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给“倦怠”找个加油站

2014-08-28 黑天鹅图书

职业倦怠,工作效率逐步底下怎么办?《三联生活周刊》一年前的一期封面文章正是“职业倦怠症”这个已经逐渐被人们开始关注的主题,在马华兴老师《现在的泪,都是当年脑子进的水中》就对这个话题有很好的探讨,今天摘录本文为你分享。

回复黑天鹅图书微信 脑子进水 四字阅读本书其他精彩书摘

我的一个朋友花无缺,工作十来年,做到了管理者,管理能力、执行力、领导力都是一等一的高手,但是她却突然感觉干的没劲,每天上班如行尸走肉,手里一堆工作能做但是不想做。

假如她是一辆车,车真是好车,涡轮增压加速快,外观大气,内饰优雅,省油安全。但是问题出现在汽油方面,过去,她这台车没汽油,可以去加油站加;而今,不知道是什么缘故,突然有种感觉:“怎么这个世界的加油站全消失了?”

如果非要把这种状态起一个名字,心理学研究已经给出了,叫“职业倦怠”、或者“职业枯竭”,其英文则描述的更生动,叫“burn-out”,蜡烛燃尽了。按美国心理学家贝弗利·波特的定义。典型的职业枯竭是:你有工作能力,但却丧失了工作动力。正如那辆汽车,发动机、轮胎、内饰、外观都不错,但是没有油,更苦闷的是找不到加油站。

不单职业,婚姻、友情、家庭都会出现这种“burn-out”现象。从你侬我侬到柴米油盐,从柴米油盐到磕磕绊绊,从磕磕绊绊到七年之痒,从七年之痒到墙外开花。以前陪我看月亮时叫人家小甜甜,现在新人换旧人了,叫人家牛夫人……;多年婚姻的夫妻,到了婚姻的冷漠期,对对方既没有性趣也没有兴趣,睡在同一张床上,生活如同路人甲跟路人乙。这是婚姻出现了枯竭。友情亦有可能出现,你会发现有些处了多年的朋友,在一起慢慢的没有了共同语言,之后就减少来往直到漠不关心,这份友情的蜡烛也就成灰了。


典型出现职业倦怠的原因如下:


◆ 心理疆界被侵犯


君君在一家小企业做商务助理,按说在小企业兢兢业业工作两年,积累了不少经验,已经完全能对商务协调、谈判单打独斗了,升一个职位也很正常。但是她偏偏遇到一个控制欲强的总监唐姐。这个总监不但盯着她的工作结果,还处处盯着她的工作过程。这唐姐是个铁人,超级精力旺盛,对自己要求就超级高,对自己狠的人,往往对下属更狠。因此她对君君的任何细节也不放过。这让君君有种背后总有一双眼睛盯着自己的压力感。她试图做过几次沟通,但关系很难改变。于是,君君每天上班如同上刑,总感觉自己哪里做错了。慢慢的,心灰意冷,甚至有了抑郁症倾向。

我们也经常在各类情感肥皂剧里看到,缺乏心理空间也是婚姻破裂的一个根源。当手机里的每条短信、每天都干了什么、跟谁吃饭、出差跟谁一起出的、都去哪里了,都被另一半盘问和怀疑,你就会有一种“背后有双眼”的感觉。那么,被控制的人就往往出现无助感,他(或她)会自然远离另一半。

这是职业枯竭的一类典型原因:心理疆界被侵犯。在工作初期,自己没油了,还会以实现结果、提升能力为“加油站”来加油,遇到挑剔上司可以小心应对;但随着时间和个人认知的变化,当自己的心理空间被肆无忌惮的侵犯时,就会陷入无助感,那个结果导向、能力提升的“加油站”给的油质量逐渐下降,以至于再也驱动不了自己这部车。

中国移动动感地带的广告词叫“我的地盘我作主”。作为动物的一种,每个人也有自己的地盘感。动物通过在地盘上撒尿来捍卫自己的地盘,人类的玩法更高级,物理的地盘从搭建屋子到城墙到堡垒就是一种撒尿的呈现方式。而同时每个人也会建立自己的心理地盘:“三岁的孩子已经建立明显心理疆界,他们应该掌握——1.与他人建立亲密感情,但不至于因为分离而丢掉自我,放弃自由;2.对他人恰当说“不”,而不必担心失去对方的爱;3.接受他人的拒绝,而不因此冷落对方。”——《心理疆界》,君君的无助感就来自于其心理疆界被上司随时侵犯,而她又找不到有效反抗的武器。

在已经形成几百年习惯的集体主义文化下,每个人都会被定义成大机器中漂亮的“齿轮”和“螺丝钉”,个人的心理疆界被压缩的无穷小,过去人们所采用的反抗方式就是“大锅饭”,消极怠工,而面对日益成长的80后、90后们,不给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地盘,他们说不准在哪里摆你一道。


