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要超越实用理性

2017-11-28 杨林柯 校长传媒

点击上面蓝色↑↑↑“校长传媒”免费订阅

【杨林柯专栏】

教育,要超越实用理性

原创作者|杨林柯(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语文高级教师)

本文为杨林柯老师原创,首发杨林柯老师微信公众号“柯语-ID:yanglinke029”,校长传媒获得原创作者授权发布


这个命题是我在阅读一些灵性经典的时候,突然冒出的感悟,因为我们的教育太实用主义,太过短视了,整个族群的唯实的价值观带来的功利病在扭曲人性、扭曲社会的同时,也在不断扭曲教育。说实话,在当下的环境中从事教育,对每个从业者都是挑战。


作为影响人灵魂的事业,教育注定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我个人认为:教育是绝对需要形而上的,绝对需要学生思考和关注现象世界背后的那个本体世界,虽然可能永远都搞不明白,但人不能像动物一样活着,吃喝玩乐,死了拉倒,对这个世界的本质性的存在不能不闻不问,甚至没有一点惊奇和追问。


从哲学上讲,人是形而上的生物,是寻求意义和本源的生物,是追求永恒的生物,因为人有灵魂,会思考,绝对不会满足于此生此世。西方人延续自己生命的方式是追慕永恒的上帝,中国人则是不断的生儿育女。一个着眼灵魂的不朽,一个关注肉体的长存。两种文化对生命表现出不同的关注。


人的生命有限,而人的欲望却是无限的,如何填补这个无限的空虚?让一个人能够过得充实一点,就要把宇宙这个无限的空虚接入心中,和永恒联通,和本源联通。


事实上,人到了一定的时候,你会发现,人世的一切都满足不了你,功高盖世、名垂青史、富甲天下……一切的追求都同喝海水解渴一样,最终不仅满足不了你,而且还会带来更大的问题。一个人和自己存在的环境往往会处于一种龃龉之中,疏离感就是这么产生的:就是任何环境也不能让你满意,总是想逃异地,行异路。不断追求身外之物,不断地失去自己,最后被这个世界掏空,成为一个没有精神根基的穷光蛋。


儒家文化主导的中国文化是一种关注此生此世的“人本文化”,这种文化很容易带来人的自我中心感,尤其是在一个权力长期处于优越地位的环境里,自我中心感越强的人往往越自信,希望世界能够绕着自己转,渐渐地迷失自己,也越来越认不清自己,越来越自负。由自信到自负是一个逐渐爬升的过程,但这个世界并不是以你为中心的,不管你有多么优秀,多么有能力,多么有权势,相对于宇宙,你连灰尘都不是。


人本文化带来的问题是,一个人很容易自以为是、自我中心,甚至狂妄到要“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尤其是世俗成功者。但世界并不是这样的,这个世界有它的运行秩序,有它的法则,日升月落、斗转星移、寒来暑往、春夏秋冬……这些恒定的东西,不为尧存,不为纣亡,它并不理会你的自大,该刮风刮风,该下雨下雨,该出太阳就出太阳,你的自大,你的“人定胜天”的癫狂不过徒增笑料罢了。


人的成长并不是自以为是的静态肯定,而是自以为非的动态超越。因为相对于宇宙,人,太渺小了;一个人的理性自我太有限了。当然,人因为自身具备的某种先天或后天的优越性可以有某种自信,却不可自以为是,再说,自己并不总是正确的。


实际上,许多能力智慧并不是从自身来的,不是从这个世界来的,虽然某种学习也很重要,但先天的禀赋则更为重要。对教育来说,基因是主人,教育是仆人。超越人的本质特点进行“教育”或训练,教育注定就是一场苦役。


人们谈论教育的时候喜欢提“认识自我”,但一个人认识自我为什么那么艰难?因为一个人的生命有灵肉两部分,肉体的那一部分很容易认识清楚,个头长相、胖瘦美丑……很容易看清楚,但人身上还有一部分神性的东西,这就是灵魂,祂来自一个神秘的国度,而且,科学越来越证明,意识是可以独立存在的。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是不能分开的,一个人的世界观也离不开宇宙观。科学可以发现世界的一些秘密,可以探查这个世界的深远幽邃,但科学的力量终究有限,科学主义把科学变成了一种信仰,以为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去年的引力波事件使科学主义陷入某种尴尬之中,宇宙似乎真的就有一位掌权者,就有一位上帝。事实证明,这个世界并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物质只是表象。英国科学家格林利用超炫定律证明,宇宙中的有形物质只占4%,而暗物质、暗能量则占96%,工具主义只能在这个4%的世界一角转悠,永远认识不到这个无限世界背后的意义。


