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席】龚剑「铸剑」

2015-05-08 龚剑 一席 一席

龚剑,铸剑人。他与合作伙伴李永开在成都闹市建造了一家工坊,用最传统的方法来复制中国古刀剑。在龚剑和李永开的眼中,刀剑是文明的刻印,每一件兵器都蕴含着那个时代独特的工艺美学,以及古人的情怀与气质。


「铸剑」

龚剑是一席第二百六十六位讲者

2015.03.22 上海


(点击查看完整演讲视频)


大家看照片就知道了,这是我,这是李永开,我们这两个中年胖子,我们在一起合作了很多年,做了中国传统刀剑的一些锻造、冶炼,还做了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十七只剑,这十七只剑其中有几只,已经被国家级博物馆收藏了。




我呢,小的时候生活在秦岭山沟里头,那是一个三线基地,是基地的子弟。因为从小喜欢刀剑,可能是因为父亲给我取了这么一个名字,十岁左右的时候就开始用工厂里的这些小铁片,开始磨一些小刀,十二岁的时候,就开始做竹弓。为了检验竹弓的能力,就带着小伙伴出去打猎,结果呢,是把农民的猪射死了,为此全校批评。


李永开是四川巴中人,小的时候学国画,他是一个非常具有艺术气质的人,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我和他认识是在2009年的时候,那个时候我还在送仙桥做古董生意,正因为是那个时候有那么些机缘,收藏了中国历代有些非常重要的、有研究价值的兵器。


我们知道人类的文明史啊,实际上就是一部战争史,人从猿猴变化成人,学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制作工具,而制作的第一件工具就是兵器,而兵器恰恰也是当时那个时代所有科技技术含量的最重要的体现和标准。


而我们因为国家的这个原因,从秦始皇开 36 41182 36 14939 0 0 3652 0 0:00:11 0:00:04 0:00:07 3652始,每当一个新的朝代开始诞生的时候,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销兵和禁武,所以说我们很难看到古代兵器真实的样子,那么一些上古神兵呢,更多会被穿凿附会一些神怪之事,所以说我们那个时候就想能不能凑到一块,做点儿什么。


我和他刚认识的时候,几乎每天都在聊兵器,聊兵器的价值,聊兵器的文化,白天的时候在他办公室聊,晚上的时候就去成都的茶馆聊,大家都知道成都的茶馆晚上其实是开很晚的,我们都得聊到人家打烊,打烊之后还不够去他家,去他家继续聊聊到崩溃,聊到那种脑缺氧。


在那个时候有一部香港的片子,讲的是三国时候的事儿,讲的是赵云,但是它里面的兵器,从盔到甲到长矛等等等等,都是很糟糕的,很荒诞的,我们来看看剧照,我得把他的脸挡着,为什么呢,害怕他的粉丝多,到时候来找一席的麻烦。




三国的时候是永远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头盔、这样的长矛和这样的剑,为什么呢?就是中国剑的悬挂方式,在早期的时候都是插在腰上的,像他这样悬挂是唐以后才出现的。那么那个时候还有一部片子,我也不说她是谁了,女主角一号。




她身上穿的是我们那个时候称为唐代的胡服,手里拿的唐刀,但她腰上这个东西就很可怕了,在唐代的时候这种腰带称为蹀躞,但是她身上带的是什么呢,是马具,就是马屁股上的那个东西。我不知道当时那个导演和美工是怎么想的,也不知道她会有什么想法。


再看看,这是另外一部片子,也是香港导演拍的,有关孙刘两家一块儿烧曹操的事儿,片子名字我也不说了,这就是曹操,你看他气宇轩昂地站在那儿,左边挂了一支剑。其实在汉代的时候,剑是一定插在腰带上的,绝不可能出现这种悬挂的方式。




正是因为中国影视在这些方面出现的错误比比皆是,贻笑大方,我和永开就在想能不能一起做点事儿,干什么呢?就通过我们兵器收藏的知识,去复原一些中国传统的有价值的兵器,不要公众一得到信息就是这样,我很难想象一个汉代的英雄人物拿着一个清代的宝剑,这种感受很穿越的。


因为兵器的诞生和发展是随着每一个朝代的历史,战争形式的不同而发生改变,绝无可能的是随着你的臆想而出。后来我们就成立了一个溪山文化机构,开始从事中国传统兵器的发掘、整理和复制。


这是我们办公室的一面墙,大概有数百只刀剑吧,应该是从汉代一直到清代都有,就是我们开始做的时候决定要做中国历史上很有价值的十七只刀剑,那么这十七只刀剑的原型呢,在历史上和博物馆当中都会有,我们收藏了一些实物资料,这里头相对来说不是那么麻烦,也不是那么难。




