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卫东:厌学的孩子迷游戏,焦虑的家长爱混群

2018-04-04 茅卫东 校长传媒 校长传媒

点击上面蓝色↑↑↑“校长传媒”免费订阅

【茅卫东专栏】

让孩子把话说完

原创作者|茅卫东 教育自由谈

本文为茅卫东老师原创,首发茅卫东老师的微信公众号“教育自由谈-ID:maowd121”,校长传媒获得茅卫东老师授权发布


这是多年前就在国内流传的一个故事,真假不知,不过挺有意思,也符合孩子的思维。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有一天在节目现场采访一位小朋友:“你长大后想要做什么么呀?”


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林克莱特继续着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


没想到,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


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要这么做?”


孩子说出了他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还有一则类似的故事,同样不辩真伪,同样很有意思。


一位母亲问她5岁的儿子:“如果妈妈和你出去玩,我们渴了,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


儿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


母亲很失望。


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怎样做,可就在话即将说出口的那一刻,她忽然改变了主意。


母亲摸摸儿子的小脸,温柔地问:“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儿子眨眨眼睛,一脸童真:“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


有时候,我们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让孩子把话说完。


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等不到孩子把话说完,就急急地开始自以为是的教育。


为什么,我们这样着急?


为什么,我们对自己的孩子这样没有信心?


答案或许是:我们对自己的教育太没有信心。


我们不知道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不是成功,我们不清楚孩子是不是在意我们,所以,我们需要假设一个场景,并期待孩子能够给出与我们内心想法一致的答案。当孩子的话与我们的期待不一致时,我们失望至极。


问题是,失望之下对孩子的教育,真是教育吗?


我们不等孩子把话说完,就急急地告诉孩子“你不能这样”“你应该那样”。


我们这是为孩子的将来着想,还是害怕孩子将来会抛弃我们?


或许,更多的是后者。


对比上面两个故事,视野差距还是很大的。


前者是假想了一个职业场景,看孩子如何反应。观众的东倒西歪,说明他们并没有把孩子的话当成一个多大的事,反过来,他们是把孩子当孩子看,孩子的那番话,他们一定是看成为童言无忌。


后者是母子之间的对话,核心是考验孩子心里有没有妈妈。妈妈的着急,正在于孩子的回答不是她所期待的。幸好这位母亲调整了一下心态,不过,我还是怀疑她后来那温柔一问,内心里应该是蛮紧张的。


所以,两个故事看起来很类似,其实第一个故事的落脚点在孩子,是展现孩子的想法,第二个故事的落脚点在妈妈(成人),孩子是为妈妈而存在,孩子的被承认只是因为他心里有妈妈。


或许,这也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反映了中美教育的不同吧。

2018-03-29摄于高邮镇国寺

【茅卫东专栏】

厌学的孩子迷游戏,焦虑的家长爱混群

原创作者|茅卫东

本文为茅卫东老师原创,首发茅卫东老师的微信公众号“教育自由谈-ID:maowd121”,校长传媒获得茅卫东老师授权发布


和大家分享一个观察,即标题所言:厌学的孩子迷游戏,焦虑的家长爱混群。

如今,厌学的孩子何其多。

多年前,如果有一个学生跳楼了,那就是重大新闻,人人关注。

现在呢,学生自杀是重大机密,不予公开,发朋友圈都可能受到警告。

光明正大的理由是此类新闻容易产生诱导效果,不宜报道。这么说不无道理,但如果实际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难免让人产生其他想法。 

与庞大的学生基数相比,自杀的肯定是少数,更多的学生不自杀,也不学习。学校不让带手机,那就休学回家继续玩游戏。

我估计,现在教育局里,申请休学的单子应该都是一撂一撂的。

许多家长非常焦虑,希望能有一种立竿见影的方法根除孩子的“网瘾”;许多老师很烦恼,希望学校严防死守不让学生带手机进校园。

不过,今天不讨论到底有没有“网瘾”这回事,更不是分析如何戒“网瘾”。我想说的是,许多因为孩子迷恋游戏而焦虑的家长,他们或许正在做和孩子一样的事情,区别只是孩子和家长各自迷恋的对象不同:孩子迷恋的是游戏,家长迷恋的是家长群——高大上一点叫“家庭教育群”;孩子玩得天昏地暗,家长聊得不亦乐乎。 

就像我不认为孩子玩游戏就是走上不归路,我当然也不反对家长加入各种家长群。只是有的孩子确实玩得有些过,最夸张的是连续几天玩游戏最后猝死网吧。据我的观察,也确实有家长混各种家长群有些过了,有时候我甚至像太监一样替他们着急:这几个人怎么整天在群里说话?白天也就算了,孩子在学校上学,他们占老板便宜。晚上孩子应该回家了吧,怎么有些家长还是一个劲儿地群聊呢?难不成,他们也和我一样辞了工作闲的?

许多家长群的“工作模式”基本是这样的:新人入群诉苦,老人传经送宝;今天你问我答,明天我问你答,很是热闹,充满爱心。

只不过,聊来聊去,问题还是那些问题,答案就是那些答案百度一下都能找到。

我曾经劝过几位活跃于群里的家长,他们说,我讲的有道理,以后应该少聊天多陪陪孩子。可是一转眼,又看到他们在群里“无私奉献”了。

算了,尊重他们的自由吧,他们的焦虑也需要得到释放

就像他们的孩子,不愿学习,不做家务,懒得出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可是荷尔蒙照常在分泌啊,怎么办呢?玩游戏嘛!他们为孩子而焦虑,可是自己束手无措,也就只能在家长群里寻找知音——不对,应该说是同病相怜,彼此宽慰。毕竟,这个不用花钱,暖心。不像某人,向他诉个苦居然要收费,不到一个小时五百,简直是抢钱,没有一点同情心。

可是话反过来,都成年人了,解决焦虑的办法就是混群,又何必怪孩子不好好学习迷恋游戏呢?身为家长,有人宁愿花大把大把的时间泡在群里,也不愿意花五百块钱认真咨询一回,他的孩子不想辛苦学习还被老师骂,也可以理解啊。


延伸阅读:

吴非:学校、校长、教师安静下来,才是教育最该有的样子!

同班级孩子间差异的真正原因!原来是这个!!(老师和家长都读读)

茅卫东:老师需要“静养”,而不是被折腾

好的教育,应让教师成为精神自由的人

孩子独一无二,有些法则并不适用所有人

林清玄: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唤醒了内心的种子

高晓松:我主要教育女儿心安理得地混日子

经常被父母吼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答案太惊人!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