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林柯:孩子的生命质量,就是我们未来的生活质量

2018-01-24 杨林柯 校长传媒

点击上面蓝色↑↑↑“校长传媒”免费订阅

【杨林柯专栏】

这样的作文能否引导考试作文的主流价值?

原创作者|杨林柯

本文为杨林柯老师原创,首发杨林柯老师微信公众号“柯语-ID:yanglinke029”,校长传媒获得原创作者授权发布       


按:这是陕西师大附中高三一模考试作文,试题如下:


中国古代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是:造纸、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2011年由广东省发明协会主办,搜狐网发起,从建国以来影响中国建设进程的数十项重大科技成果中,评选出中国当代的“新四大发明”: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人工合成胰岛素、青蒿素。


2017年5月,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对“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的青年最爱的中国生活方式进行了调查,在国外青年“最想把中国的什么带回国”的采访中,评选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


阅读上述材料,你有哪些深层次的思考?


 

为何骄傲又自卑?

陕西师大附中2018届文科班    赵梦雨璇


面对材料,我陷入深思,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这些,我骄傲的同时又感到深深的自卑。


有人说,不读中国史,不知道中国的伟大;不读西洋史,不知道中国的落后。对这句话,我深以为然。


提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我很骄傲,因为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它们推动了文明的进步,至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一说中国总是 “四大发明”,我内心的自卑感就冒出了头,我总会思考:四大发明这么厉害而中国却长期那么落后,以致于在近代挨打受气,几乎成为列强的蛋糕,这国到底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提到1949建国以来的中国建设进程我很骄傲,杂交水稻养育了千千万万百姓,人工合成胰岛素给多少病人带来希望火光,你看高楼大厦一座又一座拔地而起,改革开放发展真是一天一天日新月异。但这时我心底的自卑就冒了出来,吃饱饭的人浪费粮食,患重病的人得不到医治,高楼大厦一座又一座又有什么用,反正小学校和幼儿园一震就倒,孩子们在废墟中奄奄一息;新闻从早播到晚,可是真相呢?真相触手可及,却又无处可寻。GDP搞上去了,天空却再也蔚蓝不起来。因为发展,我又骄傲又自卑,我们发展得多么迅速,可这迅速有多少是虚张声势,这迅速又是以多少不可告人的代价获取;生活变得多么美好啊,可又有多少不美好的真相被掩埋得不见踪影,多少不幸的人在夹缝中生存,看不见一丝光明。


提到现在我很骄傲。


高铁把中国联结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高铁运营里程世界第一;支付宝、余额宝、金融理财触手可及;共享单车一刷就骑,网上购物把天涯海角的新鲜玩意儿都网罗到一起。但这时我心底的自卑就冒了出了头,人人都想赚钱,人人都只想赚钱,理想和情怀已经一文不值。商人们为了利益把生命视作儿戏,信仰缺失使中国人无所畏惧。想要发声的人发不出声音,似乎沉默才是绝对真理。因为现在,我又骄傲又自卑,物质生活真丰富多彩,可大家的内心空虚又焦虑。


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因中国骄傲,也因中国自卑。


我骄傲她饱经沧桑磨难,曾经千疮百孔,却踉踉跄跄地前进不息;我骄傲她穿越千年历史,海纳百川历久弥新;我骄傲她有最古老的谏言,有最坚韧的背脊。


而我也自卑,自卑她深入骨髓的顽疾,自卑她有时言而无信有时掩耳盗铃,自卑她有时隐瞒真相有时逃避历史,自卑她有时高高在上,不听挣扎在水深火热中的人痛苦哀鸣。


可我知道,我每个骄傲都是她千磨百炼后的作品,我每个自卑也是她心口处的伤痕累累。光明和美好是她的一面,黑暗和愚昧也是它的真实。


可我始终坚信一切总会好起来,终有一日,她会变得更好。哪怕有问题,也不畏惧正视;哪怕犯错误,也决不选择掩盖。


我骄傲,我想永远骄傲。


我自卑,我愿不再自卑。

 

写作连接这健康的生命

原创作者|杨林柯

      

客观讲,我并不喜欢这样宏大背景的作文命题,表面看,好像没有“倾向性”,其实倾向性还是很明显的。从写作情况看,许多学生还是很聪明的,知道命题人让自己说什么。所谓“深刻思考”其实谈不出什么“深刻”内容,基本都在唱赞歌。


而这一篇不同,在重复乏味的浅阅读中,让人眼前一亮,虽然也不尽完美,至少它是真实的、有生命的。

       