对于这种职业枯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并捍卫自己的心理疆界。

其实君君难受的核心是,她担心一旦她捍卫了自己的心理疆界,就会产生某种“天塌下来”的后果。担心的最好应对就是不妨把担心玩的彻底一点,既然担心,不妨就想想到底会产生什么后果。

君君如果拒绝上司过细的要求,最坏的后果就是鱼死网破,要么她走人,要么她上司走人。而一旦她走人,是否还能换个工作。当她想明白这一层,她心里就踏实了好多。她之前也换了两份工作,对自己这几年的能力提升也有觉察。于是她发现,担心的最坏后果似乎也没那么严重,无非四个字“姐输得起”。这招叫“置之死地而后快”。

另外,捍卫心理疆界不是逃避,真诚的沟通是捍卫心理疆界的第一步。此时需要有一些自我催眠:相信自己的上司能沟通并可以坦诚相见。坦诚会换来坦诚,猜忌也会换来猜忌。我在《老马的职业“鬼”话》提到“带尊重的真诚”,就是真诚沟通的原则,当君君能坦诚的谈出自己真实的期待时,她的内心已经产生了某种突破。

经过沟通,她重新建立了跟上司的关系。在日后的工作和跟唐姐的沟通中,她变得更主动,一年以后,另一家公司开出了经理的职位……。


◆ 压力过大不被认可导致自我效能无法提升


相信大家都听说了奥美24岁员工过劳猝死的悲惨故事,据传这兄弟之前的一个广告文案被修改了几十遍。这种文案或PPT因被客户以及上司提意见而频繁修改,几乎是任何一个广告传媒行业以及咨询行业的惯常工作。以至于一个朋友跟我说一段戏言:“当你完成一个PPT的时候,记住,千万要存,写上1.0版本;客户一定会各种不满意让你改,记住,每一个版本都要存;……当客户让你改到第8个版本时,你会发现,不需要做什么改动,只需要把1.0那份再交给客户就可以了?”

这种不被认可的压力同样是职业枯竭的元凶。没几个人能做到“客户虐我千百遍,我待客户如初恋”。压力就像一枚炸弹,从客户的上司的某一句话而产生,然后开始玩击鼓传花的游戏。客户上司传递给客户,客户再传递给乙方的老板,乙方的老板传递给经理,经理传递给主管,主管传递给助理……假如传递到某一级,他发现自己上也传不了,下也传不了时,这枚炸弹就爆炸在他心里。

这现象不仅出现在工作中。近年中小学自杀率提升,原因之一同样是压力这枚炸弹的传递。比如一个老实的学生一次没完成作业,被老师抄50遍,如果他不够彪悍,想不出传递炸弹的方法。回家又面对的是苛刻要求的父母,这枚炸弹就可能在他身上爆炸。脑子一热做出极端举措。


应对压力的办法也很直接,就是能否把压力这颗炸弹化解掉。

其实通常不是压力把人压垮,而是对压力的担心把人压垮。应对担心的方法依旧是:让担心来的更猛烈些吧,问自己三十个“what if”。“如果……发生,会怎样?”。

如果这个PPT提交上去,客户还不满意?他不满意是他自己的感受,咱们自己满意了先再说。

如果客户还是让我们加班改呢?学乔布斯,真诚的盯着他眼睛,告诉他这就是他最期待的。

那要是客户投诉呢?大家都在职场里历练过了,咱们总监当年不知道被投诉过多少回了。

那要是客户不给钱呢?还是学乔布斯,盯着他的眼睛,告诉他你一定会满意这一份的,能不能把款先结了。

那……

如果我们真的把担心的后果想的透彻,用不了三十个“what if”,四到五个回合之后,你就会发现没啥担心的。此时你会发现压力炸弹没了火药。我在《职业“鬼”话》那本书里写过一句话,放在这里依旧好使:

看得见的魔鬼比看不见的魔鬼可爱。

如何能让魔鬼更清晰可爱,多问几个“what if”。


当你的压力是清晰可爱的魔鬼时,就会发现一堆可能性。如果想跟这个魔鬼玩,那就把压力接着,然后当人生体验,玩一把。“上次客户要的那个PPT,姐改了30版,牛不牛!”

或者压力还可以上传下达。“张总,客户又要我们改了,看来又要加班了。您能多安排两个人手吗?”“小李,你能帮我找关于大数据的几个资料吗?明天下班前给我可以吗?我请你吃麻辣烫。”

这样恣意地玩弄压力,是不是很开心?


