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 | 冉冉白发,大国栋梁!今天为这些最可爱的人打call......

2017-10-09 中青报·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报
导读

从韶华少年到白发苍苍,他们走过了一程又一程的艰难困苦,用双手和脊梁撑起祖国科研事业的未来。今天,让我们一起向他们致敬。


他是今年最年长院士候选人,开启“中国天眼”


今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公布的2017年中科院院士初步候选人名单中,72岁的南仁东榜上有名,成为此次增选中年龄最大的候选人。


南仁东先生是FAST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自1994年起,他一直负责FAST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负责编订FAST科学目标,全面指导FAST工程建设,并主持攻克了索疲劳、动光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为FAST工程的顺利完成作出了卓越贡献。



1993年,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南仁东跟同事说:“咱们也建一个吧。”

  

没有多少人看好这个设想。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地方?施工难度能不能克服?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他要寻找当地的窝凼——几百米的山谷被四面的山体围绕,正好挡住外面的电磁波。

  

“为了选址,南老师当时几乎踏遍了那里的所有洼地。”南仁东的学生甘恒谦回忆,有的荒山野岭连条小路也没有,当地农民走着都费劲。

  

南仁东参加早期的大窝凼选址。


访山归来,南仁东心里有了底,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建设射电望远镜的设想。但能不能筹到足够资金,南仁东心里没底。


有那么几年时间,南仁东成了一名“推销员”,大会小会、中国外国,逢人就推销自己的大望远镜项目。“我开始拍全世界的马屁,让全世界来支持我们。”他一度这样自嘲。

  

每一步都关乎项目的成败,他的付出有时甚至让学生们觉得“太过努力了”。连夜要赶项目材料,课题组几个人就挤在南仁东的办公室,逐字逐句推敲,经常干到凌晨。

  

FAST项目副总工程师李菂说:“南老师的执著和直率最让我佩服。担起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各种职责,推动了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



如今,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在FAST建成以前,世上已存的最大射电望远镜有两个,一个是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一个是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阿雷西博300米望远镜。FAST工程副总工艺师、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孙才红说,FAST建成后,与前者相比,灵敏度提高约10倍,与后者比,综合性能则提高约10倍。



93岁“核潜艇之父”,他30年未曾回家


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今年已93岁了,从青丝到白发,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核潜艇事业。


从小便立志科学救国的黄旭华进入上海交大造船系。1958年,他被选中成为首批参与研制核潜艇的人员之一。“从1958年一直到今天,我从没离开我的岗位。整个时间花在这上边很有意思,无怨无悔。再回头,我还是选择类似这种工作。”黄旭华这样回忆说。



从1970年到1981年,中国陆续实现了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在南海作深潜试验,62岁的黄旭华亲自带队,下潜水下300米,完成了4个小时的下潜试验。


“三几年我就离开广东(老家在广东)去了桂林,直到1948年才回来,1956年阳历元旦我回去的时候,我母亲就讲,从前长时间战争影响到交通,导致你回不来家,现在父亲母亲年纪也老了,希望你常回家看看。我满口答应,我寻思我一定回来看看您。”


母子俩都没想到,这一分别,就是30年。再回到家乡的时候,母亲已是95岁高龄,黄旭华也已经是两鬓斑白。这是功勋赫赫、竭尽忠诚的三十年,也是背井离乡、情债累累的三十年。誓言无声,奉献了“大家”,亏欠了“小家”。

如今虽然已是耄耋之年,黄旭华院士的日程依旧排得很满,每天早上,黄旭华院士都会来到办公室工作一上午。他经常到校园、到科研院所做讲座,最大的心愿,就是我们的国家能早日建成科技强国,从“跟跑者”变成“领跑者”。



对此,网友纷纷致敬:冉冉白发,大国栋梁。




92岁院士一件衬衫穿30年,却将全部积蓄捐给贫困生


“我正在补充近年来钢铁领域的新进展,准备后年再版这本书。”崔崑手里拿着的,是他在81岁时动笔写作的《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这本我国首部全面系统介绍特殊钢的百科全书,由一位耄耋老人以6年之力,在电脑前独自敲打而成。



