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变成“公司混子”,周鸿祎给年轻人的4条建议

2017-11-20 黑天鹅图书 黑天鹅图书

“大公司、小公司还是自己创业,即将毕业的你想好怎么选了吗?”

“工作几年有了一些经验,是跳槽还是自己创业?”

“身边人辞职创业才两三年,都已经买房买车了,我是不是也该辞职?”

……

 

如今在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找到无数关于“创业”的文章,或许是因为弥漫在全年龄段、全社会的焦虑感,这个词从没像今天这般火热,有人成为江头弄潮儿,有人则被拍死在沙滩上,两者之间的差距在哪儿?那些成功者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在《颠覆者:周鸿祎自传》新书发布会上,周鸿祎和刘强东作为创业者的“前辈”,分享了他们走过这些年的经验。



1


一旦设立了目标,就要Just do it,有什么困难就消灭什么

 

最初代的互联网人们似乎都是从大学时期就已经萌发出创业的想法,周鸿祎也一样,他想要做自己的产品、想要办自己的公司,可是“办公司”这件事嘴上说着容易,实际却有种种困难。首先,想要管好公司,肯定要懂管理,然而周鸿祎在管理学院的老师特别穷,学院里也没电脑,为了给自己找到一台电脑,周鸿祎前前后后用了很多种方式:

 

最初他答应给某个老师干活,找时间就偷偷用老师的电脑做自己的事情,一段时间被老师发现,就干不成了;后来每天到别人机房里蹭电脑,一个班60多个人,可能来58个人有2台空着,但毕竟不是稳定的方法,再后来,周鸿祎发现有的导师比较有钱,教研室里有电脑,他就趁老师晚上回家之后,半夜去用电脑,早上天快亮了再从窗户翻出去回宿舍睡觉,每天昼伏夜出。



在《颠覆者:周鸿祎传》中回忆起自己的这段经历,周鸿祎说他还差点被当成贼,也被班上同学们孤立过。因为那个时候别的学生白天上课,只有他在宿舍里睡觉,一到晚上夹个包就出去了。学校里丢了电脑、内存条,调查时归纳出来的三个特征和周鸿祎百分之百符合:第一是昼伏夜出;第二很多机房里都有他的指纹,有一天周鸿祎回宿舍发现杯子丢了,开头没在意,谁会偷杯子呢,多年之后才明白,当时是拿他的杯子验指纹了;第三是沉不住气,周鸿祎当时到处跟人说自己要办公司,大家觉得是笑话,一个人想办公司,又没有钱,不去偷还能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警察来到他的宿舍,说“跟我们走一趟”,到楼下警察还考验他,问“你会蹬三轮吗?”,因为据说那些贼偷东西是拿三轮车运走的,很不幸,周鸿祎也会骑,好在最后经过调查,还了他清白。

 

2


大学毕业直接创业or先进大公司锻炼,再出来创业?

 

刘强东与周鸿祎两人都曾在大学时期有过自己创业的经验,之后在某个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再出来创业。在刘强东看来,没有任何时候说哪一路比另外一条路更好,无论创业还是工作,人的内心世界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不能够调整你的内心世界,只是抱着混日子的心态,那么你注定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创业或者工作都会失败。

 

不同的生活态度没有对和错之分,也没有好和坏之分,更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主要看你内心世界想要什么,如果你内心世界强烈地想要创业成功,没有必要非要先去大的公司学习之后再出来创业,Facebook的扎克伯格没去什么别的公司工作过,都是直接创业成功了,当然也有去公司出来之后创业成功的。所以,两条路没有定论,还是你内心世界最强烈的愿望是什么。


而对于更具体的“创业标准”,刘强东觉得所从事的行业非常重要,假如你大学时期就已经发现了一个世界上真的没有的、非常好的商业模式,也在小范围里悄悄验证过,确定它解决了某个行业的痛点,或者用户的痛点,那你就可以试着去创业,如果只是已有的商业模式,并且没有任何管理和工作经验的话,想和现有巨头比拼,成功概率会稍微少一点。



周鸿祎也认为在创业中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对于刚毕业的学生,如果真要创业,一定要放平常心,成败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锻炼,给自己积累经验。如果只是把创业狭义地理解成“自己买公司当CEO”,到别的公司就是打工,既然打工就混,那么是非常极端的,到别的公司打工能不能不看成打工,看成结识人脉,学习创业的过程,比如想做电商,那你到京东,想做安全可以到360,先在大平台上积累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容易成功。

