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么说话才不会经常犯错?

2014-02-28 袁岳 黑天鹅图书

有格调地与人沟通

在从朴素的自我走向职业化的过程中,我们在职业技能方面有很多需要留心的地方,也许是一种有格调的沟通与说话的方式,也许是一种衣着与举止的方式,也许是我们与朋友相处时的一种规则。并不是说,我们以前在自己的家庭与环境中形成了什么样,就可以简单地传延下去,而是需要有一定的敏感,这样才能提高适应性。当然,自我提升是一个过程,但只要多留心一点点,我们就可能会形成一些新的习惯与行为模式。

首先,说话别带刺儿。

说话除了表面直接的意思之外,如果包含着另外一层情绪性的负面意思,而且还隐藏着,那就是我们说的“刺儿”了。我有一位朋友,经常在不爽的时候,采用一些不直接表达但旁人稍微留心就能发现藏在其中的“刺儿”。最典型的“刺儿”有哪些呢?比如,大家在说一件事情时都很热烈地讨论着,他突然来一句:“讨论什么呀,就听×××的呗,这不就简单了吗?我们没什么好说的,你们定了我们就执行呗,反正我们说什么都是白说。”

再比如,需要别人帮忙,但是别人觉得帮这个忙怎么着也得请相关人吃个饭什么的,所以希望他请个客,他就不高兴了,直接来那么一句:“算啦算啦,这事情就不说了,我认倒霉就行了。我就知道,什么朋友不朋友的,都一回事,没白做朋友的。”别人很可能就听得脸上白一阵红一阵的。

又比如,你本来要提一个意见,但又不想直接提,就先从数落别人的事情开始,这个事情也不好,那个事情也不好,说到后来人家急了,就来一句:“那你说吧,你说怎么弄。我就不信还有什么意见比这个更高明。”

其实,说话带刺儿的现象还蛮多的。在我看来,这是很多朋友长期以来的一种说话习惯。这种说话的方式不见得有多大恶意,但是它不符合直接沟通的特点,往往具有激发别人的情绪、把问题复杂化甚至恶化人际关系的后果。在朋友之间,老是说话带刺儿就让人觉得不诚心,算计太多,透着心眼;在不是很有交情的人之间,开始人家不会很明白、很确定,等确定了意思,人家只会觉得你不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主儿;在心思简单的人(现在年轻一代中这样的人挺多)中,带刺儿的话不容易被理解;在心眼较多的人中,你话中的刺儿可能会引出更多的他话中的刺儿。

说话带刺儿,多少有点儿不成熟与孩子气,但是用在严肃的场合中,人们又不会像对待孩子那样去善意接受,因此它导致的不好的理解就会比较多。带刺儿的话是导致沟通复杂与困难的一种类型,绝不是一个好的沟通模式,尤其不适合在职场上使用,更不合适在管理者与领导者中间使用。

其次,把话说明白。

科学松鼠会的专家写的科普文章就不会那么“专”,很容易让人明白;我大学本科时期的周元伯教授讲课有很多案例,一样也很容易明白;国家领导人如毛泽东、邓小平等,他们的发言也非常通俗易懂。但是,今天有很多专家、学者、领导或者一个单位的管理者、工程师,他们的特点就是将很容易的事情说得不明白,或者一件事情没说的时候大家还明白一点儿,说完了大家却更不明白了。严重者,有人能生生把大家讲到睡着;更有甚者,讲话时听众很少有不睡觉的。明白之道和不明白之道的区别到底在哪儿呢?都是讲话,怎么有的人讲话就那么难让大家明白呢?或者说,怎么有的人总是不能把道理讲明白呢?

有一个朋友看我经常读小说,就问我:“小说又不是真的知识,有什么好看的?”我想,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回答,我的回答是:“小说的线路多采用叙述式、场景式、戏剧式,符合吸引注意力、说明道理、演绎生活逻辑的需要,所以容易明白也容易体会。”“明”与“白”这两个字,本身就可以让人想象这是一种比较清晰、透明的状态,不深厚也不冗余。

对经验中的说话、讲理的明白之道做一个分析,大致包括:一是纯粹说道理或是找话题,这里的话题就是有趣味性的切入点,一件事情的要点林林总总,面面俱到可能面面不到,而从有趣味的地方说起,更可能先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再让大家究细节。二是打比方,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在讲一个领域的知识时,如果能用听众在他们领域里熟悉的典故与经验来做比喻,那么人们就更容易明白,这也是孔子、耶稣讲道理的时候采用的方式。三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包括案例、历史故事、典型人物故事等。故事与道理的不同在于它是由时间、地点、情节、角色等构成的一个有声有色的场景,场景非常适合听的人去想象与模拟,因此更容易让人领会。四是问答化,把冗长的道理用自问自答或者设问争答的方式来处理,这样比较容易把话题口头化,也比较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甚至能激发大家的参与积极性。

