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孩子总是说话不算数

2017-12-15 李晶 校长传媒

点击上面蓝色↑↑↑“校长传媒”免费订阅

【李晶专栏】

为什么孩子总是说话不算数

原创作者|李晶(微信公众号:“尾线留痕-ID:weixianliuhen”)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515f0jzjz&width=500&height=375&auto=0
图片来自网络

小峰小学成绩一直不错。父母觉得他很有成为“学霸”的潜质,决定多花精力培养。


为了让成绩持续领先,父母让小峰每天写完作业后,再多做一些课外题。

开始小峰课外题写得很认真,可是一段时间以后,妈妈发现小峰做完做业就想着玩。即使勉强做了课外题,检查时也总能发现错误。甚至他对新学的知识也一知半解,多问几句就答不出了。

妈妈觉得小峰很聪明,目前的状态就是因为学习态度不认真。于是她要求小峰认真听讲、认真写作业。

小峰点头答应了,可是妈妈观察了一段时间,却发现他的状态并没有改变,甚至考试成绩也下降了。以前总是班里的前三名,现在竟然几门功课都在90以下。


爸爸觉得应该给小峰设定一个高目标,这样就能让他更加努力。于是要求他每次考试必须达到98分以上。

面对爸爸严肃的面孔,小峰很认真地点了头。然而事与愿违,小峰的成绩不仅没有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反而越来越让父母失望。于是他们只好给他报课外班,还增加了课外题的数量。


过了不久,妈妈接到了老师的电话,说小峰最近上课经常走神,作业也总有缺漏。

妈妈问小峰是什么原因,小峰说上课总犯困。

妈妈认为这是小峰做事拖拉的结果,于是要求他每天九点必须睡觉。小峰答应得很痛快,可是上床的时间还是会超过十一点。

然后,第二天继续起床困难、上学迷糊,成绩当然提高无望。


到了初中,父母发现小峰使用手机的时间越来越多。开始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小峰的考试成绩大幅下降,他们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于是父母要求小峰除了周末可以每天玩一个小时外,其他时间都不能用手机。小峰也答应了。可是之后,每天不是说与同学讨论作业,就是说要上网查资料,总之就是要手机,拿到了就不撒手。


看着儿子从令人骄傲的“学霸”,逐渐变成令人头疼的“学渣”,父母觉得最大的原因,就是儿子“说话不算数”的毛病。明明答应好的事,就是做不到,还总能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搪塞。

像小峰的父母一样,很多人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当孩子犯错误时,跟他讲道理,他都懂;让他改,他也答应,可就是做不到。

一次两次的耐心劝说不见效后,父母逐渐失去了耐心。不是经常重复唠叨,就是开始训斥打骂。

之后情况逐渐失去控制。不仅问题越来越严重,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也一步步走向或明或暗的对峙与对立。

于是每当夜晚看着孩子甜美的睡颜时,父母怎么都想不明白:曾经听话可爱的他(她),怎么就变得不听话、不懂事了呢?

1要求,是否合情合理

 

如果我问:“你的要求孩子能够做到么?”

很多父母会说:“我提的要求都是他能够做到的,但他就是不努力!”

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小峰的父母要求上小学的儿子不要总想着玩,而应该主动、认真地做课外题,并且要求时常得90分的他,每次考试成绩不能低于98分。

因为儿子总是满口答应,于是他们认为他一定能做到。

所以当看到小峰总是写完学校的作业就玩,或者达不到要求的分数时,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他“说话不算数”。


慑于父母的权威,孩子不得不嘴上答应,也会尽力在行动上配合。但因为年龄原因和个人特点,结果总是不能令父母满意。而这在父母眼里,就变成了没有上进心,不够努力的表现。

有人觉得孩子小,不懂事,不能什么事都由着他的性子。同时,如果不对孩子高要求,就是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勉强得到的结果,即使短期有不错的效果,但长期积累的精神压力会在孩子的青春期爆发出来。那时父母将面对的,将不仅仅是“说话不算数”,而是反抗和对立。

所以,孩子能够兑现承诺的前提是:父母的要求适合他的能力。换句话说:如果孩子总是“说话不算数”,父母首先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要求是否过高。

把要求降低到孩子稍微努力就能达到的程度,并不是放任。而如果父母总是坚持高要求不放松,导致孩子索性放弃,那时父母就会不得不放任。

2孩子,能否真正理解

 

如果我问:“你的话,孩子都听懂了么?”

