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蚯蚓喜欢,人类也在这踩落叶,还欢呼说有种“踩屎感”|陈月龙
友好生物多样性,重要的不是我们要做什么,而是不要做什么。
大家好,我叫陈月龙。这是我第二次来一席。
第一次来是2015年,当时我在北京做野生动物救护。后来,我去了猫盟,跑了很多次野外,去到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看到了它们的生存状态。过去我虽然做野生动物救护,但更像是一个“养动物的人”,猫盟这段经历让我也开始关注动物的生存状态和困境。
现在,我来到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又重新做回野生动物救护的工作。
野生动物救护作为一种调查方式
这是斑头鸺鹠(xiū liú),一种小型猫头鹰。
它的体型只比拳头大一点点,是我们在南京经常救助到的一种动物。白天,它会躲藏在树叶比较密的地方,晚上活动,所以很难被观察到。
斑头鸺鹠是捕捉老鼠的,它在捕捉老鼠的时候可能粘到粘鼠板上。它被送到救助中心之后,我们就会用油清洁掉粘鼠板上的胶,把它从粘鼠板拿下来,再用洗涤的东西把它身上的油洗掉,轻轻吹风,等它的羽毛恢复蓬松状态,飞行能力恢复之后,它就可以重新回到野外了。
▲ 救助斑头鸺鹠的过程
⚠️这里也提醒大家一下,你们如果遇到这种粘在粘鼠板上的鸟,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大力出奇迹”,如果硬扯的话,一定会伤到羽毛或者骨骼,会给这个鸟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在救助斑头鸺鹠的时候,我们会记录下它们被救助的时间和地点,这些点位会被汇总在一张地图里。
▲ 今年5月份我们救助到的所有野生动物的点位,其中大部分是斑头鸺鹠。
这张地图就可以告诉我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出现了什么动物,也能告诉我们它为什么受伤,需要被救助。我们看到,它们受伤的原因往往跟人类生活有关,是人类的一些选择让动物落入了困境,比如被粘鼠板粘住,撞到玻璃上,卡在栏杆里,又或者掉到水沟里但因为垂直的硬化没法爬出来⋯⋯
我想通过这个例子分享的是,野生动物救护,其实也是一种特殊的野生动物调查方式。我们可以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然后去看如何能帮助到这些野生动物,避免它们下一次受伤。这就是前端的救助信息的收集。
除了前端,我们还可以在野生动物放归后继续调查。
这是我们在放归一只黑鸢。
它从运输箱救助箱里飞出去了,身上背了一个小小的像背包一样的东西。
这是一个GPS的卫星定位的装置,这个装置可以在黑鸢重新回到野外之后记录它的活动轨迹。
这是它放归一个多月到现在的活动情况。
在南京,黑鸢特别常见,我们救助到的也很多。但其实我们对这个物种并不了解,因为大家一般更重点保护那些特别珍稀的、濒危的动物,黑鸢这种反而不受关注。
有了放归之后的定位和观察,我们就能知道它白天在哪里觅食,晚上在哪里休息,到什么地方繁殖。我们再去观察那些地方的生境,评估影响它们生存状况的重要因素。增加对这些物种的了解之后,人类未来在做选择的时候,就能更好地考虑到野生动物的需求了。
刚才说的收集数据、参与研究,看起来比较高级。但恰恰是一个很小的救助案例,带给了我很多思考。
多远的距离才合理?
