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出错儿是长大的开始 ,错着错着就对了

2017-04-05 陈凤伟 校长传媒

孩子出错儿是长大的开始 ,错着错着就对了

文|陈凤伟(北京史家教育集团副校长)


出错儿是孩子长大的开始,孩子就是在大大小小的尝试体验中学习的、进步的、成长的。


01


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因为“我”字的那个“点儿”丢了,女儿对着99.5的分数,哭得稀里哗啦,边哭边委屈地说:“我这学期,不是白干了吗?”


见此情景,我顺着她,安抚到:“真是很可惜啊,就差这么一点点!但是你不会‘白哭’的,这一‘点儿’一定能哭回来!”听我这么一说,女儿不解地抬起头,我说:“你现在是不是特别难过?这么难过的感觉还想有第二次、第三次吗?”“当然不想!”“好,这就是这丢掉的‘点儿’的功劳,它在提醒你,让你不再重复这样的错误!你有机会用你哭的泪水把后面的错误都冲走,这不是更好吗?”女儿收住了哭泣,我补充道:“如果怕错误冲得不干净,可以继续哭会儿……”


孩子需要同理心,站在她的角度看,她有充足的理由要哭!所以,家长看似“顺应”的口吻,会让孩子得到安抚,只有贴近孩子的感受,接下来的“教育”才会被接受。


其实,出错儿是孩子长大的开始,孩子就是在大大小小的尝试体验中学习的。


02


之后,有一次语文考试,阅读的内容是“仙人掌的故事”,回答的问题是“你喜欢不喜欢仙人掌?为什么?”女儿的回答是“我不喜欢……”而按照标准答案是:我喜欢……


在语文教学中确实存在着这样的“假问题”,我问女儿:“你看懂文章的表达了吗?”“我看懂了,赞扬仙人掌外观不美丽,却有着好品质。所以我回答时表明,我赞赏仙人掌的品质,但我还是不喜欢,因为它会在人们不留神的时候‘刺’伤你!”


我思忖着,她说得没错啊。我边想边说:“你说得对,表达清楚,也特别有逻辑。但是,现在的答案是顺应文章表达主题的……”没等我说完,她就抢着说:“我明白了,这里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等真正问我的时候,再像我这样说,现在就只能回答‘喜欢’啦!”


女儿“理性”的认知,救了我“不真实”的解释。这也许是我平日里,与她平等交流的回报吧。通常遇到问题时,我不以成人视角来解读,而是俯身从她的视角去看,以她的经验来理解,在倾听她的表达中,给予意见,让她逐步感悟。


现在看来,我的这种理解,已经悄然转化为她对我的理解,也必将达成她对周围的人和事儿的理解。为人父母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


03


“身教胜过言传,我做到了,孩子会比我做得更好!”


其实,我对女儿的管理还是很严格的,比如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自己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懂得关心和帮助别人等等。这些对女儿提出的要求是有重要前提的,那就是——我自己要做到。


生活中,我有个信念,就是自己事业再出色,如果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错过了父母必须尽到的责任,也是极不成功的。


所以,不管我多忙,只要她有需要我帮助的事情,我必须协助、陪伴。很多时候我是在她休息后,再处理自己的工作,熬夜也是难免的。渐渐地女儿好像感受到了我的辛苦,变得特别抓紧时间。因为她知道,只要她不睡,我都会用学习的方式默默陪伴她的。


我要让女儿看到,我是家长信任、学生喜欢的老师;我要让女儿知道,我的课讲得漂亮,文章写得好,研究有成果,同时我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假期我带她去旅游,周末抽时间和她去滑冰、游泳、看展览,也让她陪我逛商店,帮我选择服饰搭配……


04


我的女儿算不上“别人家的孩子”,但是我还是比较欣慰的。今年就要大学毕业了,她斟酌再三放弃了努力四年换来的“保研”资格,接受了更有挑战的申研、留学。尽管我知道“保研”得之不易。但是,我克制了自己的倾向,把权力交给她自己。


此刻,正是女儿等待申研回复的时候,已经有三所大学向她招手了,其中有排名在“前十”的学校。但是女儿说综合考量,另一所学校的专业环境更适合她的志向。


孩子有教养、有责任、有担当,与人友善与社会和谐,才是做父母的成功。


面对孩子,我们必须不断修正自我,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会潜移默化地成为他们的重要认知。在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历程中,用孩子纯净的心、明亮的眼矫正我们的言行,那么教育就已经在孩子的心里、身上发生了。

(本文选自现代教育报-微信公众号“京城教育圈-ID:bjeduvision”)


延伸阅读:

孩子在不在乎成绩,长大后的差距会这么大!

