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帮你做好自我管理的15款高效工具

2015-09-12 雷宗扬 黑天鹅图书

《奇特的一生》里的柳比歇夫用纸和笔坚持了56年的时间统计法,受此影响,很多人在做自我管理以及时间管理时,都会形成自我记录的习惯,你也有类似的习惯吗?今天分享一篇文章,为你推荐15款以上帮你做记录的工具,一手掌控自己的时间、思考和生活,快一个个试下吧。

本期周末福利,在文章末尾就能看到啦。30本《奇特的一生》电子书免费领。

文/雷宗扬,为知笔记运营负责人,本文转自公众号晨型人(ID:morningor)


今天聊起记录这样一件事情,然后瞬间回想一下自己日常所做的记录,竟然是记录控!记录的工具高达 5 种以上,根据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记录需求。


那么现在就从早上到晚上,我用过什么样的记录工具吧!



1

Numbers——晨间日记



其实 Numbers 约等于 windows 里面的 excel ,而我当初也是从 excel 转过来的。为什么?


因为曾经发生过一次数据丢失,就发现 excel 不够安全方便的地方。而同时也随时设备从 windows 更新到现在苹果三件套,基本都是使用苹果的工具使用。


使用 Numbers 的主要原因在于自动 icould 自动同步,其次也非常简单方便。已经做好了 64 年的表格了。


另外关于晨间日记是什么?


具体可以查看一下《晨间日记之奇迹》这本书,也是因为这本书,我从 07 - 08 年用各种方式和各种工具写日记至今,也是发现用这样的方式最好。


而现在也基本不打算随便更换工具,一方面相比来说我不太相信哪个 app 会比苹果或者微软的更加长寿,另一方面频繁更换工具会体验到晨间日记的威力所在,通常来说这种威力要累积至少 1 年才有所感觉。



2

备忘录——非常及时



对的,目前来说 我还会使用备忘录。


原因很简单,备忘录非常简单,非常迅速,非常稳定。


①简单在于它只能用来文本记录(苹果也能记录图片,但基本不用),打开它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记录。简单到甚至连标题都不需要去思考,马上开始记录。而苹果自带的备忘录甚至还能够同步到电脑,偶尔遇到一些情况,可以手机存储电脑整理,又或者是电脑存储手机查看。


②迅速在于打开它的速度比起其他的 APP 来说非常快速,甚至不需要等待,这跟它功能简单相关。这是其他记录工具不能比拟的。


③稳定也是跟它功能简单相关,有时候使用其他记录工具难免会因为各种原因 app 突然崩溃,或者同步不上出现各种问题,那么之前记录的东西就惨了。但是备忘绝对不会出现这种问题,这还是跟它非常简单而造就的极其稳定相关。


以上的特性就往往决定了我的使用场景,例如:


①聊天中的及时记录。特别是跟朋友一起聊天的时候,一对一的情况下,需要及时打开备忘录,而且也总不能叫被人等等什么的,思路打断了之前的内容也没有了。或许有人说也可以录音,但是反思录音的内容你有多少次整理的,后续整理成本过高,而且不容易用到。而直接备忘录记录则可以记录下来重点,其次记录的内容经过大脑内化筛选记忆得更深,最后内容简单促进反复查看。特别重要的内容就会在电脑打开继续整理。


②随时捕捉灵感和思路。而这些灵感更多是一些大的思路,而相对上来说不是一句话。这样的话,特别在没网络的地方,例如地铁,马上打开马上记录和整理是非常关键的,有时候稍微慢一点灵感都会丢失,又或者跟不上思路后来的东西都忘记了。


③多次重复的内容。我也会使用备忘录记下来,所以现在翻看我的备忘录,很多都是规则性的东西,这些内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可能需要多次发送,平时储存起来一旦觉得有用就马上复制粘贴到聊天工具里面去。或者你会说为什么不直接微信收藏,而问题在于我不仅仅用微信作为聊天工具,可能有时候会用微博,有时候用 QQ,有些人会用陌陌等,这些共同的内容反而使用起来不方便。



3

ulysses——专注于写作



这款软件简直就是写作神器,目前在 Mac 软件方面也算是排行第一的写作软件,特别在国外有非常多的人都在使用这款产品,其次就是 Byword 了。但是 Ulysses 第一的地位实在难以撼动。


当初得知这款软件是有@易仁永澄 推荐的,超过一年的时间吧!一直在写作方面使用它,也是因为它特别专注的一个原因吧!


