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熟艺术书展在深圳开展已经是第三天了,期间我们接收到了很多声音。这些“声音”或是语言,或是文字,从城市与人群的各个角落在信息快速流通的当下集合。深圳,对于艺术书展和艺术书的反馈很多元,在很多城市甚至是日常中,不熟也会收到质疑的声音。但我们不愿去定义“声音”的好坏,如同存在即是合理,希望可以以较为客观的态度接纳这些反馈。因为去学习,去倾听,去交流,从最开始就不是坏事,是作为人一辈子所需要践行的信念。在艺术书这个看似小众行业的背后有很多创作者、艺术家为之付出辛劳和汗水,我们期望通过艺术书展这样的平台让更多创作者和他们的作品被看见。在此,我们针对“什么是艺术书/独立出版物?”这样的问题,对本次参展的艺术家和创作者进行了简单的采访。
山浮士多
江波
不熟主办方找到山浮士多,希望我们能够谈一谈艺术书的相关话题,我们也很愿意就这个话题稍微展开讲讲。主办方有接到热情读者的激烈反馈,咄咄逼人毫不客气对艺术书展袒露了自己的真实看法,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失望与不满。从人与人之间平等尊重原则出发,如果有可能的话还是希望交流中多一些善意与理解,少一些暴戾与偏激。剥离情绪,我认为这位读者的意见某种意义上非常重要,值得我们重视,我们应该借由这个机会重新回过头来看看所谓“艺术书”到底是种怎样的存在。谈到“艺术书”,不能不首先谈谈对“艺术”的定义与认知。我想这个话题非常大,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对于同样一部作品,可能不同人会给出截然不同的评价,到底谁说了算?我想谁说了都不算,或者说对艺术的评判标准恰恰反映了读者自己的艺术趣味与审美偏好。艺术无论如何原创性与独特性是其核心,对艺术的评价自然也没必要找一个一言堂般的艺术权威为艺术代言替他人评判,每个人应该尊重自己的经验,让自己心中的那杆秤发挥作用就可以。德国艺术家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我觉得这句话正正把艺术拉下神坛,只要愿意,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为艺术家的潜力与可能,或者说,当我们生活与工作,我们在生产,我们在创造,那么这种生产与创造不正是艺术的本质么?从这个角度出发,也许艺术可以是名词,更可以是形容词,所以艺术书可以是艺术家做的书,更可以是普通人以艺术化的美学语言与创作态度为起点做的书。毕竟,“人人都是艺术家”。文学性与艺术性是艺术书的一种评判标准与内在涵义,而另一种意义,在我看来,就是让那些“沉默的大多数”获得言说的可能与机会。不管是传统书籍还是艺术书,本质相通,都是通过纸张与文字表达作者的思考与感受。相较于传统书籍,艺术书最大的区别可能在于几乎不设门槛。只要你有话要说,只要你对创作与阅读感兴趣,你就可以开始创作自己的艺术书。陈丹青说那些未被书写与记录的经验都不曾存在,而艺术书将成为每个人记录自己生命经验的载体与容器,那些生命中的快乐与感动、痛楚与委屈,都值得被书写与记录,都值得被尊重与接纳。在这里,也许艺术书可以有更多的名字;在这里,请以不同名字呼唤艺术书。艺术书也好,Zine也好,手工印刷品也好,小誌也好,文创书也好,我觉得每个名字都带出了艺术书不同的可能与丰富的面向。
艺术的核心是独立与自由,那么艺术书的核心也自然是独立与自由,这也就决定了艺术书的表达与书写中强烈的个体性。这种个体性让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把自己的生命经验融入到艺术书的创作中,在这种创作中梳理自己的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安顿自己的内心。相应的,阅读艺术书的过程是了解创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与感受的过程,在这种阅读中,我们有机会跳出自己的小世界,看见他人与自己的不同,获得看待世界的更多角度,得以了解社会的复杂面向与人性的微妙层次。在这种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共情成为可能,善意与理解变得更多,而暴戾与偏激变得更少。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对艺术书的创作与阅读让自己美好一点点,也让世界美好一点点。艺术书的存在如同路边野花,也许没有名字;他们顽强地存在,也许不成气候;但拼命自由开放。艺术书的创作,是表达自我;艺术书的阅读,是了解他人。而艺术书展,正正创造出了这样的土壤与机会,创造出了让这一切发生的空间。艺术书展让作者与读者得以相遇,让理解与共情开始发生。
打边炉
钟刚
