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脑认识误区,严重影响你的健康和效率!必读!

2017-07-16 Scott Halford 校长传媒

点击上面蓝色↑↑↑“校长传媒”免费订阅

大脑认识误区,严重影响你的健康和效率!

文|斯科特•哈尔福德(Scott Halford)

本文选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ID:CEIBS6688


我们总说,时间是公平的,一天24小时,人人平等。然而,每次听到某些人声称自己每天“只睡4小时就够”,似乎又觉得他们的时间比我们的多。毕竟我们还在睡觉的时候,这些人已经开始工作,如果按照“时间就是金钱”的定律,这些人似乎更有可能迈向成功。

事实真的如此吗?

美国“名人堂”演说家、华尔街畅销书《Active Your Brain》作者斯科特•哈尔福德(Scott Halford)以他对神经科学和人类大脑的了解指出,绝大部分人的正常睡眠时间在7到9个小时,那些声称“只睡4小时就够”的人其实是 “肾上激素”的瘾君子。

Scott Halford


当面对挑战或者威胁时,人的体内会产生肾上激素,此时分泌这种荷尔蒙非常重要,但我们的身体并非时刻都需要这种激素,过多的分泌就会使它变成一种毒素。“肾上激素”的瘾君子们热衷于时刻保持“警醒”,这也就是他们睡了4小时就会醒来的原因所在,而且,即使是在这4个小时里,他们的大脑也没有休息,而是继续“工作”,这最终可能引发癌症、记忆力衰退、情绪暴躁、胃病等一系列问题。

斯科特是今年中欧返校日的特邀嘉宾,他和返校“充电”的中欧Global EMBA校友们一起认识神秘大脑,揭秘人们对大脑的认识误区,同时给出了简单可行的建议。

大脑认识误区一:
21天养成新习惯?

21天养成新习惯,这个说法在朋友圈很有市场。但这是真的吗?


忘掉这个说法吧,这是一个误解。在20世纪50年代,一个名叫Maxwell的心理学家做了一项试验。他去观察那些从战场上回来、失去了胳膊或者腿的战士们,看他们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不再感知到自己胳膊或者腿已经不存在了,结果证实这需要21天的时间。所以有人就得出结论,如果用21天可以忘记,那么用21天的时间也能建立一个新的习惯。这是不对的!


如果你每天都做一件事情,持续做了30天,这并不意味着你已经养成一个新的习惯,而是意味着你能够养成一个新习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比如说你希望在会议上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你可以每天发言一次,说上1000次,这样你需要3年的时间才能在发表意见时感到舒服。如果你每天说3次,这个时间就可以缩短为1年。如果每天说9次,也许3个多月就可以了。所以如果要养成一个新习惯,需要上千次的练习,以及非常大的决心。


那么,当大脑记住了一个新的习惯之后,会忘记旧的吗?


这个要看情况。


举个例子,假如你要戒烟,要戒掉把烟不停地放入嘴里这种习惯,你就必须要开始做一些新的事情。因为大脑只会根据你所做的事情而创造新的路径。你去散步、深呼吸,做一些动作来阻止之前动作的发生。时间久了,旧的习惯慢慢消失了。你所做的是建立一个新习惯去代替旧习惯。而有时候,你已经有了一个习惯,想要保持,然后还想加入一个新习惯。比如弹钢琴,学习了右手的动作,加入左手时,不希望忘掉右手的动作。所以会不会忘记旧的习惯,取决于你自己的决定,但前提是必须要有上千次的练习。


大脑养成习惯的基本模式


激活:现在就从小事开始

看见:看见一项技能或者在大脑里构思一个行为

尝试:试着去做

思考:思考怎样去做,并且得到反馈

调整:让它更容易或者更难

激励:奖励自己,进行庆祝,可以有点沾沾自喜

重复:重复这个行为21天,然后继续

大脑认识误区二:

“多任务处理”可取吗?

