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苏东坡传世书法高清全集,经典收藏!

2017-01-17 顶尖藏品

许以熟知,先以真知。



导语:


北宋文豪苏轼以飘逸洒脱的诗词闻名于世,文章“独步天下”,才华卓越。在他的生活和作品里显露出他的伟大人格。


说他过人,是因为他在文学史、书法史、绘画史(中国画)、养生学(饮食、方剂)等等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苏轼部分翰札墨迹




东武帖



苏轼丨《东武帖》丨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东武小邦 不烦牛刀 责无可以上助万一者 非不尽也 虽隔数政 犹望掩恶耳 真州房缗 已令子由面白 悚息悚息 轼又上






次辩才韵诗帖


苏轼 丨《次辩才韵诗帖》丨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辩才老师退居龙井,不复出入。余往见之。尝出,至风篁岭。左右惊曰“远公复过虎溪矣”。辩才笑曰“杜子美不云乎,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因作亭岭上,名曰过溪,亦曰二老,谨次辩才韵赋诗一首。眉山苏轼上。
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惟此鹤骨老,凛然不知秋。去住两无碍,人天争挽留。去如龙出山,雷雨卷潭湫。来如珠还浦,鱼鳖争骈头。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浮。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大千在掌握,宁有离别忧。
元祐五年十二月十九日







跋吏部陈公诗帖


苏轼丨《跋吏部陈公诗帖》丨行书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三司副使吏部陈公,轼不及见其人。然少时所识一时名卿胜士,多推尊之。尔来前辈凋丧略尽,能称诵公者,渐不复见。得其理言遗事,皆当记录宝藏,况其文章乎?公孙师仲,录公之诗廿五篇以示,轼三复太息,以想见公之大略云。元丰四年十一月廿二日,眉阳苏轼书。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

苏轼丨《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丨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君不见诗人借车无可载,留得一钱何足赖。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虽存耳先聩。人将蚁动作牛斗,我觉风雷真一噫。闻尘扫尽根性空,不须更枕清流派。大朴初散失浑沌,六凿相攘更胜败。眼花乱坠酒生风,口业不停诗有债。君知五蕴皆是贼,人生一病今先差。但恐此心终未了,不见不闻还是碍。今君疑我特佯聋,故作嘲诗穷险怪。须防额痒出三耳,莫放笔端风雨快。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






覆盆帖


苏轼丨《覆盆帖》丨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覆盆子甚烦采寄 感怍之至 令子一相访 值出未见 当令人呼见之也 季常先生一书 并信物一小角 请送达 轼白








归安丘园帖


苏轼丨《归安丘园帖》丨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轼启。前日少致区区,重烦诲答,且审台侯康胜,感慰兼及。归安丘园,早岁共有此意,公独先获其渐,岂胜企羡。但恐世缘已深,未知果脱否尔?无缘一见,少道宿昔为恨。人还,布谢不宣。轼顿首再拜子厚宫使正议兄执事。十二月廿九日。







获见帖


苏轼丨《获见帖》丨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轼启。近者经由获见为幸。过辱遣人赐书,得闻起佳胜,感慰兼极。忝命出于余芘,居承流喻,益深愧(慰)畏。再会未缘,万万以时自重。人还,冗中,不宣。轼再拜长官董侯阁下二八月廿八日。







邂逅帖


苏轼丨《邂逅帖》丨又称《江上帖》丨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轼启江上,邂逅俯仰八年,怀仰。世契感怅不已,厚书且番。起居佳胜,令弟爱子各想康福,余以面莫既人回,忽忽不宣。轼再拜知县朝奉阁下,四月廿八日。






致季常尺牍


苏轼丨《致季常尺牍》丨又名《一夜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夜寻黄居寀龙不获。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搨。更须一两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细说与。纔取得。即纳去也。却寄团茶一饼与之。旌其好事也。軾白。季常。廿三日。






致季常尺牍



苏轼丨《致季常尺牍》丨又名《一夜帖》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夜寻黄居寀龙不获。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搨。更须一两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细说与。纔取得。即纳去也。却寄团茶一饼与之。旌其好事也。軾白。季常。廿三日。






关于苏轼生平长相 »»



苏 轼丨(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 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 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 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苏轼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又学李北海,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这与他握笔的姿势也很有关系,苏轼执笔为“侧卧笔”,即毛笔侧卧于虎口之间,类似于现在握钢笔的姿势,故其字右斜,扁肥。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寒食诗》、《醉翁亭记》等。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苏轼画像丨李公麟 (传)


关于苏轼长相北宋李公麟版应该是最接近的。因为黄庭坚在《跋东坡书帖后》中对此有明确的记述,他说:“庐州李伯时近作子瞻按藤杖,坐盘石,极似其醉时意态。此纸妙天下,可乞伯时作一子瞻像,吾辈会聚时,开置席上,如见其人,亦一佳事。”据考苏轼本人很认同这幅画。李公麟画作10年之后,也就是苏公去世前不久,苏轼在镇江金山寺看到了这幅画像,无尽感慨涌上心头,写下了那首含泪带悲的、有苏轼第二首“绝命诗”之称的【自题金山画像】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画像丨赵孟頫绘




苏轼画像丨明末陈洪绶绘



来源:书法网

编辑:terry


- 完 -


书画︱收藏︱鉴赏︱国学




  

如需授权,请在后台回复“转载+平台名称”

注: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本君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