但是有一只叫做永乐剑,那个剑是中国明代的时候永乐皇帝御赐给西藏帕莫竹巴家族的,这只剑在80年代的时候流落到海外,后来被英国伦敦皇家利兹博物馆收藏,皇家利兹博物馆收藏的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兵器。


当时我们决定要复制它的时候呢,因为没有很好的资料,就写了封邮件给这个馆长。馆长就说,好,我们可以给你们拍一些资料,但是你们要付一些费用,我们说OK,没问题,就给了钱。隔了差不多一个多月之后,给我们寄了一张光盘。


他们是怎么样拍的照片?把这个剑从博物馆的架子上取出来,放在一张灰布上,然后旁边放上色标卡,每一张照片都是60几兆,给你寄一张光盘过来。当时我们特别感动,我们就把我们对这个剑的历史和认知告诉他,这个馆长也非常高兴,后来我们做成这只剑之后,把照片发给他,他也非常高兴,说不定今年就要来。


但是同样另外一件事情也让我很沮丧,在沈阳故宫博物院,有一支很著名的刀,是努尔哈赤在当明朝的龙虎将军的时候赐给他的,当时这支刀我们也想做,所以我就决定去沈阳故宫博物院去看看,那个实物到底怎么样。


早上5点钟就到机场,7点钟上飞机,坐3个小时到沈阳,饭都没吃,无比兴奋,冲到沈阳故宫博物院,然后买了票,冲进去,走到那个玻璃展柜的时候,看着玻璃展柜里的东西,我一分钟说不出来任何话,就犹如一盆冰水从头浇到脚,为什么?它墙上那个东西是一个石膏模型,就这么荒诞。


然后我想,既然来了吧,我就去看看他们图书馆的资料里头会不会有这个刀的图片,去翻拍一张也好。去了,所有人都在那儿嗑瓜子,然后,没有,你说的那个东西我们不知道,后来就算了吧。


然后我就去他们博物馆的办公室,我说我想找一个这个东西的资料,你是谁,我说我是谁谁谁,四川冷兵器收藏协会的负责人——我们不对外,你不是体制内的。就这样我拿不到这把刀的资料,到今天为止也没有做成它,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但是相对来说好一点的就是,我们手上有数百只这种实物和博物馆的其他资料来支撑,我们这十几只刀剑的选型实际上是很轻松的,选型完成之后我们就要开始画图,李永开小时候是学美术的,所以画图的很多工作呢,就是他来做。


我们看到这种手稿图,实际上是把一只刀剑分解掉,各个零件和关系,那么你看到它有提梁的关系,有挡手的关系,有整个刀插到刀茎里头的关系,还有它零件分配的关系。之所以这么做实际上就是用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分解它,分解之后在未来的组装,和制作过程当中相对就会比较准确。



那么大家看了刚才的那个动图了,这里头就牵扯到锻造了,其实中国刀剑很灵魂的部分就是在锻造,而且这种锻造一定要达到,实际上就是硬的铁和软的铁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然后形成消除掉应力的这样一个刃体。


这样的刀剑在劈砍的过程当中,第一会锋利,第二不容易折断。那么在锻造这个工艺的时候,李永开在07年认识我之前,他就在找他们老家的一个老铁匠,学习这种技术,但是当时呢因为没有深入,就没有做的很多,后来当我们一起开始决定再做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困难。



尤其是这种我说的硬铁和软铁的一种闭合,做不好,每次做之后它始终产生断割。那没有办法,就只有又去找老铁匠问,老铁匠就不告诉你,因为其实从锻造刀剑和锻造锄头的形式来看,它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这种工艺,祖宗2000年前就是这么做。


后来就请他喝酒,这个老铁匠就说了,你们要调泥灰水,泥灰水里得加点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后来我们做好之后,就浇到锻造的铁上,然后再进行锻造,它的闭合就完成了。实际上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时候,在汉代的时候百炼钢技术,在炼铁和锻造的时候就是这样,这个过程基本上就比较容易过了。


那么我们看到的时候,它就要用大锤和小锤把整个剑身的关系要整理出来,整理出来实际上就是一个延长,把整个铁糅合锻好了之后,把它延长,延长到一定程度了之后就,形状做出来,那么下一步就要淬火。