作为一篇高三的考场作文,在普遍“揣摩圣意”而对“四大发明”以及“新四大发明”的赞誉声中,敢于高扬自由的旗帜,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批判,不怕自己的思考个性被打压,实在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

       

作者骄傲的是我们曾经有过的辉煌以及古老的历史,自卑的是我们的落后和不敢面对真相的虚弱。一个人对自己的文化处境有了真实的感悟和体验,敢于直面它的问题,说明有了独立自由的思考,有了个体层面的自信,也说明作者看到了更大的文化时空,在比较中看到了自己文化的不足,如此,才会产生深深的自卑,而不是群体的盲目自大。爱之深才会责之切,但作者并没有绝望,而是坚信“终有一日,她会变得更好”。

       

该文给学生的启示是,考试作文不是一定要高扬“主旋律”,发出所谓的“正能量”,而是要有真实的表达,敢于批判,敢于发出自由的声音,写出“真作文”,打开自己,露出自己的精神底色,而不是扎一个美丽的“塑料花”。

        

应该承认,在一片假大空的应试作文风气中,这是引领风向的文字,是充满自信的文字,是有尊严、有个性的文字,它冒着被“歌德派”“主流派”打压的风险,亮出人性的旗帜,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作文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它连接着健康的生命。一个民族不能从小就培养孩子说假话的水平。屏蔽真相,打击真话,只能加剧一个民族的虚伪程度和精神腐烂的程度,导致人性的堕落。在教育实践中,打击学生的真实表达,自然培养不出精神明亮的人,只能加剧学生的精神痛苦和人格分裂。


从培养公民的角度而言,中学生作文应该鼓励学生说真话。哪怕是考试,也不应该装腔作势,凌空蹈虚,而应该大胆发出自己的声音。只要不触碰底线,说真话的作文都应该得到公正的评价。当然,在一个混沌复杂、精神脆弱的语境中,学会理性地说真话,也是需要学习的。


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多读书,坚持写作,提升自己的境界和价值判断力,不要害怕批判性思维。其实,那些有批判性思维的孩子身上正好有可贵的逆向思维的能力,而批判性思维恰好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哪怕和主流价值观有一定距离,教师也要学会分辨是非对错,因为当所谓“主流”出现问题的时候,趋附主流就是媚俗,就是放弃独立思考,甚至就是同流合污。


一个民族应该有一些仰望天空的人。王尔德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有一些人却仰望星空。这些敢于仰望星空的人就是这个民族的希望,就是一些不满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对于教师而言,要学会鼓励和保护这些学生,而不是用分数利器打击这些敢于思考的学生。


其实,这也是我多年来一直郁闷和担心的问题,我自己无法解决:你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些精神明亮有追求敢思考的心灵,而在流水线式的考试评价中被打击,让你很纠结,到底是你对不起这些孩子,还是阅卷者对不起这些孩子?目前这种流水线式的评价是一种等而下之的无奈选择,但实在不是一种负责任的作法,好坏一锅煮,对学生教师都没好处,所以我希望解构目前的这种“班级制”,推行自由选课的“导师制”,尽可能少搞大一统式的“集体考试”“流水阅卷”,这对培养人才是不利的。好在上海、江苏已经开始了这样的改革。


仔细想想,几百几千乃至几万几十万几百万人同做一张模样相同的卷子,表面很“公平”,其实很荒诞。体制不改变,把教师累死也培养不出人才,培养不出好人格,只会有更多的人才离开国门,逃往异地。现在的教育目标提什么“立德树人”,看到了教育问题,关键是“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


一个教育共同体,价值观有那么多的扭曲,各个层面的观念水位有那么大的差异,本身就是很大的问题。


一种精神扭曲的教育如何培养孩子有整全健康的价值观?谁应该对孩子的成长负起责任?笑蜀先生吐槽说,中国教育就是一个精神病院。这话我觉得也没说过头。


就作文来说,评改流水线上不断变换的操作手带来的不断变换的价值观把学生搞得一点脾气都没有,有些学生只好说“尽人事听天命”了,而有些学生则变得迷茫困惑。过去向我哭诉的学生也不是一个两个,但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无能为力。


雅思贝儿斯认为,教育必须有整全的价值观,但现在不要说作文评价,我们的学校、家庭、国家、社会以及学生个人在对教育的需求和评价上,有整全一致的价值观吗?教育的“最大公约数”到底在哪里?

