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评价爱因斯坦的错误? | 周末读书

外研社科学出版 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 2021-03-24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美] 戴维·博达尼斯

译者:李军刚 李力 程书明

开本:16开

字数:240千字


想获得该书的读者可以在后台留言,写下您的体会,留言点赞前5名的读者将获赠该书一本。截止时间是4月27日早8点,10点会公布5位获奖者名单。期待您的参与!


内容简介《爱因斯坦也犯错:天才的一生》是一本科学家传记,讲述了爱因斯坦的一生。本书聚焦于爱因斯坦取得伟大成就的过程以及他所犯的错误,介绍了他的个人生活、他与其他科学家的关系、他对各种科学理论的态度,并对相对论进行了浅显的解读。本书适合对科学家、科普和科学史感兴趣的高中及以上阶段读者。


目录: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方在庆推荐序)

序幕

I 天才出世

 1 维多利亚时代的童年

 2 成年

 3 奇迹年

 4 只是开始

II “我一生中最得意的想法”

 插曲1 多维空间传奇

 5 转机

 6 狂想时刻

 7 磨砺工具

 8 最伟大的思想

III 荣耀

 9 真或伪

 10 日全食

 插曲2 翌与逝

 11 根基的裂痕

IV 渐觉

 12 争执渐起

 插曲3 空中烛光

 13 “黑色”的红桃Q

 14 终获释然

V 最大的错误

 15 打击新人

 16 当代的不确定性

 17 论战玻尔

 插曲4 音乐和必然性

VI 终曲

 18 逃离

 19 普林斯顿时期的孤立

 20 落幕

后记

致谢

附录

图片版权声明

参考文献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


(本文为著名爱因斯坦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方在庆为《爱因斯坦也犯错:天才的一生》所作的序言。)


相对论光环之下的爱因斯坦是人们心目中的科学天才。当然,再伟大的科学天才也会犯错,而且,伟大的人物还常犯伟大的错误!博达尼斯的这本《爱因斯坦也犯错:天才的一生》想告诉你的就是这一点。


相比于其他科普读物,这本书植根于历史脉络,不但生动地讲述了爱因斯坦创建广义相对论的艰苦历程,也尖锐地指出了他后来与主流物理学界的脱节,他的自负与孤独,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爱因斯坦——虽有缺点,但仍不失为世纪天才。“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博达尼斯是一位讲故事的高手,善于将复杂的物理学问题通过几条简单的线索展示出来,又将这一切置于历史发展脉络中。读完这本书,我们对爱因斯坦的智力发展史、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他的政治态度、他与同时代科学家的关系、他对量子力学的态度以及他的婚恋观等都有了非常直观的了解。简而言之,一切让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爱因斯坦的元素都跃然纸上,缺一不可。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把这本书看成一部别开生面的爱因斯坦传记,与“爱因斯坦也犯错”这一主题交相辉映的是爱因斯坦的科学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大学毕业几年后的爱因斯坦(左二)和他的同学格罗斯曼(左一)(20世纪初期)

“在这漫长的、进展迟缓的通向广义相对论的征程中,爱因斯坦真正需要的人是他的挚友兼学习伙伴,在学生时代曾经将课堂讲义笔记借给他的格罗斯曼。”


成名之后,爱因斯坦曾半开玩笑地对朋友说:“为惩罚我对权威的蔑视,命运也把我变成了权威。”按照博达尼斯的说法,“天才和傲慢,胜利和失败,都难以完全分开”。广义相对论的建立是爱因斯坦一生中最伟大的壮举,但随着他将之应用于宇宙学,也为他后来的惊人失败埋下了伏笔。爱因斯坦对待俄国数学家亚历山大·弗里德曼的态度变化,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弗里德曼对爱因斯坦在场方程中加入宇宙常数项有所怀疑,他给爱因斯坦写信指出这一点。出乎意料,他没有收到回信。虽然好不容易用德语写成的文章后来成功发表在当时世界最著名的物理学期刊《物理学纪事》(Annalen der Physik,又译为《物理年鉴》或《物理学年鉴》)上,但比得不到回信更让弗里德曼震惊的是,爱因斯坦公开发表了批评他的文章。爱因斯坦检查了弗里德曼的计算,发现其中有一些瑕疵。但在他后来重新认真阅读弗里德曼的文章后,他不得不承认自己之前的反应有点儿过激,弗里德曼并没有犯任何数学上的错误,反而是他自己在计算上犯了错误。心胸坦荡的他给期刊写信,承认自己之前批评弗里德曼“关于弯曲空间”的工作的看法是错的。


爱因斯坦对弗里德曼的意见的反应,与他成名前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在他年轻的时候,他的新想法受到了前辈物理学家,包括极力提携他的普朗克的抵制。爱因斯坦是一个革命者,他独立思考,追求真理,蔑视权威。年近半百时,他早已变成了权威。虽然从未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但“他已经接近物理学家从提出新想法转变为抵制新想法的年纪了”,“他曾经微妙地穿行于固执和灵活之间,但现在变得越来越保守”。



