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生核心素养在教育中有多重要性?

2016-03-25 沈白榆 丹妈 校长传媒

学生核心素养在教育中有多重要性?

文|沈白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课程发展处处长)


【编者按】3月23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主办的“2016全国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旨在分享世界各地及我国财经素养教育的创新经验,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探索新的方式方法。以下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课程发展处处长沈白榆的发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就是为人类社会长远发展做好树人的工作,树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标准来树人?这是教育,也是社会的一个永恒话题。

  

教育和树人必须要谈学生的核心素养,除了理想、信念和道德思想之外,儿童的发展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要求。儿童在成长过程当中,在不同的年龄段,需要设计各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在这个过程逐步形成了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就是我们讲的儿童核心素养。

  

这些核心素养是通过学科课程的学习,在某个领域或跨领域的学习,通过学生在教育过程当中的社会实践、动手实践、技术实践等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

  

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当中,形成了与学科特性相关的核心素养,我们现在也把它称之为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我们在修订高中教育课程当中,提到了一些核心素养,比如在高中课程当中应该培养学生具备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公共参与这样的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当中,就提出了语文的素养,包括语言的建构和应用、思维的发展、文化传承与理解这样的核心素养。在体育课程当中,提出的是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的是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强调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关注学生适应当今与未来发展的最关键的一种素养。

  

学生的发展素养强调经过学生后天的学习,可以教、可以学、也可以进行评价,评价也是可以对一个人的核心素养进行分级的,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目标努力。

  

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儿童财经素养教育,其实从小学到高中不同年龄段,在相应的学科课程当中,都有与儿童及青少年财经素养相关的一些要求和案例,比如说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教育当中,要求掌握生活必需的基本技能,要了解消费活动和人类生活的关系。在历史与社会的课程当中,要归纳自己在生活情趣和价值的差异。在高中选修课程当中,有信用与金融的模块等。今天我们也讨论未来人的发展有哪些核心素养应该在课程当中渗透进行的,渗透到什么程度,我觉得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谢谢大家!

(本文选自搜狐教育,内容未经嘉宾本人审阅)

延伸阅读:



看似关心的重复唠叨,可能产生你意想不到的反效果

文|丹妈(资深童书编辑,儿童心理研究者,亲子阅读推广人,热衷于为孩子们分享绘本、电影、艺术、动画、音乐等一切有趣的东西。)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经典图画书”(ID:jingdiantuhuashu)

 

前几天闺蜜跟我讲了件很惊悚的事,她的邻居,本来家庭很幸福,有个正在上四年级的女儿,但是前不久,她女儿突然失踪了,只留下一封“遗书”:我真的是受不了,每天总是听你唠叨唠叨,真是快烦死了,好吧,我走了,这样你就省心了。

 

一家人发疯似地到处找女儿,半个月后,终于找到了,但女儿却变得精神恍惚,神志不清,检查后医生说是孩子出走期间,遇人不淑,导致严重的精神创伤……想起曾经那活泼可爱的女儿,如今因自己变成了这幅模样,这位妈妈后悔得整日以泪洗脸。

 

听完这些,人都感觉懵了。因为平时我也喜欢唠唠叨叨,总希望通过自己反复的话语,叮嘱别人完成我认为对的事情,以此表达与释放自己的期望与焦虑。

 

其实每日看似关心的重复唠叨,对孩子来说,没有起到丝毫教育作用,却像是把利剑,给孩子诸多不良影响呢!

 

1.阻碍独立思考能力与创造力的形成: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自我体验的过程,他去听、去看、去摸这个世界,然后思考着,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言行。“唠叨”即是一种不断打破孩子自我体验过程的行为,否定孩子有自我思考调整的能力。

 

我们不断地在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要怎么做,给他一个正确答案,却没有给孩子空间与时间自己想一想他想要怎么做,他为什么要怎么做,思考与创作的过程被“唠叨”所代替与打断了。

 

2.孩子安全感缺失,自信心不足:“唠叨”中的话语很多都是一个对孩子进行负面评价、贴标签的过程,回想一下我们平时经常唠叨的话,里面经常充斥着“你不要”“你怎么还”“你看看别人”等充满了否定与对比的话语。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孩子长期在负面的指责与对比中成长,得不到父母的肯定与鼓励,内心容易产生 “我总是不能让爸妈满意”“我什么都做不好”的意识,本该从父母这里得到的安全感被剥夺,自信心也在“碎碎念”的指责中被一点点粉碎。

 

