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校长叶翠微的教育家办学之道丨①重生命淡名利 营造生态

2017-09-04 林溪&陈盼 校长传媒

点击上面蓝色↑↑↑“校长传媒”免费订阅

名校长叶翠微的教育家办学之道丨①重生命淡名利 营造生态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未来教育家杂志-IDwljyjzz”、《未来教育家》2017年第8期,校长传媒获得授权发布

引子


2017年初春,杭州草长莺飞,纸鸢漫天。在这万物生发的季节,杭州二中收到一封来自美国的信件,一个叫郭文景的毕业生对母校的怀念之情,跃然纸上。


初春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阳光清透,空气温暖,落英缤纷。记忆中,我与二中就相遇在初三那年初春的一个午后,偶然间我闯进了二中春季开学典礼。依然记得那次典礼的主题是“世界很小,二中很大”,这八个字让我激动不已,如遇知音。


有时不得不相信缘分的奇妙,两年后,同样是一个初春的日子,我作为二中学生代表站上春季开学典礼的讲台,讲述“二中、世界与未来”,这不是因为我与其他同学相比有多么优秀,只是在我奔波于这个世界很多角落时,对学校、世界和未来产生了更多的感怀与思考。


高中期间,我经常来往于中国和美国之间。我在风景如画的斯坦福大学赢得了ProCO比赛冠军,在难忘的林肯大学校园与美国数学天才少年们一起,度过了一个月的集训队生活,在绿草如茵的克莱姆森大学参加紧张而有趣的信息奥赛选拔USACO夏令营,在坐落于查尔斯河畔的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获得了全美女子数学奥赛的金牌,与小伙伴一起听了大学数学和物理课程,在伯克利大学参加全美仅选拔30名顶尖高中生参加的著名的SPARC人文学夏令营……


我参加了很多竞赛和国际交流活动,并积极准备美国高考。而二中从未束缚我拥抱世界的梦想,她给予了我追逐梦想的最大自由和空间。很难想象没有学校支持,我作为一名中国在校生如何能在短时间里结识各国教练、老师、学长和伙伴,获得如此多开拓国际视野的机会。


写到这,我心中唯有感恩。我感恩这片灿烂的校园,她是无与伦比的天堂。感恩这里的老师,一位位风格各异,在讲台上翩翩论道,如此激情,如此明澈,我由衷欣赏与赞美!


对于我,最幸运的就是在最美的年华里遇见了你!二中,感谢你带给我这段让我终身受益的特殊经历,那可以枕着的美梦,还有前方灿烂如花的遥遥桑榆。

……


郭文景是杭州二中2016年的应届毕业生。她爱好广泛,会帆船、爱滑雪、善辩论。她很优秀,在全世界女子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中排名第一,15岁就只身飞往美国教美国孩子奥赛课程,被哈佛大学本科校友面试官称作“中国区面试六年中最优秀的学生之一”。2015年底,她成为国内第一个被哈佛大学本科段录取的中学生。


在杭州二中,有很多像郭文景这样的“牛娃”,他们有梦想、有激情。在他们身上既能看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又能看到责任担当与创新能力。学生是学校的作品,孕育了“郭文景们”的杭州二中,究竟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它何以会被2011届浙江省文科状元王子君评价为“应试教育环境下的一股清流”?


探究之心油然而生。然而,当记者把网络搜索的目标集中在杭州二中时,却发现在杭州城,这所百年老校常被市民们津津乐道的仍是高考升学率、全国获奖人次、国际奥赛金牌数……众多都市类媒体会时不时以“牛!一本上线率96%,杭州市文理头名都在杭州二中”“第32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中,杭州二中捧回九块金牌”之类的标题,做一些吸睛的报道。无论是纸媒还是网媒,传递给外界的信息,无不显示着这是一所“高考名校”“竞赛名校”, 与大多数城市对一所名校的关注点并无二致。


是世俗湮没了名校,还是名校迎合了世俗?六月中旬,高考刚刚过去,记者来到了杭州二中,采访了杭州二中的校长叶翠微。在这个自称“不做不休(无事找事)”的校长身上,我们找到了答案。