这种鸟叫白头鹎,在城市非常常见,在你家的小区或者街道边的树上就可以见到它。
2020年的春天,这只白头鹎还是雏鸟,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被我们救助到之后,我们就把它养大了。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在它刚刚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时候就把它放归野外,因为这个时候它跟人的接触时间还比较短,不会依赖人,能更好地重新回归自然。
但是这只白头鹎的运气不太好,在刚好要放归之前,它的羽毛折断了。所以我们等了几个月,等它羽毛长好之后再重新把它放归。但是这段时间它跟我们有了更多的接触,好像对我们也有了更多信任。
放归几天之后,它又找回了救助中心,在我们附近觅食,或者就仅仅待在我们身边,这在一些鸡汤故事里,可能会是“感恩的心”的情节。但在专业的野生动物救护者看来,这不算一个成功的救助。按照我们之前的标准,它们需要跟人保持距离,因为离人太近会给它们带来潜在的伤害。
因为它经常在我们周围,我们就观察了它粪便的情况,发现它其实是可以在野外找到自然环境中的食物的。同时,它跟其他的鸟类也有社交,所以,它是可以像野生的鸟类一样生存的,只不过喜欢离我们近一点而已。
这个时候我就有了更多的思考,野生动物与人类的距离到底要多远才是合理的呢?这个距离好像不是由野生动物决定的,而是由人类决定的。如果人对野生动物有非常多索取的话,放在几十公里外的山上,它还是会受到伤害。如果我们对于野生动物是友好的,懂得且愿意跟野生动物分享地球资源的话,这个距离就可以很近。
于是,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了在红山动物园本土区的探索。在这里我们想要讨论——人类如何与野生动物、与自然环境共存。
本土区的全名是“本土物种保育区”,是红山动物园在去年10月份新开放的一个区域。
我先解释一下这个名字的含义。首先,这里的主角是物种,不仅仅是动物,我们也关心植物、微生物,关心大型真菌等等一切的生命形态,因为是所有这些生命共同组成了我们身处的环境,没有任何物种是脱离环境而孤独存在的。
也经常有人问“本土”指的是哪里?我们本土区展示的是江苏本地或者长江中下游平原过去、现在、甚至未来生活过和生活着的物种。本土区真正想要传递给大家的是,希望大家能关注到自己身边的自然环境,不管你来自哪里,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本土,每一个本土的生物多样性也都值得你去守护。
最后,这里叫“保育区”, 而不叫“展区”,因为现代动物园的核心使命是物种保护。并且,本土区在建立时也经历了破土动工的过程,所以我们也尝试一个小型社区的生态可持续运转,尝试保护土地,希望修复被打扰的自然环境,让荒野重新占领这个区域,所以,本土区也是我们的试验地,去尝试保育工作。
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本土区的动物们。在湿地区,你有可能遇到多种本土的鱼类和它们的邻居、还有扬子鳄、獐、东方蝾螈、中华蟾蜍、亚洲小爪水獭等动物,在山林区,你有可能看到的包括貉、赤狐、豪猪、狗獾、黄鼬、小麂、野猪等动物。
豹猫和亚洲小爪水獭都很可爱,大家一看都喜欢。但是我想讲一下灶台边展示的黑眉锦蛇。
黑眉锦蛇曾是非常容易出现在人家里的一种蛇,灶台是它出现率非常高的地方。因为灶台比较温暖,蛇比较喜欢温暖。另外,灶台附近有食物,就会有老鼠,黑眉锦蛇主要的食物就是老鼠,所以它会来这个区域觅食。
我们的设计师马可选择用灶台的环境来展示黑眉锦蛇,我们想说的是,在我们的生活看起来更高级、更便利之后,这些野生动物仿佛距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它们现在生活得还好吗?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在本土区,我们还展示了一块土壤的剖面。
因为大家每天都会接触土壤,但是可能不会去关注土壤里面。其实土壤里面有更多的动物,比较常见的是鼠妇、蠼螋、蜈蚣等,还有更多我也认不太全的很小的物种。这个独角仙的幼虫是我们比较意外的一个发现,它自己来到了土壤里面,然后在这里逐渐长大,现在它要在里边化蛹了,它变成成虫之后会从这个地方飞离出去。