很多父母都会说:“他什么都懂,也答应,就是做不到!”

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妈妈要求小峰“认真听讲”、“认真写作业”。可是每次考察功课时,小峰总是有些问题答不上来,每次检查作业时,也总会发现错误。

于是妈妈认为小峰“说话不算数”。


什么是“认真”,怎样做才是“认真”,这些孩子真的懂得么?

如果懂得,他能准确解释出来么?如果不懂,他又怎么做得到呢?

很多时候,父母认为这些道理理所当然,根本不用解释。但在于孩子就是一个难题。一方面他认为父母的要求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又不知道如何能够做到。

所以当他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仍然不能令父母满意时,会完全不知所措,当然以后也不可能有任何进一步的改善。

这其实就是大道理与小道理的区别。父母与其经常把那些无比正确的大道理挂在嘴边,还不如给孩子仔细解释让他能够理解、并可以付诸行动的小道理。

比如“认真听讲”就是两只眼睛看着老师,两个耳朵听着老师讲课;比如“认真写作业”就是书桌上不放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东西,除了书本以外不看任何地方。

孩子不是成年人,要求他的理解能力与自己一样,只能是父母的一厢情愿。而要求孩子“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就是天方夜谭了。

3计划,是否一起制定

 

如果我问:“当你要求孩子做到一件事,而孩子也答应了,之后你会做什么呢?”

很多父母都会说:“监督呀!可就是这样,他也经常做不到,更不要提我不在旁边看着了。”

但其实这远远不够。

 

小峰的妈妈要求他每天九点睡觉。但是到了时间,小峰不是说作业没有写完,就是课外题没有做,搞得妈妈没法反驳,也只好任由小峰一直拖到很晚。

时间久了,妈妈也只能抱怨他“说话不算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不守时的人。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并不是故意迟到,而是规划时间的能力比较差。因为不善于区分事情的优先级,或者时间观念不强,他们的身影总是匆忙或无序。

而避免孩子成年后出现这样的状态,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孩子学习将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把全天的时间管理分解为小事件的管理。

比如与孩子一起根据日常的作业量,预估出常规完成作业的时间。然后结合放学时间,再考虑吃饭休息、洗漱以及可能出现的额外任务和事件,就可以大致测算出相对合理的休息时间。最后让孩子将时间管理规划出一张表格,每天遵照执行。

可以说,所有的目标都可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但绝大多数孩子不可能自己领悟并做到,而需要父母的引领和训练。

因此父母的责任,就是教孩子合理制定目标和计划,进而教会他管理自己的人生。

4处罚,是否提前约定

 

如果我问:“在孩子答应一件重要的事情时,你有没有和他约定处罚?”

很多父母都会说:“他已经答应了,就应该能做到,如果做不到再罚他。”

但其实这远远不够。

 

父母要求小峰在规定的时间以外不能玩手机时,并没有约定违约处罚。

所以即使他们觉得小峰使用手机过于频繁,也没有办法对他进行约束。


自我控制能力差,是孩子的共同特点。很多时候,他并不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做,而是事到临头时无法停止以往的惯性,也就造成了孩子“说话不算数”。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关键时刻“刹车”,然后沿着正确的方向走呢?这就需要提前与孩子约定适当的处罚。

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制定处罚内容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程度适中:过轻,达不到提醒和警示的目的;过重,会使孩子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

2、孩子参与:与孩子商量后制定的处罚,更容易得到他的配合。

3、罚他所爱:限制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往往效果更好,也可以因此避免体罚。

4、不要以奖代罚:奖励往往效果较短,处罚则相对长效。

有些父母怕孩子与自己疏远,不希望自己在孩子面前表现得过于严厉,所以轻易不会提及处罚。我想这是亲子关系的一个误区。

在事前交流中让孩子充分理解:在重要的事情上适当处罚,是父母帮助孩子锻炼自我约束的手段,而不是父母发泄情绪的渠道。

基于这样的认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不仅不会受到影响,还能提高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让孩子更愿意信任和依靠。

5约定,是否严格执行

 

如果我问:“孩子第一次没有执行约定时,你是怎么做的?”

很多父母会说:“一次没做到没关系,如果次数太多了我才会管。不能把孩子管得太死了!”

