像在生产和流通领域那样的效果呢?邓肯认为:原因在于“教育没有发生结构性的改变”。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工具与技术的改变、教学模式的改变,最终可能产生学校形态的改变。前两个阶段并没有办法完全颠覆教育,而学校形态的改变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难的。


二是教育的科学基础发育不成熟。大家知道,教育学最基础的两个学科分别是心理学与社会学。科学很有意思,它不是由近及远而是由远及近,从天文学到物理学再到现在关注生命,离真正关注人的层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类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教育是关于人的学问。如果对人不了解,就很难解决教育的问题,所以教育的变革是漫长的历程,只能通过技术来提高教育的效率,不断推进我们的理想。


也正因此,所以各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文化、教育体系不可复制,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去进行调整,所以这也是当前教育的矛盾所在。


第二、教育无论怎么变,改变方向只有一个: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虽然我们要求改变教育,但也要记住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因此我们更应该学会把握住最根本的方向。举一个例子:之前我曾发起一个活动,新教育实验,这是中国最大的民间教育改革,现在已经有60个试验区、3000所实验学校、300万师生参与,实验的宗旨也是我理解的变革的宗旨: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结目标,而教育本身就是幸福,就是生活,不是简单地为未来做准备。毫无疑问,教育最贴近幸福,因为它最贴近人心。


在幸福的基础上,教育是为了完整,为了让人成为人,让人成为他自己,让人身心和谐地发展,这是新教育总的目标和方向。新教育的课程体系包括:生命课程、智识课程、公民课程、艺术课程、特色课程。


新教育不应该只追求分数,但是也不惧怕分数,所以教育应该让人成为他自己,把每个人的潜能发掘出来。怎么让学校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怎么让学生去发掘自己?这才是教育最关键的。


第三、教育变革的路线图:人性化、自由化、多样化、个性化


未来的教育该如何去变革?


人性化—小规模,即底线思维。现在的标准太难、太高、是用上清华北大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大部分人陪着少部分人在学习,大部分人成了失败者。应该让大家在学习上更轻松活泼,而不是把所有人都绑架在学术性标准上,还是应该更注重生存、做人等发展的基本要求。


大规模学校是把学生当作机器来制作,而不是小范围的人才培养。


也有人质疑,降低规模之后,如何提高国家整体教育水平的竞争力?我认为没有必要让大家都按照最高规格的标准去做,反而应该帮助更多人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学习习惯,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选择路线,才能让教育更人性化。


自由化,这与人性化相辅相成,即尊重学生和教师的选择。根据每个人的习惯,让大家自由选择学习的时间、学习的地点、内容、方向及向谁学习。选择才有竞争,竞争才能提高品质。


多样化,这也未来教育很重要的特征之一,每个学习中心各有特色,未来每个孩子都可以自主选择学习中心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每个学校也各有特色。


个性化,以AltSchool为例,一栋小小的楼房,学生不多,分龄教学。混龄本身尊重人类的差异性,也尊重的孩子彼此学习的可能性,同时基础性学科的完全开放,也让在一个班级没有学好的学生去另外的班级学习,提供了重复学习的可能。


第四、谁是教育资源的提供机构?学校的地位将会受到挑战


学校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特别是伴随着大工业产生的现代学校,一开始是为了让人尽快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这样的制度与大工业相适应,强调的是效率和集体,而在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未来的学校形态肯定会发生变化。


这是产生发展兴盛衰落的必然过程,教育也是这样,我们现在每个人都在做教育的掘墓人的工作,因此现在提供教育资源的公司也越来越多。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人觉得教育该死了,即非学校运动。伊里奇提出:“多少代以来,我们企图通过提供越来越多的教育,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可是迄今为止,这种努力失败了。”他还认为,“应该为每个人创造一种将生活的时间转变成学习、分享和养育的机会。”


可惜当时没有互联网,如果有了网络,可能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所以,教育的方向不是限制选择,而是鼓励选择。


学校教育体系和校外机构是并立的,未来应该是融合的,未来学校要变成学习中心,每个学校都可以办出特色,提供某方面的优秀课程资源,一个学生可以在若干个学习中心同时学习。所以,未来有可能海淀区的数学课外包给好未来,英语外包给新东方,将课内课外完全打通,由政府制定标准,孩子只需要完成标准,而在哪里学则是孩子的自主选择。


所以,在未来我们要创造市场,而未来也将不是学校品牌的竞争,而是课程品牌的竞争。现在互联网已经提供了这种可能,一个课程可以由一百万人同时来学习,学校的优劣集中体现在课程的优劣。


课程为王,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五、未来的教师从哪里来?教师成为自由职业的可能性


最近英国的经济学人封面有一篇文章,在封面用很大的篇幅来写“怎样造就伟大的教师?”学校也好,课程也好,所有的背后事实上都是教师。我觉得教师是所有的教育里最关键的,谁站在讲台前谁就决定教育的品质。


未来的教师会是什么样的形态?其实一个好的学校,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技术有多强大,而是取决于你有没有一流的教师,一流的教师现在更多看中效率。实际上,我觉得从未来的角度来说,有一些东西光靠效率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如果没有人性,如果没有个性化的魅力,如果没有对教育深刻的理解,我相信这样的教师终究是不能够创造我们所需要的那种教育的。


关于教师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美国有一项研究显示:排名前百分之十的精英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排名后百分之十那些教师的3倍。在同一个单位时间里,一个教师能够带给孩子的变化是非常之大的。我前面写了一本书叫《致教师》,这本书前面第一个部分叫“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第二个部分叫“借我一双好教师的慧眼”。到目前这本书发行了15万册,是中国卖的最好的教育类的书籍之一。我觉得现在我们更多的是重视了后面的问题——怎么样成为好教师?而对前面一个问题重视不够。作为好的教师,必须同步具有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我上个星期和普罗见了面,这位教师在硅谷的学校里面属于年轻教师,他才教了六年书,但是他已经达到美国教师的前1%。我跟他讨论什么是好的教育,应该说很多观点还是跟我们一致的。


也就是说,一个好的教师不一定有很多经验,不一定头发很白,年轻的教师也可能很卓越。


第六、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


未来并不遥远,关键是要有创新思维。许多过去不敢想象的事情,在互联网时代都是做得到的。张邦鑫曾经问我,“朱老师你的教育蓝图何时实现?”我想转述一句话来回答他: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这是一位很著名的哲学家说的。事实上,我一直在鼓动我的很多朋友,包括邦鑫在内,我说你完全可以去创造立足于当下的未来学校,这完全可以做得到。我们知道,在中国已经有很多人悄悄进行这样的创造,就在北京的郊区,大概有上百家没有复刻的学校。我有好几个朋友,就在那样的学校做校长、做老师,他们不需要政府承认,就是自己去做了。更不要说我们还有那么多的资源,那么多种可能性。


我觉得在座各位都是教育的变革者,都是想从事这一领域,当我们联合起来的时候,可能有一天我们的教育就会变化。

(本文选自多知网)

延伸阅读:

人生最重要的时期是0-6岁!

是谁让中国孩子这么累?

教育为什么让人痛苦:方向错了!

教科书是“母乳”,但一直吃会精神营养不良

父母阅读书目推荐100本

教育的九大定律

选择自己最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