为什么专注?


因为这个软件是基于 Markdown 格式的,其实 Markdown 格式就是把写作过程中的样式与内容分开了。什么意思?那如果你使用 word 等工具的话你不会那么专注,因为你的注意力很容易就会偏离了内容的本身,而是在思考如何排版。


所以在这个软件上面是几乎没有排版这件事情,他排版方面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来完成,而这种语言就是 Markdown,写做完直接导出就可以看到效果。


当大家听起来“语言”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困难或者门槛,但是我告诉你,你仅仅只需要 5 分钟甚至不用就可以学会这种语言了,常使用的语句不超过 5 条,如果的确忘记了也没有关系,直接快捷键 command+9 就可以看到提示了。


一旦写作起来就特别专注,一气呵成,不受其他干扰。


另外,目前相对以前有了更多的改进,最让我喜欢的还是里面的“目标”这个功能。


因为对于很多想培养写作习惯的人应该是跟我一样,需要及时看到字数反馈,而目标功能不仅仅看到你的目前字数统计,还可以看到距离多少才达到目标,直接视觉化反馈,让人一目了然。


这个目标的好处更多在于给培养写作习惯的人,例如目前阿雷每天坚持 500 字的习惯全部都是在 Ulysses 这个应用上面完成的。有时候如果思绪特别多,时间也多,就慢慢一点一点地书写。但是对于也有没有什么灵感的时候,又或者在外面不方便长时间写作,又或者时间特别紧张,这时候“目标”这个功能更显作用。


我仅仅写 500 字就可以了,最快的时候我可以在 15 分钟内就完成,时时刻刻的反馈。换句话来说,也就那么 3-4 条微博的长度。


当一个人的目标非常清晰的时候,你就不会那么容易拖延,不过你先得打开这个写作神器。


最后一点是近期推荐一位北京朋友 Lisa ,对于她来说最让她惊喜的反而可以直接导出成 ePub 格式,而这种格式就是电子书的格式,特别方便在路上用手机来浏览。



4

印象笔记



说实在这是我第一款使用的云笔记产品,在进入中国一年前就开始使用了,就是叫 Evernote。而后印象很深刻,大概是在 2012 年的 6 月左右进入中国,后取名为印象笔记。


所以相对来说,虽然对于几大部分人来说这是一款新产品,但是对于我而言已经用得比较熟练了,甚至还有自己的一种使用的习惯。


于是,当时在宠物医院办公室撰写了一篇文章——《All in Evernote——骑着大象去狩猎》在微博上面有 80+ 个转发,也是因此而去了印象笔记北京办公室做了一次分享会。这个分享最主要是讲解了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把所有信息聚集在印象笔记这个终端上面,减少其他收集的工具。


目前在印象笔记已经早就超过 100 个笔记,达到 3674 条笔记。


印象笔记定位比较前卫,主导大家使用标签和搜索这样的右脑思维方式去找回笔记,所以印象笔记在搜索和标签功能比较强大。一方面是搜索速度特别迅速,另一方面是甚至连图片上面的字也能被识别搜索出来。


其次印象笔记只有两级目录,这样的做法是在于考虑到如果过多层级一般来说打开率就越低,所以限制在两级。


当然印象笔记界面设计总体来说比较优美。


而目前我只要使用的地方是在于记录自己的电影和读书的进度。



5

为知笔记



而为知笔记跟印象笔记属于同类型的云笔记产品,同时也可以作为主流的收集终端,唯一不同的地方更多在于为知笔记使用习惯会更偏向于国人,或者来说就是更偏向于 windows 系统,特别对于及大多数人都是使用 windows 系统出身的话,为知笔记会更快地上手更加服务你的使用习惯。


使用为知笔记有两个核心原因:


①符合人脑认知的目录体系


为知笔记的分级是基于 windows 的文件夹目录系统,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用树形结构无限分级。


而树形结构无限分级恰恰就是人类认知体系的结构,这就例如在生物纲目方面的分类一样,通过一层一层细化来准确定位具体的物种。


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不受到目录限制,按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去给自己分类,同时这样的总目录来说看起来不会臃肿,只有一个接着一个打开才会越来越多。


