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一宣、多岗直招】之北京市育英学校科学城学校
点击上方蓝字/
轻松关注我们
北京市育英学校科学城学校是一所现代化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隶属于海淀教委,是北京市育英学校教育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海淀北部已成为拥有三个校区的育英科学城教育集团。学校传承育英特有的“红色基因”,以建设海淀北部“高起点、高品质、高质量”的地标式好学校为办学追求。校训为毛泽东主席题词的“好好学习 好好学习”,秉承“静静挂在枝头的桃子”的育英校风,培养“行为规范、热爱学习、阳光大气、关心社稷、勇于担当”的国家栋梁。
学校环境
学校地处海淀北部苏家坨镇,总建筑面积为37307平米,容纳42个教学班。校园环境一流,充分体现“生态、书香、艺术、智慧”的文化建设理念,校园空间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各层教室、连廊相通,为学生提供灵活、贯通的学习空间。老师们带领学生进行了大胆的开发和设计,将书籍、实验设备等学习资源放在学生身边,延展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创设多处能满足中、小学生独立学习、项目学习、社团活动、自主交流等多元学习场景,学习时时处处都在进行。
学校课程资源一流,实验室、创意中心、向日葵剧场、电视台、体育馆……教与学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在发生,学生与美好校园环境产生互动。引领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从而自主发展,忘我成长,精神饱满,这是学校的价值追求。
管理机制
学校与教育集团总部理念一体、课程一体、管理贯通、师资贯通。在育英党委领导下,学校建立了扁平化—矩阵式管理架构,减少管理层级,赋能干部教师,管理服务于教师高质量专业发展和九年一贯的学生成长。职能处室设三中心,学生教育、教学、行政后勤服务中心,课程研究院为业务部门,主责学校课程研发、实施、管理与评价;小学低部、中高学部、初中学部三个学部和各年级拥有行政管理、资源使用以及教育教学的决策权、主动权。学校已形成和谐、开放、进取的教育氛围和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工作文化。
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由本部教师和优秀的中青年教师组成,青年教师全部为硕士、博士教师。学校整体规划,示范引领,老师们高度认同学校理念,团结一心,在主动的学习和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和学术素养:狠抓常规,深耕课堂,教学评一体,市区、集团,学校三级联研……教师群体师德规范,爱学习、善研究、能创新,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在两年多的市区各级赛课、论文评比、指导学生竞赛活动中,涌现出一批获得市区一、二等奖、优秀奖的教师,涌现出一批具有潜力的学生。
课程设置
科学城的课程设置“守正”——秉承育英三大课程:基础课程、修身课程、发展力课程。基础课程指向国家课程校本化,强调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落实;修身课程通过践行常规、班级小岗位、志愿者活动实施,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发展力课程以实践活动、竞赛课程为主,指向学生主动发展、思维优化、实践创造能力的培养。
结合苏家坨地区学生实际,学校课程设置“创新”——全力夯实基础课程,突出艺术、体育课程“一体两翼”的作用,艺术课程涵养学生气质,提高审美能力,表达个性,增强自信心;培养想象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体育课程通过学练赛的过程锻造昂扬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以体育质,以体育人。结合学生实际,突出阅读课程、跨学科主题课程,为学生提供真实、综合、有趣、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1/
岗位需求
中小学语文教师
中小学数学教师
中小学英语教师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
中小学音乐教师(侧重管乐)
中小学体育教师
中小学心理教师
中学物理教师
中学化学教师
中学生物教师
中学历史教师
中学地理教师
校医
会计
02/
任职条件
身心健康,热爱教育工作,具有相关岗位任职资质。
2024年应届毕业生,硕士及以上学历(体育学科学历可为本科及以上),生源地不限; 学生干部和中共党员优先。
符合调动条件的优秀在职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有九年一贯或者中小学不同学段任教经历者优先;主持过市级及以上课题和有教育科研成果的优先。
03/
岗位待遇
绩效工资+补贴津贴
为单身教职工提供住宿
04/
联系方式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凤仪佳苑二里东南侧
联系人:何老师
联系电话:
010-52233069/13693320575
邮箱地址:
yyxxkxc2023@126.com
(请将简历以附件形式发送,邮件名称统一命名为:2024+学科+姓名)
后续招聘、面试安排请及时关注学校和个人邮箱的信息,请保持手机畅通。
欢迎关注学校微信公众号:
❖
温馨
提醒
转载请注明来源“海淀教育人才(ID:hdjyrcw)”
【还没有找到教师工作的小伙伴,可以搜索海淀教师专用招聘小程序“海淀教育人才网”。更多教师咨讯请关注海淀教育人才网 https://www.hdjwrc.cn】
供稿:北京市育英学校科学城学校 何老师
审稿:刘珊珊 潘利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