这是本土区的獐子的展示区,是一片湿地,后面有一个房子——我们认为自然原本就是应该这样的。
像南京这样的地方,在我们家后面就有一个小小的水塘,长着一些植物,里边有菱角、荇菜什么的。
獐子出现在这个地方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了,但现在已经无法看到这样的景象了,在这个动物园的展示中,我们希望这个画面能重新出现。
这个湿地也给野生动物留下了更多的机会。傍晚的时候,很多野鸟会来湿地洗澡,野生的青蛙还会选择在这里产卵。
这个展区也在给这些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不光是给我们所圈养的那些动物,我们希望能给整个区域里边的野生动物提供它们生存所需的资源。
这是一条排水沟。
它配合了一套雨水收集系统,在雨季会比较潮湿,所以青蛙非常喜欢蹦进去。其实各个地方的排水沟里边都非常容易蹦进去青蛙,但是如果这个排水沟比较高的话,它就很难再蹦出来了。
所以我们就有了一个小小的设计,在排水沟里隔一段距离就开放一个缓坡,青蛙就有机会沿着这个地方再爬上来。我们不希望它一直做沟底下的青蛙。
本土区还有一个昆虫旅馆,这个地方我们就故意不放图了。
昆虫旅馆利用了很多自然材料,比如竹子秆、芦苇秆,再加上一些木块、瓦片堆砌起来,就形成了很多空间和结构。这些空间和结构能给不同的昆虫提供躲藏、越冬、繁殖的机会,所以昆虫旅馆对于昆虫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我得解释一下为什么不放本土区昆虫旅馆的照片。因为昆虫旅馆实在是太“标志性”了,尤其是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讨论生物多样性,在规划、设计的时候也会考虑如何友好生物多样性,很多人就觉得,那我放一个昆虫旅馆就好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在成天打草、喷药、杀虫的草坪上立一
个昆虫旅馆,怎么可能友好昆虫呢?就像在无人区盖一个酒店,怎么会有人去住。
所以,本土区有一个昆虫旅馆,但不只有一个昆虫旅馆。本土区的植物选择非常多样,能给不同的昆虫提供它们所需要的食物,本土区给它们提供不同的花,花期覆盖尽可能长的季节,花的形状适合很多的昆虫,并且我们不打杀虫剂、除草剂这种东西,所以我们整个区域都是更友好昆虫的。在这个友好昆虫的区域里面提供一个昆虫旅馆,自然就能真正地给昆虫提供更多的生存机会。
在本土区入口,游客第一眼看到的其实是这一片农田。
但是我们发现,很多游客走到农田,看了看说,这个地方是种地的,那我们走吧,然后直接就出去了。我们认为这非常遗憾。
为什么要在动物园展示一片农田呢?我们认为,农田现在被大家刻板地认为是获取食材的地方,但实际上,农田也是野生动物非常重要的栖息地,有很多野生动物是以农田为家的。
我们想让它变成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首先要做的就是有一片友好生物多样性的农田。所以我们在种这些农作物的时候,就不用杀虫剂、除草剂、化肥。等待植物长起来的过程也经历了很多困难,因为本土区的土壤都是修建时从其他地方拉来的地下的土壤,这些土壤是没有营养、毫无生命力的,植物在上面就长得非常糟糕。于是我们就开始改造土壤,让我们的土壤重新活起来。
我们用的是什么方式呢?我们没有从外边买这种营养土来加进去。因为我们觉得大自然有非常强大的力量,它很愿意接管这样的地方,我们只要给大自然提供机会就可以了,不需要额外做很多事情,在原地就可以改变土壤,让它重新活起来。
我们做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让那些“垃圾”,其实也是资源的东西,重新回到这片土壤里。比如说动物的一些粪便、一些用过的垫草,通过堆肥、翻堆,加入有机物,混合在一起。
逐渐地,我们发现土壤确实是发生了改变。它逐渐变得更疏松了,里边出现了团粒结构和更多有机物,并且我们能在里面看到越来越多的动物了。一些小虫子、青蛙和鸟来到了这片农田。
这引起了我们新的思考。大家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时候,习惯了在生物多样性的金字塔上找一个塔尖上的物种,把它定义为旗舰种,通过保护它来保护金字塔底下的其他物种。