因此为知笔记用来做个人知识管理最佳,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通过自己一步一步的过滤和分类,最终筛选出关键少量的信息放入我们的目录树里面。


例如在邮件、微博、微信等地方收集过来的信息会定期地清理,大部分会删除,少部分会以经过删减的核心信息的方式入到不同的文件夹,也有部分是以原文作为参考资料的形式去到项目文件夹里面作为支援资料。


②协作共享


在目前国内三大云笔记里面(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为知笔记),协作功能最好的一个。


通过建立企业群组,建立团队间的共享文件夹,而笔记以最简单的方式附在上面,针对每一篇笔记进行团队间的评论和沟通,一点一点地落实具体的事情或者不断优化。而这个过程在知识管理中成为隐性知识显性化,就是我们的积累下来不容易表达出来的经验或者知识通过一件事情的讨论显示在评论当中。


而这种方式背后的本质就是类似于微博@ 功能和论坛的集合。


所以目前在个人和工作层面主要以为知笔记为主导。



6

平行世界



说起来,使用平行世界还是因为这个 App 的创始人@星凝 ,因为一次走进南锣鼓巷里的四合院探访平行世界的办公室而开始使用这款 App。


这是一个匿名社交软件,意在创造一个不受干扰的安静环境。


平行世界比较有意思一点在于在这个任何 App 都想尽办法争夺用户的时间的时候,平行世界反而在限制你的使用,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在于使用的前三天想好好探索这样的一个软件,却因为能量石有限,每次晚了 15-20 分钟就不能持续探索下去了。


相比微博微信,这样限制反而让人更好地专注于当下,回归现实,回归自我。


回归现实在于你总不能沉迷其中而让你回到现在关注身边的人和一切;而回归自我则在于在这个空间毫无拘束,每个人都可以说自己想说的事情,没有谁会追随谁。


平行世界它展示内容的形式是一张一张精美卡片的形式,每张卡片只能放上一张图,一个标题,一段内容。这样的形式或许就是少就是多。


而后来也推出卡包的功能,而我则用这款 App 用来记录自己的 100 个基本。


100 个基本源于日本最会生活的男人松浦弥太郎,每个人基本都是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通过这 100 个基本几乎可以了解你方方面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而我也开始了 100 个基本的撰写。


每天首先在自己的本子上书写,然后就拍照,再输入到平行世界里面。然后,分别发布到自己的朋友圈、微博,还有少不了的平行世界。


结果恰恰这 100 个基本在平行世界产生了化学反应,虽然在微博和朋友圈是最多人的地方,恰恰是最少人懂你的地方。


也是因为这 100 个基本,在平行世界持续获得了各种反馈,这也是我持续记录到现在的原因。最后也因为这 100 个基本,我居然攒下了 1000 颗以上的能量石。


我想,或许平行世界就是这样的一个“平行世界”,或许在现实世界的你无人理解,而在另外一个“平行世界”虽然你还是原来的你,恰因为这里聚集了一群跟你志同道合的人而得以释怀。他们不是你的粉丝,只是一些随机的原因无意看到你的卡片,同时产生了共鸣,于是在你的卡片上留下了痕迹和支持。


所以即使到目前,依然使用平行世界来记录,100 个基本可能会写完,但是自己诗意的世界全是无穷。



7

笔记本




即使现在智能时代云时代,我还会坚持使用纸笔工具,毕竟纸笔工具有着无法取代的地方。


纸笔工具基本是每一个人最熟悉使用次数最多的记录工具,从上学开始基本每个人都会养成这样的习惯。


坚持使用纸笔有三个核心的原因:


①专注


你会更加专注在你目前这件事情当中,反而相比各种智能工具往往因为功能多而有着各种的信息干扰,譬如使用电脑或者手机的时候你很难有一段长时间不被干扰的时间,你总会被各种信息打断(微信消息、微博消息、更新信息、消息推送等等),明明是一个大片时间可以用来高效专注一件事情,恰因此被碎片化。


②仪式感


基本上,当你拿起纸笔的时候,往往这就是你进入“专注”状态的一种仪式。因为你面前的纸笔往往只能用来做一件事情,特别是当你使用特定的笔记本或者特定的笔用来记录某些特定的事情,这种一对一的场景化让我们迅速进入状态。


