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情怀?要专业?公益组织别把自己做成社会问题
谈到公益,很多人爱提情怀。或许这很赤诚,可缺乏目的的爱无法解决现实的难题。哪怕是最简单的一个。
在2020年11月21-24日第六届中国教育公益组织双年会(下称“双年会”)上,来自教育公益组织、行业基金会与政府、企业CSR等深耕数十位专家、教授们,以「教以面向未来,育以回归初心」为主题,共同以直播形式呈现了一场思维大碰撞。
他们中许多人对「初心」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唯独没有人将之与情怀挂上钩,反而全部回归机构运作本质,以战略规划的理性视角,辛辣剖析行业当下最棘手的焦点与痛点。
线上教育
雪中送炭还是无味鸡肋?
后疫情时代究竟将给教育公益带来什么尚不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在线教育」已经猝不及防被拽入了全民生活。面对突如其来的全面网课,教育公益从业者们窥见到了前所未有的景况与机遇。
“每个人都是共同体,所以会对他人的境遇感同身受。”作为开幕致辞嘉宾兼主办方之一的西部阳光基金会理事长曾晓东教授从社会学角度精准给出了教育公益机构存在的缘起与价值。在题为《问题感知及其解决方案》的主旨分享里,她直言各个公益组织间的差异不是方案,而是专业细分程度,“再往深一层说,公益组织应走向专业化。”
由此,能衍生出两个追问:「何为公益组织的专业化?」与「为什么要专业化?」
对于前者,长期精耕「公益机构流程化评估」的北京慈弘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庄伟给出了两个指标:一是公益专业度,是否有充分的社会化运作,项目是否足够开放;二是服务领域专业,诸如教育、养老等细分领域的知识技能体系支撑。
北京慈弘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庄伟老师分享
后一个问题则能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方晋的主题分享里找到解答——为推动政策实施,提供更切实的理论依据与更贴合的现实支撑。同时,他以贫困地区学生营养改善的成功案例,呼吁在公益组织、企业和政府应加强合作,积极开展社会试验,为国家制订后2020时代的儿童发展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方晋老师分享
有人摸到了趋势,也有人看到了随之而来的城乡差距。“乡村孩子们的管控节制力较差,网课效果非常有限。”来自主办方之一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黄胜利,简洁直接地抛出了观点。在他看来,互联网削弱了山村孩子们在教育过程里对有效部分的吸收,反而拉大了与城市同龄者们的不均衡。
教学吸收率的流失还是其次,“线上教育切断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是更令魏佳羽感到心痛的事。这位来自北京三知困难儿童救助服务中心的总干事,习惯用一种切割视角看问题,发言短小犀利,“这一轮大规模的教学线上化不全是负面,起码有一部分只能存在于想象里的困惑变得更清晰了。”他说的清晰,指线上教育没有办法解决教育公益服务群体的需求,即便偏远山区的网络基建匹配完全,也不可能完全替代线下,因为“教育关系没有了。”
同在基层扎根的心和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益微青年发起人刘斌非常理解魏佳羽口中的「关系」,那是一种剥离掉学科知识传递的培育,拆开来看即陪伴+养育。在课业教授的范畴外,同心实验学校校长沈金花更提出了一个新的教育公益缺口——「课外发展」。她敏感地观察到,中低收入或城乡结合部家庭对基础教育外的发展教育需求反应依旧迟缓与滞后,这将会是在知识层面外,另一个加剧城乡孩童成长环境不公平的关键。
锐利的预测,让魏佳羽瞬间共鸣:(课外教育)不属于商业市场覆盖,政府也无法兜底,潜在服务规模达到几千万至上亿。若能用低成本大规模的方式让乡村孩子们接触到基础入门外的课外服务,会是一个非常大的机会。“当然,也是个艰难的挑战。”末了他补充道。
如今,我们无法怀疑“危机中也蕴含机遇”,线上教育会对现有教育体系产生冲击,必然能带来新希望。只是对北京音画梦想社工事务所理事长张碧巍而言,疫情不单普及了线上教育,更倒逼公益机构厘清在项目启动前如何界定问题源头。
行动者对话环节分享
教育创新
伪命题还是应有之义?
凡事搭上了互联网,仿佛就会有一长串令人遐想的创新空间。那么当线上教育变为常态,教育公益机构是否也能走出不同以往的路子呢?
