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改变自己,要经历哪几步?

2018-02-01 黑天鹅图书

改变不能一蹴而就,谁都必须经历五个阶段,一开始太过激进,反而是重要的败因。记住,重要的是每个改变的成功率,而不是每次改变的幅度。 

文:摘自马东团队出品《小学问: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


1


万事开头难,偏偏自律是开头很容易,坚持却越来越难。


看看你手边,有没有只看了开头的新书,只写了几页的笔记本,一年也去不了几次的健身房?


这是因为,在“自我改变”这件事上,你没有在正确的阶段做正确的事情。心理学家詹姆斯·普鲁查斯卡(James Prochaska)和卡洛· 迪克勒蒙特(Carlo DiClemente)在20世纪80年代的共同研究成果表明,自我改变从来不是戏剧性的觉悟和突变,而是有一系列必经步骤的。具体来说,在彻底完成改变、建立新习惯之前,你要经历五个阶段:


1.前意识阶段(precontemplation):没有感到问题的存在,或拒绝承认问题的严重性

2.意识阶段(contemplation):意识到改变的必要性

3.准备阶段(preparation):了解相关步骤,做事前准备

4.行动阶段(action):开始执行计划

5.保持阶段(maintenance):根据新情况进行调整,并继续执行计划


在每个阶段,你所需要对应的策略是不一样的。而一般人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在还刚处于第二个阶段,也就是“意识阶段”时,就直接去行动。


然而这个时候恰恰是你热情最高,但决心也最脆弱的节骨眼,一旦遇到强大阻力(这几乎是肯定的),一瞬间,你那点儿决心就承受不了负荷了。


比如说,你什么时候最想减肥呢?是不是刚称完体重,觉得实在有点儿说不过去了的时候?又好比,你什么时候会最想要发奋读书呢?是不是刚拿到成绩单,惨不忍睹的时候?


2


当你开始意识到问题的时候,你想要改变的意愿是最强烈的。


但是,如果这时立刻把意愿转化为行动,就很容易产生过高期待,做出不切实际的计划。


社会科学家乔恩·艾尔斯特(Jon Elster),把这种在最开始制订计划时高估自己的倾向,称为“计划谬误”


艾尔斯特认为,人们之所以会低估完成一项特定的任务的困难


一是因为没有客观地比较类似项目的先例;

二是因为没有留足提前量,也就是过分依赖没有意外发生的顺境。


举个例子,健身房业内有句话,叫“赚的就是不来的钱”。通常来说,办了健身年卡的人,能坚持下来的不到两成,一个拥有上千会员的健身房,每天能见到的,也就那么几十号人。


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在第二阶段,也就是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时候办卡,但是这时他们根本没意识到改变带来的不适,或者说,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过程。于是,他们在制订健身计划时,对于自己能投入多少时间,能承受多大强度,会遇到什么样的干扰,都有一种迷之自信。


于是当第一波挫折来临时,健身的意愿也就会快速瓦解,甚至遇到几次这样的情况之后,会形成一种“认命”的心态,觉得自己反正是个没毅力的人,干脆就破罐子破摔。


这很像是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中所谓的“退行”(regression),人在高级阶段遇到挫折,会回到低级阶段寻求满足和安慰。减肥期间间歇性的暴饮暴食,大都出于这种心态。


不信,下次去健身房的时候注意观察。那些一上来就加到很大重量,拼命练到脸色煞白的人,往往都不是因为有毅力,或是想挑战极限,而是因为初来乍到不知深浅。这种人,你过几天再来,几乎肯定是见不到的。而经常定期出现的那些资深达人,无论在运动强度还是时长上,反而都非常克制。


所以说,一旦决定改变,当下要做的事,反而是要克制自己的热情。


任何一个乍看起来很容易完成的计划,比如每天运动30分钟,一个月减掉10斤体重;每周读完一本经典,一年成为业内专家什么的,往往做起来才知道是纸上谈兵。因为你事先根本没有认真去探索自己的承受力,也没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感受过真实的困难所在。

你必须试着体验,看看如果改变作息,会对你的心情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如果改变饮食,会对你的生活造成怎样的不适;如果天天去健身,需要你的日程表有什么样的改变。是的,你必须充分了解改变会有多么困难,才算是真正完成了“准备阶段”。

3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不是自己泼自己冷水吗?好不容易才想要发奋立志,你却要我多去思考其中的困难?


不,这不是在泼冷水,恰恰相反,这种降低预期的心理建设,在行为改变的过程中,能够实实在在地提高坚持下去的概率。


一言以蔽之:在改变行为的过程中,你更应该重视的,是每个改变的“成功率”,而不是“幅度”。


马克·吐温打过一个很有趣的比方:坏习惯就像一只猫,你不能指望把它从窗口直接丢出去,只能一步步引着它顺着楼梯走下来。也就是说,改变坏习惯的过程,应该是“小碎步快跑”,而不是“大踏步前进”。在这个问题上,赌气是没有用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你要知道,失败带来的挫折感对于一个想要改变的人,打击实在太大。而无论是想要减肥,还是想要读书,没有任何一次失败是因为“预期太低”导致的。


相反,所有的失败,背后的主因其实都是“预期太高”以及进而带来的沮丧。人的意志力有限,一件事如果不能带来即时正向反馈的“效能感”,几乎注定难以为继。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目标不是每天做30分钟运动,而是每天吃饭前先多喝一杯水,成功的机会,是不是会高很多?


而当你成功达到这个目标,开始有了信心,也有了点儿成果后,再往下设定第二个小目标,是不是动力也就会大很多呢?


新浪微博在2017年的一份针对10万以上减肥者的调查显示,那些貌似下定决心想要减肥的人,在心态上真正抱持合理预期的,不超过20%。但是,只要预期合理,你猜其中能真正进入行动期和保持期的人占比多少?90%!


也就是说,下决心不难,行动和保持也不难,但是,在下决心后有一个冷静的权衡,能对自己有合理预期,才是难中之难。


所以,当其他人兴致勃勃地梦想着脱胎换骨时,你应该追求的,反而是低调、稳妥,能保证“成功率”的计划。每次幅度不要太大,以确保成功率为第一要义。


自律,就是这样“积小胜为大胜”的结果。

 

小学问: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

继《好好说话》后 马东团队全新力作,

马东出品,黄执中、周玄毅、邱晨、马薇薇、胡渐彪 著; 

关注你的焦虑,直面你的问题,颠覆你的思维方式,

懂点小学问,超越许多人!

本文选自《小学问: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如需转载请保留本行及以上图书相关完整信息。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新书《小学问:解决你的7种人生焦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