1944年,崔崑考入西迁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机械系,1948年留校任教,随后与钢铁结缘。1958年,崔崑被公派前往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钢铁专业大学——莫斯科钢铁学院,专攻金属学及热处理专业,两年的留学生涯让他将特殊钢定为日后的研究方向。


1960年,崔崑学成回国。那时,我国工业生产急需高性能新型模具钢,却无力自主生产,进口价格是普通钢的10倍以上。“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模具钢种!”崔崑和同事们加紧建设实验室。买不到仪器设备,就带着同事们自己动手做。4年后,终于建成了装备比较完整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实验室。崔崑和研究人员一同研发的低铬模具钢,含铬率降低到4%,使用寿命延长一倍,打破了国外垄断。


1981年至1991年,崔崑连续获得三项国家发明奖。他还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项,研制成10种新型模具钢,6种列入国家推广计划,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5项,解决了许多生产难题。


1997年,崔崑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教学中,崔崑也以“实干”作为招收学生的最重要标准。“我不想培养次品和废品。我招的学生,进门时学历有高有低,但个个都想干事、能干事。反之,那些只想混文凭的人,我不欢迎。”崔崑介绍,学生中有10多人已是博士生导师,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让华中科技大学的师生们感动的是,一件衬衣可以穿30年的崔崑,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却非常大方。2013年,他和夫人朱慧楠将全部积蓄420万元捐出,设立“勤奋励志助学金”,每年资助45名本科生,每人8000元。


万千网友被崔老感动,纷纷点赞:




78岁“高铁”院士走红网络,最美办公桌感动网友


前几日,一组办公室书桌的照片在网络上走红,照片中办公室格外简陋,堪比车间,桌子上放着扳手、钢锯等工具、仪器零部件。在空出的桌面上,只见一道道划痕遍布,甚至有一整片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暗红漆色,只见黄黄的木色。



而这张书桌的主人,正是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刘先林。刘先林告诉记者,这张掉漆的写字台和硬木椅子已经用了三十多年,其间曾多次拒绝换新桌椅,因为“椅子太舒服了容易走神,只有坐硬椅子,才能出灵感。”


今年六月,他曾在高铁上被拍到光脚穿着一双落满灰尘的旧皮鞋,趴在高铁二等座上一丝不苟认真修改手里的报告。



1939年出生的刘先林,从事测绘仪器研发55年,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把“量尺”做到了极致,将中国测绘仪器的水平推进到国际领先地位。他曾用很少的科研经费,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填补多项国内空白,为国家节省资金2亿多元,创汇1000多万元。


在他之前,测绘仪器市场属于半垄断性质,国内没有相关品牌,国际品牌设备的价格又居高不下,国内相关部门要用,只能高价购买。


如今,由他带领团队研发的SSW车载激光建模测量系统在世界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价格与国外同类产品差不多,性能却已经好太多。其后期处理的绝对精度可达5厘米,一公里数据的处理时间只需要5分钟,可以提取多达50种城市地物要素分类,而国外同类产品即便只提取一种地物要素,也需要半个小时。



“既要动脑,也要动手,要做到实实在在的贡献,做有用的科研,把艰苦奋斗、不怕苦不怕累、敢于创新的精神传递给年轻人。”刘先林表示,这既是自己从事科研工作的感悟,也是自己对大国工匠精神的理解。


看着这些白发苍苍的老科学家们不畏艰苦,将一生奉献给祖国的科研事业,网友们都为之动容。有人表示也许我们做不到这样高尚,但我们尊敬高尚的人。





编辑:郑天然

综合:来点科学(ID: zqbscience)、中国新闻网(ID:cns2012)、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浪微博等



点击上图查看:

《不能忍!全国高校恋情集体曝光!单身勿看...》


点击上图查看:

《为救人,大学生双腿被轧断截肢,如今获得“最美爱情”!》


点击上图查看:

《就是他们!驱车追赶藏羚羊,网友都怒了……》

转载须知

请发邮件至weixin@cyol.com获取授权,转载时须在文首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报(微信号:zqbcyol )。未经授权不得使用,违者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