文丨雨霏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一段视频 ,一位父亲为了教育偷东西的儿子,把孩子绑住,慢慢放到一条河里。孩子一直惊恐的大喊,而周围站满了围观的群众。


事后有记者采访这位父亲,父亲表示儿子4岁前是老人在带,身上沾了很多坏毛病。喜欢说谎,喜欢作假,还偷东西。

 

“学习成绩很差,差得要命。我带他去报名,给钱人家都不要,就想让他转学。”

 

“我对他成绩要求很低,如果他以后实在不行,我觉得他靠自己的双手去扫地,我都觉得光荣。千万别干违法犯罪的事情。”

 

记者问孩子“今天上学高不高兴”,孩子毫不掩饰的说:“不高兴,我不想读书。”

 

看得出来,这位父亲对孩子还是十分疼爱的,只是希望孩子能有一个良好的品行。

 

也见过很多跟这位父亲想法很相近的父母,他们会屡次提起,孩子的成绩不重要,分数不重要。以后能好好做人就行了。

 

很多孩子也不看重自己的成绩和分数,认为自己只是马虎,认为某科目是在太难,或认为某任课老师不太好,所以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可是分数跟人品,真的不是对立的关系。而且孩子对待成绩的态度,有时候可能比学习成绩本身还要重要。


现在关注成绩的孩子

更容易成为专注勤奋的大人


 一位考入清华大学的孩子,曾给高中的学弟学妹们做演讲。他提到这样一件事:

 

在清华学了一门课叫“模拟电子线路”,特别难。任课老师高文焕院士就告诉学生们一句话:

 

“学习模拟电子线路和学习其它学科有一个共同的窍门,八个字——题海战术,题海战术。”

 

他说他当时很不理解,后来他知道班级同学里有一位是山东省高考状元,得了713分(750分满分)就问他,你到底是怎么学成这么“牛”的?

 

同学告诉他:“高中的时候只要市场上能买到的习题集我都做过。”

 

后来还有一位河南省高考第76名的同学也说了自己的备考秘诀:“高考6个主科的题典,至少做了五遍。”

 

孩子们都不太喜欢考试,正如我们很多成年人也不喜欢月度总结、季度考核和各种临时抽检一样。

 

我们可以理解,但是不能放任。

 

一个学生,所接触最多的事情就是听讲、复习、做题、准备考试。这就是他此时正在完成的一份事业。

 

而一个对自己事业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又怎么能称之为一个优秀的人。

 

分数不是学生的命根,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也不代表孩子以后没出路。但是一个学生,如果总是希望自己的分数能够有所提高,并且愿意为了成绩的提高,而付出相应的努力,那么这样的孩子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会更愿意去做到最好。

 

也许他没有深厚的背景,也没有天才般的智商,但就凭借着这种为了“更好的成绩”而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勇气和精神,也足以支撑起他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了。


现在关注成绩的孩子

更容易合理调整自己的人生规划


前不久去一位朋友家,闲聊的时候她女儿过来了,扫了一眼电视,跟我们说:“这部电视剧我们班好多同学也在看,下课都在讨论剧情呢。”

 

朋友问她女儿:“那你要不要看?网上有资源。”

 

她女儿竟然有点嫌弃:“妈,你别闹。我好多事儿呢。”然后就回房间复习功课去了。

 

朋友跟我炫耀,“你看我女儿省心吧。她自己上进心可强了,这些电视节目从来不看,我问她同学都看你不看,是不是跟人家聊天插不上话了,你猜她怎么说?”

 

“她跟我说,她们看他们的,我学我的呗。那些整天装作不太用功,给别人讲电视剧的学霸我也不想当。”

 

我不禁对这个小姑娘刮目相看。

 

这么小,就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并且能够主动对自己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实在是很厉害。

 

更厉害的是,她可以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去拒绝无关的诱惑。而不是跟风和从众。

 

想想自己身边比较成功的朋友,发现他们身上似乎都有这种共性:

 

做事情有明确目标;关心自己的投入与产出比;不在意一时的得失;会因为努力过后的成功,而产生强烈的幸福感。

 

而仔细分析这些品质,就会发现培养这些品质最好的时期,恰恰就是在学生时代。

 

学习成绩好的孩子,绝不会仅仅是因为聪明或者天赋。其背后一定是离不开用心、努力和自律的。

 

孩子关注成绩,就一定会去思考成绩。

 

