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心与责任心,无法速成

2017-11-06 李晶 校长传媒

点击上面蓝色↑↑↑“校长传媒”免费订阅

【李晶专栏】

爱心与责任心,无法速成

原创作者||李晶(微信公众号:“尾线留痕-ID:weixianliuhen”)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56420f7a1&width=500&height=375&auto=0
图片来自网络

童年时,我家住在胡同里。胡同里的院子一个挨一个,每个院子门口都有一对门墩,大多都雕成小狮子的模样。

每次看到门墩,眼前就出现了四、五岁的弟弟利索地爬上去,然后笑着伸着手等我过去背的情景。

我只长弟弟三岁,又是女孩,力气小。如果蹲着等他爬到背上,就很难站得起来。如果他站在门墩上,我就能很容易地背着他往前走。

从那时起我开始懂得:爱,就是当别人需要的时候,我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帮助。

我上小学四年级时,弟弟也上了小学。于是每天中午,我需要回家做饭给两个人吃。

所谓做饭,只不过是把妈妈头天准备的饭菜热一下,但麻烦是要照顾好蜂窝煤炉子。

有一、两次我没有把炉子的封盖放到适当的位置,放学回来就发现炉子灭了。但妈妈从不埋怨我,只是让我把炉子重新生起来,然后再开始做饭。

直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小心翼翼的心情,和需要预留封盖缝隙的大小。

从那时起我开始懂得:责任,就是尽力做好每一件事,不给自己,也不给别人添麻烦。


我一直认为高学历和好的品性与为人,都会给人带来机遇。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格的魅力远远大于智力。


而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安身立命之本,就是懂得爱与责任。


爱心与责任心对于孩子一生的重要性,我想没人会否认或忽视。但问题在于,当培养这些品质与眼前的学习冲突时,大部分父母都选择了以学习为先。


这是一种两难的选择。很多时候,写不完的作业、或明或暗的排名、和不得不看的家长群,都让父母被残酷的现实裹挟。无处不在的竞争时刻提醒着他们:赢不了眼前的胜利,其他都是浮云。


于是当自己身体不适需要照顾,孩子却漠然视之,或者孩子上学迟到,却埋怨自己没有抓紧时间时,父母只能感叹却无能为力。


前两天与女儿讨论我对她的教育,我说:“可能是我太懒了,才会从很小就让你学着做事。而一旦你学会,我就再也不管了。”


她说:“如果你真的懒,就会在我开始学的时候,为了省去帮我收拾烂摊子的麻烦,而替我做。


之所以坚持让我自己做,是你认为拥有这些能力对我很重要。”


是的。在我的潜意识里,学习永远不是最重要的事。


在女儿十二年的基础教育中,我也有纠结的时候。比如当她报怨作业多的时候,我是不是坚持让她洗碗?当她成绩不好的时候,我是不是放弃让她帮我分担家务?


但是首先,我觉得做家务所占的时间,完全不可能对她的学习造成影响。其次,很多时候,学习效率比时间更有意义。再有,如果让女儿习惯于把成绩不好的原因归结为外因,这种推卸责任的行为会让她失去积极面对困难的精神。


所以,女儿走的每一步,都是我们一起坚持的结果。

关于信任

父母如果没有手把手交给我怎样做事,怎么能放心地把弟弟交给我照顾?而我又怎么懂得爱和责任呢?


而我经常对女儿说:“我相信你能做得更好!”于是她真的越来越懂得爱,也越来越会爱;越来越懂得责任,也越来越承担得起责任。


女儿有时候问我为什么这么信任她?我说:“因为你学的每样事情都是我教的,你练习的机会都是我给的,你的每一点进步我都能看到。我了解你,所以对你有信心。”


因此,所谓信任,都是来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悉心教授和共同实践。


同时,父母还要做好坦然接受孩子一切错误、失误、不完美的心理准备。这样就会看到她的每一点进步,自然也就对她更有信心。


有个对联。上联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下联是“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本影射官场的对联,却形象地说明:其实人与人并没有多少差距,孩子行与不行,就在于家长信与不信。 

关于机会

现在绝大多数的孩子,不用从小为父母分担家务,工作后也没有向父母交钱养家的负担。而父母只会担心自己付出的爱心和责任心不够,却很少想去划分自己与孩子责任的边界;又觉得爱心是自然而然的事,不认为需要刻意培养。所以,孩子很少有机会去学习和训练什么是爱和责任。


是的,爱和责任需要从小学习和训练。


我从三岁起开始学习做姐姐。我的机会,是那个年代所有父母都不得不给孩子的,几乎所有孩子都要学着帮父母分担。


女儿大约也是从三岁起开始学习照顾自己。她的机会,是我刻意给她创造的,在她觉得有趣而快乐的时候让她学习、参与和担当。


然后,这种习惯一直陪伴着我和她,我们也在长期的训练中一天天地长大、成熟。而爱与责任,也渐渐融入了我们的血液中。


这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让人几乎感觉不到,回想起来又仿佛伴随着自己的每一天。我们没有痛苦,也没有困惑,只觉得一切都本该如此。


就像知识需要积累,生活技能和思维习惯也需要长时间训练。那种一时兴起的说一说、学一学,或者军训或夏令营式的集中训练,都只能起到短期的刺激作用,事情结束就会一切恢复原状。


只有每天浸润式的慢慢培养,对孩子的影响才能更加深刻而长远。

因为知道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所以我每天都做一点努力!

因为看着她一天天变成我希望的样子,

所以我每天都很快乐!



本文语音版已同步上传至喜马拉雅,搜索“陪伴的力量”,欢迎收听!


(本文为李晶原创,首发作者微信公众号:“尾线留痕-ID:weixianliuhen”,校长传媒获得原创作者授权发布)

延伸阅读:

如果你的孩子是留守儿童

她的目标!她的坚持!

得的到,也要守得住——学霸的悲剧终结美丽童话

你真的准备好送孩子出国留学了么?

中国妈妈和德国爸爸在美国(二)走在文化的“三角洲”

中国妈妈和德国爸爸在美国(一)

孩子不让我管他交朋友

这三个家教传统过时了么?

“小绅士”和“小淑女”是怎样养成的

爸爸,我只想比工作重要一点点

最好的家训——林则徐的“十无益”

让孩子更积极的诀窍——从马未都减肥想到的

控制唠叨三原则

王阳明40种人生大智慧,一口气读完心学精华!

中国妈妈与犹太爸爸的育子碰撞

犹太人的家教,惊醒世人

一管就烦 一放就松——孩子,我该拿你怎么办

别毁了孩子的青春期

培养孩子自主学习,从一扇门的距离开始

智慧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之道:学会提问和思考

父母怎么做,孩子才会听

我的熊孩子,我的暴脾气

课外辅导班,想说爱你不容易

孩子,给你三十年——我们的养老

家长聪明还是平庸,11张图告诉你差距在哪?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欢迎关注李晶的新书《陪伴的力量——我送孩子上清华》

当当网购书链接,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