叶翠微


重生命淡名利 营造生态


 从鄂桂到杭州 上下求索


2015年寒假,叶翠微受邀赴美国参加“中美名校长高峰论坛”。会后,他和一位来自杭州二中毕业了十年的学生相约见面。出乎意料的是,那天,虽然漫天大雪,居然来了27人,都是杭州二中的毕业生,他们分散在美国的各所大学、各个科研机构。大家在一起谈学业,谈事业,谈家庭。于谈天说地间,在远离学校、家乡的万里之外,叶翠微心生一种“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豪迈,也感受到“桃李满天下”的喜悦,眼前的这些人,不仅是杭州二中的英才,也是中国的英才,更是世界的英才,正如他一直提倡的杭州二中学生成长目标和路径——“卓越的二中人、杰出的中国人、优秀的世界人。”


当年轮接近60的时候,叶翠微变得喜欢回忆往事。自己的教育生涯,一晃竟然过去了35年,真是弹指一挥间呐。遥想当年与教育结缘的一幕幕,还恍若昨天。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18岁的叶翠微是湖北监利县监利中学的应届毕业生。刚下放农村,由于当时农村信息闭塞,直到高考前的一个月才接到可以参加高考的通知。作为班上的第一名,叶翠微自信满满地参加了高考。还记得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下午,他正在监利何赵知青点劳动,电线杆上的大喇叭突然喊着:“叶翠微,你的高考录取通知书来了……”可当他拿到通知书,就感到有一瓢冷水浇到了头上——武汉师范学院生物系。


高考分数揭晓,叶翠微才发现,自己超出了第一志愿浙江大学录取分数线22分,却失之交臂。想到父亲给兄弟俩定的目标是哥哥上武大,自己考浙大,而如今哥哥已经如愿,自己却名落孙山,叶翠微不甘心,告诉父亲不想教书,对生物不感兴趣,要复读再考。


父亲说:“当老师有什么不好?你看,这些年,咱们一家人还不是靠我这个教师养活着?你可以瞧不起父亲,但你不可以瞧不起教师这个职业。当老师去!不要有什么其他的想法。”叶翠微的父亲是江汉平原的名师,多次在荆州地区上公开课,在当地有着很高的声望。叶翠微是敬重父亲的,在他心目中,作为家庭的顶梁柱,父亲不仅学问渊博、素养深厚,而且幽默风趣、很“man”。回味着父亲的话,叶翠微脑海里浮现出父亲上全地区公开课的场景、父亲和学生在一起谈笑风生的画面,他放弃了复读重考的想法。


四年大学,叶翠微有着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他整天不是泡在图书馆就是玩在运动场上,只是在考试前三天突击一下,被同学们送外号“叶三天”,但他一直保持科科优秀的好成绩。叶翠微还进行了课题研究——如何基于一个人的基本生理素质来优化运动员的选拔,研究论文被《中华医学杂志》录用发表。


毕业时,学校有让他留校任教的想法,武汉另一所高校也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但那年的政策是具有武汉市户口的知青优先返城,于是,叶翠微选择了当时有“小上海”之称的沙市市,任沙市市教学研究室的生物教研员。叶翠微回忆说: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大中等城市选择的是沈阳、无锡,小城市选择的是沙市。为什么选沙市?因为沙市的教研力量非常强大:物理教研员曾是大连理工学院基础课部物理教研室主任,语文教研员曾是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文阅读研究室主任,政治教研员曾是湖北财经学院政治系副主任,数学教研员曾是荆州师范专科学校的数学系主任……这些人才因各种原因汇聚在沙市,大家笑称,可以办一所大学了。


在沙市,没有一天教学经历的叶翠微拜这些大师为师,和他们一起听课、评课,研究怎样找到学科的至高点;向他们学习怎么上课,怎么样把课堂“玩”转……长期耳濡目染,他在脑中建构的不仅是中学理化生课堂的评价标准,还有大学与中学育人目标以及方法的衔接与融合。


