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文】微博像公厕,卢梭在阴沟

徐贲 甲申同文翻译 2021-03-17

这是个被“知识危机”和“网络暴力”裹挟的时代。


人们把信息直接当知识,对知道的事情不加思考,用零碎的常识来代替贯通学识。


人们在网络上的情绪和情感要比在日常生活中远为夸张、激烈和极端。而且,大多数这类情绪都是负面的,似乎故意要闹事,要对他人造成伤害。


他们很多人受过不低的教育,但是仍然无法避免这种非文盲的不智和愚昧。


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2011年《广州日报》对微博现状的描绘:“微博已经从传播信息、交互式交流平台沦落成‘公共厕所’,是许多垃圾信息、八卦、恶搞甚至谣言的集散地。
传媒研究学者胡泳指出,这不是《广州日报》一家的看法,在此之前,《环球时报》的一篇评论更是直接宣布,要“保护中国人的美德不受微博侵害”,文章以日本女优苍井空在微博走红为例,称“年轻人很容易被毁坏性的外国概念和态度煽动和困扰。如果微博不是被用来就建设一个健康的、有成效的社会而展开建设性的对话,那么要它有什么用?无独有偶,央视《朝闻天下》栏目2011年8月2日以“微博的伦理底线在哪里”为题,报道了微博上的造假现象,并质问微博造假者的道德伦理底线安在。

秩序权威人士眼里的网络“厕所行为”与互联网上的所有其他行为一样,都是读写行为。人们在网上的行为是他们读什么、怎么读、在网上留下什么文字、以什么方式写成这些文字、如何让这些文字进入网络、以什么方式传播。

识字的文盲

以前的群众上街、集会、闹事,都是用嘴巴嚷嚷,成为“闹众”。网上群众的聚集、起哄、围观、情绪传染、激情冲动方式已经不同于勒庞在《乌合之众》或者卡内提在《群众与权力》中描述的那种街头广场“闹众”现象。
今天的群众存在和行为都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读写和文字。这当然不是说今天的群众已经具有了文字所代表的个人理性思考和独立分析判断能力。他们是闹众的嫡系后代。他们虽然认得文字,不是文盲或睁眼瞎,虽然能够进行某些阅读,甚至也会用文字表达他们的情绪和看法,但他们的行为仍具有以前不识字群氓的特征。在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识字的文盲,受过教育的乌合之众。
在互联网之前,对群众直接产生影响的媒介是报纸。自从新闻报纸成为对民众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媒介以来,如何理性而有节制地发挥这个影响力就一直是新闻媒体伦理的关键部分。19世纪90年代,许多美国报纸采用“新新闻”模式,刻意迎合大众趣味(或者它们所想象或理解的大众趣味),它们在今天被称为“黄色报纸”。这种媒体炒作受到很多批评,“刊登的尽是一些犯罪、性、灾难、可疑的科学发现、八卦、媒体而非司法审判的消息。它太偏重体育消息、滑稽漫画和琐屑小事。叙述故事经常失真,用假照片和耸人听闻的标题”。这些正是我们今天在中国互联网新闻网站上看到的景象。


报业的正当规范是在纠正这类偏误的过程中形成的。1910年,堪萨斯州社论协会首先正式制定了新闻伦理规则,后来逐渐被其他州采纳和完善。像这样的媒体伦理原则约束的只能是新闻报纸的从业者,而不是民众。报纸编辑可能自以为是在为民众代言,发出民众的心声,但民众不可能跳过编辑,直接上报纸去发泄自己的情绪或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与他们今天可以在网络上无须别人代言,自己直接发声是完全不同的。报业规则要求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尊重事实,信息必须有真实来源,尊重和保护个人隐私,言之有据,理性说理。订立了行业守则,管住编辑就可以了。在新闻学院里培养专业精神,让编辑学会自律,这样就能对他们进行相当有效的管理。

