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被自己的大脑困扰。为什么我改变不了拖延的习惯?为什么我刷起手机就停不下来?为什么我找不到工作的乐趣?作为一个脑科学家,我想把我的所学分享给大家。
主讲老师姚博是曼彻斯特大学神经科学与实验心理学博导。在这门课程中,他将结合实验以及生活的例子,把脑科学中最新的关于大脑是怎么运作的理论讲清楚。
我上大学的时候贪玩。为了应付学习,我自学了所谓速读和照相记忆术,幻想在考试的时候能把课本的内容在大脑中完整地重现出来。然而现实残酷,我没有习得超人的能力。这让我很懊恼。是我资质太低,还是这些“黑技巧”在胡说八道?为了搞清楚阅读和记忆的原理,我对大脑认知的机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科毕业后,我从生物学转专业攻读认知神经科学的博士。读博期间我做了很多脑成像、脑电图和眼动追踪方面的工作。通过实践掌握了科学的实验方法,逐渐对大脑认知有了新的理解。
世界各大经济体如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先后展开了自己的脑研究计划。它们有的注重开发新的脑科学研究技术,有的想用超级计算机给大脑建模,有的关注脑疾病的诊断和预防,有的倾向发展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一时间脑科学成了香饽饽。普通公众也对脑科学越来越有兴趣。在英国曼城,我们举办的大型脑科学科普活动 The Brain Box 在一天内就吸引了数千来访者。国内《最强大脑》节目也在不断展示大脑的神奇能力。
脑科学科普欣欣向荣,但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大部分科普只注重“有趣”,不求甚解。当趣味逐渐褪色,大众并没有真正学到现象背后的本质。另外由于科普内容的碎片化、知识点分散,许多人不能融会贯通,把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知识是一棵大树。没有坚实的树干做基础,再多的枝丫和叶片也无处生长繁盛。要想更有效地消化脑科学的知识,我觉得应该先打基础,系统地学习大脑认知的本质。
这次跟一席做的这门课,就是想系统地把这个本质讲清楚。大家掌握了这个知识框架之后再遇到具体的知识,就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有新的启发。如果你对大脑有兴趣,看了很多科普仍然觉得很困惑,对脑科学知识一知半解,不明白如何运用脑科学改变自己的生活,或许这堂课就能帮你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让你理清头绪。三个小时虽短,但我会带着你在大脑最精华的世界里走一遭。如果要问当代脑科学有什么重大发现,那一定是发现了大脑是一部预测未来的机器。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我们一直认为大脑像电脑一样是个被动处理信息的机器。五感传来信息时,大脑里的神经元就起来工作,把接收到的信息层层加工,完成大脑的认知过程。现在我们知道,大脑的神经元其实每时每刻都在工作。它们在忙什么呢?不是在加工信息,而是在对周围的环境做出各种各样的预测。
穿越街道时,大脑能预测来往行人和车辆的行进方向和速度,及时避开潜在的危险。追剧的时候,大脑不由自主地脑补即将展开的故事情节。当情节符合大脑的预期,我们抱怨说编剧没有新意。当情节出乎意料,我们则大呼过瘾。
大脑的预测还会帮助我们过滤掉那些熟悉的信息,减少运算的负担。如果没有预测,大脑无时无刻都忙于应付大量的信息,大脑的能耗也就随着信息处理量而变化,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如果没有预测,大脑无法在短时间内对大量的信息做出反应,体育竞技也就不复存在。那科学家又是怎么发现大脑会预测的呢?他们是用什么样的实验方法来学习大脑的机制呢?
在前四节课里,我会带你经历脑科学的“大航海时代”,认识神经元是如何编码信息,由浅入深逐渐掌握大脑认知的本质。在这段旅程中,你还会见识到认知神经科学里常用的一系列实验方法,了解和学习它们的优点和局限性。了解了大脑认知的本质后,在最后两节课里我们会探讨人脑的预测和机器的预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人脑的预测是带有“人性”的?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人性”是否会因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改变?我们作为一个智能物种又将何去何从?我们这一生过得有多幸福,如何有意义,取决于我们如何驾驭自己的大脑。我们的所见所闻,受限于大脑观察世界的视角。我们的所作所为,反映着大脑创造世界的笔触。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被自己的大脑困扰。为什么我改变不了拖延的习惯?为什么我刷起手机就停不下来?为什么我找不到工作的乐趣?作为一个脑科学家,我想把我的所学分享给大家。希望至少能给一部分人以启发,激发他们对脑科学的兴趣,帮助他们驾驭自己的大脑,能把自己的人生写得更精彩一点。希望我这次小小的努力,是贡献社会的一个起点,像池塘里的波纹一样,慢慢地扩散开去,在岸边激起更多的波纹。
本周更新的前三课会将由浅入深地带我们理解大脑认知的本质——大脑的哪些部位分别掌管着运动、语言、记忆、决策等功能?它如何感知外面的世界?为什么大脑会产生幻觉?知识付费时代,为什么学了很多却没长进?
那个时候很多计算机科学家就说,大脑其实就是一个机器,大脑是人的中央处理器,你给它输送一点信息,它给你一个反馈,就是这么一个运作的方式。是不是这样呢?这里给大家做一个小游戏。这里有张图片,大家看看,图中有几个圆形,几个三角形?
天呐,你们大脑长得真不一样。对,这个同学答对了,一个都没有。
其实我想让大家知道的就是说,如果大脑是个计算机的话,你拿不同的计算机它告诉你的应该是同一个结果。这张图根据定义来说,是没有三角形和圆形的。有的话有三个角,这是真的,还有三个帕克曼,就是吃豆豆的那个东西,并不是圆。但是很多同学脑补出了很多三角形,这个就说明跟机器有点不一样。我们再来看这张图,这里有两个方块,A和B,大家觉得哪个颜色比较深?
都是A,斩钉截铁地说A。但是我把中间这两个方块连在一起,现在眼睛不撒谎了,它确实是同一个颜色。
但是我再把中间那个遮上,眨眨眼,A好像又深了。这怎么能这样呢,怎么
前面两个是视觉的幻觉。下面给你来一个听觉的,大家看看他说的到底是ba ba、da da还是va va?
听到了什么?声音是同一个声音,一直在说baba baba baba,但是你眼睛看不同的嘴形,突然间听到的声音就不一样。如果你是个机器,你听到应该就是baba baba baba,因为外界给的信息就是这些信息。为什么你听到的东西都不一样呢?如果大脑是机器,但是为什么大脑的感知不能准确反映客观事实,然后你们几个还能数出不同数量的三角形来?这就出现问题了,大脑不是机器,它又是怎么运作的呢?这都跟大脑会脑补、会预测外界信息这个过程有关系。你干什么事情大脑都有一个认知模型,那些神经元没事就在那儿放电,对外界作出预测。灵感什么时候发生呢,就是它们放电的时候刚好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这个时候你在意识上意识到了这一点,诶,有这么一个念头闪过去了。但是因为噪音很大,不是写在那里给你记忆的东西,所以这个时候你不把它记下来,它就一闪而过。说白了,神经元没事就在那边互动,有的时候出现了新的互动的模式,被你的意识给抓住了,然后你觉得这是一个灵感。如果你把它记录下来,然后朝那个方向进行探索,经过多次尝试以后,它就建立了新的连接。大脑里面没有创造力区,创造力的提高不能通过专门专项训练。
【加入一席会员】
加入一席会员,观看不断更新的万象课程并获得一席红本,请点击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