语文老师,请慎重对待“逆向思维”的作文

原创作者|杨林柯


语文圈里有“能写就能教”一说,意思就是,能写文章的老师就能教语文,可见写作对语文老师的重要。同样,也可以说,能写出一手好文章的学生,语文水平也不会低。因为语文要培养一个人“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一定是爱读书的学生,他的说话能力和倾听的能力一般也不会低,除非有某种残疾。所以通过写作能力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应该是既简单又明了的事情,这一点,古人比我们要聪明,哪里用得着出那么多弱智的选择题害学生浪费大量时间训练,结果越训练越蠢。


对于语文考试,作文几乎是半壁江山,高考后也往往是社会关注热点。我们常常感叹:“从来作文高考难!”就是说高考往往出不了好作文,为什么?因为高考作文命题往往是定向作文,遵循“鸟笼原则”,需要考生沿着预设的写作路线走,在一个“笼子里”展翅,所以一般的写作审题指导往往需要从三个方面思考:一、要我写什么?需要考生仔细阅读材料,搞清命题意图和作文观点。二、我能写什么?要从自己的积累中能发掘出什么可用的东西。三、我要写什么?这是建立在前二者的基础上的主动出击,但要清楚,考试作文不是平时的自由写作,可以天马行空,而是必须遵循考试作文的“鸟笼原则”,它的自由是受限的自由。


对高考作文做这样的理解似乎也符合一般理性原则,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写作是怎么发生的?触发写作的契机是什么?是不是命题人让我写什么我就能够写什么?它是压迫者的写作还是受压迫者的写作?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还是“载道”意义上的具有宏大抒情色彩的写作?


就写作经验而言,我认为,只有提供的材料或发生的事件与写作者思想发生碰撞才能产生跳跃的火花,从而灵光一现,产生真正的写作,而考试作文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它是戴着镣铐跳舞,许多假作文就是和考试的特殊语境有关,它是为了“他者”的写作,而不是愉悦自我的写作,所以许多有经验的学生采取的办法就是:适当向命题妥协。


这样,考试作文似乎成为一道观点证明题,作文似乎要证明某种“公理”,得出命题人要求的“正确结论”即可,因为要接受考官的检阅,许多考生往往也是战战兢兢,亦步亦趋,不敢造次,这样就出现大量背离内心的“伪写作”,以达到“政治正确”“思想合拍”“积极回应”。

    

可总有个别考生,思想卓异,不同凡俗,追求创新,有独立思考,敢于进行精神冒险,大胆表述自己对材料指向另一面的看法,其实考生并没有背离材料,自由发挥,而是在由材料触发的写作灵感触动下,一挥而就,快意为文,表现出对材料观点指向性的不认同,比如今年陕西的作文试题,许多学生可能会写“合作与共赢”,但如果有学生批判“独木桥上竞争的双输”就不能算跑题,而且属于创新立意,如果有考生写“竞争与人情”“拥抱你的对手”或者“如何对待出格者”“创新需要制度保护”“生活是不能预设的”等等都应该得到鼓励。


好在这些年的材料作文命题还是有多维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观点,没有什么定论,没有什么思想套路。其实,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材料作文本身就承载着命题人的多种命题意向,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思维的单向度。


就常识而言,思想无法标准化,应该允许考生对材料的另一面或多面进行思考发掘甚至批判,充分体现出对写作者的包容,对写作规律和常识的尊重,而不是追求思想的“高大上”,最后逼出一堆假作文。事实上,写作连接着健康的生命,假作文的泛滥只能导致语文教育的荒废,真正的人才难以培养出来。


如果我们过分强调审题,完全以命题人或阅卷人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那不是精神的懒惰就是思想的专制。如果命题人或阅卷人思想有了格子,有了定式,就很难有突破和包容,更难产生自由的思考,在阅卷中就容易通过分数打压学生的创新精神,挫伤学生自由思考的勇气,这是语文教师需要警惕的。


语文老师当思考几个问题:语文要干什么?教育要干什么?如果说都是为了培养人,那么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又为谁培养人?


事实是,你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就会选择什么样的统治方式,也就会造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奴才是奴才的造物,自然,奴才也建不起现代社会。是培养人还是培养奴才?是站着教书还是跪着喊万岁?对逆向思维或具有独立思考的“非主流”精神的作文评价就是一把尺子。

作文命题与评价不能胡乱涂抹

原创作者|杨林柯


每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大多要被吐槽,除了见仁见智的个性原则外,也不排除命题本身出现的粗陋与简单,忽视了思维的模糊地带。


好的作文题首先是有生活的,是和学生的生命有关联的,不能凌空蹈虚;其次,好的作文题应该能够点燃写作者的思想,让更多的学生有写作的热情,有表达的欲望,不是让学生过多猜测命题人“让我写什么”而分散注意力,也不是通过写作证明题目中某种“道德观点”的正确(类似于“政治表态”),而应该更多的激发学生“我要写什么”的热情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却不会担心跑题。第三,好的作文题应该是开放的,不限制学生的自由发挥,在表述上也应该是清晰的,不能含糊其辞。第四,好的作文题应该关注现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


