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又被坑!点外卖的注意,这些潜规则扎心了…

2017-12-27 中青报·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报
导读

对年轻人来说,点外卖已经成为“日常”。很多人觉得点外卖不仅便捷,而且还有红包返现,点单满减,价格肯定更优惠。然而,经多家媒体陆续报道,这些外卖潜规则扎心了……


潜规则一:先提价,再用红包降价!有的竟比门店价贵一倍


据央视财经报道,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一家餐厅的馋嘴牛蛙,堂吃48元,外卖标价却要68元。而这家店的套餐,扣掉各种“满减”优惠之后,平均每份30元。而在实体店内,所有套餐都是15元一份。


“线上价格贵”这种情况并不是个例,北京的多家餐馆,都是这样处理。有外卖送餐员表示,店铺线上加价的情况普遍存在,因为现在外卖平台都要收店铺流水20%的佣金,店铺为了收支平衡,线上外卖只能涨价。每个外卖平台都这样。


先提价,再用满减红包抵扣,顾客并没有得到实惠。一些商家也坦言,现在的食客越来越依赖外卖平台,商家70%的营业额都来自外卖收入,不走套路,就没有生意。


某饭店老板告诉记者,不参加“满减”的话,竞争对手都在做满减,那样的话单量会下滑,如果不参加,就会被外卖平台排到很后面,基本上就是一天一单,或者两天一单,所以都要价钱高几块钱。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个没办法。 



潜规则二:外卖平台也可竞价排名!排名靠前的未必口碑好


除了收取佣金,外卖平台对盈利越来越渴望。近年,就有媒体曝光了各大外卖平台上存在餐饮商家竞价排名的情况——商家通过付费就可以买进排名靠前的位置


有商家告诉记者,近期这种竞价排名的情况在平台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去年最高的价格仅仅在200多元左右,而到今年3月,最高已经达到了近300元。


饿了么相关负责人曾表示,竞价排名是快餐行业的大势所趋此举也是给消费者提供甄选和鉴别更好的选择。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付费搜索也是广告的一种类型,应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不能侵害到消费者合法权益。”


从这个角度讲,排名靠前的商家未必是因为口碑好,可能是买来的。就像搜索领域的竞价排名一样,应该明确哪些是广告推广,哪些不是,否则消费者很难辨别。



潜规则三:总感觉外卖比堂食少?商家标准不一样


近日,华女士通过外卖平台购买了总价140元的车厘子和草莓,打完折实付110元左右,不过到手的水果加起来还装不满一个碗。


华女士:“我数了一下,一盒草莓一共只有八个,这卖的还是草莓吗?难道我吃的是金子?”


(来源:苏州都市网)


经反映后,店长表示,可能是由于他们店内的老员工离职,新员工对业务还不熟练,才会导致缺斤少两的现象。


此前,北京青年报记者随机选取吉野家、汉拿山、眉州东坡等外卖销售量较大的10家知名连锁餐饮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0个样本中有8个样本存在外卖分量少于堂食的情况,其中分量最多可相差近150克,相当于五分之一菜量。



商家对此解释不一。汉拿山工作人员称是因为同一餐品的堂食、外卖标准不一样;一些商家将此“归责”与外卖重量受外卖盒“影响”;鲜芋仙工作人员则表示没有明确的分量规定,只是以容器基线为准。


中国消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分析称,由于并非面对面的购买行为,商家会出现“缺斤少两”的不诚信行为。商家在接受外卖平台抽成、包装成本增加的同时,势必会通过其他方式弥补成本,这部分最终很可能就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专家:外卖平台结束高额补贴,用户或已形成懒人习惯


据此前公开报道显示,外卖每单亏损7-8元已属正常,美团、饿了么等日均订单量都超过200万单,按此计算,每天亏损就在1500多万元。


因此,业内人士分析,结束外卖平台的高额补贴,转向商户通过竞争广告位烧钱,成为O2O外卖平台如今的一种盈利模式。在O2O各个行业,羊毛出在羊身上,基本都是变相由消费者买单。


外卖是一个正爆发性增长的行业,截至去年底,中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到2.09亿,年增长率超过80%。中新网记者 富宇 摄


那么,外卖平台不补贴、涨价了,消费者还会不会选择外卖平台呢?


对一顿饭来说,吃20元的饭涨6元钱。而用户到饭店去吃,再返回单位或者家里,所花的时间成本恐怕是超过这6元钱的。


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的白领王燕就表示,带饭的时间成本太高,上班族没有那么多精力准备,去外面餐馆吃又太贵,难以抵抗外卖方便、快捷的诱惑。


有分析认为,懒人经济的懒人习惯一旦养成,即使多花点钱,大部分人的习惯也不会改变。所以,虽然外卖平台涨价,但是外卖的交易量不会下降很多,对送餐价格不敏感的人群和对平台形成依赖的商家会继续给外卖平台贡献利润。




你怎么看?

欢迎文末留言告诉我们




编辑:朱健斌 张小松

中国青年报(ID:zqbcyol)综合整理自央视财经(ID:cctvyscj)、北京青年 52 32311 52 16801 0 0 5366 0 0:00:06 0:00:03 0:00:03 5367(记者 彭小菲 李梦婷)、华夏时报、苏州都市网(记者 陶若诚)、中国新闻网(记者 李金磊)。


点击上图查看:

大学生考17个证被嘲讽!哪些证书含金量最高?

点击上图查看:

《考研数学“神押题”?涉事教师回应,学校表态…》


击上图查看:

《转账百万!“90后”人大教授遭诈骗?过程笑岔,结果暖心!》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