在沙市教研室,叶翠微待了13年,历任理科部主任、教研室副主任。其间,他有好几次离开教育战线的机会。如任沙市市团市委学少部部长,或跟着生意做得好的亲戚去经商,等等。每次思想波动,他都找父亲商量,父亲总是劝他:“儿子,你在兄弟姐妹中是最适合当老师的,你比老大沉稳,比老三活跃,你最有可能成为一个教育名师,所以你要向这个方向努力,不要朝三暮四。这个世界多一个官不多,少一个名师则少。”自此,叶翠微便断了往其他方面发展的念头,一心一意研究教育教学。


1994年,组织上找叶翠微谈话,准备提拔他为沙市教育局副局长。没等到任命,却等到了湖北行政区域调整——荆州和沙市两个地级市合并。组织在人事上要求“三不准”——不准提干,不准调动,不准提档。有感人事关系复杂,叶翠微萌生了出去闯一闯的想法。深圳、珠海、江门、北海四个城市向他抛来橄榄枝。最终,他在深圳教学研究室副主任、江门教研室主任、珠海教研室主任、北海中学校长这四个职位之间,选择了后者。现在想想,可能不仅是因为北海的组织部长、人事局长、教委主任,三人亲自到了他家,求贤若渴,还因为,他想当校长,办一所理想中的学校,把自己育人的理念,落地变为现实。


就这样,叶翠微开始了他的校长生涯。


在北海中学五年,叶翠微最得意的,不是将学校的综合排名从全自治区重点中学(当时的叫法)末几位提升到了前五,不是把毕业生的重点大学(当时的划分)录取率从10%提高到50%左右,也不是学校考清华、北大的人数占到全广西的五分之一;他最得意的,是他给北海中学学生的记忆中,留下了几处难以磨灭的印记。总有北海中学的毕业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告诉他,他们在回忆母校,在回首青春岁月的时候,由此多了一些绚丽的色彩。


被学生念念不忘的,是北海中学停课看专场芭蕾、举办通宵跨年晚会之类,有点惊世骇俗、“不务正业”的校园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们的激情被点燃,他们的活力得以淋漓尽致的释放。


1998年4月,辽宁省芭蕾舞剧团赴北海演出,这曲高和寡的艺术遭遇“寒流”,门票连卖带送不到500张,剧团决定演完头场第二天就去昆明。叶翠微觉得很遗憾,他对芭蕾的欣赏,始于38岁那年的第一次观看。这次机会来临,他决心让北海中学的孩子们,在15岁、16岁、17岁的年龄,就能接触到这种高雅的艺术。他找到团长,请求给北海中学来一场专场演出。团长说不可能,北海演出结束后,舞台道具马上就要拆卸,由卡车连夜运往昆明。


那天晚上,叶翠微请团长和演员们吃宵夜,吃海鲜大排档,趁机跟他们商量:司机你们只有一个,我出钱给你加一个,星夜兼程赶往昆明;演出费本来5万一场,我给你提高到8万,如何?团长最终答应了。叶翠微自己找企业赞助,解决了费用问题。当他在校领导成员中宣布,北海中学的全体学生要停课半天观看芭蕾表演时,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这么大的活动得报教育局批准才行。叶翠微说,等这个报批程序走下来,活动就搞不成了,“先不报批,有问题我担着。”就这样,只有1800个席位的剧院,被2400余名北海中学的学生挤得水泄不通。演出完毕,雷鸣般的掌声长达15分钟。师生们第一次感受了芭蕾的魅力,而“叶大胆”校长也由此得名。


及至千禧之年前夜,叶翠微又在学校提出,要弄个通宵晚会,老师们就见怪不怪了。通宵玩会从1999年12月31日晚上8点到2000年1月1日早晨6点,学生自愿参加,参加的学生在随后两天的假期中休整,保证返校时不迟到。那个“狂欢之夜”,有文艺演出,有露天迪斯科,有化装舞会,有中外名著名篇欣赏,有跳蚤市场……令叶翠微记忆尤为深刻的是,有三十多个孩子从晚上12点跳露天迪斯科,一直跳到凌晨5点多,可见这些正值青春年少的孩子们,是多么渴望有机会活得热情奔放。还有跳蚤市场,一朵黄玫瑰,卖到了38元——一个男生为他心仪的女生买了去,那热闹景象就是一幅校园里的“清明上河图”啊!