但是,互联网上的民众是不可能用这种方式来管理的。除非用实名制来威胁他们必须承担言论的法律惩罚后果,否则,要让所有的上网者言论自律,那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有人认为,互联网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发展已经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我们可能已经到了一个要对互联网社会进行立宪的时刻,(可)称之为‘互联网的宪章时刻’,具体表现在信任、数字鸿沟、互联网的治理、我们应有的网络素养等问题上”。

要求上网者在网上都有正人君子的表现——不管是作为国际社会的宪法公民还是人类群体成员——不过是无厘头的乐观幻觉。它严重低估了人性的阴暗和软弱。因此,对网上的“厕所行为”,人们并不把纠正的希望寄托于人性的改变或不切实际的自律要求,而是寄托于学校教育,期待学校教育能够培养出更有责任意识和自制能力的上网者。不过,在特定的社会大环境里,这往往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容易。学校固然可以强调学生们素质和教养的重要,但是,他们一旦进入社会,教育的效果就会变得非常微弱,在校有进步行为的也可能迅速地大踏步倒退。社会风气和潜规则对他们行为的影响要大得多,远远超过学校教育。有的学生在校时德才兼优,当上了标兵模范或班干部,但是,一旦他们进入社会,有些当上干部或成为官员的人,照样会腐化堕落。

民众的负面情绪可以成为革命的伴娘

学校教育未必会对网民行为有实质性的教育效应。社会风气如何,网上风气就如何,不可能指望社会行为不文明的人,在网上反而变得文明。情况经常是恰恰相反,在日常生活中行为文明、通情达理的人一上网就可能变成一副完全不同的模样:发言暴戾嚣张、尖酸刻薄、粗鲁下流。这是网络的暗室效应。有人认为,唯一的遏制办法就是网络实名制,以惩罚来强迫正当行为。但是,匿名和实名都不应该是绝对的,因为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同的作用。

19世纪思想家密尔坚决主张民主投票应该公开,也就是投明票。不但议员该投明票,选民也该投明票。一般人都同意议员应该投明票,从而向选民负责,因为选民有权知道他们选出的议员在每个重大议题上表示何种立场。密尔认为选民也应该投明票,为什么呢?他的理由与主张网络应该用实名颇为相似。他认为,遇到事情,我们往往有两套选择,“其一是根据个人理由的选择,另一是根据公共理由的选择。只有后者是我们愿意承认的。人们急于显示的是他们性格的最好的方面,哪怕是对不比他们自己更好的人显示也好。人们在秘密的情况下将比在公开的情况下更容易由于贪欲、恶意、怄气、个人的对抗,甚至由于阶级或党派的利益或偏见,做不公正的或不正当的投票”。人在公开行事的时候,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比较愿意讲理,展现自己好的一面,也比较会为自己的立场提出某种说得出口、拿得上台面的理由。行事的公开本身就是对行为的一种制约。

密尔并没有把公开投票的优越性绝对化,他承认,在某些情况下秘密投票更可取。在多数人被少数人支配,因而觉得不安全的时候,“投票者不怕得罪众人却唯恐得罪长官,不是向众人负责而是向权势者负责”。在这种情况下,秘密投票最具有说服力。网上“厕所行为”确实经常与网络匿名有关。这类行为往往有负面情绪或阴暗心理的原因。人性中本来就有偷窥、妒嫉、幸灾乐祸、起哄取乐、贪婪、自私、自欺欺人、势利、偏见、笑人无气人有、暴戾失控等阴暗心理。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网上,民众有机会都会宣泄这些情绪。发泄经常是出于非理性的冲动,缺乏自控力和自制力。正如许多群众研究所揭示的,这些情绪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在聚集成群的人中间,所有情绪也会迅速传染,这解释了群众性恐慌、冲动、暴力、疯狂行动的突发性。