而这也是人类遵循人类单一线程的大脑思考模式。一旦养成这种习惯,当你打开特定的笔记本你就会进入另外一个“平行世界”。


相对于目前其他的电子工具很难起到这样的效果,而背后的原因往往就是因为功能太多导致的。


③发挥创造力


在纸上随意的书写和描绘往往更能发挥你的创造力,特别是对于知识工作者,想到什么马上画上一些什么东西,这是最快记录的一种方式。


相对于电子工具往往由于里面的功能过于丰富,格式固定这样反而限制住我们的思维,关注点渐渐变成形式,而非内容的本身。


而阿雷目前使用纸笔主要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①做计划


在时间管理层面,我喜欢把纸笔工具比喻成可以提高防御力,主要意思是在专注当下,完成眼下的事情。


在平时的生活里工作中,阿雷喜欢用笔记本来做简单的日程计划,主要在于记录习惯和当天需要完成的事情,以及周计划。


然后在桌面工作的时候,基本时刻打开笔记本在电脑旁边来专注工作。在工作的时候还会放上一个番茄钟在旁边,每隔 25 分钟就会在笔记本上写上一个记号标注,始终知道自己今天工作进行了多少,完成后就打钩或者把事情划掉,不断地带来成就感。


②记录要事


在具体的某些场景还是得打开自己的笔记本来及时记录,例如有时候在一对一的对话当中,某些会议,课堂笔记等等还是用到纸笔来记录。


所以到现在翻开自己的笔记本还可以看到一些课堂记录和会议沟通的记录。


而在纸笔记录的过程中,由于不可能把对方说出来的每一个字都记录在案,所以这反而需要我们大脑经过筛选和重新组织,记录要点。这样反而让我们记忆得更加牢固一下。


③打开脑袋


最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跟别人聊天讲述到具体某一个事情需要分析的时候,就可以直接打开自己的笔记本在上面写写画画,分析其中的缘由,各种符号和关键词写满了整个笔记。


其次就是自己需要策划或者计划做一些事情的时候,甚至可能是毫无头绪,就可以直接在笔记上写写画画展开,最常用的思考模式还会使用思维导图这样的形式来形成。

过一段时间再翻开笔记,看到当时的笔迹划痕反而是勾勒了当时的情感,让人回味无穷。



8

一声一事



一声一事是在微信里用问题引导式问答的记录工具,这个公众号在刚刚过去的 2015 年 7 月才正式开发出来,它非常简单,还可以继续摸索各种不同的玩法。


使用一声一事的原因在于非常简单方便,甚至连个 App 都不是。App 可能很难让你每天打开,但是现在对于大家来说打开微信却是日常超过二三十遍的事情。每次打开微信,看到“一声一事”如果有消息就可以马上回复做一个记录,完全一点都不费力。


已经持续记录了大概 30 天的时间了,现在翻看里面的历史记录就如一个个人的百科全书,全部都是关于你的,以问答的方式了解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想,如果持续坚持记录 365 天,再把这个精彩记录分享给最亲近的人或者朋友,那么他就很快能够了解你的一切,关于你的爱好、价值观、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还有一堆乱七八糟关于你方方面面的事情。


现在基本已经习惯了每天晚上 8 点的时候就会听一个萌妹纸对你的提问,基本我就会按照当时的状态回复一个问题,有时候可能是一段语音,可能是一张图片,或者一段文字。


它提的问题是

①这一周干了一些什么?

②人生种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③七夕当天,在全世界里你最想与谁一起共进晚餐?

④内心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⑤造句游戏:我希望可以跟()分享()。

……


时光如此快速流逝,每天都如此匆匆,有时候一个问题或许能让人停下来想想,观察周围的人和物,通过这样的记录留下时光的痕迹,每当回顾经常成为最让人怀恋的回忆。


所以一声一事的标语是——捉住瞬间就是永恒。


我想这个意思也是在于让人通过这样的问答努力抓住回复一瞬间的状态和情景,特别是语音或者图片,若干年回顾后能够让你瞬间回到当时的场景,此情此景早已让人热泪盈眶。


不过,你最重要的是,先从此刻开始记录!