2000年,知晓浙江省杭州二中在全国范围内公选校长,叶翠微心动了。对于杭州这座江南名城、人间天堂,他早就心向往之。高考与之擦肩而过,此去经年,期待仍在。经过角逐,他终于胜出,来到了杭州。


之后,叶翠微在杭州二中任校长17年,这算得上教育界的一个传奇了。


叶翠微说,湖北13年,赋予了他中学教育里的大学视野和个性中的坚毅、果敢;北海五年,给了他办学思想的迸发和大海般的包容、大气——他常去银滩海岸,看潮涨潮落,感受“手可摘星辰”的宁静;常去冠头岭,听海风呼啸,感受“惊涛拍岸”的豪情;常去看红树林,感受“海上森林”的勃勃生机。


而杭州城里的17年,则催生他“办一所中学里的大学”之教育改革实践。


对杭州二中学生来说,和“叶大”在一起聊天是一种快乐


依兴趣展禀赋 自由生长

杭州二中是一所百年老校,叶翠微的前任——徐承楠校长德高望重,在他的任上,二中升学率很高——那时大学尚未扩招,二中重点本科的升学率就达到了70%,还拿到了两块国际奥赛的金牌。对于叶翠微这个“外来的和尚”,众人都等着看他怎么念经——升学率能不能保?国际奥赛能不能玩得转?这是上级、社会、家长最在意的两项指标。


叶翠微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压力。不过他并没有畏缩,也没有慌了阵脚,而是自有主张。在他看来,二中有最好的生源,学生的中考成绩是杭州城里的前百分之三,高考升学率当然得高,学科竞赛也理应获奖。但升学率和竞赛获奖,应该是二中学生依兴趣、展禀赋,自由生长的结果,而不是出发时的目标追求。


在理想和现实之中游走,有些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上天似乎要考验叶翠微的定力,上任一年多,还没有一个学生在国际学科奥赛中获奖,大家都为这个新校长捏了一把汗。2002年,机会来了,二中生物学科出现了一棵好苗子,一个叫章斐然的学生在高二时就参加了全国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拿到了全国一等奖。北京大学承诺他进国家集训队,清华大学则希望他被提前保送。教练高兴地告诉叶翠微,根据往年的经验,只要这孩子进国家集训队,明年参加国际竞赛,不出意外就可以拿回一块金牌。这样,叶翠微的任上就有了首金。


在和章斐然谈话的过程中,叶翠微了解到,孩子倾向于提前一年上清华大学,只是不好向学校提出。此时的叶翠微也有点纠结,依据当年《浙江省高中学生保送管理条例》,他是可以以其只是高二学生不符合保送条件为由,留章斐然进国家集训队的。


一天晚上,叶翠微在校园里值班,当时的校园已经寂静无声,他发现生物实验室的灯还亮着,推门进去,发现章斐然一个人正在埋头苦读《植物生理学》,厚厚的一本书已经读了三分之二,还在书上圈圈点点。叶翠微心里为之一震,记得当年他开始读这本书时是大二,而且是在教授的带领下读的。而这孩子,才16岁呀。


叶翠微问:“你是独立阅读吗?对生物真的有这么大的兴趣?”章斐然点点头:“是的,校长,我对生物真的很感兴趣。”叶翠微豁然开朗,他支持章斐然提前保送到清华大学生物系。


叶翠微的这个决定,使杭州二中再获“国际金牌”的新闻整整推迟了一年。


目前在美国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医学院人类遗传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的章斐然告诉记者:“我高中阶段记忆最深刻的有: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歌咏比赛、参观上海科技馆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叶校长。叶校长认为与念满高中三年并在学科竞赛上为学校争取更大的荣誉相比,提前一年进入大学深造对我的个人发展更为有利,因而支持了我的选择。”

杭州二中 DI 比赛现场


从2000年到2017年,杭州二中在生物、信息技术、化学、物理等学科,已经获得了九块金牌;一本升学率也逐年上升,自2005年以来,基本稳定在95%以上。这些数据让叶翠微比较满意,但他更自豪的是,二中取得这些数据,未靠题海战术,只是“依学生兴趣,展学生禀赋”的自然生发。二中不玩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补课那一套。


杭州二中的生源,决定着学校要为学生们准备的,不是散步的“林荫小道”,而是准备起飞的“机场”。叶翠微说,让能飞的人,飞起来;让会飞的人,飞得更高!