加尔文说,你越是认识上帝,你就越是认识自我;而你越是认识自我,也就越是认识上帝。因为每一个个体自我都来自于上帝这个无限的“超我”,认识自我不仅要认识自我肉体方面的特点以及与他人的不同,同时要认识自己内部的景观,以及灵魂的走向。


深入一点去说,宇宙的精神本体天然就是每一个个体灵魂的归宿,个体灵魂只不过是整体灵魂这个“无限母体”的一部分,每个人的心灵园地不过是上帝耕耘的庄稼。所谓“灵魂工程师”之说只不过是忘记了自我的有限,看高了教师教育的影响力,其实,教育在很多情况下是无用的,至少其作用是有限的。


教师要认识人,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这一切都得从认识自我开始,只有认识自我,才能更清楚地认识教育及其有限性。按照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人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要认识自我,必须超出自我,走向“超我”,与那个无限永恒的“我”连接,才能真正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意味着要找到自我的源头。找到了这个源头,你似乎接通了宇宙的电流,和大道成为一体,在这个看得见的世界中,你发现了一个看不见的世界,那是世界的本体和归宿,而我们沉溺的这个世界只不过是个驿站而已,转转不停,没有什么恒久价值,一切都是相对的。在任何一件小事情上看到永恒,也就看到了教育教学的真正意义,你也就不会在意那些转眼成空的东西。


多年以来,我们的教育很是强化“自信教育”,随着认识的深入,尤其是看到衡水中学的“百日冲刺”的教育宣誓以后,我越来越怀疑这个“自信”。

不妨追问:你凭什么自信?学了一点知识就自以为有了“力量”,岂不知,任何“知识”都是暂时未被推翻的谬误,过多的知识如果没有正确意识的引领,只不过是增加了做坏事的能力而已。知识就是力量,但良知才是方向。因为良知来自一个神秘国度,虽然它的声音又细又柔,但足以让人敬畏。


记得二战后,一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成为美国一所学校的校长,每当有新老师来到学校时,校长就会给这位老师一封信,这封信写道:


亲爱的老师:


我是一名集中营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人所不应该见到的悲剧: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妇女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儿童是由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所以,我怀疑教育的意义,我对你们唯一的请求是:请回到教育的根本,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不应该造就学识渊博的怪物,或者是多才多艺的变态狂或受过教育的屠夫。


我始终相信,只有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书写字算术的能力才有价值……


这封信反复提到“人性”,教育要让人成为具有人性的人,而不是一个听话的机器。但人性需要人性来培育,更需要“神性”来引导,因为人性只是桥梁,是兽性和神性之间的桥梁,教育对人性的提升要看教育在多大的程度上让一个人摆脱了兽性,趋向于神性。仅仅通过人性来养育人性还是不够的,因为被污染的人性中天然具有诡诈、狡猾、恶毒、贪婪、骄傲、欺诈、邪恶等毒素,有些环境中的人性已经被严重污染,要用被污染的人性来培养出精神清洁的人性有多大的可能性?


教育是求真求善求美的艰难过程,需要培养学生对永恒存在之物保持敬畏和仰望之情,进而形成教育的信仰,那么教师就应首先是这样的人。


追求真理不是说大话,而是生命里面的求真的一种需要。因为不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作为一个人,总得拷问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想知道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寻求自己的根源和去处。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动物靠本能活着,而人总在寻找家园,寻找一个精神的归宿,不然心灵就会流浪,精神就会空虚,更谈不上幸福。