但其实这远远不够。

 

首先,我想解释一下“要求”和“建议”的区别。

我认为,在重要事件和原则问题上,父母提出的可以称为“要求”,而在一般细节和非原则问题上,父母提出的则应该称为“建议”。

所以,对于“建议”涉及的问题,父母不必过于严苛,因为那会造成亲子之间的心理隔阂;而对于“要求”涉及的问题,父母必须严格执行,因为这样孩子才有成功的希望。

如果父母在关键时刻没有坚持原则,孩子就会抓住父母犹豫不定的心理,不断挑战父母的底限,直至那些“要求”不了了之。结果就是孩子“说话不算数”。

当小峰第一次在约定时间之外找父母要手机时,父母屈服于那些“理由”,小峰就会逐渐占据心理优势,而父母则是步步后退。

而如果父母坚决拒绝他的各种“理由”,并帮助他寻找替代方式,小峰就会逐渐走上认可与改变的轨道。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孩子第一次打破约定时,父母没有及时制止,制定的目标十有八九就会落空。相反的,如果此时父母的态度坚定不移,孩子达到目标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

6进步,是否及时鼓励

 

如果我问:“当你看到了孩子的努力,但是仍然没达到你设定的目标时,你会怎么做呢?”

很多父母会说:“没有达到目标,再努力有什么用?”

但其实这远远不够。

 

想想自己,是不是很喜欢听别人夸奖?孩子更是这样!

而且每个孩子都会特别在意父母的态度,父母给他的一点鼓励,都会被他不自觉地放大好多倍。

如果小峰在每次做完课外习题时,父母都夸奖他做得不错;

当小峰偶尔考到一次95分时,鼓励他进步很大;

当小峰偶尔一次十点睡觉时,表扬他效率提高了;

当他两天没有向父母要手机时,赞许他能够约束自己,

那么小峰一定会离父母设定的目标越来越近。


因此,对于一个想要做得更好的孩子,鼓励越多,他的劲头就越大。反之,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视而不见,或者为了怕孩子骄傲而吝啬鼓励,会使孩子产生挫败感,更因为得不到父母的认可而消沉。

一般来说,如果孩子出现“说话不算数”的情况,就说明那些要求或目标对孩子有一定的难度,不付出长时间的努力很难达到。所以,此时父母的鼓励对于孩子是否能够向着既定的目标持续努力意义重大。

而且,孩子达到父母的要求或目标只是结果,我认为父母应该更看重孩子为此而努力的过程。

在孩子未来漫长的人生中,不是每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不努力一定没有收获。因此鼓励孩子的努力过程,比在孩子获得成功时给予表扬,更有意义。

归根结底,孩子“说话不算数”,根源在父母而不是孩子。

如果我们给孩子量力而行的空间、向他准确描述要求的细节、帮他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提前约定违规的处罚、严格执行规矩与底限、并且及时鼓励努力与进步,孩子的每一句承诺都会越来越值得信任。

所以,想让孩子“说话算数”,就从改变我们自己开始吧!

本文语音版已同步上传至喜马拉雅,搜索“陪伴的力量”,欢迎收听!


(本文为李晶原创,首发作者微信公众号:“尾线留痕-ID:weixianliuhen”,校长传媒获得原创作者授权发布)

延伸阅读:

你怕孩子太善良么?

被忽视的腹泻:乳糖不耐受

父母的远见,让孩子的未来更精彩

不学习,你可能会误了孩子

爱心与责任心,无法速成

如果你的孩子是留守儿童

她的目标!她的坚持!

得的到,也要守得住——学霸的悲剧终结美丽童话

你真的准备好送孩子出国留学了么?

中国妈妈和德国爸爸在美国(二)走在文化的“三角洲”

中国妈妈和德国爸爸在美国(一)

孩子不让我管他交朋友

这三个家教传统过时了么?

“小绅士”和“小淑女”是怎样养成的

爸爸,我只想比工作重要一点点

最好的家训——林则徐的“十无益”

让孩子更积极的诀窍——从马未都减肥想到的

控制唠叨三原则

王阳明40种人生大智慧,一口气读完心学精华!

中国妈妈与犹太爸爸的育子碰撞

犹太人的家教,惊醒世人

一管就烦 一放就松——孩子,我该拿你怎么办

别毁了孩子的青春期

培养孩子自主学习,从一扇门的距离开始

智慧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之道:学会提问和思考

父母怎么做,孩子才会听

我的熊孩子,我的暴脾气

课外辅导班,想说爱你不容易

孩子,给你三十年——我们的养老

家长聪明还是平庸,11张图告诉你差距在哪?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欢迎关注李晶的新书《陪伴的力量——我送孩子上清华》

当当网购书链接,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