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一格:与城市共生——未来社会所需要的能力

2017-08-01 李一格 校长传媒

点击上面蓝色↑↑↑“校长传媒”免费订阅

李一格在好未来品牌发布会上演讲

【李一格专栏】

与城市共生——未来社会所需要的能力

文|李一格


城市贮藏岁月

两个月前,我在这块电子屏前坐了半个钟头。这是纽约城市博物馆的核心展览,用数字展示纽约的生长——代表人口与财富的亮点越聚越多,越散越开。从17世纪到19世纪诞生的港口小镇,再到20世纪,用一百余年成长为世界大都会。我当时在想,一百年,无非是一个人老去的时间,却激活了一座城市,给它壮丽,给它奇迹。纽约向我们说明:城市繁荣即人的繁荣。城市是同时代者的生命延续,也是下一代人的命运共同体。


著名的政治学者本杰明·巴伯曾提到,城市不仅是最古老的组织,更是最经久不衰的,正如罗马比意大利还久远,伊斯坦布尔比土耳其更古老。城市是我们的家,不同于抽象意义上的民族与国家。我们在城市里出生再老去,工作和玩乐,相爱或成家。他说,“Cities endure the ages”。城市贮藏岁月。


城市,正是我们终生受教育的场所,是我们延伸个体和集体价值的载体。当好未来邀请我演讲时,说主题关于“未来社会所需要的能力”,我脑海中一下出现五个字:与城市共生。


未来社会,城市化和文明进化更加同步,更需要我们与城市共生的能力。


我在小时候有一个模糊的目标,要在年轻时走遍中国,还要去到世界上很多地方。很幸运遇到很多契机,我渐渐地实现这一愿望,我走到了五大洲,并在多个城市有深入生活和工作的经验。我对城市渐渐有了更深厚的情谊和思索。接下来我想聊聊我的学习、工作和旅居的经历,探讨如何与城市共生,为此需要哪些更具体的能力或者说行动。


我的学习

Self-learning


我的大学是一所面向未来的大学,现在仍被称作全球最先锋的大学。四年之内,学生们一起在世界上七个城市学习、生活,没有实体校园,用科技在线系统上课,课程也是重新定义与设计的,院长们定期来探望我们、一起交流,我们所做的学生活动更多是与当地政府、最鲜活的组织或个人打交道、做项目。


如果你问我,我的学习是怎么样的?


当然,我会告诉你,和所有留学生一样,有时课前阅读多得无法和小伙伴愉快地玩耍;我们上课的科技平台确实炫酷,课程紧凑或讨论激烈时我会神经紧张;有时我也会玩儿命狂赶作业。


但是,我更会讲述我在城市里的那一学期。如果是柏林的话,我会告诉你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博物馆岛的年票种类;我会告诉你柏林爱乐乐团半年的演出日历,和城市芭蕾舞团的剧目;我会带你去周六上午的集市买新鲜的三文鱼和蓝莓,或是汇聚了柏林时尚买手店的街区;我可以告诉你最富有的社区,最繁华的街道,犯罪率最高的路口,移民最集中的区域……都在什么地方。我阅读的历史的柏林,看到的今天的柏林,听到的柏林人口中的柏林,我统统想说给你听。


当城市成为我的学习资源和内容,我就没有一刻停止学习,不仅关于智识、技能,更关于智慧与审美。在未来,我们对知识和技术的抓取变得更容易,这反倒让我们学习的维度更加广阔。这个月《经济学人》的封面文章就是《The Future of Learning 学习的未来》,其中就探讨了教育科技对未来学习所带来的重要改变——个体学习的个性化和自由度。


我相信,在未来,学习更加成为一种常态,而不是一个时段,人更加深入城市运行的节奏。


与城市共生的第一步:Self-learning。我指的不是高大上的自学习,而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我们应在习得生活、习得城市的过程中永保学习的状态。


我的经历

Far-transferring


在旧金山读书期间,我曾加入一家无人机公司。那段时间我穿梭在湾区,白天上课,中午去办公室,下午到晚上工作,再回到旧金山市里,完成学校的作业又要清理一些工作邮件。


正式入职前,为了和CEO电话会议沟通清楚,我整理了一份工作思路,并提前发了文件,大概一万多字加上演示文档,分块说解决方案,特别是要优先处理的问题和团队构架,还有我所能做的和需要补足的。为此,我做行业调查,和同事一对一沟通,整理众筹记录和销售等方面很多数据,还在网上和客户对话,我还看了不少竞品分析,甚至还找到了对手的资料。这些在我看来是最基本的要做在前面的功夫,我喜欢这件事,就投入进去。


