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100岁之前捐助满500名学生

李一飞老人仔细阅读受助学生写来的信 本组图片 

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 张悦 钱信舟

30年来,李一飞收到了1000多封受助学生写的信

老人今年94岁,行动有些不便

  2022年11月15日,94岁的李一飞老人获得由云南省文明办颁授的2022年“云南好人”称号。这位老党员、老军人的荣誉榜上,又多了沉甸甸的一项。

  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军先进离休干部、最美退役军人、希望工程贡献奖、老有所为奉献奖、云南好人……李一飞,这位捐款近百万元,资助370名贫困学子完成学业的老人,获得过诸多荣誉称号。人们更喜欢叫他“公益爷爷”,虽然他年事已高,但援助行动和公益事业从未停步。老人说,自己的晚年生活有两件事很重要:一是争取在100岁之前完成资助500名学生的目标;二是见证受助的学子们实现梦想,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爷爷给了我和家人希望” 

  2022年5月中旬的一天,昆明北市区,一套普通的三居室住宅。午后的阳光照进屋里,窗台上一只猫咪晒着太阳,慵懒地伸了个懒腰。午休后刚刚起床的李一飞老人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保姆陪在身边。沙发旁边堆放着一大摞书籍,书堆的最上面,放着他看书常用的放大镜。见有客人登门,老人微笑着招手致意。

  来访的是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专程给老人送来一批受助学生写的信,还捎来一份“2021届捐助大学生名单”。老人因身体有些不适,已经很少会客。但只要是受助学生或青基会的工作人员想来看望,他都会打起精神,让家人安排见面。

  “爷爷,这是这个月收到的信!要帮您拆开吗?”青基会工作人员拿出一个大牛皮信封,递给李一飞,又凑在老人耳边大声说着。李一飞年纪大了,听力不佳,需要近距离大声说话他才听得清。

  李一飞拿过鼓鼓的信封拆开,里面有9封信和明信片,都是不同的受助学生写给他的。他微笑着反复抚摸着这些信件,随即又小心地放下信件,表示“晚一些再看”。

  “他最喜欢看这些信了,而且喜欢一个人看,还把每个学生写来的信都编上号,记录下来。偶尔想起来哪个受助学生,就会按照编号去把那个同学的所有信件找出来看一遍!”保姆带记者走进老人的房间。房间不大,除了床和桌子、柜子等家具,还放着三个偌大的纸箱,打开一看,里面全是受助学生写给老人的信。

  休息一阵之后,李一飞拿起一封信,在桌上慢慢地展开,一手拿着放大镜,一字一句读起来。这封信来自云南中医药大学的藏族学生巴三次里,信里说,自己家在云南迪庆,家里靠务农谋生,经济条件不宽裕。“如果没有爷爷的捐助,我无法完成大学的学业……爷爷给了我和家人希望,我会努力学习,毕业后做一个好医生,反哺家乡,等自己有能力后,也像李一飞爷爷一样,去帮助更多的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巴三次里的信是用两种文字写的,除了汉字版本,还有一份字迹工整漂亮的藏文版。

  “每年最大的心事就是捐助学生”

  “可惜,我写不了回信了!”仔细看完几封信后,李一飞突然冒出这么一句,像是对旁边的人说,又像是自言自语。

  老人自从1992年参与希望工程公益行动以来,收到受助学生的回信后,总是有信必回。30年来,他收到的信件有1000多封,回的信还要更多。每次给学子们回信,李一飞都写得十分认真,一些拿不准的字词,甚至要查字典,就连标点符号也很讲究。他把自己想对受助学生说的话寄托在薄薄的信纸上,让信件为那些来自贫困家庭、始终不懈努力的孩子们带去梦想和希望。

  2022年4月22日,李一飞给青基会项目工作人员打电话,邀约大家到他家里去坐坐。待工作人员上门,老人步履蹒跚地走进卧室,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箱现金以及一张写有捐款用途计划的小卡片。他今年一共捐22万元,用于资助云南的40名大学生和10名研究生。大学生资助标准为4000元/人,研究生6000元/人。

  考虑到老人主要靠退休金生活,经济并不宽裕,工作人员一直劝他少捐一些,留一点钱以备急用,但老人一直坚持。他表示,自己每年最大的心事就是捐助学生,“每年把这件事情做完,就了了一桩心事,不然老是记挂着”。今年,李一飞仍然指定资助云南中医药大学的学生。老人相信,青基会和云南中医药大学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会选出最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予资助,也相信学生们毕业后,能通过医学知识治病救人。

  今年以来,李一飞老人的身体状况不太好,听力越来越差,也无法像从前一样拿起笔,充满激情地给受助学生回信了。现在,老人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读信,之前寄来的,最新送来的,都要反复地读。对于这位94岁高龄的老党员、老军人来说,这些信是他晚年最珍视的东西,是学子们对他的信任和感恩,更是老人在暮年为国家、为社会继续发光发热的见证。

  “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我100岁之前,捐助满500个学生。”面对记者,李一飞很认真地说。

  李一飞携手云南希望工程的30年

  1992年5月27日,李一飞翻阅当天的《人民日报》,看到一则小学四年级女生因家境贫寒面临退学,为了省钱不吃午饭坚持读书的新闻。李一飞被这个故事感动了,他决定先资助一个孩子“试一试”,没想到,这一试就是30年。

  第一次,他决定资助一个孩子一整年。他的捐款帮助红河州红河县浪堤乡娘普小学的哈尼族孩子马克仰读完了小学。红河县是云南省第一个实施希望工程的县份,马克仰和其他3000多名孩子,是云南希望工程实施以来资助的第一批孩子。

  之后,李一飞开始了自己的公益之旅,每年至少资助10个孩子。最多的一年,李一飞帮助了17个孩子。

  后来,九年制义务教育开始实施,小学阶段学费免了,希望工程也开始转变资助模式,李一飞也跟着“转向”,从资助小学生转为资助大学生。    

  统计数据显示,30年来,李一飞共捐款92.2万余元,资助了26个民族的370名贫困学子。他走遍云南30个县(区)、80个乡镇、145所乡村学校,行程达15000余公里。他曾深入云南希望工程项目点11次,累计看望受助学生183名,走访特困户家庭28户,监察巡视希望小学建设工程质量88所。他真正把资助贫困学生上学这件事当成了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一件事情,一个人能坚持做30年,实属不易。云南青基会负责人介绍,目前,李一飞是云南青基会发展史上捐赠持续时间最长的个人捐赠方。老人见证了云南希望工程从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

  李一飞经常说,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用来资助愿意读书的孩子,最有意义。

转载来源:都市时报全媒体记者 毛亚南 陈唯一

戳下方图片进入云青筹
了解更多公益项目


点击下方关注我们

【云青筹】为木令小学留守儿童献爱心

2022-12-13

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指引(第一版)发布!

2022-12-13

云南希望工程邱华同学与李从正同学入选优秀希望学子

2022-12-09

【一对一资助】爱与温暖可抵岁月漫长

2022-12-09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