我国的高中学校,普遍是班级授课制,孩子们按照统一进度去学教师们为他们准备好的内容,去面对同一张试卷。教师“喂”什么,学生就“吃”什么。因为这个社会太在意高考的成败,学校开展自主学习、因材施教就很难实现,学生的每一点时间,都会被学校上课和校外补习塞满。习惯了“喂食”的学生,上大学后没人再“喂”,需要自主发展的时候,就会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去干。走都走不动,何谈飞起来?


杭州二中将大学的自主管理,提前实施。叶翠微说:“我们允许学生试错,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允许学生特立独行,允许一批学生过上‘神仙日子’——想上课就上课,不想上就不上。”


叶翠微说的“神仙日子”,指的是二中的免修免考制度。这个制度的产生源于一个叫张维加的学生。2004年9月,开学还不到一个月,高一新生张维加走进了叶翠微的办公室。他说:校长,我申请不上物理、化学、生物课。叶翠微知道这孩子中考是杭州市的状元,但高中的课程与初中差别很大,他对张维加提要求:“如果你高中会考时能够达到A类水准,我就同意你免修,有这个把握吗?”张维加信心满满地回答,有!原来,他初中时就已经把高中课程全部自修完了。


叶翠微找来张维加的班主任,班主任确认他有那个能力,于是学校就允许他免修免考理化生三科。那上这些课的时间张维加干什么去了呢?按理说,张维加一定是块搞竞赛的好料子,然而他自己没有兴趣。他的时间一般用于做课题、做研究。他学习的场所有时是寝室、实验室,有时是计算机房和图书馆。他也会去教室,但为时不多。高二时,他写了一篇《寒武纪地球膨胀系数的研究》,拿给叶翠微看。叶翠微看不懂,就交给浙江大学的招生办主任,拜托他找个相关专业的教授看看。结果浙江大学里,也没找到相关研究的老师。叶翠微最后找到北京大学招生办主任,请院士看。院士说:这是个极有才华的孩子,他的学识已经超过了本科生的素养,但因为没有受到系统的训练,有些概念和逻辑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


凭着这篇论文,张维加拿到全国创新实验论文大赛的一等奖,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后来在牛津大学读博期间,被英国皇家天文学会聘为最年轻的会员。


杭州二中免修和免考制度的实施,满足了一批像张维加这样的孩子个性化的发展需求。现在,每个年级里,都有三四十个申请免修或者免考的学生。叶翠微说:“在二中,真的是‘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对于那些将来可以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天分以及现有的水平,都在老师之上,学校能够做的,就是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更自由的空间。”


2016年5月,杭州二中高一年级教师,收喜报收到“手软”。在那个学期举行的浙江省数学竞赛、浙江省化学竞赛、全国物理应用知识竞赛、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赛中,二中的高一学生拿到了56个一等奖、55个二等奖和45个三等奖。这张高一学生的学科竞赛成绩单,打破了杭州二中的历史记录。为什么这些学生进入高中参与学科竞赛还不到一年,就出现成绩井喷现象呢?


物理金牌教练谭国锋告诉记者,在杭州二中,叶校长一直倡导学生们以兴趣为导向参加学科竞赛。没有兴趣的,即便像张维加这样的苗子,学校绝不会为了金牌数量,动员他去参加。二中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大多出于真正的爱好,而非升学的需要。所以,2011年当教育部发文取消多种竞赛保送资格时,二中的学科竞赛并没有像其他学校一样冷下来;同样,当新高考政策让竞赛成绩又有了用武之地时,二中的学科竞赛也没有更热。像美国学术十项全能大赛、国际太空城市设计大赛、DI创新思维大赛、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FTC国际机器人大赛、哈佛大学CTB大赛、斯德哥尔摩水科学大赛等国际赛事,尽管与升学没有半点关系,学校依然重视,为的是给孩子们搭建一个自由成长的平台。