通过艺术书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观念——用图像和文字等形式展现更多的想法,它不是一种定式。现在整个“书”的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书籍的形态被艺术书打破了。其中文字和图片之间的关系,编辑、装订的方式,甚至是使用的材料和印刷工艺都给大众对书的传统认知造成一种冲击。当然我们也要去警惕艺术书展成为一种固定的样式。在艺术书展中销售是很重要的一个驱动力,什么类型的书好卖可能会导致出现更多同类型的书,完全按照这种市场逻辑去做就会出问题。需要有一些权衡,要呈现出更丰富多元的样貌。否则“新”的书展最终也会成为“传统”的书展或者商业主导的书展,它的生长空间会慢慢地被商业抵消。
就艺术书展的意义来说,它是一种联合。大家在不同城市、不同角落默默地坚持做一些很微弱的工作,借助这个机会我们能展示自己,互相交流。但我觉得交流会比销售更重要,对于一些小的组织来说他们可以从中找到读者,形成一种微循环,同时也是一种鼓励:一个看似小众的工作,还是能有它自己的群体,大家共同推进,在交流中互相启发。
老狗olddog
从21年上半年开始就密集性的参加了艺术节艺术书展,中间也跑了很多城市的场次也认识了很多聊的来的朋友,从大部分自由职业参展者中也听到了每个人在做插画再做书籍的不易,其实我从自己的销售记录里能感受到很明确的一点是我自己的书籍销售,远不如衍生品或插画类产品,相信大部分参展商也是如此。今天在艺术书展听到门口有人很大声的在向主办抱怨书展里书很少,全是衍生品的行为。我真的好想笑,他根本不了解做一本书所耗费的精力和成本有多大,当自己辛苦做的书的销量和下的功夫不成正比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衍生品的销售可以带来一些回报以支撑自己去做下一本书。所以我很敬佩每一位展商每一位自由职业者,一件为爱发电的事还要被诟病做书不纯粹。国内的书展行情和国外相比要闭塞很多,就比如我是因为前几年一直在做出版类绘本项目,画的内容或写的故事有很多条条框框(审批)在限制自己,所以我想放开去画一些自由度更高的书。我很高兴艺术书展能提供展示的平台,但是国内有国内自己的问题,不要把整个行业的风向标错乱归咎在一小众参展商头上,多去了解这个行业里的每一位艺术家的想法和作品比什么都实际。
广东时代美术馆
許小鳥
艺术书是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一种媒介。这个媒介本身包含着信息,同时它的内容又带有另外一种信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存在。书籍的出版是梳理自我的过程,而书的流通和它的读者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像我们这次的新书《黄边有信》,其实它还没有完成最终被阅读的使命,仍然处在某种过程中。
奇雲
我最近在看瓦尔特·本雅明的《摄影小史》,他觉得电影不算是艺术而是一个融合了各种工业的产业。我可以理解他的观点,但我觉得他只是从个人角度去评判一些事物的价值,不能代表全人类,也不是所谓的真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场我们所看到的都不是书。所有的价值定义都来源于人,但其实也没有人知道真正的书的定义。
湛在地球
艺术书到底是什么?"书"在每个人心中的定义和概念又或许是各不相同。个人认为其核心:乃创作人将自己想传达的信息,有条理的,像导演那般,将心中题问或解答丶甚至是心里阴影面积,透过梳理丶设计丶装帧释放出来。并以连续性的纸媒(又或是综合材料丶电子媒介)呈现并分享给读者的一种方式。所以它应该是多元化丶宽泛解的,而现有的商品经济使得大众对于书籍产生了固化的定义。
然,这里面一定会有缝隙及可能性,让人能去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观点及精神世界,和光。这才是多元和富足的当代社会,就如同我们对待大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那样,希望大家能尊重及保有每一种创作形式。
艺术书在我看来主要分两类:一种是平时能在书店、图书馆看到的文化艺术相关的书籍,也会是美术馆、画廊等艺术机构出版的展览图录、画册,这些是正式、主流的出版物。另一种是我们在艺术书展上经常看到的以各种形式呈现的“作品”,其中有部分并不以“书”的样子出现。而艺术书展给这些不主流的“艺术书”一个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平台,让他们去认识、学习和接触更多样的艺术,同时也鼓励这些小众、独立的个人或品牌和机构,激发更多创意和创作,进一步产生各种多元身份的交流。
懿晏
对于插画师来说,艺术书的呈现方式更多的是画册。因为画册是插画的家,是插画的合集。就像专辑对于音乐的意义一样。而艺术书也并不是单单以传统的设计、装帧等方式来进行呈现的,我自己也会通过手工书等多样的方式去展现创作,一本小小的zine就可以把艺术家的想法更好的传达,我觉得这就是非常有趣的地方。
不安分书店Book and fun
白二