其实淬火是整个制作刀剑的灵魂,因为淬火如果做不好,你前面所有的工作都等于0。那么在最开始的时候,基本上10次有9次都失败,做得我们非常绝望,没办法,只有停下来查资料。查资料的过程当中,就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情:中国古籍呢,在记载这种所谓「术」的这种东西,就是纯技术上的东西的时候,不会写得很清楚,语焉不详。


就跟我们经常说的放盐少许是一样的,所以它不会告诉你烧到多少度,然后到什么状态再把刀放下去。我们这种少许来,少许去,就失败了很多回。后来发现中国古人,读书人是不干活的,他只管写,那么干活的人大部分都文盲,所以没办法,只有自己摸索,烧,不断的烧。


以前古人在制作刀剑的时候,会在刀剑上头錾刻吉语和天上的星宿纹,什么是吉语?比如说,东汉的时候出现的一只刀叫做,永初六年丙午,造三十炼大刀,吉祥宜子孙,这是吉语。唐代的时候,在刀剑上会錾刻一些铭纹,星宿纹,牵牛纹,织女星纹,都会做,当时并不知道为什么。


我们在锻造刀剑淬火的时候都会放在晚上,因为晚上的时候那个炉焰你才能看清楚大概是一个什么状态,当温度达到了1000多度,火光呈青紫色的时候,刀刃烧到像夕阳一样,通透的状态就可以淬刃了。


那个时候我们也是把刀剑拿出来,看一看再放进去,等烧到合适的温度再进入淬火,那么这个时候,因为在晚上嘛,难免会仰望星空,在看到星星的那一瞬间,有时候就在想,拜托啊,今天要成功。


这个时候就油然能够感受到古人在2000年前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他们也一定会这样做,在晚上烧,烧了之后淬火,也会仰望星空,所以说那个时候就立刻感受到了古人在制作这个的时候,为什么会把吉语、星宿文錾刻在上面,其实那是中国人最朴实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刀刃完成了淬火之后,就要把它研磨出来。研磨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麻烦的过程,它是要用锉刀先把形状修出来,修出来之后一定要把它的刃的脊线,就是我们现在看到阴影面的这根脊线修得非常直,修得直,然后才能再去磨刃,才能磨出它的锋利和钢的那种清澈度。




我们现在图片上看到的这种状态就是要达到这种要求。如果手上拿了一只刀,你看它的脊线磨的曲里拐弯的,你看了自己都会很生气。所以说磨刀的时候,因为它要从粗到细,你每一层,如果说把前面那一层做不好,后面你是磨不掉的,因为你越细的砂纸和越细的石头是磨不下去的,所以这个过程是非常磨心的,一定要你很耐得住寂寞。




做完了这个刀刃,研磨好了之后就要做鞘,而中国人的这种鞘是用木头作为鞘室。在我们知道的汉代的刀剑已经出土的资料来看呢,它非常薄,大概只有1毫米到2毫米之间,这么薄的木鞘,要想保持它的结构性强度是非常难的,所以说一定要在木头上裹丝绢,丝绢裹好了之后呢再髹漆,然后再打磨。


那么这种工艺呢,只有中国人在做,并且是从中国一直传到整个东亚,日本、朝鲜、越南都这样做,而欧洲和西亚他们就没有大漆,他们就是用皮和金属零件固定。做大漆大家知道,非常容易过敏,在我们开始接触的时候就知道,但是没有办法,这个东西必须要去做。




所以第一次做的时候,李永开肿得浑身起那种过敏的斑块,我的眼睛呢,就肿得像猪头,这是很惨的经历,但是没有办法,这种事情不可能假手于人,就只有反复做,最后直到脱敏,我们就可以做漆了。


当漆完成了之后,要做刀剑上的零件和金具,那么刀剑和零件上的金具,实际上它就是要通过錾刻、镂空、凿出花纹、浮雕等等这些工艺,有的还要鎏金,错金银,那么这些工艺,因为刀剑已经随着冷兵器退出战场,这些东西已经离开我们的生活了,但这些东西它在传统的金银首饰加工当中,还保留有。




所以说我们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从另外一些行业上去学习,然后开始自我实验,有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旁边的这个錾子,錾子就是实际上做每一个工艺需要的不同的工具,这种工具呢,就需要用摩托车的那个减震弹簧,做成一小根一小根的,然后根据需要不同来修它的刃面,最后来作为工具使用。




这个是作丝,丝作实际上是到了刀剑最后要缠手柄的时候,它要有用丝绢缠手柄的,有的需要用金属丝作为装饰的,你可以看得到我们的工作台和一些小工具,实际上就是很简单的,古人也是用这种方式来做。