在杭州二中,学生拥有很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晚自修时,没有蹲班的教师,每个年级只安排各学科各一位老师为学生们释疑。大部分教师一般都会在下午四点半,赶在杭州市晚高峰到来之前,离开学校。孩子们的学习自己规划,自己实施,自己负责。


当为数不少的高中学校,还在明里暗里将高考的指标设为学校办学的终极目标时,杭州二中已经在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路上走得很远了。





不补课不炒作 气定神闲


在杭州二中,有一个法则:A≥B≥C。A是健康,B是德行,C是成绩。基于这个逻辑,叶翠微强调三个一等:一等的体魄,一等的德行,一等的学识。来二中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要体现真正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精湛其学术”。


叶翠微对学生有五个要求:吃得好、睡得香、身体壮;爱读书、会读书、嗜书如命;有特长、有朋友,点滴间给人暖阳;始终有一盏前行的灯,做事少任性,为人不坑爹,不痴迷小鲜肉;拥有二中人的从容、健全的人格和神圣的追求。他希望学生“hold”住每一天,真正的“duang”起来。


每年新生入校的第一次家长会,其主题就是“二中法则培训”,这是二中与家长之间的一次教育价值观的交流、碰撞,其结果是家长对二中法则的逐步接纳。


2015届毕业生孙雨金的家长孙坑法接受采访时说:“二中有着非常自由、灵活的时间安排,会给学生大量的自主时间。其实,当初我还挺担心儿子太过自由而挥霍青春,荒废学业,但是高中三年他的表现令我又惊又喜。他不但没有因为时间宽裕而放纵自己,反而会灵活地根据自身需求来安排学习时间。我曾经问他,怎么不像初中那样天天守着电脑玩游戏了?他回答说,虽然学校布置的学习任务不是特别繁重,但身边的同学不仅天生聪颖,而且都在认真努力地学习——比你聪明的人还比你努力,有比这更能刺激人的吗?儿子被这样的氛围所感染,开始醉心于学习。初中调皮贪玩的他,居然不需要那所谓的军事化管理,也变得勤奋刻苦地学习了,这真的让人欣慰。”


叶翠微执掌杭州二中的17年,学校从来不补课。前些年是周末双休,后来教育局规定高三年级周六上半天课,二中才更换为“一天半休”。学校将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自主安排。没有时间,何谈自主发展?


为了让学生们真正能够发现兴趣,自主发展,二中有非常“活”的课程。叶翠微认为,一个现代学校的课程实施应该是师生生命共振、共进共享的过程。学校进行课程开发有三个原则:第一,走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讲的东西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第二,要能满足学生的选择,二中的课程行动计划是100门精品课程、500门选修课程,供学生充分地选择;第三,要创造学生的生活,即学校要提供场景、场地,使学生的生活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让其兴趣、爱好、特长各得其所。


杭州二中学生参加“中国大智汇创新研究挑战赛”


对学生的三年高中生活,二中提出了“9+1”工程。何谓“9”?人人能游泳,高一开游泳课;人人能自救,每个人要参加两个以上的自救项目;人人参加一个体育俱乐部;人人参加一个社团活动;人人参加一项提高艺术修养的活动,有一种艺术情怀;人人能开口,每一个学生的普通话都要达到乙级以上,英语口语达到三级以上;人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期一周以上;人人体验父亲或者母亲的工作岗位,为期三天以上;人人参加一个综合性课题研究。还有一个“1”,即当条件成熟时,18岁以上的学生都要学会开车。


叶翠微说,“9+1”工程,旨在创造属于高中学生的一种较为理想的生活形态。


2016级高一姚云茜的家长,对女儿在二中的状态非常满意:“进入了二中之后,女儿在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兴趣至今仍有时间延续。女儿以前比较内秀,胆子不够大,在学校参加了班级管理工作和一些团队活动后,变得更自信了。当她满心欢喜地给我形容晨跑时天边的朝霞、晚自修前淳佑桥头落日的余晖、就寝时宿舍阳台上的星空,以及校园四季草木的变化时,我很感动。我感受到了她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学校生活的喜爱;感受到了一个青春期孩子心灵的自由和快乐。我想,这在新高考形势下,在高一就提前进入紧张学习状态的情况下,是难能可贵的。”


