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识付费的一年来,我学到了什么?

2017-08-06 鱼鱼 黑天鹅图书


不要让自己为别人的人生买单。

文/鱼鱼,公众号:鱼鱼爱吃饭(ID:fishloverice)


最近开始学英语,前几天还在看语法书。被一个朋友嘲笑,明明大学学了四年英语,还没学够啊。而这里面的关键差别在于,大学的英语专业是被动选择的,这时候想学英语是自己主动选择的。

 

有时候想想,人生还真的是断层的。

 

从小读书从未想过为什么,只是周围的同龄人都在上学。


高中毕业填志愿,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懵懵懂懂的选择了一个在大家看起来比较有前途的学校跟专业。


读书的时候被教育要好好学习,禁止谈恋爱。


大学毕业父母又希望你能立马结婚生子。

 

我们走的每一步,很多时候都是被大环境推着走的,走上一个大部分人会选择的道路,仿佛那是最安全的道路。安全感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我们追求幸福快乐,追求能够对自己生活有一定的掌控。

 

科技迅速发展的社会,不安全感很容易脱离我们的掌控,于是焦虑感就来了。

 


你是在付费学习,还是在花钱消除焦虑?


这两年是知识付费的两年,在行,分答,知乎live,千聊,喜马拉雅,得到等各种付费知识产品平台的兴起很能说明些问题。《好好说话》在喜马拉雅上线的第一天,就创造了500万的销售额,截止到今年四月份总销售额超过3000万。得到上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等订阅量超过10万的产品已经有很多了,每个大概200人民币,一个课程的营收就是2000万了。

 

在这股知识浪潮中,倍感焦虑的我也不例外,从PPT课程,微信公号课程,写作技巧,时间管理,如何好好说话,到英语课程,时间管理,甚至有关情感方面的等等,我都花了不少真金白银。

 

我有个小本本,专门记录每天做的事,花的时间,以及每天的花费,也幸好有这个小本本,我才能把自己花的这些钱做个总结。

 

  1. “英语相关课程,包括了恶魔的奶爸英语原文书阅读以及提高英语能力的课程,还有在喜马拉雅的英语课程,李笑来知乎live,以及其他杂七杂八的微信英语课,还有赖世雄全套书,总额大概1000。

  2. 得到上《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每天听一本书》等等这些大概2000。

  3. 喜马拉雅的《好好说话》《好好说话之康永来了》《小学问》以及洪晃的音频,还有些杂七杂八的大概500来块。

  4. 网易云课堂上早年PPT课程,微信公号课程,大概300。

  5. 甚至豆瓣时间还有两个课程400

  6. 其他包括微信直播,知乎live等等小课程大概500左右。

  7. 相关的书籍这一年大概买了1000多。

  8. 更不用说花费了多少时间,仅得到上就花了差不多160小时,喜马拉雅上全部加起来的话,应该更可怕。”

 

(这么一截图,都是男的……差不多2K)


(左边喜马拉雅,右边得到的时间记录)


相对于花的时间来讲,那几千块都不算是什么事了。

 

(英语类……)


这一年来,很多个下班的晚上,我去书店看书,听直播课听音频做笔记;周末两天大多数时间都泡在咖啡厅看书,整理笔记,笔记应该都有几十万字。长时间沉浸在这种氛围中,人好像都没以前那么开朗,压抑了许多。朋友常说我快走火入魔了,比起书本上的知识,我更应该多出去走走,跟人多交流多接触。

 

有时候我也经常问自己,有钱不去旅游,周末不去跟朋友high,花钱花时间看这些课程,真的值得吗?


 付费课程这么多,爱学习的人都不够用了

 

当我再一次在XX付费课程里,看到某一个跟另外一个课程里的讲的一模一样知识或者概念的时候,只不过前者换了一个代名词,我再也没有那种遇到熟悉的知识点,发现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的兴奋感,取而代之的是疲惫。

 

而这种情况一次又一次轮番上阵,你会觉得自己是脑子进了水。

 

付费产品的市场跟其他行业没有什么差别,挂羊头卖狗肉一样也有,进行二次创作,再次包装一样可以卖出更高的价格。付费这种商业当然也是以盈利为目的,包装自然不可少,更高明的是那些都是看起来很新鲜,很有意义的标题,你以为是另一番新天地,结果其实是换汤不换药。更高明的是你以为那些本来就是你想要的内容,其实是对方引导你的结果。你以为你有了自主权,只不过是好听的另一种说法。

 

当然也有优质的,对方用心在做的产品,可以短时间帮你梳理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给了很多知识点,帮助刷新眼界的。

 

花了这么多时间跟精力,也还是有一些教训跟收获的。

 

教训&收获一: 正确的自我认知,以及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几乎所有讲概念,讲知识,甚至情感纠葛其本质都在于,要有正确的自我认知,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买的《通往财富自由之类》《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好好说话》系列,《小学问》等等都涉及到这一块。看多了觉得其实重复性很高,而且特别散,没有什么体系。

 

自我认知指的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简单来讲就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能接受什么,底线是什么等等。

 

独立思考能力大概是最缺的,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不会举一反三。奇葩说的辩题,这一队人表达的观点,听完我挺认可的,另一队人表达完全相反的观点,我也挺认可的。摇摆不定,好像没什么自己的想法。这一部分大概是需要我长时间修炼啦。