Zine是“Fanzine”的缩写,是“Fan”和“Magazine”结合的产物,可以理解为在某个兴趣领域里小型流通的自出版物,同时也是最自由的表达方式。而Art book则是艺术家将作品用自己认为最适合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形式。
Zine和Art Book目前也衍生出越来越多的形式和主题,在各大艺术节和艺术书展上大家可以看到不同的创作者对于自我和社会的表达,即使是薄薄小小的一本,也充斥着满满的视觉语言和思想。
这次和不熟共同策划的独立漫画单元既有出版物也有自出版,它们在同一个空间中传达不同的故事,是通往创作者大脑的列车。
bobodrama
我觉得艺术是多样的,没有固定的形式。比如我的书是用布来做的,甚至还有蝴蝶造型的手工书。和纸质书相比,它的材料和形式虽然不同,但不能否定它是一本书。观众应该去仔细看每一个展位上的书,和创作者们进行交流。如果只匆匆而过,就会忽略这些不同于传统书籍的艺术书。
Steppyplus
看着开心,能引起共鸣或感动,那它就是好书。如果以有无刊号来定夺它是否是“书”,那对于创作者来说也太苛刻了。鼓励支持更多的艺术创作者,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这样的事情需要被更多人看到。
烂牙
艺术书是自由的 ,它的存在给了创作者更多发挥的机会,就如情绪和感受可以变得更加具象,也让大众读者更容易进入创作者的内心世界。Jerry
我觉得艺术书与一般的书籍还是有区别的,不同于工具书需要贴近现实,每一段话都要符合常理。艺术书可以是天马行空,用文字或者图像去令读者看到一些突破自己常识的事物,亦或者是让读者沉下心,去深挖自己的内心世界。
艺术书是艺术与纸张的缠绵,用书挖掘艺术的多面,令大家的思绪飘向更远。艺术定格在书上,诉说着它的魅力。
ciocco
艺术书对我来说更像是对表达的解放,无论它们是以什么样的书籍形态去呈现,精致严谨或者质朴粗糙,都带着某种越过传统的自由性和颠覆性。在这个似乎每个人都可以发出一点声音的时代,成为艺术家或者创作者本身好像没有那么重要,但如果可以把自己的每个想法都做成一本书,以一种自由并且真诚的对待世界和自己的方式,那么它也一定是非常有趣的。
大爱JUNE
在我个人的理解里,艺术与日常生活是有衔接的,而“书籍”最重要的核心是输出内容,无关于形式。在做zine的时候我会在想,我的作品是一本书吗?我的作品变成一本书重要吗?其实这些并不是重要的,我更关注怎么把作品做的更有趣,跟日常生活有更多的衔接。它不需要放在艺术商品的归类里,而是可以自由呈现在各种:菜市场里、杂货铺、田野间...
艺术zine它是自由的,由创作者和观看者来定义它是什么。
Inky Pixel Press脏像素
琳琳
如同Sharon Kulik提到的“出版物是基于艺术作品的一种自发性延伸,它免于既定行业规则的纷扰,并将创作决定的权力/利归还给艺术家。”当前的小众艺术出版物提供了一个“去中心化”的体系,其易接触性和可获得性构造了读者(观众)与艺术家直接对话的通道。当出版物脱离了工业化的制作工序,它也能够在视觉和观念上为个性的表达提供更多的空间。美国连环画
1. 首先这个问题可以聊一年甚至几年,它是一个话题不是一个问题,我说的也不是一个答案因为没有答案。2. 有一个前提就是每一个人的认知都是狭隘的,很多判断都是相对的,要尊重每一个人的想法保持积极聆听的状态。3. 我认为有人说他的书是艺术书那就是艺术书。我对我的艺术书也有自己的要求:如果我做的艺术书可以有魔法让人能安安静静下来,在欣赏内容的时候和作者一起生活在属于两个人的世界里的话,如果产生了这种觉感,那这种书就是我想做的。
关关雎鸠Viclo
What is Book?记得上课时Susan一直问我们Book is?直至今日我们都无法定义书是什么,只有装帧后的纸、图文达到一定比例才叫书吗?“定义”永远是在路上的思考,我们都还在通过尝试和探索去理解“书”这个既可以传达知识又可以波动情绪的概念;Book is : one of communication,而身在书籍发展的历史潮流中,更应该包容所有的创作,限定书籍的含义只会更加阻碍交流的热情。
BABF LOGO / 设计理念
书籍多为纸本,即使是一张纸,也要注入生命。刀刃游走于纸上,本身轻轻浅浅,却透着股子凛冽与果断。基于此而生的Logo有意传达这般锋芒毕露,同艺术一起,成为解剖世界的一把手术刀;划开的缝隙,则成为窥探的通道,向内视己,出外观宙。
主办方 / 不熟
不熟独立出版机构始于2011年,一直致力于艺术书展、艺术书店、不熟杂志和文创产品的出品经营,同时积极引入全球优秀艺术家和机构建立多元对话。不熟杂志是国内起步较早,出版历史最悠久的独立文化杂志 ,为那些始终对世界和自己保持微妙分寸感的人创办。
G&G是一个开放分享的创意社区, 更是一个新⽣活⽅式社区中⼼。 作为一个已然成型的国际化城市创意社区范本,通过Urban Lifestyle的不断实践形成开放的平台,吸引热爱⽣活和热衷创意的创意机构、创意工作室和创意人不断聚集,共同引领新⽣活⽅式的未来。
协办方 / LA VIE 物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