这些明白之道就是一些技能,如果我们能注意联系,实际上谁都能做到甚至做好。但是,我们之所以不容易讲明白,一来要么是因为我们的讲话模式是一种封闭体系,要么是我们的讲话就是一个要完成的任务,不需要在乎其他人明不明白,也不用去征询大家明白与否,要么就是其他人习惯性地假装明白了,使我们对观众的反应不再敏感;二是我们自己长期浸染在一种知识与信息中,觉得一切都是很明白的,但是我们缺乏对于他人的认识,不能体会其他人在他们的领域与角度中对于我们熟悉事物的理解困难,而这种困难在专业化时代是普遍存在的;三是我们把工作与语言的重心放在不少实质性的事情上,往往对沟通本身的技能重视不够。就像做领导或者做领导讲话之前,人们很少训练讲话的规则与技能,很多说话者的地位很高,但就其面对公众讲话的技能而言,其实是很幼稚、粗浅的。不训则朴,不得专业的技能,即使个人很着意地想表达好,也难以避免一些业余的沟通误区。

再次,知道怎么问更重要。

很多年轻朋友怕自己知识少、见识少,被其他人耻笑。的确,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知识与见识比我们广的人,不管我们怎么努力,要做到在知识与见识上比其他人都强是很难的。但是,如果我们会提问,那么我们就会知道,其他人的知识与见识可以用很巧妙的方法为我们所知、为我们所用。在这个意义上,知道答案的关键在于会提问,提问比答案来得更重要。这里我给年轻朋友提供一些提问的基本技巧,供大家与其他人互动的时候参考。

——从小处开始问起。我们从小的地方寻找切入点,留意一个范围、一个事件中的小的特别处或者一个小地方的问题,便于让大家说,也有话说。实际上,很多大事情往往在小的地方才有遗漏点,才让我们的谈话有由头,而几个小问题连起来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重视事实。有些年轻朋友乐于向别人发表自己的主观见解,尤其在对事实没有很多了解的情况下。因此,在此之前多花时间去了解来龙去脉,比直接发表意见更好,而且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一件事情的事实信息,避免偏听偏信,在充分掌握事实的基础上再谨慎发表评论。

——请教含义解读。一个事实也可以有不同角度的解读,不同经验的人完全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与判断。所以我们在有了对事实的初步掌握后,也要请教别人的看法,或者把我们的看法说出来请别人指正,这些都是有礼且对自己有帮助的做法。

——使用开放而不是“是非”的提问法。不要问别人“是不是”、“对不对”、“会不会”,而是问别人“是什么”、“怎么样”,这种开放式提问能使别人有更多故事性与细节性的表述。

——使用间接的提问法。做些前期研究,先了解一件事情可能的逻辑要素有哪些,然后围绕这些要素提问题。比如,不要直接问别人支持不支持你,而是把自己关心的一些主要事情列出来,看他们对这些事情的看法与自己是否一致。

——从关联处寻找缺口。研究我们的访问对象所关心的问题点,当我们一开始就提到对方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关心的政策的时候,更能让对方积极表达出相关的信息。

——使用追问策略。在其他人对我们的回答中可找到四个追问点:追问他引用的某个概念的定义或者意思;追问他说的某个判断的理由;追问他说的某个现象的例证;追问他说的几件不同事情之间的联系。人们会觉得自己有道义和责任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

——最有力的提问。温和微笑并平视提问对象,倾听答案的时候继续保持如此姿态。我们可以用眼神与表情表现出赞赏、困惑和追究。当我们的全部肢体语言都参与提问的时候,会表现得非常生动而且有力,带领人们与我们一起互动。

——经常锻炼。提问的时候不能自卑、不能高傲、不能结巴、不能过度表述意见。怎么做到这几点呢?这就需要经常提问,并且在提问的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总结,也让自己的朋友与周围的人,甚至访问对象来帮助自己提出需要注意的地方,改善自己的提问风格。熟能生巧,每个人都能做到。

-------------------------------

头图为英剧《神探夏洛克》剧照,夏洛克名言“整条街的智商都被你拉低了”。

以上文字内容摘自袁岳新作《青春不应被浪费》

《趁年轻,折腾吧》实战篇。敢想敢做敢闯荡,袁岳唤醒青年的主动成长,写给只愿青春不悔的你!本书现已上市,亚马逊、当当、京东及各地书店均有销售。

现在回复黑天鹅图书微信“袁岳”即可阅读《青春不应被浪费》部分精彩文章。

-------------------------------

如果你在这篇文章中有所收获或触动,

不妨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点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即可


如果你想了解“黑天鹅图书”微信

往期精选内容:

点右上角查看公众号

之后查看历史消息即可


黑天鹅图书官方微信(微信号:htebook)每天分享精彩文章,定期为您提供新书精彩试读,读者笔记、书评,图书延伸阅读视频及资料、书单推荐、阅读技巧等~

为人生提供领跑世界的力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