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战“疫”|北建大在行动】Bucea’s图说疫情(2020.02.25)


今日看点:

1、全国已有24个省市今日确诊病例零增长,连续13天治愈人数超过千人。

2、对全国地级市的感染密度进行了热点分析以及聚类与离散值分析。在包括源地湖北的分析结果中,湖北及其临近省份的感染密度呈现出显著热点;在非源地分析中,珠三角地区是感染密度的热点聚集区。

3、湖北省仍以武汉市的疫情最为严重,感染密度及感染率较高,治愈率较低。


一、全国疫情空间分布和变化

截至2月24日的中午12时,全国共有累计确诊病例77685例。目前确诊病例数量最多的仍然是疫情发源地湖北省,达到了64287例,远大于其他省市。其次是河南省、浙江省以及广东省。具体如下图所示:

截至2月24日中午12时,各省共有416例新增患者,相比23日有小幅下降。其中主要来自于湖北省,新增确诊有398例。全国有24个省市新增病例为0,且湖北外省市新增确诊均为个位数,意味疫情的扩散在湖北以外的地区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具体如下图所示:

截至2月24日中午12时,全国共有24863例病例得到治愈,已连续12天有上千人治愈出院。从分布上来看,以湖北省各市的治愈患者数量最多,湖北全省达到了16743例。具体如下图所示:

截至2月23日中午12时,全国共有2596名患者在这次疫情中死亡。其中疫情发源地湖北省最多,达到了2495例。其次是河南、黑龙江、河北、安徽和广东省。其余各省市则相对较少。具体如下图所示:

同时,我们计算了截至2月24日中午12时全国各市的疫情感染密度以及感染率。感染密度的计算公式为:

DI=Nl/A                         (Eq.1)

式中,DI为感染密度(人/km2);Nl为各市累计确诊人数(人);A为各市地域面积(km2)。

感染率的计算公式为:

CI=Nl/P                         (Eq.2)

式中,CI为感染率(‰);Nl为各市累计确诊人数(人);P为各市总人口(人)。

从感染密度来看,最高的是湖北省各市尤其是武汉市,达到了每平方公里就有1人确诊感染的密度。其次是湖北省周边各市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主要城市。具体如下图所示:

由于部分城市人口数据的缺失,我们得到了290个地级市的感染率。从感染率来看,湖北省仍然是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其中武汉市达到了每一千人中就有一人确诊的密度。值得注意的是,在浙江、广东、黑龙江、以及宁夏的部分城市中也有较高的感染率。具体如下图所示:



二、全国地级市感染密度空间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究感染密度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我们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的方法进行挖掘。考虑到湖北作为疫情源地,其较大的病患基数可能会掩盖其它地区的空间分布关系,因此,分别进行了非源地(剔除湖北省)和源地(包括湖北省)市级的热点、聚类和离散值分析。

首先是市级感染密度源地与非源地的热点分析结果。下图中红色部分代表着较高感染密度的热点区域,反映出包括湖北省及其临近的河南、安徽、江西以及湖南等省份有着较高的感染密度。具体如下图所示:

而在剔除了湖北各市的非源地热点分析则展现了另一方面的结果,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省份出现了显著的热点区域,说明在这些地区是除湖北省以外感染密度较高的地区。具体如下图所示:

其次,对源地与非源地的感染密度进行了聚类和离群值分析。其中,红色部分代表这些城市本身具有较高的数值,同时周围要素拥有相似值;反之,蓝色部分的城市本身数值较低,且周围观测死亡病例值也较低。结果如下图,可以看到湖北省各市出现了显著的高值聚类,即在全国范围内,湖北的感染密度较高且空间上相对集中。

而在剔除了湖北省各市的聚类和离群值分析中可以看到,除湖北省周边的各市外,在珠三角的部分城市中出现了高值聚集,主要包括广州、东莞、深圳以及珠海市。反映出这些地区有着较高的感染密度。这一结果与热点分析中得到的类似。具体如下图所示:



三、湖北省COVID-19疫情专题分析

考虑到在全国多地疫情已得到一定的控制,而疫情发源地湖北的疫情仍然较为严重,今天我们对湖北省的疫情做了专题分析。

下图展示了截至2020年2月24日湖北省病例死亡率的分布图。从中可以看出,在湖北省死亡率最高的是武汉市、荆门市以及潜江市,死亡率都达到或超过了5%。而距离武汉市较远的恩施州、十堰市等死亡率则较低。神农架地区未有死亡病例。

从治愈率的分布来看,武汉市的治愈率最低,仅有约19%的治愈率。这一方面是因为死亡率较高,另一方面也因为目前仍然较多的新增确诊病例。其余各市的治愈率约在30%-40%区间,神农架地区的治愈率最高。

