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工具】你的进步总在我眼里——从“一句话关注法”到“年级无死角关注”

2017-10-10 沈祖芸 校长传媒

点击上面蓝色↑↑↑“校长传媒”免费订阅


今天推出的关注学生的两个小工具,体现了北京十一学校的老师们正在真正从教学走进了教育,因为不育人已经无法教学;老师们也正在从关注“不出事”到注重“发展人”,并且落实到“每一位”,因为面向个体的教育已经发生——

【沈祖芸专栏】

【小工具】

你的进步总在我眼里

——从“一句话关注法”到“年级无死角关注”

原创作者|沈祖芸

本文为沈祖芸主编原创,首发沈祖芸主编的微信公众号“教育能见度-ID:iedu5252”,校长传媒获得授权发布


你知道吗

开学一个多月了,对于新入学的孩子你是否都已经很熟悉?也许你会说每个孩子的名字都叫得出;你也会说孩子们在课堂上已经不那么“乖”了,彼此熟悉了的他们开始蠢蠢欲动调皮捣蛋了……对,恭喜你,已经和学生建立起了初步的关系,那么,是否想过如何保持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且让老师的眼睛里每一天都有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呢?


今天,再介绍两个北京十一学校老师创造出来的实用工具。


工具1

一句话关注法


发明者:初一年级英语教师赵俊

核心技术:每天都会问自己,“今天,我还欠谁一句话”,让教师可以理性地关照到每一个孩子

适用范围:刚入学的初中学生

使用效果:

第一次高潮出现在开学一个月间,师生之间可以迅速熟识,对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关系极有帮助;之后坚持使用的话,可以帮助老师不断自问,以克服内心对学生某些不由自主的好恶。


发明者自述

我的导生一共是15个。我现在是3个教学班,共69个学生。一开始,我用“一句话关注法”工具来帮助我迅速叫出导生的名字,并且每天都“逼”自己要和每一个学生交流。从早到晚,与我交流过的孩子,我会在记录单上打上一个“勾”,每天中午和下午3点都要翻看一次,并提醒自己“今天我还欠某某某同学一句话”,然后去重点观察这个学生,直到与他“搭上话”为止。当然,“搭话”肯定不是无中生有的寒暄,而是需要设计内容的。


一般而言,有以下几类搭话的内容:

第一类:肯定学生一个具体的行为,直接传递出老师的态度“看见你的进步,我为你高兴”。


第二类: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用幽默的方式与其开玩笑,一般对特别调皮或特别内向的孩子很有效。


第三类:注意聆听孩子们课间的交流内容,见缝插针地进入他们的话语体系,有时候能够起到“哇,老师,这你也知道啊”的“膜拜感”。


第四类:主动与学生沟通英语学习中的问题,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帮助,如果能够抓住学生正在犯愁的时机,效果则更好。


第五类:从外表(如穿着、发型、气色等)入手,配合摸摸头、拍拍肩等肢体接触,也会让孩子产生亲近感。


这样的“一句话关注法”对于师生关系的改变挺明显的。英语课在初一每周只有3节课,开学到现在4周的课,课堂整体氛围越来越融洽。更有意思的是,我采取了以导生这个点切入带动所有所教学生的面,这个策略很高效。因为我发现自己的15个导生平均分散在3个不同的教学班,我能明显感受到“导生”对于“教学班”的带动作用,而且每当导生来上我的英语课时,他们更像是走进了“主场”,对于课堂氛围、甚至是每个教学班的师生、生生关系都有明显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其实,想到用这样一个工具来“鞭策”自己要对每一个孩子予以关注,是因为我从常年高中到第一次接手初一后,担心自己不适应。


从高三到初一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转变,我其实到现在也还是在适应的过程中,尤其是我现在还临时领命,兼任高三每周4节课的英语自选课,每次从初中楼5层走向高中楼,我都感觉自己需要“切换”一下,切换到另外一个频道,甚至切换到另外一种思维方式。


就我这一个月来的感受,从高三到初一最应该去适应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呵护每个孩子学习的乐趣。

一个长期在高中(尤其是在高三)老师,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有时候甚至会不由自主地这样想(我也这样跟高三的学生说过 ):学习压根就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学习的乐趣在于通过学习带给你的成功的体验。也许很多老师都跟我一样曾经或者正在跟学生说着这样的话。其实,这是典型的“功利主义思想”在作怪嘛。


当我走进直升初一的课堂,看到一张11岁12岁满满的胶原蛋白、还有点婴儿肥的小脸蛋时,我在想:这么可爱的一群孩子,他们每天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真会去想我在十一学校6年是为了6年后考上清华北大?当然不是了。他们哪有那么“高瞻远瞩”?他们哪有那么“成王败寇”?他们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加入学校各种社团的标准是:这件事情好不好玩。