办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叶翠微认为教育工作者需要一种淡定。一所真正的历史名校,既要耐得住寂寞,也要能够理智地面对功利的诱惑,静静地回到教育应该思考与践行的问题上来。


2011年6月,杭州二中的学生王子君拿到了浙江省文科状元。这对杭州二中来说是十多年来的第一次,以前拿过多次的是理科状元。全校的教职员工都很高兴,都琢磨着是不是可以大力宣传一下,由此提升杭州二中的文科地位,一洗前“屈”——头一年,很多市民认为杭州二中高考遭遇了“滑铁卢”:全省的前十名,二中只有一个,而另外一所学校有七个。“他们才不会去想,二中已经有十多个学生提前保送上清华北大了,已经有50多个学生申请国外一流大学了,这些孩子都不参加高考。市民仅凭前十名人数的多寡就认定二中的办学质量在滑坡。”二中的老师们都对头一年的委屈记忆犹新。


状元文化在中国有深远的影响和极大的号召力。高考成绩公布的次日清晨,众多媒体记者就已经将二中校门围得水泄不通。怎么办?接受媒体的采访,满足人们对状元的好奇心,正大光明地传播二中的好名声?还是宠辱不惊,做自己该做的事?接到值班人员的电话,在前往学校的路上,叶翠微思考着这个问题。当他驾车经过钱塘江四桥——那是城市的至高点,他看到整个城市的天际线高低起伏,突然产生一个顿悟,学生拿状元与没拿状元,不都是很正常的事吗?社会风气本已功利,如果学校也推波助澜,把目光过多地放在状元身上,于状元的成长好不好?于二中一直倡导的去功利化教育好不好?于已毕业、未毕业以及将来二中的学生好不好?


到达学校门口,叶翠微对围上来的记者们说:大家等我十分钟,十分钟后我来做新闻发布。他上楼和班子成员统一了意见:第一,不主动接触新闻界的朋友,学校不搞高考状元的新闻发布;第二,校园里不拉有关状元的宣传横幅;第三,媒体关注状元成长的故事,可以去其就读过的初中、小学寻访,但要止步在二中之外。


关起门来,叶翠微在校内对这个状元做了一个特殊的“宣传”。在2011年9月的开学典礼上,他给二中所有的在校生分享了状元的一个故事:“王子君同学在高考前一周给父母写了一封信,信中有一段专门嘱咐他的父亲:‘你开车送我去高考,过斑马线的时候,要礼让行人啊。’我感到,这是一张合格的人文精神的答卷,体现了状元身上的人文情怀。”


作为最重要的当事人,2015年清华毕业后在一家私募基金工作了一年半,现已在杜克大学读研的王子君,在回忆母校时说:“学校的淡定和从容,可以说是高中应试教育中的一股清流了。”


2016级高一学生陈冠成的家长告诉记者:“几年前,孩子还在读初中,我有机会到杭州二中进行参观,这所学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是孩子们蓬勃的朝气,在高考的重负之下,这种朝气已然鲜见,二中学生让人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青春。第二是学校自由开放的精神,它鼓励着学生和老师从容学习与生活,不汲汲于名利,让人看到了真正的名校。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我觉得的杭州二中就是这样一所养‘浩然之气’的学校。”


是的,叶翠微一直在通过“去功利”的办学行为,通过对学生天性和禀赋的尊重,通过对教育教学规律的遵守,来涵养杭州二中的“浩然之气”。


在这样执著的坚守和实践中,在这样大胆的探索与开拓中,叶翠微的办学思路逐渐明晰——他要把杭州二中办成中学里的“大学” !


虽为中学,但杭州二中有大学里才常见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虽为中学,但杭州二中学生的生活有着大学生才常有的自由和丰富多彩;虽为中学,但杭州二中有学术精湛、目光高远、足以超越学段限制,为学生终生发展而全面考虑的名师;虽为中学,但杭州二中面向的是未来和世界!