这个过程中,他会渐渐摸索出答题思路和技巧,会渐渐知道应该怎样去给自己查缺补漏。连孩子经常会犯的大意马虎的毛病,都能因为对成绩的在意而逐渐减少。

 

孩子今天会思考自己投入多少精力可以取得怎样的成绩,明天就会去主动思考,自己付出的时间和汗水,能不能帮助实现职业上的上升。

 

而当他经常思考这些,就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做无用功上,更不会轻易成为在职场是可有可无的老好人。


现在关注成绩的孩子

更容易养成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


见过一位大姐,她跟爱人两个人的收入加起来不足7000元,但是愿意为了孩子每个月花掉3000多的补课费。

 

大姐的想法是,只要孩子以后能考到好高中,花多少钱都值得。

 

但是孩子的想法是,在国内学习根本就是剥削人的事情,压力太大了,又浪费家里的钱又耽误大好的时间。

 

他特别羡慕有钱人家的孩子,可以随便混到初中毕业,然后家里就能给安排出国。并且认为自己如果出国,一定会好好学习,“做出点什么事儿来”的。

 

我问孩子,就算现在把你送出国,你的英语过关吗?能跟外国人自由的交谈吗?

 

孩子说:“等我到那种语言环境里,就能学会的。反正我爸妈也没钱送我出去,学不学有什么用。”

 

他的话让我想到了我一个高中同学小波,一个出身在农村的女孩子。

 

她一直很努力,成绩也好。尤其是英语成绩,没出过全年级前5名。

 

小波说自己要是考不上好大学,就要回农村相亲然后结婚了。没什么退路可走。高考可能是最公平的一场考试,也是最好的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了。

 

对她来说,解决一个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全面分析问题,努力做好该做准备和最重要的事情,做到最好。等到机会来了,就死死抓住。

 

小波现在一家出国培训机构做老师,收入不菲,也成为了村子里教育孩子的典型。还是那句话,学习有时候看的未必是成绩,而是态度。

 

一个不看重成绩的人,也很难养成凡事努力做好的习惯。容易先给自己找一堆借口,然后放任自流。

 

一个对成绩态度积极的人,看待问题的态度会是全面的,能看到眼前的困境,也能看到以后的希望。所以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会是积极的。

 

现在关注成绩的孩子

更容易坦然面对人生的困境


可能影响孩子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的隐形杀手有很多。

 

比如孩子对某个任课老师不喜欢或者某个孩子很喜欢的任课老师被换成了别人;


比如父母对孩子成绩要求过高,孩子怎样都达不到,而丧失信心;又或者父母对孩子成绩不管不问,导致孩子自己也不太重视学习;


比如孩子身边交了一些品行不太端正的朋友;


比如对某些科目不太敏感,努力之后成绩也不理想……

 

想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小年纪的孩子,要面对很多的压力和挑战。

 

不看重学业和成绩的孩子,常常会由着自己的性子,跟父母作对,跟学校作对,跟老师作对,把张狂跟任性看做是个性,把浪费光阴和无所事事当做是潇洒。

 

放纵、放弃很容易,但坚持跟尝试却很难。

 

如果孩子们够看重自己的学业,看重自己的分数,他们就必须不断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不断调整自己的适应能力。

 

对自己擅长的科目,要保持稳定;对自己不擅长的科目,要努力直追。对自己喜欢的老师、同学,可以敬重有加;对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和同学,也要以礼相待。

 

成长这条路,就是一个不断学会接纳和包容的过程。他在学生时期领悟了这些,以后就会更加顺遂。

 

周国平先生写过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做成大事的人,往往做小事也认真,而做小事不认真的人,往往也做不成大事。由此我得出一个认识:认真本身就是一种素质,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具备这种素质。”

 

可能最后所有的孩子们都会发现,成年人的世界也并没有他们儿时想象中的轻松。成年人要面对的压力和挑战只会更大,更严重。

 

这些时候,确实有不少成绩一般甚至从不爱学习的孩子们杀出了一条血路。可是从比例来看,却依然是热爱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们,占得了先机。

延伸阅读:

请郑重地告诉孩子:学习肯定辛苦!全世界都一样!

这样执著,究竟为什么?——对各位家长的心灵告白

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尖子生相煎何太急!

南京妈妈走访24所世界名校 揭秘留学的辛酸

暖哭无数人!北京四中初二女孩的作文爆红网络

当老师对你说:“孩子很聪明,就是不认真学”家长一定要警醒!

家庭教育要刚柔并济,既要培养习惯,更要培育人格!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