 

针对刘强东提到扎克伯格直接创业成功的例子,他也做出了自己的补充:第一,单个创业者自己可能没有经验,但你一定要有个团队,一定要有个合伙人,而不是一个人打天下;第二,美国有很成熟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基本上一个公司成立之后在某一个时间可以通过成熟的职业经理人来帮他解决问题。

 

相比较下,中国的创业者在早期压力要比美国创业者大。首先是中国的商业环境比较复杂,一方面一般的职业经理人很难看上初创的小公司,更不用说还有几个巨头在那儿压着,一旦巨头也疯狂地砸钱,疯狂地挖人,这时候对你的商业经验挑战很大。所以美国有些创业公司可以像豆瓣那样慢慢做,做慢公司、慢工做细活,慢慢地靠口碑,但在中国则比较难。


3


不仅仅是从0到1,从1到10、从10到N都很重要

 

现在很多人都只关注“从0到1”的创业过程,但是周鸿祎认为,能够“从1到N”的人也非常重要,这一点是被很多人忽视的。比如乔布斯在离开苹果以后做的一家叫NEXT的公司就很失败,这家公司就是乔布斯自己干,他很善于从0到1,可再往下他那套管理风格一般人都受不了,但他回到苹果之后有了一个平台,不再从0到1,他又找到了蒂姆·库克,很多人总说蒂姆·库克创新不够,其实是他们不了解蒂姆·库克,他是很好的从10到N,从1到N的人,他们俩的合作才造成了苹果这个奇迹,只不过聚光灯只打到从0到1的人身上。



创业的时候也是一样,不要总想着扮演CEO的角色、最leader的角色,而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时刻保持着创业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你在公司干三年干五年,真正积累了创业的能力和经验,等到时机成熟,既有想法,也有人脉。很多人刚毕业就想创业,把女朋友当成CFO、把上铺的兄弟当CTO,这是很小的人际圈子,这个团队是经不住挑战的,真到了大公司,认识很多杰出的人才,在创业的时候有很多Partner,这才是真正为创业打下基础。

 

相反,很多人到了大公司或者别人的公司,总觉得是给别人打工,能混日子就混日子,这种人他最后慢慢就把能力全给磨掉了,离开大公司连生存都生存不了,只是公司的混子,更不要谈创业了。


4


“创业者天才式直觉”背后是丰富的经验和经历

 

很多人觉得如今最顶端的“大佬们”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天才式的直觉,但如果真的归结到用“天赋”来解释,未免就变成天才论、变成玄学了。无论是乔布斯看到个人电脑、比尔·盖茨看到Basice语言,还是周鸿祎创办360,尽管看上去是灵光一现,但要往前剖析,都会发现他们在做这件事儿之前已经从事相关的行业干了很久了。

 

很多创业者的“直觉”,实际上都基于一种判断力,来源于经验和经历,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在大脑里形成回路,比一般人的反映、传输速度要快很多倍,关键时刻才能从脑子里出现一个想法。



周鸿祎分享的他自己关于“直觉”的经验,恰好与著名的“7个馒头理论”相同——当大家去追捧、学习、模仿所谓的成功人士的时候容易犯个错误,我们老研究他第七个馒头吃饱了,这第七个馒头灵感哪儿来的,用什么灵感蒸出来的,为什么一吃就吃饱了,你没有看到他前面吃6个馒头,特别是当他吃第一个馒头的时候毫无饱的感觉,这些馒头也都很普通,只不过他坚持吃了6个。


或许是近一段时间“知识变现”、“斜杠青年”等词汇的大肆流行,让很多人觉得“创业”似乎触手可及,只要在投资人聚集的咖啡厅喝喝咖啡,随便聊几句,就能得来一大笔投资,想法虽然好,可是也正是因为这些描绘的“大饼”,掩盖了背后的凶险,而作为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周鸿祎,他的经验,正值得每个人学习。





《颠覆者:周鸿祎自传》

周鸿祎迄今为止唯一个人自传

完整记录一个颠覆式挑战者的成长历程

写给敢于颠覆自我,渴望终结平庸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