◆ 人到中年产生的厌倦


婚姻跟职业都有“七年之痒”。当做一份职业做了七年-十年时,也是人到了三十岁左右的年龄。此时,往往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倦怠。我的很多中年来询者都是如此,他们事业小有成就,但是就是感觉工作不给力,浑身不自在。

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他们之前的多年工作多是从外部拿到价值,能力提升、待遇提升、职位提升。但是当他们玩这个涨薪升职的游戏玩到某个程度时,他们突然发现再往上追求“进步”没有了意义。

职业的动力分成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家人围着6岁的儿子问他的理想,儿子说他想当医生。外婆说医生好,社会地位高。奶奶说待遇也不错。爷爷说除了工资还有其他的收入呢!外公说更重要的是以后找对象方便。我听后,满意地问儿子为什么想当医生。他说:“不是说医生可以治病救人吗?”

这个段子里,你该知道什么是外部动机,什么是内部动机了吧。社会地位、待遇、各种收入、找对象这些都是外部动机,而治病救人则是内部动机。

如果你不确定自己工作的动力是源自内部动机还是外部动机,那就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收入减少,甚至不给钱,你是否还要做这个工作?”如果回答是,那就是内部动机驱动,如果回答否,那自然是外部动机掌控。

当外部动机长期缺乏时,我们会先追求外部动机。多数人开始从事一份职业,往往因外部动机驱动,这在现今的中国社会十分正常:当自己从小看着父母社会地位不高、没什么尊严、只有微薄收入时,往往会去追求能有社会地位、收入更高的工作,从而先放下了自己的内部动机。这几年的公务员热就是明证,多数人考公务员并不是因为这份职业是“为人民服务”,而是因为公务员的待遇、地位、面子这些外部动机驱动。

但是,当外部需求逐渐满足,外部动机就会减弱。此时,内部动机如果不能产生,就自然出现职业倦怠。很多企业中层管理者,职位向上越走越窄,每年多发三五万块钱也不能左右生活,这份工作如果不能带来发自内心的动力,他们就往往会倦怠迷茫。在本节开始,我提到的那个朋友花无缺,就是由此产生的职业倦怠。

一些人习惯了社会环境所构建的价值体系,会继续追求外部动机:怎么才能继续升职,如何成为高管,如何让自己的收入有更高的突破,则成为他们自我陶醉的目标。他们似乎觉得,既然已经过了楚河汉界,就只能一门心思往前冲了。这倒更像马云所说:“如同渴了喝海水,越喝越渴。”

我们的内部动机往往都雪藏的很深。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内部动机其实是上层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美的需求以及信仰需求。它往往涉及到关于“我这辈子到底做什么才能有意义”这种终极话题,如果能让这个问题逐渐清晰,就如同找到了一个总能出油的加油站。

回到花无缺这个例子。当她知道自己缺乏动力的原因是内在动机缺乏时,我们就把问题聚焦到如何发现内在动机头上。我请她给我讲她自己的各种传奇故事和狗血经历,从中,她突然发现自己对时尚产业很有感觉,给人挑衣服挑鞋都很有眼光。我们再一次寻求这背后的原因,她提到从时尚中能让自己有审美的感受。我问她一个问题:“假如你做时尚这方面的事,如果给钱少,或者不给钱,你是否也很享受?”执行力强的她还是很坚定,而且迅速买了一堆书要看,同时马上开始着手系统化学习。

我曾经看到过采访中国滑板第一人——车霖——的节目,他戴一个棒球帽,白白净净,很清秀、弱不禁风的样子,但是站到滑板上玩,你会以为滑板跟他的身体是长在一起的。他玩滑板完全是内部动机所致,而最开始的驱动是:他在中学时看到一个美国关于滑板少年的电影,当他一遍遍重复看那部电影时,他就产生了一个感觉:我也是其中的一个。

当回忆的时候,也许你会发现在远久的过去,那时会藏着一个自我实现的念头,这是每个人的“初心”。比如你曾经很喜欢拆东西,尽管因为组装不上去而被父母揍一顿;或者你那时在一本破作业本里写武侠小说然后传给班里同学看被他们嘲笑般欣赏;又或者你中学时对校服的痛恨,然后把校服自己裁剪的更“妩媚”结果被老师请家长;还或者你在大学里突然喜欢上了披头四乐队然后开始玩吉他;……但是后来因为外部动机的力量导致你必须干不想干的必须先让自己在工作中成为好手挣钱,慢慢的就忘了那个念头了。

此时的职业枯竭恰恰是重拾“初心”的契机。回忆,然后再次尝试,投入,从中找到当年的享受。


曾经问一个朋友为何很喜欢做培训,他给了一个很狗血的答案:“我小时候没吃过母乳,都吃米粉,口唇欲得不到满足。所以现在我每次讲课,都感受到吸吮的快感。”这竟然也成了自我实现的“初心”。


本文作者马华兴,近期出版新书《现在的泪,都是当年脑子进的水》

读完让你脑袋开窍: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人生从此不再后悔!《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古典、《慢慢来,一切的都来得及》作者meiya作序倾情推荐!
回复黑天鹅图书微信 脑子进水 获取本书详情及试读下载
关注微信公众号行职业揭秘(微信号:careerexpo,长按可复制)
与本书作者交流
头图来自网络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购买本书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