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计算了湖北省的感染密度以及感染率。从感染密度来看,武汉市的感染密度最高,达到了约每1平方公里有5人确诊的密度。其余各市的感染密度相对较低。从感染率来看,武汉市的感染率也显著高于湖北省的其他城市,其余城市的感染率均较低。




Bucea图说疫情小组招募通知

因实时疫情分析需要,同时按照《北京建筑大学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科研工作的倡议书》中要求,积极发挥学校建筑、土木、环境、能源、测绘等学科的科研优势,开展COVID-19科研联合攻关, Bucea图说疫情小组诚邀全校的研究生与本科生加入,不限院系和专业,尤其欢迎具有以下专业技能和研究背景的学生加入(以下仅为参考,不作为依据):

(1)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中外重大危机事件政策对比分析(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

(2)传染病动力学预测模型研发与应用,如:SIS、SIR、SIRS、SEIR以及SEIRS等(理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优先)

(3)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具有网页数据抓取能力,Python、Matlab编程开发经验(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优先)

(4)熟悉ArcGIS软件制图,对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功能有较深的理解(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学生优先)

(5)新闻稿撰写、宣传(文法学院学生优先)

(6) 图片美工,熟练使用Photoshop等软件(不限专业)

招满即止,期待您的加盟,共同为抗击疫情添砖加瓦。

Bucea_图说疫情组已经在北建大官微上线四期:

2020年2月24日 Bucea’s 图说疫情

2020年2月23日 Bucea’s 图说疫情

2020年2月21日 Bucea’s 图说疫情

2020年2月20日 Bucea’s 图说疫情

联系邮箱:caoshisong@bucea.edu.cn或337931868@qq.com(优先),邮件标题请注明“姓名+专业+Bucea图说疫情”,如能附带学术简历更好(可简单介绍参与过导师的科研项目)。


Bucea_图说疫情组

组长/总负责:杜明义

技术人员:曹诗颂,蔡一乐,彭自强,师欣洋,郝杰,刘瑞光、李雪莹,魏健龙

团队介绍

杜明义(测绘学院院长):新冠病毒肆虐,国人抗疫正酣。为了辅助国家宏观抗疫决策和群众对疫情蔓延分布的直观了解,北京建筑大学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自然资源部城市空间信息重点实验室组织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空间信息技术优势,利用权威疫情数据,制作并在北京建筑大学公众微信号上发布每日“图说疫情”分析报告,供政府部门和公众参考。这一工作既为国家抗击疫情提供依据,也提高了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国家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也通过时时关注、分析疫情数据,大大激发了学生“四个自信”、“爱党爱国”情怀。

曹诗颂(测绘学院老师):“图说疫情”项目是抗疫期间建大师生开辟的“敌后战场”和一个新阵地,我们聚集在这里发声,在这里努力,在这里支援全国抗疫。我们会陆续推出重点省、市、区不同形式的疫情防控专题地图并结合国家防控政策提供专业的分析报告,敬请期待。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蔡一乐(测绘学院测绘工程专业研究生):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各界也都在为抗击疫情出力。我们也在思考,是否能结合所学为抗击疫情做出贡献。因此我们选择了使用地理信息技术将疫情的分布直观地展现出来,也通过空间分析的方法,提供了制定疫情防治策略的依据。希望在各方面力量的努力下早日战胜疫情!

魏健龙(测绘学院地181本科生):面对汹汹疫情,一群群医疗战士前赴后继。在这个寒假有机会用自己专业知识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共抗疫情做出一点贡献。他们不畏风险,逆向而行,意志坚定却又心怀温情。他们牵挂着市民的安康,而他们自己也让无数人挂肚牵肠。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我们一起加油!

郝杰(测绘学院地161班本科生):现在疫情有所好转,但是还远没有到结束的时候。除了安心在家工作学习,作为一个测绘学子,还有另一种方式可以做点贡献,那就是这次的“图说疫情”了。能为此献出一份力是我的荣幸,愿大家都能健康的渡过这次疫情!


专业背景介绍

北京建筑大学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测绘学科已发展成为具有4个本科专业(测绘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流建设专业)、5个硕士授权点(领域)、1个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的北京市重点学科,在2012年和2017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均名列前茅,2019年获批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学院现有“自然资源部城市空间信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工程研究中心”与“北京市建筑遗产精细重构与健康监测重点实验室”3个科研基地,2016年入围“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

学院现有教师58人,博士学位教师达93%以上。其中教授14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青年北京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北京高创计划科技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高层次人才3人、长城学者1人、拔尖人才2人、科技新星2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3个。

学院承担了一系列国家及北京市重大项目,从首都新老十大建筑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超精密安装,从航空航天遥感到智慧城市建设。近年来相继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30余项。

 

所有专题地图仅为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参考,不作为国界划分依据。

供稿:曹诗颂

编辑:李芸雅

责编:胡保华

审核:杜明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