但当我们回归到渺小个体,参与到农田的自然活动中,在大自然的规律里见证它的伟大的时候,我们也发现,好像我们不用做太多,只要友好地对待我们的土地,生物多样性自然就开始恢复了。
这是农田里去年结的丝瓜。
经常会有人担心,结了的丝瓜就在路边,会不会被游客摘走?我一点也不介意丝瓜被游客摘走。因为在做物种保护的时候,我发现很多问题都来自人类的选择和生活方式。如果我们想做保护,就要告诉人们,你的生活方式有什么问题。但这怎么可能呢?人家已经这么生活了几十年。在缺乏信任和连接的时候,你去教别人怎么生活,别人是不会听你的。
但是我觉得,这里结了丝瓜,他摘走回家就吃了,这就建立了一个连接。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他吃了我们的丝瓜,就变成了我们的一部分。
在本土区,我们也希望跟蚯蚓合作,因为蚯蚓无时无刻不在翻动着我们脚下的土地。但其实蚯蚓是不太容易来到我们的农田的,因为农田周围被路切割开了,蚯蚓很难扩散过来。所以我们就想,是不是能给蚯蚓搭建一条廊道,然后让蚯蚓过来。
▲
左边是本土区的农田,右边是一片自然的区域
右边这片区域在本土区修建的过程中是没有经历过施工的,是一片相对自然的区域,有很多落叶,土壤里也有很多动物、野生植物和微生物,当然蚯蚓也非常多。我们就选择从中间搭一条廊道,用了很多园林废弃物,我们打碎了一些枯枝落叶,把它铺在这个地方,铺了很厚一层,只要有一定的厚度,蚯蚓就能从底下通过,来到农田。
铺了这个之后,它不光给蚯蚓提供了一个机会,我们意外地发现,人类好像也非常喜欢这个区域。我经常能看到有游客在踩落叶,大家会非常惊讶地欢呼,说有一种“踩屎感”。因为大家在城市中生活,踩到这样松软的地面的机会真的非常少。当你从硬质地面走上廊道的一瞬间,就会觉得自己仿佛在一个非常梦幻的地方。虽然只有短短的几米,但是它给你带来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那是一种身体本能。
我还发现小朋友非常喜欢这个区域,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把铺好的落叶踢飞。这个看起来好像是在搞破坏,但我观察之后发现,小朋友踢过的落叶,不就跟我在野外森林里见到的被野猪翻滚过的土地是一模一样的吗?
森林的地面是非常需要野猪这类动物翻拱的,这是它自然循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比如有野猪和獾子翻拱地面,比如有松鼠把植物的种子埋起来,过冬的时候吃,那些忘记吃的种子就会变成小树长起来,再比如有人会往上面排泄,有人会在上面打滚,别的动物会把其他植物的种子带到这个
地方⋯⋯
这就是大自然循环的过程。
最近因为小朋友们都开学了,我们这片地被翻拱的频率就不够高了,所以我们本土区的志愿者们就会去人工地翻动土地。我们有一个志愿者,丁师傅,非常厉害,他已经连续一百多个休息日来到本土区玩,他好像不是来工作的。
他在翻动土地的时候告诉我,里边已经开始有蚯蚓了,他跟我讲有多大的、有多小的,翻起来土里有多少只⋯⋯他讲得非常开心。
当我们想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时候,其实很难通过讲一个道理或者原理来打动别人。但是,当有更多人参与到这个过程的时候,他只要参与其中,就能受到影响。
这是本土区的另外一个地方,刺猬花园。
刺猬花园是我们救护中心的一个延伸,当有刺猬需要野化训练的时候,它就会来到这里。它在通过了野化训练和放归评估后,就会重新回到野外。所以刺猬花园不是一直有刺猬的,但我们希望它是一个花园。
刺猬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伴人生存的物种,非常喜欢住在人类周围,你在深山老林很难见到它们。
我们经常在春天接触到刺猬。我们发现那些刺猬在冬眠醒来之后,身体会有非常重的负担,显然是在冬眠中有不太好的经历。影响刺猬冬眠质量的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一个是它在秋天的营养积累,另外一个就是冬眠的地方的选择。
刺猬需要找一个遮雨的、背风的、温暖的地方,比如自然环境中一些落叶底下、朽木底下,它甚至可能利用那些微生物缓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一点热量,来获得一个更好的温度,在一个保温、隐蔽的地方冬眠。