比如网上有这样一个作文题:犹太人有句谚语:“你需要在口袋里经常放两张纸条,一张写的是‘我只是一颗尘埃’,另一张写着‘世界为我而造’。”这句谚语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这个题就很好,既没有限制学生的思考,又能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而有一些作文题就是要学生证明某个“公理”,其实是命题人的观点,比如“苦难或不幸让人成功”一类,这不是一个普遍规律,就是证明它正确,也是一个伪真理,是对生命的一种误导,因为它把苦难“泛道德”化了,特殊的苦难造成了特殊的成功,但普遍的苦难却绝对不可能导致普遍的成功。弗兰格认为人性在苦难中有三种状态:麻木、沦落、升华。这个命题只让学生看到苦难对人性的升华作用,却对苦难导致人的麻木、堕落、自私自利、狭隘猥琐视而不见。如果按照命题人的指向写,那就是对自我的出卖,对真理的嘲弄。

 

在高考训练中见过这样一道材料作文题:怎样让一个鸡蛋立起来呢?放任自流,是不可能让一个鸡蛋立起来的;鸡蛋的顶端轻轻磕破,可以让鸡蛋立起来;做一个模具,把鸡蛋放在里面,可以让鸡蛋立起来;做一个支架,把鸡蛋放在里面,也可以让鸡蛋立起来。

    

鸡蛋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呢?

    

要求学生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从这个题目看,命题人可能想让考生把鸡蛋和人的成长独立联系起来写,比如可以从细部入笔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困难和不幸可以让生命成长”“生命是需要规范的”,也可以从整体考虑去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敢于实践,办法总会有的”“换一种思维立鸡蛋”。如果有学生写成“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鸡蛋的意义就是为了站立吗?“躺下又如何?”“自由是自我的选择”“一个鸡蛋的自由”“庸俗的成功学批判”就不能算脱题,应该鼓励思想创新。否则,高考作文训练就成了培养精神侏儒的道具。

    

我的一位学生曾经是这样写的:

 

请对我“放任自流”

陕西师大附中   胡雨萌


看完这个材料,我在想,为什么要让一个鸡蛋站起来呢?是否立鸡蛋的人想无聊地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才限制住鸡蛋的自由,甚至不惜打破它,只为将它成功地立起来?

    

为什么要毫无意义地立起一个本身要自由滚动的鸡蛋呢?因为社会懒得照顾到每个人的发展方向,所以要限制住每个生命的自由,甚至不惜伤害生命,将每一个个体改造得面目全非,来实现它的秩序。

    

由鸡蛋,我想到了我自己。为什么要让我按照别人设计的轨道前行?我不会去违反常理、违背自然规律地立起一个鸡蛋,也请你别用模子和枷锁捆住我的手脚。

    

人的一生如此漫长,又如此短暂。科学研究发现,我们对时间的感觉很大程度上与对所做事情的喜恶程度有关。做喜欢的事,时间便过得快,相反,便会觉得度日如年。所以细想起来,便会发现原来对于要做许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人来说,时间是如此宝贵,当你发现你自己所爱的,就应该抓紧去爱,因为生死不分,生命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很难保证不阴差阳错,再说,生命也是不能等待的,更是无法保存的。

    

“生命是海洋,当我们活着的时候就应该尽情地遨游,游向自己所爱的,因为生命的狂涛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到来,从而卷走一切梦想和希望”这是《悟空传》中的一句话,每次想起,便觉生命不应该懈怠。更不应该无聊地荒废时间违背自然规律而去“立鸡蛋”。

    

我要按照自己的内心生活,追求自己热爱的事物,拥抱自然美景。因为人生如此短暂,俯仰之间即成过往,而生命无法追回。纵你们摇头叹息,纵世界认为我离经叛道,纵一生毫无结果,只要我活得快乐,没关系。

   

这个天地,我来过,我深爱过,我奋战过,我不在乎结局,我只要过程的精彩。

    

人和鸡蛋一样,作为生物学的存在意义本身就是繁衍生息,保证种族存活,除此之外的一生,那么长,都是空白的纸页,供你自己涂写。每个人存在的意义皆不同,又何必费力将自己的青春年华都用来讨好别人。做自己,就是最好的存在,何须求得他人的肯定?

    

再说得直白些便是:生我何用?不增欢笑;灭我何用,不减狂骄!


