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校为“接”它曾跨越3000公里,赵立坚点赞!

“把敦煌石窟‘搬’进了学校博物馆”

5月29日,

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

在其个人微博点赞武汉大学,

并配发一组武大敦煌考古特展照片,

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据武汉大学消息,

赵立坚提到的展览

5月18日在武汉大学开放。

在疫情防控形势稳定和好转的前提下,

武汉大学拟于6月20日至8月下旬

限额向社会观众免费开放预约参观。



首次出敦煌

首站珞珈山


据极目新闻消息,

本次展览共展出文物近百件,

其中包括国家一级文物在内的

珍贵文物30余件,

多数为首次离开莫高窟。

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

亲自挑选参展文物,

她感慨道,“这批文物,

可是从未走出过莫高窟啊。”



5月12日,

@武汉大学 发布的一则视频,

介绍了莫高窟文物如何

从鸣沙山到月牙泉、

从黄河边到长江畔

远道而来

↓↓↓



除了珍贵文物,

4个全景复原洞窟

也被“搬”到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先锋教授表示,

武大的团队研发的技术应用于

石窟的数字化和壁画的几何纠正。

“敦煌壁画面积很大,原始壁画其实是曲面的。我们和敦煌研究院一起合作攻关,首先要对洞窟进行3D建模,获取精确的几何模型数据,然后用‘微分修正’技术纠正采集到的壁画图像,修正每张壁画的局部变形,然后就可以打印出平面的壁画了。”

据他介绍,

“我去过敦煌超过50次,

累计待了一年以上。”

为此,黄先锋教授的双腿

还留下了严重的风湿。


图片来源:中新网(张畅 摄)


武汉大学两代师生

接力四十载


在敦煌石窟考古特展开展当天,

黄先锋从下午一直参观到晚上闭展,

并当起了义务讲解员。

此外,不少来观展的武大专家,

都和敦煌有着不解之缘,

包括湖北唯一的两院院士李德仁,

以及他的夫人朱宜萱教授。


早在上世纪80年代,

文物数字化概念刚刚兴起,

李德仁夫妇就开始

着手保护敦煌莫高窟文物

2005年前后,

李德仁院士多方筹措经费和设备,

推动了武大和敦煌研究院

一起开展“数字敦煌”项目研究。

2007年末,

李德仁“点兵”研究激光扫描的

学生黄先锋加入团队,

两代武大研究者

共同为还原敦煌石窟原貌而努力。


2006年8月,李德仁、朱宜萱与樊锦诗讨论“数字敦煌”研究方案(资料图)

黄先锋回忆,

当年他和同事张帆老师

及几名博士生,

为了表明攻关决心,

也为了工作方便,

通通剃了光头。



据他介绍,40年来,

四五十名武大师生投入到

敦煌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中。

李德仁院士至少深入敦煌石窟十多次,

朱宜萱教授在年过七旬时

还坚持登上几十米高的升降机,

给莫高窟“九层楼”立面测量。


在两代武大人的接力下,

敦煌文物保护开启了

“摄影测量+自动建模”的新模式。


有接力守护,也有双向奔赴。

在珞珈山和莫高窟

还流传着一段爱情故事。



武汉大学考古专业的

主要创建者之一彭金章先生,

其夫人正是樊锦诗。

樊锦诗一生扎根敦煌,

曾与彭金章相隔千里守望近20年。

后来,

彭金章也追随爱人来到敦煌。

他主持了敦煌北区考古工作,

经过6年艰苦的发掘,

完成了敦煌最大的一次考古工作,

发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


如今,

彭金章先生已离开人世,

樊锦诗仍坚守着两人挚爱的事业,

守望着莫高窟。



山水一程,

是武大和敦煌渊源颇深的见证,

致敬不懈奋斗的考古人,

也愿更多人感受到

文物的魅力和文明的力量!




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整理 陈茜)综合:武汉大学、极目新闻(记者 柯称)、中国新闻网、武汉文化和旅游局等。

广西三名小孩被洪水冲走……最新通报!

“大唐顶流乐队”翻红!网友:他们一出手,盛唐就有了画面......


戳这里为我加颗小星星⭐️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