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学习同传到实际上会,我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Irise 甲申同文翻译 2021-03-17


从7月份第一次上同传课,到8月1号真正上会做同传,对我来说是一次很有意义也很神奇的经历。

虽然拿到会议材料的那一刻被普遍认为是同传准备工作的开始,但是对我而言,从上课到课下练习,再到会前准备以及最终上会,这其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对实际做会的整体表现带来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次同传体验是一次很难能可贵的机会。一整天的同传下来,有顺畅翻译时带来的小小成就感,也有设备使用不熟练带来的小缺憾,如果要做一个小的总结,大概可以从以下两大方面来谈。
 
一、同传课程与勤奋练习带来的成就感

1、好的启蒙老师和同传课程对于同传“小白”尤为重要

上同传课之前,我曾是交传课的学员,并在单位的委派下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攻读在职研究生(MA)。在北外高翻就读的第一年,学校开设的还都是交传和笔译课程,所以同传对于我来说仍是从未接触过的全新领域。

很庆幸,最初带领自己叩开同传大门的人是S老师。和S老师这样资深的同传议员学习同传,不仅让我亲眼目睹了一个顶尖同传所能达到的水平,也让我对正确的练习方法有了非常客观的理解。课上,沈老师会结合多种练习方认真去听每个人的练习找出问题并给出具体建议种非常个性化的授方式让我受益良多。

2、课下练习不可或缺

在北外高翻时,老师就常跟我们讲,并不是坐在高翻的课堂里,你就真的是一名高翻,重点是自己下功夫。

在S老师的同传课上,老师也不断教我们课下练习的方式,一遍遍强调练习的重要性。同传课程结束后,我每天会用至少2个小时的时间按照老师给的材料和老师讲的方式练习,从未间断。虽然老师的材料大多是会议现场的录音,难度较大,但我还是坚持练完了。

此次做会时,特别是英译中时,我的感觉是发言人针对在场的大多数中国听众,其实已经刻意降低了语速,比自己练习时的材料难度确实要低一些,翻起来比较轻松,这也大大增强了我在当时做会的信心。当我发现我的输出能有80%左右的时候,真的是让我有了真真切切的成就感。
 
二、第一次上会的不完美与小缺憾

当然,第一次上会的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翻译过程也有一些不完美和小缺憾。

1、偶尔会受到语音识别技术的干扰

作为远程同传,工作电脑上能够显示出发言人的实时语音识别字母其实是有助于我们工作的。但是,过多的依赖屏幕的文字有时也会对自己的理解和语言转换产生干扰,反而降低了自己的译出速度。翻到后来我发现,全神贯注地去听懂发言人的话,远比盯着屏幕等文字更重要。无论有没有字幕,听和理解都应当是第一位的。

2、设备使用不够熟练

虽然在同传课中也接触过同传设备,但和实际上会时的操作要求仍有一些差异。比如上课时不存在中英频道的转换问题,如果和同伴之间转换速度慢一些影响也不大。

然而,在实际做会过程中,很容易忘了中英频道的转换,特别是主旨演讲之后的问答环节,如果中国嘉宾和外国嘉宾轮流发言,如果不及时转换频道,就会导致会场的耳机里没有声音,影响整体翻译效果。

我自己在上午第一次转换的时候,就没有意识到,翻了有将近一分钟才想起来。幸好,之后的频道转换全部顺利及时地完成了。

3、是与同伴的配合有待加强

此次和我一起搭档的同伴也有着非常好的翻译功底,在与同伴进行转换过程中,我们都原以为点击转换按钮后就可以停下来。事实上,在点击转换按钮后,同伴还需要一点时间来点击“接受”,而在这个过程中,是不能留有声音空白的。

发起转换的人应该再多翻一句,等待同伴完全准备好时再停下来。这是我下一次做会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另外,此次我和同伴的转换周期都是5分钟一换,还远未达到市场上一名优秀译员15-20分钟的标准。

当然,若要达到这个标准,良好的能力储备是前提,自己未来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 


相关阅读 ↓↓↓



甲申同文翻译TIIT



连续12届(2008-2019)博鳌亚洲论坛口译服务提供商



2011“中欧交流年”独家翻译服务提供机构



2010上海世博会翻译服务提供商



2009世界轮滑锦标赛唯一翻译服务提供商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