3.容易激发孩子叛逆心理,形成反效果:父母在唠叨的过程中其实是一个不断运用权威镇压孩子的过程,家长们站在真理的制高点,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将孩子的自我表达判断为“找借口”,失去了对孩子的倾听与尊重。

 

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孩子们反抗的其实不是父母,而是没有尊重与理解自己的“权威”,“唠叨”的父母在与“青春期”孩子的相处过程会更加“冲突连连”,埋下隐患。

 

4.影响孩子的人际沟通能力:一些孩子会因模仿父母这种“唠叨”的表达方式,难以形成简洁有力、逻辑性强的表达方式;而另一些孩子则在“唠叨”的长期压迫下失去练习表达自我的机会,而逐渐丧失表达自我的能力,或认为表达与争取是无效的,而变得自我封闭,不懂得如何拒绝他人,消极应对他人的不合理要求。

 

5.影响孩子的情绪感知能力: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对话语意思的理解很有限,但是对父母话语的语气以及表情会极为敏感,我们常说“一个被爱过的人才懂得如何爱别人”,长期在苛责、冷漠、厌烦的语言气氛下成长,语言中传递的情感过于单一,孩子更多感受到的是负面情绪,逐渐关闭感知各种丰富情感的大门,在今后的人生中也变得对负面的指责极为敏感。

 

6.破坏亲子关系与家庭氛围:我相信从前面五点大家已经可以看出,“唠叨”使孩子从父母身上得不到肯定、安全感、温暖,那么首先孩子就变得不信任父母,有什么事情也不愿意向父母倾诉,当孩子在家庭里找不到支持与温暖,他会选择将自己的心封闭起来,或是将这些在家里无法满足的需求向外投射,产生诸如“早恋”“交友不慎”等新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控制自己不唠叨?不唠叨的话又该如何教育与引导孩子呢?

 

1.反思一下自己唠叨的原因:许多家长其实也能意识到唠叨并不能使孩子听话,但是自己却无法控制,仿佛说够了自己才感到安心。


这是因为唠叨的内在原因是父母将自己过度的焦虑与不安发泄到了孩子身上,而这些焦虑可能来自父母对孩子的过高期待、完美主义、过度关爱,也可能由于父母对自身的不自信与不满意,需要依靠孩子的完美来增强自己生活的满足感。

 

另外一些父母的童年也是在唠叨与苛责中度过,成年之后习惯性将这种表达方式用于自己的孩子身上,当父母找到自身焦虑的来源,才能从根源上控制唠叨。

 

2.角色互换: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互换角色,体验被唠叨的感觉,也可以回顾一下自己被他人唠叨的经历,例如儿时被父母唠叨、工作中被领导唠叨等,这些方式都可以让父母更加深刻地体验一把孩子被唠叨时的感受,了解后才有理解,理解产生改变的动力。

 

3.改变表达方式:可以和孩子沟通,共同制作提示文字、图画、表格,或约定非语言动作(眼神、拍肩)等方式代替语言上的叮嘱。

 

4.身教重于言传:我表嫂经常在我面前指责她女儿拖拖拉拉,对时间毫无概念。她女儿回一句:“你自己不一样,什么事都磨磨蹭蹭。”由此可见,模仿的力量永远大于单纯的说教,想要孩子改变,请自己先做好榜样。

 

5.设立规则:家长可在亲子相处融洽的时刻,与孩子共同制定一些规则,详细制定奖励与惩罚机制,让孩子在一个不反抗、不被指责的环境下先明确父母的期待,以及不同行为可能会带来的奖惩,但设立规则的过程必须孩子共同参与制定,如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某些条约过于理想化,可及时调整,一旦实施就必须坚定的执行,用规则代替唠叨,用预防代替事后指责。

 

6.善于倾听与表达,点到为止:告诉孩子他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实际影响,例如“现在是七点二十分,如果你不能加快速度把早餐吃完,我们可能会错过七点半的校车,这样今天你和我可能都会迟到了”,而不是“你不要玩了,快点吃!”。

 

亲子沟通中,要点到为止、留有余地,给孩子自己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孩子对于自己的问题也许有更多的解决办法,比起很快给出我们所谓的“正确答案”,为何不给他们一点时间自己思考一下,或是与孩子共同探讨,建立尊重、民主的亲子关系。

延伸阅读:

21世纪核心素养及其培育

为什么你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孩子?

好的家庭教育,先了解儿童心理的7种特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出炉,你咋看?

一位校长惊人发现:孩子成绩好坏,居然与抽屉有关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