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创造了奇迹!成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生动典型
到2014年年底,毕节仍然有165.9万贫困人口,是贵州贫困面最广、贫困人口最多、脱贫任务最繁重的市州。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毕节如何作答?事关全国全省脱贫攻坚大局!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逆境而上,勇担使命历来是毕节试验区人的优质基因和精神特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毕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确保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在乌蒙大地谱写了一曲战天斗地、波澜壮阔的扶贫壮歌,在2.68万平方公里的神奇土地上创造了伟大奇迹。
毕节实践,是在基础设施“四场硬仗”、易地扶贫搬迁“六个坚持”“五个体系”、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脱贫攻坚“五个专项治理”“挂牌督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及补齐“两不愁三保障”和农村饮水安全短板等多个领域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最佳注脚,也因此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战法和经验,成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典型”。
穿越历史时空,从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隋筑“石门道”、明代兴建“龙场九驿”“茶马古道”等壮阔历史画卷中走来的毕节,从未放弃过追逐便利交通的梦想,无论是古驿道上的马蹄绝响,还是成贵高铁上的风驰电掣,历史与现实共同交汇成了一部毕节人同心攻坚、后发赶超的交通奋进史。
2012年12月31日
杭瑞高速遵义至毕节段正式通车,标志着毕节结束了“零高速”的尴尬历史。
2015年10月22日
随着厦蓉高速织金至纳雍段正式通车,标志着毕节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目标,更为贵州成为全国第9个、西部12省(区、市)第1个县县通高速省份贡献了“毕节力量”。
在金沙县平坝镇石苍林场
600亩铁皮石斛进入采摘期,技术人员正指导务工群众采收鲜条。首获丰收就获利颇丰,让当地群众高兴不已。
在黔西县五里乡金鸡村
部分游客漫步在百香果基地,体验采摘乐趣。1000余亩百香果,已成为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保障。
来自威宁二塘镇的唐秀珍,2018年从大山深处搬进了县城安置点,100平方米的新房替代了之前简陋的老屋,再加上有了稳定的工作,一家人的生活越发有盼头。
唐秀珍生活上发生的改变,只是毕节32万分之一人的缩影。
而在“五个一批”脱贫路径中,易地扶贫搬迁被视为“挪穷窝”的重要一环,成了32万深山区、石山区群众的共同愿望。
使命呼唤担当,实干铸就辉煌“十三五”以来毕节在乌蒙大地上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动人心弦的史诗般大迁徙
毕节切实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领导,统筹恒大集团帮扶力量代建援建,以“六个坚持”贯彻始终,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建设,全面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解决好搬迁群众就学、就医、就业等各类“头等大事”,统筹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让搬迁群众吃下“定心丸”。
如今,在毕节的版图上,1591个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自然村寨已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139个现代化的集中安置点。
从深山到城镇,从闭塞到开放,32万余人集体搬了新家,挪出了“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穷窝。
从“忧居”到安居,从“下田”到上班,易地搬迁彻底改变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楼上生活,楼下生产,为大家开启了全新的幸福生活。
从解决温饱到逐梦小康,在一系列后续扶持措施帮助下,广大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就业增收有保障,全面小康步履铿锵。
今年年初,在脱贫攻坚补短板政策支持下,大塘村22个村民组全部安通了自来水管,群众彻底告别了“吃水难”,喝上了“放心水”。
这是近年来毕节持续补齐“3+1”保障短板,增强民生福祉的一个缩影。
在解决“一达标两不愁”上
毕节通过调减低效农作物种植,大力发展经济效益比较高的“短平快”产业,有效增加收入;通过抓好劳务培训,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又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群众,开发护林、护河、护路等“十大员”就业扶贫专岗,就近解决就业问题,着力在解决好群众收入达标,有饭吃、有衣穿等问题。
在补齐“3+1”保障短板上
毕节坚持义务教育保障标准,确保农村贫困家庭适龄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辍学,保障有学上、上得起学;坚持基本医疗保障标准,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全覆盖,确保有地方看病、有条件看病、有医生看病、看得起病、方便看病;坚持住房安全保障标准,全面完成农村老旧住房透风漏雨整治、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危房改造及“三改”整治任务,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6.09万户、老旧住房整治2.27万户;累计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273处,解决了149.77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毕节“大水缸”变清澈了
监制:谭虎 编审:康榜 编辑:张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