基于此,在设计初一课堂教学的时候,我总是会问我自己:这样的设计是否有趣?这样的设计会不会抹杀了孩子们对于英语学习的乐趣?虽然我们很难把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设计的有乐趣。但是,作为一名教初一学生的老师,应该时刻把"呵护学生学习乐趣"这句话放在心上。


第二,初一的孩子更需要陪伴。

每位父母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孩子越小越黏人,越小的孩子越愿意跟大人腻味在一起。在高三的时候我们也倡导多陪伴学生,但是那种陪伴更多的“学术相伴或精神支持”。高三老师每天花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答疑,给学生一对一的辅导。但是高三的学生已经很成熟了,他们除了“学术相伴和精神支持的需求”之外,其他需求相对少。


但是,初一就不同了,初一的孩子对于答疑的需求没有那么高,但是他们更需要"全方位"的陪伴。他们能不设防地悦纳老师全方位地走进他们的生活。他们愿意跟老师聊他们的同伴关系,他们愿意咨询老师自己到底应该报哪一个社团,他们甚至会向老师抱怨昨天的日记被父母偷看了,觉得父母不尊重他们的隐私。抱怨的同时,他们会把自己的日记展现给你看,然后愤愤不平的说:老师,您看看,我写的这些隐私父母是不是不应该偷看。(我也是醉了,你都主动给老师看了,你的父母有啥不能看的?)现在,我尽可能多的和孩子们在一起,听他们叽叽喳喳的说话,看他们一阵风似地闹,我甚至尽可能的加入他们的“对话”,参加他们的“打闹”,并给与适时的学术的或非学术的“引导”。

工具2

年级无死角关注


发明者:初二年级田靓雯、张春晨

核心技术:充分利用认知盈余(指让自由时间产生力量),变我关注的学生为大家共同关注的学生

适用范围:处于青春期微妙变化的初二年级


使用步骤清单

STEP 1. 在年级教师茶歇室里张贴一张大表格,纵向列出年级中所有学生的姓名,横向以每一周计;


STEP 2. 利用每天的茶歇时间,老师们可以在本周受到过各种表扬(如评过星级学生的、获得学科表彰的、参与过升旗仪式或年级活动的、张铁过海报的灯)的学生姓名旁的空格内打上星号;


STEP 3. 每周五导师们例行碰头会上,大家一起花3、5分钟时间分析一下,哪些同学受到过多次表扬,哪些同学还没有被关注到,看看分布是否合理、趋势中是否隐藏风险;


STEP 4. 对于多次受到表扬的学生,导师们可以一起深入分析其优势擅长是什么,未来怎样助力其更好的发展;如果遇到不合理过度关注现象,通过导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可以更充分全面地了解一个学生;


STEP 5. 对于尚未被关注的学生,导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熟识程度相互推介,便于更理性地发掘和设计出学生可能的新空间,在青春期给予引导和激励;


STEP 6. 通过众人的力量和碎片时间,避免视角盲区,从关注自己的导生走向关注全年级每一个学生,从关注学生的某一方面走向更全面地看待学生的各种可能性。


启  示


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一句话关注法”还是“年级无死角关注”,都是北京十一学校在选课走班10年后由老师们创造出来的实用工具,它标志着学校选课走班已经进入到成熟阶段。


▲老师们真正从教学走向了教育,不育人无法教书;

▲老师们从关注“不出事”到注重“发展人”,并且落实到“每一位”;

▲老师们从守住“分给我的这些学生”到有自我意愿和动力地去协同关照所有的学生,因为他们切身感受到“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连接越多产生的教育效应就越强大。


同时,这样两个小工具也折射出学校的结构之变所带来的不断生长的能量。   


这些工具都源自于老师们的痛点,但同时学校变革已进入到深层次自适应水平的标志是:


▲出现的问题并非越来越少,相反肯定越来越多;


▲教师们不再惧怕于问题的出现,而是心态良好地与问题和平相处,同时不断涌现出更好的解决智慧;


▲所有智慧的涌现都是自下而上的,而学校层面在不断降解控制的趋势下,不断改进“鼓励涌现”的机制,通过收割、分享、传递赞美等方式创造出安全、专业、美人之美的文化环境,让人不由自主地“卷入“其中。

延伸阅读:

李希贵:不要轻易对学生做结论,不要轻易挥动处罚的大棒

李希贵:学校改革,首先得改“人人都可以指使老师”的现状!

李希贵: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崔永元:我为什么推荐北京十一学校

北京市十一学校章程

让教育真实地发生——北京十一学校的教师智慧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