9

微博



2015 年,虽然现在很多人觉得微博已经从历史的舞台褪去,很快也会被淘汰,但真的是如此吗?


微博从 2009 年开始正式公测,而我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使用至今,所以在这里累计了个人的重重思考。


以个人来看,微博现在定位不同于微信,所以也不会完全被取代,而现在反而是一个更趋稳定的一种形态。是一个针对一对多的信息发布平台。


140 字,这样的限制反而是降低门槛,让每一个人更加容易输出自己的内容。相比博客,如果一想象要写一篇文章然后开始写作相比写一篇微博来说,意志力肯定大很多。所以当你意志力低下的时候就无法写文章,所以写文章的习惯自然也难以养成。而相比发微博的习惯(写作 140 字)却容易养成很多,而且或许当你发多几条微博的话,内容长度还可能跟你写博客差不多。


目前阿雷主要是用的地方在于:


①记录生活


生活中发生一些什么的时候,有时候是看到美食,有时候是遇到好朋友,有时候是看书突然有所感悟,甚至是特别有纪念价值的事情,不妨直接发一条微博马上记录。


这样好处在可以培养随时记录的习惯,第二天回顾前一天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就可以马上知道前一天发生什么事情,甚至头脑能因为这些线索的触发迅速回到当时状态。当然,往往是直接把当时的微博然后写到自己的晨间日记里面。


②记录灵感


灵感是什么?


就是一些突入而来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往往是由于你过去的经验和知识跟某些刺激物碰撞所产生的。而这些灵感只会稍纵即逝,如果此刻没有抓住,那么它就会像流星一样消失得毫无痕迹。


而记录灵感的好处在于这个点子可能会价值千万以上,谁知道扎克伯格创建 Facebook 的点子是不是在走路时候、地铁通勤的时候还是在洗澡的时候想出来的点子。


所以有时候突然想起来的好点子即使用微博记录及时分享还可能跟其他人发生不一样的碰撞。当然如果是比较私人的部分则用 doit 来记录即可。


③快速查找当年今天


微博还有一个好的功能在于快速搜索,特别是当你有记录生活的习惯,像我这样从 09 年坚持至今,有时候直接搜索过去几年今天所发生的事情就特别有趣。


又或者是培养一个习惯或者某些事情,用固定的话题来标注,一搜索出来就可以看到自己在这件事情上面进行得怎么样。


特别是在朋友评论的部分,若干年后才会发现到自己的成长。



10

微信



在 2015 年的此刻据说已经超过 6 亿的用户,成为中国最多人使用的一个社交软件。在这样的大趋势上,如果你没有微信还真难跟大家进行沟通。


基本上每人几乎每天打开微信至少 10 次以上,作为一个日常打开率这么高的 App 自然也是不可或缺的记录工具。


①公众号文章


相信不少有查看公众号文章的习惯,有时候往往看到好的文章但是来不及时间看,这时候通常来说有几个法门:


第一,直接保存到为知笔记/印象笔记。


在为知笔记/印象笔记都会有对应的文件夹/笔记本来保存这些文章,等你有空的时候再打开电脑或者手机里的 app 即可随时查看。


其实,绝大多数人都不会看。


当然,我也不会及时看,而是以周为单位定期查阅。


第二,直接收藏到微信。


微信本身有收藏功能。当然,大多数人还是不会去看,而阿雷使用微信收藏的功能更多是一些核心的记录或者文章。例如每次有人需要我的个人简介的时候,我就会直接在之前几次做个的分享会文章介绍转给对方,这样就可以让对方马上看到我的个人简介,还可以参考文章里的文案。


②重要的沟通记录


作为 6 亿用户的社交 app ,其实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会在微信进行,所以不时会有一些重要的沟通信息。


这时候跟保存文章一样直接保存到为知笔记/印象笔记即可。操作比较简单,直接关注为知笔记或者印象笔记的公众号后微信绑定账户,以后看到重要的沟通记录直接长按再点更多,勾选要保存的记录,然后再点”…“出现相对应的按钮直接保存。


通常我会打开电脑里的客户端再进一步地处理这些信息。有些可能是参考资料,会归类到相对应的项目文件夹,有些可能是具体的行动,那么就会直接去到任务管理软件 doit 上。