俄国数学家亚历山大·弗里德曼(20世纪20年代初期)

“弗里德曼终于在1920年前后接触到了爱因斯坦的论文。……很快,他就确信自己发现了相对论文章中的一个错误。”



另外一个更大的挑战是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态度。“一个来自内心的声音”告诉他世界不是这样运行的。他与玻尔、海森伯、玻恩等人之间的争论,更多反映的是不同哲学观之间的争论。爱因斯坦坚持定域实在论和严格的因果性。在他看来,“量子力学只是通向一个未来的确定理论的临时步骤,而未来的理论将不存在他所厌恶的随机性,并且能够为宇宙是如何运转的提供一个更加符合逻辑的、有序的解释”。量子纠缠违背了他的基本信念。为此,他不惜自我疏离于物理学界主流之外“他坚信自己的直觉,这让他成了现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然而,只抱有这一种方法又意味着他的自信很容易过度而变为教条主义。”


“一位伟人得到的尊重越多,他就越容易看不清现实。”这是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场景:在物理学界之外,爱因斯坦作为科学和智慧的象征,广受关注,但在物理学界内部,一些活跃的后辈对于爱因斯坦的高论并不以为然——这以泡利、朗道等人的态度最为典型。与玻尔身边聚集了众多的青年才俊相反,爱因斯坦孤寂地生活在普林斯顿。“随着年龄渐长,固执的性情使他的处境开始恶化。”作为爱因斯坦思想的坚定支持者,薛定谔本来是愿意也有可能加盟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成行。


步行在回家路上的爱因斯坦(1953年,普林斯顿)

“他拥有现代社会最聪明的大脑,但为何晚年会如此孤独呢?”


在科学之外,爱因斯坦的婚恋观常被世人诟病。他认为自己的两次婚姻都丢脸地失败了。究其原因,这与他所持的生活态度是分不开的。爱因斯坦的内心是自由的,他不愿意受到任何有形或无形的规则的约束。他曾经说过:“我是一个真正的‘独行者’,从未全心全意地属于过我的国家、我的家乡、我的朋友,乃至我最亲近的家人。面对这些关系,我从未消除那种疏离感,以及对孤独的需求——这种感觉随着岁月的流逝与日倶增。一方面,它能让人清楚地意识到,这将使自己与他人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受到限制,但我毫无遗憾。这样的人无疑要失去一些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但另一方面,这样的人才能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他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避免让自己内心的平衡置于这样一些不稳固的基础之上。”


爱因斯坦与第一任妻子米列娃门不当户不对。然而,在芸芸众生之中,能和爱因斯坦在科学上交流思想、相互启迪的女性寥寥无几。在爱因斯坦的世界里,米列娃是当时唯一让他心仪的、具有科学头脑的女性。他之所以顶着世俗的压力与米列娃结合,更多是因为精神追求压倒了生活层面的因素;相反,他后来与埃尔莎的结合则更多地出于生活层面的考虑,与他对婚姻的期望相距甚远。资产阶级的精致生活可能会短暂地吸引他,但从本质上讲,他与这些格格不入。埃尔莎对爱因斯坦在生活上的照顾功不可没,但两人在思想上没有更多的相通之处。某种程度上,他也是一位悲剧人物。他深爱两个儿子,但长子与他并不亲近,次子患有精神疾病;他的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差不多快到生命终点时,爱因斯坦的一片苦心才得到长子的理解,这多少也算一种迟到的安慰吧。



爱因斯坦和他的第二任妻子埃尔莎(20世纪20年代初期)

“埃尔莎曾私下向几位密友抱怨,和一个天才在一起生活并不容易—— 一点儿都不容易。”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没有必要苛求爱因斯坦。毕竟,我们今天在许多地方都受惠于他。“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加深我们对宇宙的理解方面,爱因斯坦的成就只有牛顿的可以媲美。”


一个也犯错误的爱因斯坦形象,一点儿也没有贬低他,相反,让我们觉得他更真实,因而也更伟大。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完全认同作者在书中所说的一切,因为任何传记都会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但这本传记所呈现出的生动的、立体的爱因斯坦,却非常值得肯定。这本传记值得向所有对爱因斯坦感兴趣的读者强烈推荐。



购书链接:




▼往期精彩回顾▼

1.在尺寸受限体系中的磁斯格明子

2.什么是量子力学?| 曹则贤
3.开讲啦 |《云里·悟理》系列微课之一:云里悟理有源流
4.悟世界之道 析万物之理——云里·悟理系列科普微课程
5.物理学家的两个定律
6.一路上有“理” | 杜世萱
7.π日说π:如何优雅地计算π?
8.惠更斯钟摆同步之谜
9.达到原子核存在的极限
10.物理学界的百年战争:波函数是物理实在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