从至高者的视角看,人世所追求的东西都只是具有相对的短暂的价值,但真理则是绝对的,永恒的,具有超越性的。真理超越当下,超越历史,甚至也超越未来,是恒定不拘的自在之物,不因舜存,不为纣亡,自有永有,也是宇宙的掌舵者,是大时空的主宰者。真理是最近的,又是最远的;是鲜活的,又是恒定的,是世界万象背后的那个东西,找到这个东西,你就找到了生命的源头,也便建立起与真理的关系,找到了最终的意义,每一天都活在快乐之中,一切遭际在你看来都是历练的过程,你没有倒霉之事,一切都是恩典,因为一切都在锤炼你的生命,故凡事谢恩。


有人说138亿年的宇宙,如果压缩到一年,八十年的寿命也不超过0.18秒,但如果你把这0.18秒加入到宇宙的138亿年之中,你就有了138亿年的价值,你不会为生命的短暂而悲伤,不会为遭际的坎坷而浩叹,也不会感慨“人生如梦”,因为你与永恒合一,与真理合一。


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宗教,是在崇拜一种或几种超出人自身的控制力量,这不是迷信,而是看到人类的渺小和力量的有限。教育的信仰是建立在“三观”基础之上的,你信什么,就会教给孩子什么。如果你信“有钱有权有名”,你就会把“有钱有权有名”当做教育信仰,而这些不具有超越价值的东西,在一个无神论世界只是信仰的替代品,只是罪人的一个目标,却并不构成信仰。


教育不仅是寻找,也是无限的追索。如果看不到大美无言的神圣事物,那么这样的教育无法建立起道德,只能不断强化人的功利之心,把生命导入歧途。


再说因材施教的问题,虽然提了很多年,但因为中国特色的大班制,要一个有具体特色的教师去适应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性格不同爱好不同的学生,实在是一种奢望。现在基本上是让学生适应老师,对学生教育中的“适应社会”教育其实是适应老师、适应家长、适应各级领导的教育,让学生自觉地把自己身上那些鲜活的东西打磨掉。


从生命特点上来讲,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不可重复的,那么目前这种标准化的教育是不是和生命在作对,要把学生变成别人需要的人,而不是自己满意的人。


你看大自然中没有任何的创造是完全相同的,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身上拔不出两根完全相同的汗毛,但当下的教育似乎有意要用相同的教材、相同的作业、相同的教学方式、相同的监测手段、相同的评价标准来对千差万别的生命进行筛选分流,忽视了每个生命的特别恩赐,完全是铸造建筑材料的思维逻辑。


教育的观念建设才是根本意义上的建设,是观念造就了社会,是观念把人群区分开来。中国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三观”多低空飞行,平面滑翔,离不开人际纠葛盘算,缺乏立体空间和宽宏的宇宙视野,更不要说真理。 


中国文化讲“仁义”“民本”“爱人”,其实关怀都是平面展开的,以自我为圆心,涟漪般辐射,由近及远,推己及人,不向上追索,自然与真理无缘,看不到永恒,便把人生所有的追求都局限在吃喝玩乐的肉体享受中。


中国人爱钱爱权爱名,除了人口多、人均资源有限,主要是因为精神的贫困,内心的空虚加外在的虚荣,灵魂里面没有光明,生命如没有蜡烛的灯笼,只能活在黑暗之中。


教育不仅是寻找,也是无限的追索。如果没有超越性,不承认神圣事物,看不到宇宙本体,那么教育和养猪有多大区别?

作者简介:

杨林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中国而教”项目组特聘专家,中华教育改进社社员,陕西师大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出版各类编著40多种,为《教师博览》签约作者,《教师月刊》2012“年度教师”,入选《中国教育报》2014“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著有《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现在陕西师大附中高中部任教。

延伸阅读:

教师为什么会如此受伤?

杨林柯:我们的教学为什么不能打动学生

杨林柯:向内开掘,守住自己

杨林柯:“换心”的启示

杨林柯:中小学校园里的“穴居人”

杨林柯:课堂上,掌声因何而起?

真正的老师,假期休息权谁来维护?

杨林柯:本土立场,人类视野

杨林柯:“比”风不除,教无宁日

这样执著,究竟为什么?——对各位家长的心灵告白

读书是放大心灵的半径

呼唤中国教育的良心

名师是被权力养大的还是自由长大的?

脑科学揭示的教育秘密,后悔知道晚了!

应试教育的根源及中国教育的出路

人格与习惯才是支撑一个人走得更远的根本

当教育连一只蚊子都不如的时候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教育圈兴趣部落”轻松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