▲ 刺猬花园的朽木
但是我们发现,在城市中,刺猬好像越来越难找到这样的地方了。因为我们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小区,越来越多的绿化,但是那些绿地、花园的植物种类非
常单一,管理强度也非常大。
我在很多小区的绿化里边几乎找不到这种大的朽木,甚至找到一块小石头、一个小树枝都非常困难。
以前刺猬还能躲在灌木丛里边、落叶堆里过冬,但是近些年我们又发明了一种新的东西,用巨大的吹风机把灌木丛底下的落叶吹得一干二净。所以我现在很难想象到那些刺猬是如何过冬的了。
我们的刺猬花园不去打扫里边的落叶朽木。我们也种植了更多的本土植物,因为本土植物会有更好的生存能力,减少我们的管理。并且我们希望能友好这里的昆虫,能给刺猬带来更多的食物。
我们希望给刺猬提供一个更友好的花园,也希望这样的尝试和探索能被更多地方借鉴。我们希望在未来能有一些花园,它不仅仅是人类的花园,同样也是刺猬的花园。
本土区做了很多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思考和实践,我们也希望能从本土区走出去,去到更远一点的地方,看看是否能帮助其他地方。
我们走得没有多远,还没有走出红山动物园的北门,就来到了这个湖边,发现这个地方好像就可以做点什么。这是北门湖。
北门湖长期住着黑水鸡跟小鷿(pì)鷈(tī)。
它们平常在那吃吃喝喝,过得还不错,但是一到繁殖期就走了。这让我们觉得有一点遗憾,我们就以让黑水鸡和小鷿鷈留在这繁殖为目标,对北门湖进行了一些友好生物多样性的调整。这不是改造一些大的东西,就是一些小小的调整。
小鷿鷈繁殖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它会在水面上做浮巢。水草从水底下长出来之后,因为水草很柔软,所以它长到水面后会横着长,形成像毯子一样的结构。小鷿鷈的巢就坐落在那种毯子的结构上,它最喜欢在那样的地方繁殖。
以前,北门湖的水草是要清理的,因为我们想营造水下清澈通透的状态,因为游客有景观上的需求。但如果那些水草都被打掉的话,小鷿鷈就没有很理想的繁殖机会了。所以我们做出的调整就是,留出半个湖不打水草,另外半个湖继续维持以前那样的清理。
做了这个调整之后,黑水鸡很快就开始繁殖了,繁殖出了5个小的黑水鸡。现在,小黑水鸡已经长大了,我们能看到它每天在睡莲上走来走去,像恐龙一样。
▲ 小黑水鸡
小鷿鷈现在还没有繁殖,但是已经在尝试筑巢了。
这是非常可喜的变化,我们当初设置的目标好像基本上达到了。但其实我们好像没做什么,只是留半个湖不打水草就可以了。
这是红脚苦恶鸟,以前就在北门湖繁殖了。
它为什么能繁殖?因为它跟那两种鸟不一样,它繁殖不是在水里面,而是在水边的植物密集的地方。但是我们发现,其实它繁殖的地方非常不封闭,每年的繁殖都非常有风险,所以我们希望增加隐蔽的区域。
原本北门湖边上的草坪是打理过的,短短的。于是,我们就围出了一片不打草的区域,这片植物是自由生长的,等它们长成更密的状态之后,就能给黑水鸡提供更隐蔽的生存空间和繁殖场所。
我们也考虑过,是不是应该人为地去种一些植物,增加植物多样性,增加隐蔽性。但我想起自己看过的一个讲野草的纪录片里的一句话——野草看不到界限,它只看到机会。野草会不断地来到这个地方,所以我们不用去劳民伤财地种那些东西,只要把这个地方围起来,不去管理它,它自然而然就会气象万千。
▲
不打草的区域
所以我想说的是,有时候,当我们想友好生物多样性,重要的不是我们要做什么,而是我们不要做什么。
最后,我想回到标题这个问题——谁是世界上最好看的动物?
我经常在微博、朋友圈发自己见到的鸟、小鱼、昆虫、兽类,然后描述它们为“世界上最好看的动物”。
▲ 陈老师微博一览
所以经常有人留言说我是渣男,因为“你说谁都是世上最好看的”。
我今天谈到了很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思考和实践,但我其实从来没有很好地解释过,我们为什么要保护那些野生动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或许科学家已经给出了很多科学的理由,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因为他们全都是世界上最好看的动物。
谢谢大家。
▼ 万象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