一直到后来工作,我发现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硅谷本身给我的帮助。这期间我拜访了不少优秀的公司和企业家,上了一些特定的课程充实自己,在行业的交流和活动中结识很多朋友。我在解决问题、制定策略的时候得到硅谷本身的启示:这座城市在传递给我它的特质与活力,让我不仅仅是接纳和实践一座城市的文化与机制,更是被赋予能量和快乐。


我相信,在未来社会,学生与城市会进行充分的能量交换。我们接受的教育即是我们所从事的、体验的、贡献的。我相信,未来的学校是不需要“休学”和“间隔年”的,“学时”本身就是你与城市的互相需要与互相成就。


与城市共生的第二步:Far-transferring。这是我们的大院长Kosslyn教授的口头禅,要far-transferring。意思大概就是跨越维度去思考和应用的能力,将所学转移在不同甚至是抽象的事物上。城市就是实现学习转移最重要的途径和对象。


我的道路

Co-evolving


讲到进化,我本想说说自己如何一步步加深与城市的连结,无论是那些我停留过的地方,还是我的家北京。谈谈城市如何促使我视野和愿望发生变化,还想小小预告一下我的新书《逐步》将在今年10月份出版,这本书将透露一些我和城市的关系。


但是我想到了我的一些朋友。


我高中道元班的两个学弟,各自的专业是计算机和生物医学工程,但是他们到山西大同的村里教起了孩子们用胶片和针孔相机摄影。他们开设课程的成本需要2000元“巨款”,由学校支持,他俩每人背着四个大包就出发了。我的朋友沈丹玺很低调,一直以来都在做公益和社会创新,现在在三一公益基金会负责运营。最近他们新“开张”了一个社创空间叫3ESPACE,孵化着十几个公益项目。PEER毅恒挚友的秘书长刘弘,从哈佛本硕毕业,从PEER的创始人到回归做全职公益人,致力于让中国欠发达地区的青年都有机会选择优质的人文素质教育。做黑土麦田公益的秦玥飞,他的朋友圈里只发村民的故事,只发阳光和星星,只发猫咪和村庄,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理想真的很美很美。


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万有引力”,任何物体之间都有相互吸引力。而我们很多年轻一代正是被城市深深吸引,城市吸纳我们,我们汲取城市。城市意味着资源、文化、灵感、机遇、挑战。


而我常以朋友们的行动来勉励自己。在城市里受到最好的教育的人,去回馈,意味的不是你和城市一起变得更高级,而是你和城市一同变得更广阔,你把“城市”的福气带给更多人。


我相信,未来社会,需要人与城市互惠互利,但更需要共享共建。城市的边界将被城市精神所冲破。这也将成为教育的核心。对于教育来说,面向核心就是面向未来。


与城市共生的第三步:Co-evolving,共进化。

这张图是我在纽约城市博物馆参观的最后一个区域,叫Future City Lab,未来城市实验室。这几张图都很有魔性(笑),能看到我在哪吗?参观者设计未来的房屋和街道,然后自己被投射在短片中,你仿佛看见自己活在未来社会的样子。我恨不得把片子里那哥们儿的酷炫单车抢来共享一下(笑),这颜色我喜欢(笑)。这个交互区让我思考:人和未来、城市和教育的关系。未来社会需要我们自学、拓展和进化的能力,同今天好未来提倡的这六大能力一样,好像建造未来社会的一砖一瓦。


两个月前我回到北京,我更加深爱这座城市了。我意识到: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在哪,无论你做什么,你我都是与城市共生的。


去拥抱与城市共生的能力,需要我们真正把城市当做未来的实验室,去学习,去开拓,去进化。


谢谢大家!

(本文为李一格7月31日在好未来品牌发布会上的演讲,李一格授权校长传媒独家发布)

作者简介:

李一格,被教育界评论为“教育新生代现象”代表的90后,就读于录取率2%的全球创新精英大学密涅瓦大学,高中毕业于北京四中道元实验班。她出版过随笔集,在报纸开有专栏,在世界各地学习、旅行。

延伸阅读:

李一格谈教育新生代:学习变革与青年力量

家长的视野与孩子的未来

教育创新并不是颠覆一切的革命

大脑认识误区,严重影响你的健康和效率!必读!

前腾讯副总裁为女儿访遍英美名校,发现最核心、最重要的教育只教一件

读书与做人: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教育圈兴趣部落”轻松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