③直接保存


在微信绑定为知笔记/印象笔记的好处在于直接在公众号输入信息即可保存,所以是什么事情都可以这样直接收集。



11

财务收集-随手记




说起记账的习惯是从大学开始,一开始是非常简单的一本专用笔记本、不过本来要记录的账目也不多,所以也坚持得还好。


后来,停顿了一段时间,开始重新养成这个习惯,发现如果不带一个本子随身的话,就很容易忘记。然后,后来在一个游戏化的分享会上了解到一个记账的 App ,就是 Monny 。


这个 App 的好处在于可以利用游戏化的方式促进你养成理财的习惯,譬如连续多少天,到后期的任务就是给自己设定一个支出的目标月底达成就可以当做完成目标,不过可惜是我好像从来都没有达成过一样。


而这个 App 在前期可以很好地培养你养成理财的习惯。不过后期,随着需求的增加,就更换了功能更强大的随手记。当然,我并不建议一开始培养理财的人使用这款软件,因为太难使用了。


现在基本每花费一笔账目都可以用手机及时收录,每周随手记都会寄一封邮件周报到邮箱,可以很好地回顾你一周的消费情况。


而且它比较好的一段在于它早就为你设定多种类别,同时你可以在每种类别自己的计划花费,这样每次消费就有一个实时反馈,这个月花费了多少,距离计划支出还有多少钱,最终有没有超额。


特别地是在跟朋友一起旅游的时候,建立一个共同的旅游账本,同时关于旅行常用的类别也一应俱全不需要重新设定,随时随地同步了解花费情况。这在几个朋友之间的旅游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当然,在每月一次理财检视还可以通过饼形图和条形图看到自己的花费分析,这点为自己剩下不少功夫。


然后这个 App 里面还有是关于理财和论坛讨论就可以给到你更多多样化的理财学习,以及相对应的理财产品。不过个人还没有针对使用到这部分的功能和参与到这个论坛的讨论,偶尔看看里面关于理财的技巧和理财的故事其实也是有相当不错的收益。阿雷认为,每个人都需要提高自己的财商,学习各种理财的知识,而不仅仅是自己的专业技能。因为金钱还是在社会生存的基本保障物,管理好金钱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人生,而不应该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就交给其他人管理。



12

Xmind



Xmind 是跨平台相对还比较好用的思维导图软件。


思维导图是什么?请自行搜索,而个人认为思维导图更多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仅仅是一种形式或者工具。


记得曾经在大学期间在社群活动里面使用思维导图,可能有些人觉得这是一种特意的行为,但是那时候这种思维模式早已经刻在我的骨子里面,这是自然而然的一种思考方式。


而使用思维导图的原因更多在于在策划一个项目的时候,在前期需要头脑风暴(而头脑风暴的目标是在于追求数量,同时在追求数量这个过程禁止批评),而这时候思维导图这样的形式就会非常好地收集到各种各样的点子,而这些点子对于项目的推动都非常有用。



13

网络内容的收集(微信、微博、网页)



在国内对于主流的连个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目前基本为知笔记/印象笔记等云笔记都已经很好地打通,甚至包括知乎网。


而对于网页上面的内容,则直接下载相对应的插件即可。


手机端基本通过关注云笔记的公众号再进行账户绑定,就可以无忧收集信息。


不过在此之前请记住,不要把收藏当做学习,更重要的是打开云笔记,一点一点地整理这些信息,通过查看阅读、筛选、标注、删除等方式吸收对你最重要的信息。



14

行动收集



总体来说,很多想法和点子基本都是各种各样的行动,例如:

①下班后要去吃雕爷牛腩

②清理手机上的信息

③下载某 App 试用

④明天跑一个距离

⑤对比同行 App 做一个分析报告

……


基本上曾经用过三方面的工具去收集:


第一,最简单的就是纸笔。纸笔的好处在于随时随地,不容易受外在因素所影响,有时候就是可能带一个笔记本比较不方便,又或者有丢失的风险。


第二,就是 App 工具。如果是 GTD 的爱好实践者,建议使用 Omnifocus 或者 Doit.im ,各有优势,这两款软件我的使用时间也超过 1 年。


Omnifocus 支持苹果全平台,但是并不知道 windows 和安卓,但是它优美的 UI 和有弹性化的设计,以及功能强大,可能给到你很好的全面支持。不过在价钱方面如果把 iPhone、iPad、Mac 端都购买的话,大概需要 1000 元左右。不过如果这个软件能够协助你高效工作,达成你的目标,那有何妨。