(未完待续)

卷首语

教育无非就是人的安顿

——新学年叶翠微致学生的话

文|叶翠微


教育无非就是人的安顿。人有些什么东西需要安顿呢?人有肉体的安顿,就是要有蛋白质、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的摄取等;人有学习的安顿,比如对知识的痴迷;人还要有精神的安顿,也就是我们常常看到体现在生命的过程当中的使命与追求;人还有一种更高的境界——心灵的安顿,也就是能够以人的终极态度,来审视自己的灵魂应该走向何方。


如何把这四种安顿做一个很好的链接,使它们能够成为生命的纵贯线?我提供三条路径给同学们参照。


第一条路径,要从人性的关爱出发。


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哈佛向左走,SAT向右走》。文中介绍了以美国哈佛大学招生官为代表的,一批最牛的、所谓“常青藤号”的大学招生官在反思,他们提出,招生政策要调整:第一,提倡对他人、社区服务、公众利益更有意义的贡献;第二,评估学生的人生三观和对他人的贡献;第三,重新定义 “成就” 一词。


这篇文章也让我反思。关爱社会,关爱他人,体现良知,尊重人性,并且在服务社会、祖国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这应该是我们最在乎的东西。我们应该讲“两手”,左手体现一种人性的价值追求,极具推举之力;右手体现一种学习能力的提升,能承受各种测试,当我们两只手都伸出来的时候,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第二条路径,要从简单的生活出发。


在我们这样一个物质的、烦躁的社会里,我们怎样走出来?我们怎样走回“幸福老家”?有哲人讲,人的幸福有三个要义:健康的身体、简单的生活、海阔天空般的胸怀。


什么是简单的生活?


所谓简单的生活,就是要从物质的羁绊,功利的追逐当中,找回自己作为人的生活;要善于在这样的一种嘈杂当中,找到自己的一种理性的通道。生命是有限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妨用这样的生活态度努力去做正确的事,去做经得起时间洗礼的事。只有这样走下去的人,才是一个有禅意的、闲适如羽的人。


第三条路径,就是从阅读出发。


我希望我的学生,不是刷题族,也不是题库里的书僮。我们要真正站得高,走得远,唯有与名著经典与伴!这样的学习,才能使我们厚重,才能使我们有一双慧眼。如果一个人不去阅读名著,不去讨论,不去品味,这还是教育吗?如果教育不能和名著相伴,不能在名著的欣赏和阅读当中去流淌的话,那又有什么样的情趣呢?


我想和同学们做一个游戏:假如你们是一群哲学家,你们会怎样去安排新一学年的学习与生活呢?


我这里有四个人供选择。


第一个哲学家是德国的尼采。他认为,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第一境界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第二境界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责任;第三境界婴儿,这是一种“我是”的状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


第二个哲学家是德国的海德格尔。他有个观点,当我们参与到世界中并对彼此显现,我们就不仅仅是“无名氏”,而是本真地生活在一个有意义的世界之中。


第三个哲学家是苏格兰的休谟。他是怀疑主义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不要轻易相信自己的归纳推理,每一次知识论上的大反转就像是一个个响亮的耳光。因此,他认为人要善于假设,善于怀疑。


第四个哲学家是法国的萨特。他认为,由于偶然性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或者根本没得选择,同时生命的存在并没有意义可依附。因此人们要自己创造人生的意义。


同学们——

如果你选择了尼采,你就去做纯粹的自己,

如果你选择了海德格尔,你就去做诗意的自己,

如果你选择了休谟,你就去做批判的自己,

如果你选择了萨特,你就去做创造自己生命意义的自己。

延伸阅读:

“中国最牛中学校长”之一叶翠微离职,他留下的4个教育启示,句句引人深思……

师生家长必读:新学期,先抓习惯,再谈成绩!

新学期,教会孩子敬畏老师,受益者是孩子!

开学第一课:教师篇

开学第一课:学生篇

开学第一课:家长篇

开学第一课:校长篇

开学第一课:物理篇

开学第二课(价值连城):如何让学生学习上瘾?

开学第三课:学生为什么拒绝学习?

开学第一课:劝学

开学第一课:局长篇

开学第一课:记者篇

“一等爸爸”易中天:我的教育方法,就是不教育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教育圈兴趣部落”轻松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