今天,群众的这一特征可以分为两方面来看,一方面,不能自制的负面情绪是群众的弱点,互联网为他们提供了新的“聚集成群”环境和宣泄场所,网上情绪因“回音室”效应而放大,变得越来越激烈。这也会成为网众读者的特征,体现为他们的阅读方式(意气用事)和对读物的选择(同声相求)。另一方面,这种阅读方式和读物选择并不完全是非理性的,而是隐含着某种理性,包含着某种对现实的认知、看法和常识价值判断。而民众对自己情绪的自觉和自信往往就是阅读的结果。

例如,嫉妒是一种有强烈主导性和传染性的民众负面情绪,但正如托克维尔所见,民众对权贵的嫉妒可以成为革命的伴娘。

高贵的启蒙,卑下的文字

正如美国历史学家罗伯特·达恩顿在《高贵的启蒙,卑下的文学》一文中所揭示的,法国人在革命前,“识字率在17世纪可能提高了一倍……加上教育系统的改善,很可能产生了一个人数更多、更富裕、更有闲暇的读者群。图书出版肯定是飙升的”民众喜爱的读物并不是启蒙哲人的伟大作品,而是聚居于巴黎格拉布街上的那些潦倒文人迫于生计而写作的小册子。这种作品经常投底层民众读者所好,夸大其词、危言耸听、挖权贵隐私、添油加醋、抹黑编造、捕风捉影、闲言八卦。伏尔泰称这些小册子写手为“衣衫褴褛之徒”“写作谋生的可怜物种”“人类渣滓”“文学贱民”。可是,民众读者喜爱的偏偏就是这样的写手,今天许多受欢迎的“网络大咖”和“网红”可以说是他们的传人,只是媒介的形式发生了改变而已。

阅读成为民众围观的方式,他们围观在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不一定要跑到街上去聚会,也不需要呐喊起哄。他们以阅读特定的作品来表示自己的关注和反应。某种作品读的人越多,写得人就越起劲,模仿的人就越多。反过来,某种作品越多,越让人们觉得书里写的是重要的事情。大革命前的法国民众读者喜欢读毁谤国王、王后和权贵大臣的小册子。一位特别受欢迎的写手叫莫兰德,他那“最直言不讳的毁谤作品——一个非常耸动的小册子,被很多人阅读,以致几乎成为一种流派的原型”。莫兰德的风格都很对民众读者的口味,“简短有力的段落中混合着特别的毁谤和一般的雄辩,预示着当今黄色新闻时代八卦专栏作者的文体”莫兰德的内容也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充斥着上层社会通奸、鸡奸、乱伦和阳痿的记述,可以当作对社会秩序的控诉予以阅读。并且莫兰德并没有仅仅给读者留下关于腐败的一般印象。他还联系到贵族的堕落,因为他们在军事、教会及国家事务上也没有能力履行责任”。这样的精英阶层已经完全丧失了统治合法性。

民众读者在莫兰德的小册子里体会到一种道德义愤,“这种道德义愤的口气在中伤者中很典型,看起来似乎并不仅仅是一种修辞姿态。它表达出的是对于腐败透顶的精英阶层的彻底蔑视”。它比卢梭的思想更能挑起民众对精英阶层的鄙视和仇恨。达尔顿称之为“底层的卢梭主义”,一种“阴沟里的卢梭”。



本文书摘




本文来源 | 全文转载自凤凰网读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仅供学习与研究。如果侵权, 请提供版权证明, 以便尽快删除。

编辑:甲申同文翻译


推荐阅读↓↓↓
1.【中文】英国小伙352天成为徒步长江全程世界第一人
2.【中文】揭秘"10万+"刷量黑产,爆款网文分分钟刷出来
3.【中文】那些令人痛心的“逼宫”往事
4.【中文】杜牧:人不风流枉少年
5.【中文】王小波:文科生和理科生都要逃开的手掌心
6.【中文】唐宋八大家:八种高度,八大智慧




甲申同文翻译TIIT



连续12届(2008-2019)

博鳌亚洲论坛口译服务提供商



2011“中欧交流年”独家翻译服务提供机构



2010上海世博会翻译服务提供商



2009世界轮滑锦标赛唯一翻译服务提供商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