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隋炀帝:从千古一帝到遍地盗贼

2015-04-21 黑天鹅图书

国家在追逐力量的过程中,如果对力量没有控制,那么你的力量不管怎么大,最终还是不够大。

本文摘自《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黑天鹅图书出品,现已火热上市。配图来自网络。


(剧照)

杨广的年号叫大业,千秋大业的大业,这两个字也是杨广亲手圈定的。在《二十四史》的帝王年号当中,这是最大气磅礴的两个字。到了大业五年(609年)的时候,我们再看一眼大隋帝国,这时候东都洛阳和大运河已经出现在帝国的版图上了,而且文治武功一时鼎盛。中央图书馆的藏书已经达到37万卷,隋炀帝杨广亲自主持编撰的图书已经达到17000卷,而且科举制已经步入正轨,天下士人归心。

除此之外,隋炀帝杨广还亲自带队进击西方强国吐谷浑,凿通了西域和丝绸之路,把青海纳入中华帝国的版图,设置郡县,所以说隋炀帝的武功也很显赫。

天下的经济也好得不得了,而且杨广真的很走运,他在位的这五年风调雨顺,财富滚滚而来,天下的民户达到了890万户,人口达到了4000多万人。

这两个数字你可能听起来没什么感觉,但和其他朝代对比一下你就知道了。后来号称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时期,民户也不过300万户,只有大业五年时的1/3左右。所以如果要论国力的鼎盛,大业五年才真的是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巅峰。

这个时候的杨广其实距离千古一帝已经不远了,如果大业五年他得个SARS或者禽流感死了,那他就是千古一帝。后来唐宗宋祖什么的只能 排在他后面了。

但是在杨广的眼中,还有一件事情没有做,等这件事情做完了,他才能心满意足。但正是这件事情,把他从千古一帝的神坛拉到了地狱。


三征高丽

大业五年(609年)年末,隋炀帝杨广在朝堂上宣布了一个决定:兵发辽东,攻占高句丽。

于是,从大业五年(609年)一直到大业七年(611年),准备了两年多时间就开始打高句丽。这一打可不得了,据后来的历史学家换算,这一时期征发民夫的总量达到了大业五年之前所有工程征发民夫的总和还不止,这是一个举国的大工程。大到什么程度?隋朝攻打高句丽的第一次战役,就动员了100多万士兵,号称是200万。为什么需要这么多人?这跟隋炀帝的一个小心思有关。

虽然杨广号称“知兵”,从20岁就开始打仗,可是他没打过什么硬仗。比如说他攻伐南陈的时候,南陈已经腐朽不堪了,大兵一到便望风而降。后来打吐谷浑的时候也是一样,中原大兵一到,吐谷浑王一看,我的娘啊,人太多了,跑吧。所以,其实杨广没打过什么硬仗。

杨广心里也很清楚,虽然他号称戎马倥偬一生,但手下没有什么真正的名将,怎么办呢?先把自己吃成一个胖子吧,就好像相扑运动员出场,先把屁股亮出来,要不一屁股坐死你,要不你投降,他玩的就是这个把戏。上百万大兵压境,那对方不就降了?降了之后就可以凯旋了,这是他千古帝业的最后一步。

所以隋炀帝就跟朝臣讲,咱们再咬咬牙,再加一把劲,等把高句丽灭了,咱们在洛阳举行一次凯旋仪式,从此就让老百姓休息,再不折腾了,好不好?

于是,将近200万人上路了。你可以想象一下,后勤、粮草、辎重,这背后得需要多少民夫。原来大运河是从江南一直修到河南,隋朝大运河又从河南修到北边的涿郡,为什么?就是为了支持这一次北上攻灭高句丽,为了运粮。当时国内的男人已经不够用了,把妇女都征发上了,给我使镐头,给我刨运河,给我运军粮,举全国之力猛扑向高句丽。

虽然说这件事很耗国力,但汉武帝时期打匈奴不耗国力吗?最后也是民穷财尽。但是隋炀帝倒霉就倒霉在,他遇到的对手不一样。别看高句丽是一个小国家,但它就是不服不忿,死守辽东城。上百万大军围着个辽东城,就是打不下来。

于是隋炀帝派大军围城,然后选了30万人绕过辽东城,准备直接端掉平壤,然后水陆并进。战略好像也没问题。但是高句丽人真是凶悍,咱们在这里就不细说了,总而言之,高句丽人诱敌深入,然后在平壤周边的一次战役当中,大败隋兵。隋兵30万人的大军,你知道最后回来多少人?据史书记载,2700人。