近年来,“多任务处理”能力被誉为职场上的必杀技。这其实是人们关于大脑认知的又一误区。


事实是,人们往往处理不好多项任务,这只会让人变傻。研究证明,在处理多项任务时,我们的IQ值会降低10到20。实际上我们的大脑无法同时处理两项复杂的任务,比如一边用笔写字,一边把瓶盖拧开。你可以同时做两件事,但只能专注于其中一件事。除非是两件不相干的事,比如一边看电视一边往信封上贴邮票。邮票贴歪了也没关系。如果你做的事情要求准确性以及高质量,请一次只做一件事。


一些你需要知道的数字


  • 平均下来,大脑每3分钟处理一个任务,每12分钟处理一个工作话题;

  • 专注工作1小时,相当于被打断情况下的4小时;

  • 被打断后,有1/3的人不会再回到原来的工作中。


小贴士

1. 关闭手机或电脑里会跳出的各种推送通知;

2. 关上门,安排好与他人的沟通时间,而不是随时被别人打断;

3. 养成定时看邮件的习惯,而不是随收随看;

4. 离开常规的工作地点,到咖啡店或者图书馆工作;

5. 完成一份文件之后,把它收起来;

6. 电脑上不要同时打开多个窗口,除非这些都需要你立刻处理。

大脑认识误区三:
切不可同时进行“创新”和“评估”

创新和评估在大脑里属于两个分开的流程。创新需要不停地涌现新的想法,评估是判断一件事情是正确的或者错误的,你不可能同时做这两件事情。


比如你有一个很好的想法,马上就有人说,“我觉得这个行不通,我们以前尝试过”等等,你觉得会产生什么结果?你会去辩解,就不会再继续创造了。如果让你继续下去,“OK,还有什么?”这就是完全不同了。


但是在很多组织中,尤其是分析性的组织中,经常喜欢评论,然后切断了创新的路。所以如果做头脑风暴的话,不要一组人在一起做,而是让每个人自己先想,再让一组人一起评估。

你的大脑喜欢这五样东西

1. 确定性/一致性(Certainty/Consistency)

大脑对确定的和一致性的东西感到舒适。虽然大脑喜欢确定性,但它依然乐于在变化中通过学习求得发展。


2. 选择(Choice)

人们喜欢有所选择,而不是被强迫。例如,问孩子“你是想要现在上床睡觉,还是5分钟后,或者10分钟后?”孩子多半会愉快地说:“10分钟后!”而如果一开始便告诉孩子“你该上床睡觉了”则会换来“不!”的回答。


3. 掌控(Control)

大脑需要设计实现目标的路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挥优势,并对过程、关系、状态和结果有所掌控。


4. 完成(Completion)

大脑需要有“今日事,今日毕”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to do list”会让你的大脑更愉悦,✔“check mark”让人们做得更好。


5. 情境(Context)

大脑对体验式的经历印象深刻,而对纯粹的内容则容易淡忘。例如当提到巴黎时,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铁塔这个形象,而非PARIS这几个字母。

大脑喜欢确定性,

“创新”怎么办?

当我们长期习惯于做一件事情时,一旦需要做出改变,大脑就会变得非常暴躁。但对于企业家来说,不断尝试新事物是成功之路上所必需的。这似乎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事情。


事实上,我们的大脑会感知很多这种类似的悖论。


一方面,大脑喜欢确定性,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果你今天晚上回家,客厅里的一把椅子被移动了,你一定会第一时间注意到,因为大脑感觉到了,它会感觉到不舒服,所以大脑并不喜欢改变。想象一下几千年前当我们从洞穴里出来的时候,任何动物都可以吃掉我们,所以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觉。如果我们确定地知道当下的情况,就会感到安全。


另一方面,当我们去做一些从来没做过的事情时,大脑会自发地生长比如一个人刚开始学习打高尔夫球时,会害怕自己打得不好,不想让别人看到,会感到不舒服。但是每一次学习都会在大脑里创造新的路径,然后就会去适应这种改变。而当一次次重复这个动作的时候,大脑就不再注意这个改变了。


但是,这种情况其实很危险。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企业家,你想要创新,你就得不时地去打破你的世界,看一些不同的事情。尽管我们不喜欢这样,但是我们必须要这样做。

神经科学对领导力的启示:
不要命令式,要激励式


过去,所有的文化都流行命令式领导,但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在某种程度上,命令式领导会起到一定作用,但它并没有从内心的角度说服员工。真正好的商业模式可以让员工加倍努力,如果员工没有感到被激励,就不会投入。


那么,如何激励员工呢?