这个问题在魏佳羽看来早有定论:“教育创新是个伪命题”,因为教育这事儿就是面对人,教育公益要解决的就俩问题:理解孩子,尊重和发展他。贴近本质的回应,得到了不少直播观众的点赞。
不过,创新大多数时候并不是空泛而巨大的工程,哪怕只是一点思路的小破圈也有着弥足珍贵的进步意义。在双年会上,就有不少教育公益机构分享了他们正在实践的鲜活案例。
沿着线上教育的热度,网易传媒品牌总监李玲与大米网校数学教学总监吴振卿分别展现了最前瞻的在线技术与理念。“网易一块屏公益项目”诞生于2018年,从最初以搭建信息交流平台的1.0版本,逐渐发展到输送优质在线教育内容与软件的2.0,直到现在已是提供包含有道智能学习终端在内的全套解决方案3.0版本。同样依托技术革新更迭教育公益效率的,还有大米网校。通过几年缜密的摸索与调适,他们形成了一套名为4S的在线教育方法论,即对不同阶段孩子关照不同的诉求、教授老师+辅导老师的双师制、增强教师个人表演力以及传递精神食粮。
网易传媒品牌总监李玲分享
跳出线上,教育公益者们在线下的构想更加绝妙。上海微笑青年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徐峰所运作着一个叫「微笑图书馆」的项目,这是个有点“叛逆”的项目——不搞惯常的课程化阅读(为考试拿分)。他的想法其实也简单,“重塑孩子的阅读观,找回阅读的自由。”所以,在微笑图书馆里你会看到老师给小朋友讲书,或陪着他们一起看,而不是单方面干巴巴的上阅读课。
比微笑图书馆还温柔的一个项目,来自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秘书长段昉的讲述。她认为,爱的教育是教育永恒的终极主题。所以他们将情感教育纳入主线,放弃传统的学科视角,大胆用艺术教育的手段,帮助家庭6-15岁学龄儿童从小培养爱的表达,建立与积累与自我、他人、社会间的情感经验。
或许很难界定类似这种全新的教育公益路径是否能达到期望的全部目标,但它们绝对值得更多人花力气去加入,去摸索。但是很显然,这种摸索只靠教育是无法实现的,在下午的圆桌论坛中,四位来自不同行业却又同时关注公益行业成长发展的嘉宾在描绘“人”型的公益组织运作模式上给出了燃爆全场的观点。
圆桌对话环节分享
“机构战略就像骨架,系统就是人体的不同器官。”北京墨德瑞特咨询合伙人杜爽用颇为形象的比喻阐述了公益组织效能上的若干有效模式。闻此,中国资助者圆桌论坛高级顾问白思南也来了兴致,总结了一段有关社会组织战略规划的精髓:瞄准与影响社会问题,才是公益组织的起点与终点,并非是项目结束。顺着“人”型概念,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律师郭然和工蚁坊咨询发起人郭小华便自动打趣将「财务」与「法律」类比为“肌肉”,他们均认为想要让其发挥最大功效,核心点在于“破除财务是束缚,法务等于审合同的旧观念,将其视为一种思维方式。”,引起网友共鸣的一句“社会组织解决社会问题,不能把自己做成了社会问题”让大家陷入沉思。助人成了被助者,何谈专业公益,帮助他人呢?
除了充满活力的案例交流与生动易懂的机制探讨,易善数据创始人、总裁陶泽在双年会重磅发布的《中国教育公益大数据报告》,也让现场诸多教育公益机构从业者感到心头一暖。这份上线于去年11月,收集分析了超过20万捐赠人与近80万社会组织信息的报告提供了两组关键数据:
• 自2015年到2019年5月间,全国有6520家运筹基金会,其中3512家开展了教育类公益项目,占比所有筹款型基金会54%;
• 自2015年至2019年,所有筹款型基金会共募资金超2200亿元,其中960亿元用于教育类公益项目,占比总筹款额42%。
以上用一句话翻译,即「教育公益是中国目前最受欢迎,最热门的公益方向」。毫无疑问,往后很长时间里,教育公益依旧是最值得投入,也必须重视的公益领域。所以,教育公益也是最有机会成为最特别的那一类“生活方式”。一同见证教育公益的力量,不会是一个无人问津的大饼。
中国教育公益组织双年会诞生于2009年,由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和21世纪教育研究院联合发起主办,是首个以教育公益组织为核心、由社会组织自发举办的全国性会议,每两年一届。会议旨在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类公益组织同行、基金会和关注教育类公益组织的各界人士,交流分享各自实践中的经验、探讨教育公益组织的未来发展方向,共推动中国教育公平与改善教育品质。
本次双年会还联合了乡村笔记、姚基金、影响力阿卡德米、中国慈展会等多个有影响力的机构,共同发声,呼吁人们关注教育公益领域,看见教育的力量。
同时,双年会也获得了凤凰网、人民网、新华网、能量中国平台等媒体伙伴的鼎力支持。
迄今,中国教育公益组织双年会已连续举办11年,为大众带来了6次对教育公益思考探索的盛事。双年会立足教育初心,探索教育公益的未来,将继续与公众建立连接,共同学习,共同交流,为教育公益行业、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双年会回看请扫描下图二维码。
扫码回看双年会精彩视频
此外,C小阳也邀请大家对本次双年会做个反馈,有什么想夸的、想吐槽的都可以在问卷中告诉我们,帮助我们做的更好。
欢迎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填写,谢谢大家的支持!
社工招募 | 感恩节,感谢每一份陪伴和每一张笑脸
选择“沉沦”还是选择“烧脑”?第六届中国教育公益组织双年会11月21日大幕开启!等你来选择
性教育竟然还要工业化?
你们点点“阅读原文”,给C小阳填个问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