若是随心而活,做完整而真实的自己,却被称作“放任自流”的话,我愿一生都放任自流,不再回头。


   

客观地讲,这是一篇有观点、有性情的文章,作者反向立意,大胆质疑试题导向,尽情表达自己,一气呵成。

    

从作文材料的要求看,命题人似乎希望考生和命题指向同气应声,孰料命题意识的狭隘、专断与比喻的蹩脚,导致学生对该材料观点指向的批判,反而逼出了一篇独抒性灵的好文章。

    

常识告诉我们,思想是无法纳入一个套子里的。让鸡蛋站立本身就是一个无聊的话题,近似于智力游戏。鸡蛋的价值是孵化生命,而不是立起来,这一点被学生捕捉到了,全文的思想观点似乎有点非主流,其实“思想从来都是个人的、独异的、非正统、非主流的”(林贤治语)。这种卓异的思维才是真正的思想,和许多作文趋附主流的道德表演不同,它敢于大胆展示自我,向世界宣示:我要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幸福。这正好表现出学生的道德勇气,自由精神,难能可贵,从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看,教师要通过成绩来鼓励学生的大胆思考,个性言说。


我个人总结出的作文评价标准是:一流作文是独抒性灵,二流作文是道德伪装,三流作文是堆砌文字。按照我的标准,这篇文章应该是一流作文。可这样一篇好文章(我个人观点),却在模拟考试中成为全班作文最低分。


我想,语文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培养出会使用语言工具的人,更应该培养出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人,可是当这样的人出现的时候,我们又通过成绩来无情打击,而且打着“爱”的旗帜,美其名曰“为了孩子好”,怕将来在高考中吃亏。这不是“叶公好龙”的现代翻版吗?难道高考的目标就可以劫持人格的成长发育吗? 


其实,看看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大都没有限制考生的思考方向,鼓励多元的思考,可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为什么要给学生预设一个思想的套子?


由此我想到两个问题:一、如何命出能够触发学生写作热情的作文命题?二、面对学生的个性作文我们应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这两个问题的落脚点依然是“人”的问题,就是我们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不能因为有高考升学的存在就一切围绕高考展开,导致高考进,教育退,糊里糊涂进行教育教学。


这些年,作文考试命题由材料形式向所谓“任务驱动型”转化,在加强审题考查的同时又加强了思维能力的考查,其好处是可以承载命题人的多种命题指向,又能有效地防止作文宿构。但一些糟糕的训练题容易把学生的思考窄化,阅卷老师的定式思维也容易打击学生的独立思考,逼迫学生趋附主流,追求思想的标准化。


如何避免此类问题?我想,教师除了多读书之外,就是要思考一些教育问题,尤其是思考“教育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我们留下什么样的世界给后代,其实意味着我们留什么样的后代给世界。


人性的堕落、道德的沦丧是我们面对的严峻问题,在制度问题依然难以解决的当下,教育不能无所作为,教师不能无意义生存,应该在个体层面有所行动,努力克服这个现实,超越这样一个时代的狭隘氛围,即便是和社会有一种张力,也当有所坚守,因为教育原本就是影响生命的一种活动,在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只有依靠教育来改变人性,提升生命。通过教育生活,教师提升了自己,找到了乐趣和幸福,命有所依,魂有所托,不能死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这一点,语文教师当有深深的文化觉醒和生命自觉。


因为孩子的生命质量,就是我们未来的生活质量。 

作者简介:

杨林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中国而教”项目组特聘专家,中华教育改进社社员,陕西师大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出版各类编著40多种,为《教师博览》签约作者,《教师月刊》2012“年度教师”,入选《中国教育报》2014“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著有《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现在陕西师大附中高中部任教。

延伸阅读:

杨林柯:教师心中要有两面镜子

杨林柯:教育最怕愚蠢地认真

杨林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成就道德吗?

杨林柯:不能用喝汤的能力代替成长的收获

“傻教”与“教傻”

师说:在救孩子之前请先救出自己!

教育,要超越实用理性

教师为什么会如此受伤?

杨林柯:我们的教学为什么不能打动学生

杨林柯:向内开掘,守住自己

杨林柯:“换心”的启示

杨林柯:中小学校园里的“穴居人”

杨林柯:课堂上,掌声因何而起?

真正的老师,假期休息权谁来维护?

杨林柯:本土立场,人类视野

杨林柯:“比”风不除,教无宁日

这样执著,究竟为什么?——对各位家长的心灵告白

读书是放大心灵的半径

呼唤中国教育的良心

名师是被权力养大的还是自由长大的?

脑科学揭示的教育秘密,后悔知道晚了!

应试教育的根源及中国教育的出路

人格与习惯才是支撑一个人走得更远的根本

当教育连一只蚊子都不如的时候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