这里有两个技巧:“聆听”和“询问”。因为不同员工的需求不一样,他们需要的激励源也是不一样的,所以,领导者需要充分“聆听”了解这些不同之处。另外是“询问”,这看似容易,但很多领导往往忘记,只是单纯地告诉员工:“我是老板,我要告诉你怎么做。”


试想,当一个人问你“请告诉我你的想法,因为我真的不知道这件事情要怎么处理”,这种感觉不是很棒吗?询问不单单是因为这个问题需要探讨,而是向对方传达一个信息:我尊重你的想法,我尊重你的长处以及你为团队所带来的一切。


领导力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也是“领导”自己的问题。如何更了解大脑,进行自我管理也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

每天早上如何醒来,

很重要!


“你的起床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一天的生活!”

如果你在早间新闻听到了一场争论,或者一睁开眼就查看手机上的当日工作事项,你的“压力荷尔蒙”就会上升,这一整天你都会受到这股荷尔蒙的影响,如果你开车上班就会很容易遭遇所谓的“路怒症”。


所以,我们要以温和的方式入睡和醒来。我们可以把在入睡前的30分钟定为“神圣的仪式时间”,停止使用手机。因为,当你在入睡前做一些会“启动”大脑的事项,比如玩手机或工作时,大脑整个晚上都处于运行状态,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半夜突然醒来,感觉好像有什么事情还没有做。


总之,我们的大脑需要专注,也需要休息!

(本文整理自Scott Halford在中欧Global EMBA校友返校日的演讲和专访内容,未经本人确认。Scott Halford是美国艾美奖获奖作家和制片人,拥有丰富的成就心理学知识,长期担任世界500强的管理团队的咨询专家,并于2014年入选美国“演说家名人堂”。)

延伸阅读:

每一个孩子的模样,就是家庭的教养

文|筱泓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儿童心理课堂”(ID:guanaibaby)


01

 

前几日,在成都地铁2号线上,一个小男孩先是主动给带宝宝的阿姨让座,之后妈妈说好困,靠着挡板休息,小男孩就过来用手为妈妈垫着,还帮妈妈背包。

 

当小男孩在网络上爆红之后,小男孩的母亲说:“娃娃成绩好不如品德好就行啦。”她向记者表示:孩子还小,不想曝光太多,而且孩子因为此事,获得了他学校老师的表扬、获得了同学的赞扬、获得了家里亲戚朋友的称赞,对于他来讲已经够了,谢谢大家关心。

 

一个暖心的动作感动了很多人,所以很多人说这孩子是小暖男,获得称赞无数。

 

有的网友说: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爸爸肯定也这么对妈妈的,在充满爱的家庭里成长都孩子都会有爱和暖心。

 

每一个孩子的背后有着父母的影子,当孩子的母亲说:“成绩好不如品德好,不想曝光太多……”这些也让我们看出,这孩子之所以能如此的懂事,与他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无声的老师,对孩子有着强大的潜移默化作用,你怎么教孩子的,孩子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02


有一天我在机场候机,旁边坐个妹子,带着耳机听歌看电子书,背包放在我与她的座位中间,包上挂个可爱的哈喽kitty的挂件煞是吸引人。过了一会儿,来了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个六七岁的女孩,坐在对面座位上,小女孩穿着粉色的蓬蓬裙,扎着小辫,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真是可爱极了。

 

没过一会儿,小女孩看到在我旁边的背包就过来,扯着妹子的背包上的kitty猫挂件,一边把玩,一边说:“哎呀,这个真好看啊,我好喜欢啊。”一边还频频回头看我。

 

我笑了:“小朋友,这个包包不是阿姨的。”

 

小女孩看了看那一脸严肃、毫无表情的妹子,不敢开口说话了,跑回妈妈身边去,扯着妈妈的衣袖说:“妈妈,我想要哈喽kitty。”

 

正忙着看手机的妈妈,头也不抬就说,喜欢就问姐姐要去。

 

于是女孩又过来把玩着kitty猫,边用祈求的眼神看着妹子,奈何妹子连眼皮都没有撩一下。

 

小女孩转头又向妈妈:“妈妈,我想要……。”

 

她妈开口了:“哎,那谁,我家女儿喜欢这个,能不能送给我们?”