当我们刚才说到的,从锻造、研磨、漆器、木作一系列的这些东西完成,这是中国刀剑所避免不了的所有步骤,它实际上是包含了整个那个时代科技当中的所有技术含量,那么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工程,任何一个工程从我们,从零开始的时候一直到最后能够熟练制作的时候,花了已经有三年时间。


下面我给大家看看我们制作时候的一些刀剑。像最上面一支呢,就是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秦剑,下面第二支是出土的汉剑,第三支剑呢就是上海博物馆里头很重要的一只藏品,也是一支汉代的剑,第四支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只玉具剑。







汉剑在它诞生之前,中国的青铜剑大概刃长只有50公分左右,比较短,因为青铜的技术达到的极限就是那个时候,但是随着汉剑的产生之后,它的长度已经可以达到70公分到100公分,是非常长的。这是我们制作的汉剑,大家能够看到它的所有的鞘的曲面还有刃形,都是非常符合那个时代的要求的。



那么我现在就给大家闲聊一个故事:荆轲和秦王。我们都知道荆轲在刺秦的时候,秦王的剑是拔不出来的,后来旁边的人喊「负剑」,我给大家讲讲当时是为什么。其实这个「负」字是有错误的,都说是推到背后,其实是不对的,荆轲当时和秦舞阳,在咸阳宫大殿的时候,朝上在走,秦舞阳,股若筛糠,他就基本上走不上去了,13岁杀人的秦舞阳,在那个时候就萎靡了。


为什么,因为秦人的那个时代,秦是巨大的军事压力,在每一个国家形成了那种恐惧感,在秦的这个咸阳宫大殿上,秦舞阳他的精神上已经崩溃了,而荆轲把地图接过来说,乡下小子,没见过世面。很淡然地走到秦王面前,开始给秦王讲,燕国的土地什么样,讲到最后的时候,左手一下拉住秦王的衣袖,然后这边拔徐夫子短剑,刺过去。


但是这个时候秦王挣脱了,徐夫子短剑如果再长一寸,秦王也会毙命,但是他做不到,就只有那么短,青铜器它做不了太长,所以说秦王逃脱一劫,但秦王那个时候退到后头的时候,开始拔剑,周围的人喊他 「负」,如果说你把这个剑推到背后去,荆轲一定就把你杀掉了。


其实那个动作是把剑朝后引,引到一定程度,这个剑出来,剑出来的这个过程当中,一下就打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知道那个时候就完了,把剑扔过去,短剑扔过去也没有刺到秦王。所以说当你真正了解剑的尺寸的时候,你就知道,「负」,你要是背到背后,那是非常困难的。你们回家有兴趣的话,拿把尺子你试一下就知道了。


所以说我们要做这些东西的时候呢,真的要了解历史,我们也希望把这些东西真实的状态能告诉大家。这是汉代的另外一种兵器,称作汉缳首刀,它的诞生是第一次刀取代了剑,成为战场上的主要兵器,在此之前呢,所有的剑都是靠刺击来杀伤对方,而缳首刀的诞生,使劈砍成为了可能,因为之前的青铜刀只有这么长,你砍不着人家,后来缳首刀可以达到80到100公分,甚至最长的到120公分。



之所以做这么长的刀,是因为当时汉代,北方的这种匈奴边患,非常痛苦,几乎是在刘邦的时代,大家知道他被匈奴围困了七天,对吧,白登之围,后来当汉武帝西汉大量的钢铁工业成熟了之后,这种刀出现,成功地解决了骑兵在马上的作战效能。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片子里头一说到骑兵,打仗就天上挥,你想一只刀有900克左右,你相当于拿两瓶矿泉水挥,5分钟之后你就不会有力量了。所以说汉刀这种轻微的下弯,它实际上最大的作用就是什么呢?轻松地指向你,你任何人挪一尺,我这只要挪一寸,所以它是非常科学的。


正因为它的科学性,它彻底地解决了匈奴。匈奴在整个西汉的打击下,最后分为南北,南面的匈奴就内附,就是现在的陕西、甘肃,最后融入了中华民族版图里头,而北边的就一直赶到俄罗斯,最后的这部分匈奴终于在欧洲平原找到了他们的尊严,他们把当时所有的欧洲小邦小部落都打赢了,后来成为匈牙利啊这些人。


这是我们制作的汉刀,你可以看得到,上边是手绘图,中间这张图就是它实际呈现的状态,下边就是吉语:「百炼青钢 上应星宿 下辟不祥」。所以说我们祖先的版图就是从汉那个时代开始奠定的,它不是老祖宗充话费送的,基本上就是就是靠这些东西打出来的。





