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乌鲁木齐95岁老红军忆长征:不忘历史才更懂珍惜

2016-10-21 天山网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记者近日从自治区老干局了解到,全疆现有9位老红军健在。其中,乌鲁木齐有一位,他就是已经95岁高龄的段北海。


段北海戴着去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颁发的勋章。老人非常珍惜这枚勋章,告诉年轻人不忘历史,珍惜生活。


 “人民功臣”、“华北解放纪念”、“解放西北纪念章”……日前,在乌市沙区巴州路乌鲁木齐第一干休所,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段北海在接受采访时,翻出了满满一盒的勋章。每一枚勋章背后的故事,段北海都能思路清晰地娓娓道来,有时讲到兴起,还会顺手拿起桌上的梳子梳一梳鬓角的白发。


段北海经历过长征、参加过抗日战争、建设了边疆……一生都在为祖国奉献。回忆起长征的日子,段北海十分感慨:“现在和以前相比简直是天上地下,今天的祖国能如此繁荣富强,我们看着就高兴。但是不能因此就忘记历史,只有铭记历史才会更懂珍惜现在的来之不易。”


15岁参军加入长征队伍


段北海是山西洪洞县人,1921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里。


1936年3月,年仅15岁的段北海跑去参加了红军,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十五军团司令部当勤务员。当时,红军仍在长征途中,段北海随军踏上了前往甘肃会宁会师的征途。


“一开始当兵只是和养父母发生了争吵,想离开家里的束缚,直到我参军后才慢慢有了少年郎要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想法。”段北海回忆说,“刚参军那会儿,赶上红军实施战略转移,为了尽早会师,我们基本每天都在路上。”


战争年代本来就物资匮乏,红军队伍又一直在路上,行军粮食基本都来自边区的支援,这些粮食对于整个行军队伍来说杯水车薪。


段北海说:“一开始还有小米稀饭,越走粮食就越少,稀饭越来越稀。到后来根本没有补给的时候,大家就在野地里挖树皮、挖草根,洗一洗直接煮来吃。那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吃的是啥、有什么味儿,只知道肚子里空了,饿,有东西能放进嘴里、能填肚子就行。”


为了躲避国民党的飞机,行军基本都是夜里摸黑进行,走累了就在黑暗的路上休息一会儿,马上又起来继续赶路。有时候为了赶路还要“连续作战”,一个星期都没有一个整觉,都是休息半小时、一小时,打个盹继续跟上大部队。


“就这样吃不饱、睡不好,每天还要走十来公里路。现在听起来觉得不算远,但那时候大家走起来真的不容易。碰上大风大雨,行军起来更困难,因为根本没有厚衣服、厚被子,都是发着抖走路。好在队伍里大多都是男同志而且年轻,大家相互照应,都撑下来了。”段北海说。


虽然要行军,但是打枪、体能训练等“课程”,段北海所在的队伍一样也没落下。段北海说:“就是有过这段艰苦的时间,才使我们这些红军的意志得到了磨练,让我们党的队伍在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边疆建设中有了坚持下来的勇气和决心。”



段北海珍藏的老照片,记录着自己走过的岁月。


大老爷们儿也会做衣服


“我们红军队伍再艰苦,也不许官兵拿老百姓一针一线,而且尽可能不麻烦老百姓,都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段北海说。


其实在家时,段北海就会做许多活儿,下地能耕种、回家能煮饭,但是作为一个“大老爷们儿”,针线活真没接触过。没想到参军之后,段北海和战友兄弟们做衣服也练成了一把好手,外衣、裤子信手拈来。


“其实,行军中老百姓都会悄悄给我们送些袜子、鞋子,但是军队有纪律绝对不许要,我们这些大老爷们儿就自己动手。刚好那时候在斗地主,打土豪、分田地,偶尔红军队伍里能分到一些布匹,布多的时候够做件外衣或者外裤,有时候分到的太少就只能做条内裤或做双袜子。”段北海说起当年做针线活的事儿满脸笑意。


因为物资稀少又来之不易,大家倍感珍惜。段北海印象最深的就是行军时遇上大雨,土路一遭水就全是没过脚脖子的泥浆,大家顾不上又脏又冷,首先想到的都是把鞋子脱下来,提在手上保护起来。


就这样,跟着第一方面军队伍,段北海从1936年3月走到了当年秋天,他至今都记得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迎接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时的场景。


“我们列着队等他们,老远就看见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走过来,每个人都激动地跳起来,一边欢呼一边朝他们挥手。因为路途辛苦、条件恶劣,大家都是黑黑瘦瘦的,衣服也破破旧旧的,但是大家围在一起比过年还高兴!”说起会师时的场景,段北海心潮澎湃。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此次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也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可以说,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其间,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老红军一生献祖国


胜利会师后,红军就确定了休养生息并且北上抗日的任务,此后,段北海又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边疆建设,一生都在为祖国奉献。


1937年,在平型关取得了抗日战争的首胜,段北海也参与其中。说起这场战争,段北海的声音更加洪亮起来:“这次胜利长了咱们中国人的志气,树立了我们抗战的信心。”


1938年夏季,段北海又随部队在晋南打游击战,在一次与日军的遭遇战中,他因为救治指导员,被炮弹弹片击中骨头,伤了神经。到现在,右手小臂上仍然留有一道三四厘米长的伤疤,右手的手指也再无法伸直了。



段北海右手臂的伤疤,这是在抗日战争时留下的。


1942年夏季,日军扫荡交城县,段北海和卫生员穿着便衣冒险下山进村为伤员们找吃的,结果被日军抓起来关进了太原监狱,受尽严刑拷打好不容易才逃出来,最终找到了八路军队伍归队。后来,段北海还在延安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1949年春天,28岁的段北海跟着王震将军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挺进了新疆,几经周折在开国大典前夕赶到了喀什。段北海和战友们把初期一个百人的十二陆军医院发展成了有千人的大医院。


1952年春天,段北海被调到了骑八师卫生科(团级)任科长,和部队一起参加石河子建设。


“那时候石河子还是一片荒地,只有几间小破房子,石头多、芦苇多、蚊子更多。我们住在地窝子,床是苇把子扎的,喝的是盐碱地里的苦水。但大家的干劲很大,整天都只顾着光膀子开荒。”段北海说,在石河子的岁月他永生难忘。


直到1984年12月,63岁的段北海才从乌鲁木齐市卫生局党组书记、局长的岗位上离休了。


“红军精神永远不过时,它是坚持、是奉献,这种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我们的子孙后代更不能忘记这些历史,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些不容易的岁月变成爱国主义情怀,变成建设祖国的动力;也只有铭记历史,大家才更珍惜祖国今天的繁荣富强。”段北海深情地说。


来 源/都市消费晨报

编 辑/王靖


推荐阅读


七常委一起看的这个展览,真了不起


自治区召开科技创新大会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新疆人的幸福源头是什么?


即日起打开导航地图,即可立马获知疆内道路拥堵情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