 

这话说的太不见外了,我听着都不舒服,更不用说妹子了。

 

那妹子毫不客气地立刻怼回去:“喜欢自己买去,问别人要干什么。”

 

小女孩的妈妈眼皮子一翻,:“没见过这么小气的人,不就一个小玩意嘛,至于嘛……”。妹子起身拎包就走人。

 

而孩子的妈妈居然还继续说个不停,最后对小女孩说:“别学这种人,又没钱脾气又坏。”

 

每一个孩子的模样,都是原生家庭的教养。

 

没有一个孩子是天生的熊孩子,每个孩子到这个世界上,最初不过如一台复印机,父母给他是什么样的样式,他就是以样式呈现给这个世界。

 

网上流传这么一句话:要看孩子将来素质如何,那就要看家长现在素质如何。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且是最重要的、陪伴他时间最长的、对他影响最深远的老师。

 

你是什么样的人,孩子就会长成什么样。

 

前些日子,央视的纪录片《镜子》播出,里面有一句自白至今印象深刻: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的相似。


小孩都是看着大人说话学着大人的样式长大的。


03


好友王丹对我说:


我的父亲是个急性子,容易发脾气,而且在发的时候经常暴跳如雷。小时候我很害怕他发脾气,许多时候在他面前战战兢兢,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因为一句话而引发父亲的脾气,心里始终没有安全感。


在我成家以后,我在怀孕的时候就发誓一定要温柔的对待孩子,一定不让历史重演。可是当孩子渐渐长大,日益增多的问题堆积在我头上的时候,我的脾气也越来越暴躁,有一天,因为一件小事,我动手打了孩子几巴掌,孩子鼻血流出来了,沾在我的手上,那一刻我惊呆了。


看着鲜红的鼻血,我抱着儿子放声大哭,我跟儿子说对不起,妈妈以后不再这样对你了。


但是孩子在那之后,再也不敢对视我的眼睛,低头缩脖畏畏缩缩,我极为痛苦,用了好几年的时间,改掉我的坏脾气,也让孩子在我面前有正常的交流。


王丹是一位好妈妈,平时看到她的孩子品学兼优,开朗活泼,没有想到的是,在她与孩子的背后还有这么一段故事。


我们可以看出的是,很多时候,孩子就是父母的缩影,你是什么样的父母,就带出什么样的孩子。


每个人都会在成年后,都会无意识地重复父母的行为。


04


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


有一个人非常喜欢喝酒,每天下班后,他都要到附近的酒馆喝几杯,经常喝到半夜才醉醺醺地回家。


有一天,天空下起鹅毛大雪,积雪把路铺了厚厚的一层。下班后,他和往常一样向酒馆走去,走着走着,他听到后面发出奇怪的声音。他回头一看,原来是放学的儿子。


儿子正顺着父亲的脚印走过来,他的小脸因为兴奋而涨得通红:“爸爸你看,我正在踩着你的脚印呢!这多有趣!”


儿子的话让父亲心头一震。他立刻意识到,“如果我去酒馆,儿子顺着我的路走,也会找到酒馆的。”父亲马上改变了行走的路线,向家的方向走去。从那以后,他改掉了喝酒的习惯,再也没有去酒馆。


年幼的孩子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着最亲近的父母,会无意识地模仿他们的一举一动。


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领路人,言行举止无论好坏都会被孩子模仿。


你在孩子面前呈现的是好的一面,那么孩子也得到好的效仿,如果你呈现的是坏的一面,那么孩子将得到的是坏的效仿,而这些坏的效仿一旦形成习惯,再像改过来就是难的了。


托尔斯泰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这便是育人先育己,愿天下所有为人父母的,都应牢牢记住这一点。


儿童心理课堂(ID:guanaibaby),伴你探索解读儿童心理,体会阅读,学会看见,为了妈妈,为了孩子,温暖陪伴,一起成长。

延伸阅读:

没有教养,读书何用?

读书与做人: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如何培养孩子真正的自信呢?

锻炼大脑不必花大钱!养出好脑力的8个教养守则

9种有损孩子大脑的食物,爸妈千万要注意!

解读脑科学:让孩子大脑更聪明的4种养分

脑科学揭示的教育秘密,后悔知道晚了!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教育圈兴趣部落”轻松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