说完了汉我再给大家说说唐刀,唐刀是直接汉刀形制的继承者,也是它所有工艺的继承者,但是由于唐代,不再允许兵器进入墓葬,所以说我们很难看实物,从墓葬里头出来,考古报告上也非常少,反而在日本正仓院保存了大概有三百只唐刀。


这三百只唐刀是从隋一直到唐,长短大小都有,那我们第二张图片和第三张图片,以及第四张图片,都是正仓院保存的非常完好的唐刀,第一只是丙子椒林剑,第二只是水龙剑,第三只是金银钿装唐大刀,下面是一只日本刀。








我们如果把日本刀拉直,你就能看到,它基本上和唐刀是非常相似的。但是为什么日本刀会变弯呢?其实这里头是这样的,日本我们古代一直称它为倭,倭的概念是什么,就是矮小,你把一个70公分到80公分刃长的刀,拿给一个小孩子去舞动,它是用不了的。


所以说汉唐时候的刀,最大的直刀有一个好处就是它破甲能力特别强,但是传到日本去之后 它没法用,因为他太矮小了,他需要改变这种作战方式,他就把劈砍为主的直刀逐渐把它外弧化,形成了前面,成为日本刀物打部分的切割伤。


唐代在《六典》当中记录的,就是有仪刀、陌刀、障刀、横刀,仪刀就是礼仪用的刀,《六典》当中记载,仪刀施龙凤大环,实际上左边是长乐公主墓里头的壁画「仪卫图」,右边是最近这两年出来的石翁仲,你都看得到它有一个很明显的大环。




那这是我们复制的唐刀,你明显可以看到它完全是按照古制,就是施大环,长柄,刀有这么长,本来应该带过来的。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飞机是更不可能带这个的,它基本上就这么长,你能看到就是,这个龙环是法国吉美博物馆的,右边是我们做的,就是我们在做这个的时候是希望,我们做出来的每件东西都是能贴合那个时代的气质,符合那个时代的这些特征。



这一点上需要我们非常认真地去查询考古资料,并且通过绘图,严谨地把它形成图案,最后呢,手工一点点把它雕刻而成,这个就非常有意义。下面我再介绍一个金银平脱工艺,这个金银平脱工艺在唐朝非常流行,最流行的时代是唐玄宗时代。


玄宗时代经常大量的用金银平脱做盘子,做器物,做镜子赐给群臣,这是史书上记载的。但是到了肃宗时代,就不再这么做了,而且下了两次旨,就禁止这种工艺的流行和制作,我们开始查到的资料只有这么多,但是我们要去做,大家看到第一张图片的上头,就是裹着丝绢,第二张就是银箔和金箔贴到漆鞘。



它实际上是一个什么作用呢,把金箔和银箔裁成花纹贴到木鞘上,然后再用漆反复覆盖,把金箔和银箔的这个高差用漆把它填平之后,最后再通过打磨,使金银露出来,再在上面刻花,这是唐代极为有特色的工艺,但是到了宋就已经彻底消失了。



我们这么做的时候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其中金箔和银箔的厚度始终是没有办法,最开始是用常规的金箔和银箔,出现的问题就是你贴上去很容易,但是很快一打磨就漏掉,没办法,要加厚它,加厚,要加厚到什么程度,对不起,没有人会告诉你,只有这么尝试。


所以说在最开始做这第六七次的时候,每做一次,金箔和银箔一磨穿,对不起,这把刀就废了,就要撕掉,撕掉了这些就没有用了,所以说金银在这个上面浪费的是非常大的。所以说后来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金银平脱实际上在肃宗时代之所以最终被消失,原因就是因为它消耗太巨。



这上面是日本正仓院的金银平脱横刀,下面是我们做的,我们基本上还原度到还原到它的95%,比日本明治时期所做的这些东西都还要好。日本现在还保留了这个习惯,就是依然的用他的工匠,每隔20、30年,去把他们保存的这些物体重新来制作,以期把这种技术流传下去,但是我们国内现在还没有这样做,我们正尝试着这样做。


我今天跟大家讲的这些事情呢 就是说我们溪山文化想做的这些事情,实际上不仅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器物的一次致敬,更多是想通过我们的这些实践,把真实的历史呈现给大家,并且把这种技艺传递给大家。所以说我用钱穆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聊天,那就是让我们怀抱温情与敬意,去体悟历史传统中的精神价值,谢谢大家!



长按以下图片,保持获得完整一席信息



版权声明:公众账号如转发须保证文字、视频和图片的完整,并在显著位置注明“转自一席演讲(微信号yixiclub)”,合作:yixitv@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