隋朝大军一直溃退到涿郡,才止住脚步。这时候的隋炀帝可不再是那个自信满满的隋炀帝了,他这辈子没打过败仗,没吃过亏,所以郁闷得一头钻进皇帝的御帐,半个月没出门。半个月之后,杨广出了帐篷,第一件事情就是宣布:谁也不准说话,马上准备第二次伐辽东。我们必须记住这个时间,就是杨广钻出御帐,宣布第二次伐辽东的历史性时刻。

很多历史学家都说,隋朝伐朝鲜,就是它从顶点到衰落的转折点。我倒不这么看,我认为隋炀帝杨广钻出御帐,宣布第二次伐辽东的时候,才是转折点。大家都有过第一次,失败也不算什么。他爹杨坚伐辽东也失败了,失败就不打了,及时收手。唐太宗也打过朝鲜,一看打不过就不打了。唐太宗那时候就说,魏徵要是活着,我绝对不干这一仗。他们都知道收手。可杨广不知道,他恼羞成怒,觉得尊严受到了极大的冒犯,于是立马准备第二次东征。

这一次东征,动员的民力就更可怕了,因为杨广认为,“吃一堑长一智”,战略上得更加重视,所以准备的民夫,包括各种辎重、粮草,是第一次东征的一倍。

大家算算账,在征辽东之前,大业五年,国力其实已经花得差不多了;经过第一次征辽东,死伤了几十万人,损失了大量的粮草、辎重,国力进一步被消耗殆尽。等他第二次又动员了一次一倍以上的资源再扑向高句丽的时候,国家已经快到了骆驼背上最后那一根稻草压上的时候。这时候民间已经乱了,很多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不是没粮食吃,而是兵役太重,已经到了全国皆服役的程度了。当时就有一首著名的歌,叫《无向辽东浪死歌》。老百姓说,去你妈的,反正要死的,何必跟着皇帝到辽东那个异乡去死呢?跟你拼了算了,于是盗贼四起。

我们前面讲过,杨广并不在乎这些人,我职业军队还怕你们这些泥腿子吗?你是为了一口粮,而我是为了整个王朝的统治,跟你们争斗太不对称了。而且此前也没有经验告诉大家,泥腿子自发的这种反抗能够动摇我王朝的根基。所以杨广并没有太在乎全国到处是盗贼,也就是农民起义军的这种状态,开始第二次攻伐高句丽。

刚把辽东城围住正打呢,出事了。洛阳的杨玄感叛变了。杨玄感是谁?开国元老杨素的儿子,那可是贵族。杨玄感叛变,让隋炀帝感觉到大事不妙。不仅因为杨玄感本人是贵族,还因为他是在洛阳发难。要知道,隋炀帝身边很多大臣的娇妻、美妾、子弟都在洛阳。所以隋炀帝一听见这个消息,立即下令回军,于是第二次征高句丽失败了。

他退到涿郡的时候,听说杨玄感的反叛大军已经被攻灭了,后悔不已,早知道就不回军了,再坚持几个月不就能够完成自己千古一帝的夙愿了吗?在这么一个尴尬的状态下,隋炀帝干脆宣布第三次征辽东。

后面的故事我就不讲了,讲了也让人生气。总而言之,他第三次征辽东好像是成功了,实际上也是勉为其难。当他在为自己的粮草能不能接续得上感到忧心的时候,一看高句丽认怂了,于是就顺水推舟,班师回朝。

在回朝的路上,一股农民起义军,也就是盗贼,居然冲进他的御营抢走了四十几匹御马!可见大隋王朝此时已经遍地是盗贼了。这个时候隋炀帝才意识到,已经不是什么能不能当得上千古一帝的问题了,不是在历代帝王排行榜上排第几的问题了,而是大隋王朝在他的手里还能不能保得住的问题了。

黑天鹅荐书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
罗胖破解历史,解决当下难题

回复
关键词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 马云 | | 王兴 | 互联网时代 | 社交红利 | 武志红 | 改革现场 | 旅行 | 创意 | 我的生活 | 效率 | 时寒冰 | 书架 | 沟通 | 脑子进水 | 1368个单词 | 颠覆金融 | 创意图书 | 奇特的一生 | 罗辑思维 | 幸运的事情即将发生 | 我在最温暖的地方等你 | 喂养你的梦想 | 场景时代 | 星云大师 | 传统企业 | 跑出巅峰 | 北极 | 图书写作 | 积极恋爱 | 两个人 | 部落的力量 | 智能时代 | 除了爱 |


提供领跑世界的力量
为人生
黑天鹅图书
微信ID:htebook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可微信支付购买本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