Doit.im 是一款功能强大的 GTD 国内软件,每年年费约 100 元左右,相比 Omnifocus 来说,Doit.im 支持全平台。免费版也可以使用,不过一天只能同步三次。相对 Omnifocus 来说,Doit.im 的流程管理会更加严格,或许这对于一个新手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第三,简单型的清单软件。之前在国际流行多平台支持同步的 Wonderlist ,而目前国内新出的滴答清单将会更接地气。


相对于前面所说的重型功能 Omnifocus 和 Doit.im ,这两款清单软件将会普及大众需求,符合极大多数情况,关键的是学习成本低,所以把收集、计划等培养起来相对于前面两款 App 更加容易。



15

时间记录-aTimelogger2



有一句话说“时间就是金钱”,但事实是我们对于金钱的吝啬程度远远大于时间,同时我们可能会记录上我们每一笔费用,但是对于时间来说几乎从来都没有。


而时间的价值往往很多时候都会大于金钱,这个同意吗?


因为金钱的获得必需通过时间的支出,所以往往金钱收入的多少就在于你在这件事情上投入了多少的时间。


有一本书叫做《奇特的一生》,里面提及到做这件事情的主人柳比歇夫,他在一生中获得了基本上来说很有可能是别人几辈子以上获得的成就。


他是:

①昆虫学家

②哲学家

③数学家

④一生发布了 70 余部学术著作

⑤各种论文和著作一共写了五百多张印张(约等于一万二百五张纸高)

……


他在 26 岁的时候独创了一种时间统计法,就是通过记录自己每一笔的时间花销,来统计分析自己的行为,以此来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效率。一直沿用 56 年直至过世。而《奇特的一生》这本书就是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情。


而阿雷本人的是从 10 年左右开始时间记录,断断续续,但总共持续的时间也有至少 3 年以上。一开始是直接用纸笔去记录,这个阶段写了几个笔记本,持续超过一年。而后来移动互联网的发达,使用 App 来统计。


iPhone 可以使用 atimelogger2,安卓的可以下载 Timemeter 。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实在是太困难了,而且还会总是在挑剔软件不能自动记录,而每次开始结束事情都需要自己去统计。而这一切仅仅是觉得重要,还不足以让这些人行动,如果意识足够重视那么纸笔记录又何妨,即使纸笔记录柳比歇夫也能达到这样的成就。


时间记录的方法很简单,说白了就是每做完一件事情就记录这件事情所花费的时间。


然后最后通过统计分析,看看自己在某项事情上面究竟花费了多长的时间,慢慢地培养自己对时间的感知度,同时改善优化自己的时间分布和投入,以不断完善和优化自己的事情来达成自己的目标。


如果你使用软件记录的话,目前这款软件自己的本身也可以通过图形来直接反馈你一天的时间消耗,如果你觉得这还不足够可以把这些表格导出来用 excel 来仔细分析。


究竟效果怎么样,你试试就知道。


一口气写了 6758 个字介绍了 15 种以上每天都能用到提高效率的工具,不要等了,现在开始一个一个地使用吧!



本期周末福利

20本奇特的一生,免费领,长按二维码识别后领取,数量有限,先到先得。如果没有抢到,打开微信读书,也可以0.99元直接购买。

微信读书APP,可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后下载。更多特价电子书戳这里



本文转自公众号晨型人(ID:morningor),作者雷宗扬,为知笔记运营负责人。为知笔记,知识工作者必备的记录神器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


猜你喜欢,点击标题直接阅读

管好你的时间,排好优先级 !

帮你节省时间的100条建议

一年闲余时间创造奇迹

每天读书1小时,你就超过了90%的白领


黑天鹅图书,为人生提供领跑世界的力量!

唯有好书与成长!


▲长按识别二维码后即可关注

微信ID:htebook 微博@黑天鹅图书

回复 目录 两字,获取更多黑天鹅图书热门文章、精彩书单
更多大家都爱看的热门文章戳这里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黑天鹅图书更多热门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