 

我们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决定都基于这两点,从事什么工作,选择什么对象,工作深入的程度,生活的幸福感,生命的厚度,无不息息相关。

 

挣扎了这么久,依然不太能独立思考,或者说不能深入的独立思考,但自我认知方面已经提高了很多。推荐两本书,比较系统。

 

                    

              

这本书书名会给人成功学的错觉,其实完全不是,这本书大概是认知这方面给我最大帮助的。从启蒙,了解,到深入,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帮助。作者韦特利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与管理专家,同时也是非常受欢迎的励志演说家。成功并非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了解自己,能真实表达自己,过自己想要的一生,在作者看来就是种成功。

 


这本书我做了很多笔记,思维导图什么的,是一本一看再看的书。



另外一本是《思考快与慢》。很多人都提到里面的概念,比如小学问,比如李笑来,比如万维钢,还有很多书也提到,比如《最完美的告别》《暗时间》,所以就把书找来看了。说实话,书籍真的要系统很多。付费的节目,跟专栏真心比较散,结构性不强,优势在于因为有互动,有名人效应,比较容易接受。劣势则在于,不够系统,难以深入。

 

教训&收获二:行动永远是最重要的。

 

你看我买了很多关于英语,时间管理,如何写作这些付费产品,但我英语依然退步的厉害,如果跟外国人对话,顶多就是日常的水平。我的拖延症依然很恐怖,这篇文章,从上上个礼拜我就开始写了,到现在还没写完。我的文章依然没有什么文笔,口水话太多,经常言之无物。

 

英语我就不说了,基础不一样,采取的教材,方式都不一样。

 

时间管理其实也不会很复杂,一般来讲流程都是:


1, 记录你每天时间花在哪里,只要记录一周,你对你的时间会有一个初步的概念,你会发现除了睡觉,吃饭,上班,很多时间都是被浪费的。而且毫无知觉。然后才会开始合理分配时间。

2, 设立目标(每天做啥,一个月之内要完成什么,甚至更长远的目标。)

3, 选择,在众多需要你付出时间精力的事物中,选择相对紧急重要的。

4, 提前计划和做准备。

5, 执行。

 

如果想要看详细的,这一本书《时间管理:如何充分利用你的24小时》在这方面差不多满足你所有的需求。

 

 

写作的话,应该大部分人都没什么兴趣吧,所以也就不说了吧。

 

听过很多道理 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大概就是这意思吧。就像是听了很多期《好好说话》。即使做再多笔记,不去实际操练,真的很难有很大的进步。而如果你试着去做,或许能带来很多成就感,然后再学再操作,形成正面循环。

 

教训&收获三:不要长期关注同一个圈子里的人。

 

有一段时间,我很喜欢一个知识传播的人,暂且这么定义吧,也关注了他周围的朋友,以及他推荐的内容。时间久了,内容越走越偏,自己就在反思是不是被洗脑了。

 

生活方式有很多种,我不太喜欢他宣扬的那种好像只要那种方式是最好的,高高在上的,值得我们去追求的。


人可以去追求积极向上,以成功为导向的生活;


当然也可以去追求平凡的生活,以舒适悠闲为导向;

 

长期关注自己喜欢的人,或是见解相似的人,其实也挺危险的。能够看到的接触到的都是自己认同的看法,看不到听不得别的声音。长此以往,眼界会越来越狭窄,以为自己的看法就是大多数人的想法,人也很可能越来越偏执。

 

教训&收获四:做一件对的事,比把一件事做对更重要。

 

我读高中的时候,学习特别努力,每天勤勤恳恳的上晚自习,做着没完没了的试卷,成绩虽然没怎么下降,但也一直没有提升。而且还自诩是一个勤奋用功的人,但现在回头来看,我那种行为纯粹是,为了读书而读书,给自己营造了一种很积极向上的感觉,自己被自己感动的一种假象。

 

我从未想过,为什么这道题要用这个方程式,那这个公式还能用在什么地方;也从没想过这个单词的词缀好熟悉,相似的单词还有哪些;说白了,那时候就是死读书,还觉得自己好用功哦。

 

当效率不高,好像一直没什么效果的时候,先看看你正在做的这件事是不是【正确】的事,然后再去考虑合适的方法。读书,是一件【对】事,但我的方法不对,所以进步的空间很有限。

 

这一年我买了很多付费产品,也算自律,大部分的内容都会去看,去想,但是始终对这件事缺乏热情,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同时也经常觉得这是一件辛苦的事,我想大概源于,这件事对我自己来说不是一件【正确】的事吧。

 

现在很多付费产品是教人如何提高效率的,但提高效率只是教我们怎么把事情做【对】。

 

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多想想,这件事对你来说是不是【对】的。

 

不要看着别人做什么,你也去做什么;

不要看这个产品销量好高,就一味去购买;

先想想这是不是那个【正确】的事。

 

当你很喜欢一件事,你会变得比较自觉,但仍然没有太大的效果,这可能是因为你的方法错了;


如果你把一件事做的很有效率,方法也没错,但始终缺乏热情,这可能并不是一件很对的事情。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很漫长,知识付费的产品不一定能解决你的焦虑,只是让你生活的表面多了一些安全感。 不要让自己为别人的人生买单。



  作者:鱼鱼,

公众号ID:鱼鱼爱吃饭(ID:fishloverice)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