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昨天他身家25亿,机构预测,一个月内就能过百亿···

2017-07-15 中国标杆学习俱乐部


有市场人士认为,华大基因将是继腾讯、顺丰之后深圳又一个巨无霸上市公司。但上市后,华大基因面临的挑战并不少。



文 | 《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碧雯   

 编辑 | 马吉英


 “人活得要有意思,不要天天算钱。”在7月14日下午的媒体沟通会上,一贯不按套路出牌的汪建在最后快要结束他的演讲时如是说。汪建是华大基因的董事长。


7月14日,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证券简称为“华大基因”,证券代码为“300676”。这个被称为“基因检测领域的腾讯”的公司,被投资人寄予厚望。自2012年底开启融资以来,华大基因(前身由华大科技与华大医学合并而来)陆续吸引了40家投资机构参与,上市前公司估值达到近200亿。有市场人士认为,华大基因将是继腾讯、顺丰之后深圳又一个巨无霸上市公司,多家机构人士分析称华大基因市值或将达到350亿元。


上市当天,华大基因即出现了43.99%的顶格涨幅,收于19.64元/股,当日市值达到78.6亿元。


华大基因是国内基因检测领域的领头羊,目前覆盖业务包括基础科研、生育健康、复杂疾病、药物研发四个方面,截至2016年,华大基因收入17.11亿元,扣非后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2.373亿元,同比增长 28.41%,其中生物健康类服务占比超过54%。华大基因在该领域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贝瑞和康、安诺优达、达安基因等。就在前不久,贝瑞和康抢在华大基因之前成功借壳上市。


对于上市这件事,汪建似乎并没有像其他上市公司的董事长那么紧张,上市的前几天汪建还在西藏忙着做出生缺陷和传染病方面的调研。继深圳后,这是华大基因在此方面又一个新的试点,此前华大在深圳的无创产前检查成本被控制在100美元以下,覆盖率达到50%左右。


在投资人眼中,汪建并不是一个企业家,或者说并不是一个传统的企业家。“一定不要用传统的企业来看华大,也一定不要用传统的眼光来看汪建,在我看来,汪建更像是一个院长。”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罗飞表示。


即使在7月14日上市当天特有的敲钟仪式,汪建仍然不走寻常路。他本人并没有参加这次象征性的敲钟仪式,反而是请来了6位特殊的客人,包括唐氏筛查患者代表、肿瘤患者代表、cord 罕见病发展创始人、瓷娃娃患者代表、地贫患者代表、Can+众创空间创始人为华大基因上市敲钟,为此深交所象征性的铜钟被放得很低。


“请大家不要以过往世俗的看待一些上市公司的眼光看我们。我们是做生物信息科技的,大家想要的是资本市场的一股清流,想看见的是一只大白马,想看华大业绩支撑,无论什么时候投过去你在长时间看都有一个可喜的回报,那才是我们想要的。”面对几十家媒体,华大基因CEO尹烨大声地强调。


但是,华大基因上市之后面临的挑战并不少。对于打着研究院烙印的华大基因来说,如何更好的进行上市公司管理,如何应对二级市场投资人的要求,如何留住人才,如何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都将是华大基因上市后需要面临的挑战。

 

收购CG


在上市发布会上,汪建饶有兴趣地讲起了红烧肉的故事。华大集团(以下简称“华大”)2007年从北京搬到深圳,那时的华大更像是一家科研机构。华大最开始成立源于1999年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因为在2003年SARS期间作出的贡献,被纳入中科院,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是华大的前身。当时汪建、杨焕明等人希望能够采购基因检测设备,用于全基因组检测,但是在当时的中科院内部,这点很难实现,于是汪建带着一群人南下深圳,在盐田的一个废弃鞋厂,华大基因开启了它的基因检测事业。


”我们在科研和产业方面双超预期,为此当时的深圳市市长许勤还亲自为我们下厨做了一锅美味的红烧肉。”汪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道。


在来深圳的最早几年,华大基因在国际期刊《nature》《science》等上发表了近200篇学术文章,同时,华大基因购进了125台illumina第二代高通量基因检测仪,并在自身科研的基础上,为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提供科研技术检测服务,也由此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基因测序服务提供商。更为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华大基因在深圳几家妇产医院开始无创产前试点,这项业务也成为了华大基因目前最为主要的收入来源。


据尹烨介绍,目前国内每年新生儿有将近1600万人,二胎政策放开后新生儿人数将达到1900万-2000万,目前虽然无创产前在国内整体市场渗透率小于20%,但是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0亿,未来可能有更大的增长空间。


华大基因也由此开始了其产业化进程。不过在罗飞看来,华大集团真正可以称之为一个企业,是从其2013年收购美国基因测序仪公司Complete  Genomics(简称“CG”)开始的。


当时国内并没有公司掌握基因测序仪生产的核心技术,这对于当时仍处于基因检测中游的华大来说,意味着未来发展会受到一定阻碍。


“在收购CG之前,华大仍然是一个研究院,研究院是有课题收入,策略是科技服务收入。而收购CG后,研究院实现了转型,一个是解决了资金的问题,另外也解决了经营的体制问题。”罗飞认为这是华大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此前虽然深圳本地的投资机构对于华大基因早有觊觎,但是华大一直没有将融资方面的需求。


而此次收购CG需要1.176亿美元,为了有足够的资金收购,华大集团旗下子公司华大科技首次向投资机构打开大门。


资本盛宴


2012年年底,华大科技开始跟投资人接触,数十家投资机构闻风而动,不想错过这个代表未来千亿市场的产业。


红杉资本、成都光控、盛桥资本、上海国和、开物投资、软银投资、深创投、景林投资等机构纷纷入局,成为了华大科技的首轮投资人,投资额13.98亿元。


据一名此前接触过华大科技的投资人表示,当时华大科技向投资人提出了双向对赌的协议,同时不允许投资机构有太多详细的调研。


但即便如此,也阻挡不了投资机构的热情。一些投资机构为了争取份额,建立与华大的关系,几乎每周往华大总部跑一次。另外一些投资机构,在华大科技以及之后华大医学的融资中,几乎每一次融资都积极增持,试图拿到更多份额。


不过据当时参与的一位投资人回忆,当时更多的投资机构更看好的是华大医学,相比科技服务,无创产前这块业务更具有想象空间,因此许多投资机构希望借由投资华大科技的机会获得之后投资华大医学的优先认购权。


2014年5月,华大医学融资时投资机构间的竞争比华大科技更为激烈,估值也是高的惊人。


当时一些投资机构收到了华大医学的募资说明书,在估值一栏中写着100亿,这个价格对于一般投资机构来说都不便宜。


一家知名投资机构的投资合伙人当时也专门从北京飞到华大的深圳总部,不过因为这样的高估值望而却步,最后该合伙人转而投资了另一家估值较低的基因检测公司。


2014年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与卫计委下发通知,叫停基因检测产品在临床中的应用,让正在进行融资的华大医学也面临了一定的危机。对于这样的黑天鹅事件,罗飞回忆称,当时松禾资本正在考虑是否要投资华大医学,政策的叫停让投资充满了不确定性。“在华大医学这个项目做决策前,我们一方面是看政策,另一方面也更多地去了解了这方面技术,了解最初无创产前最早的理论基础。”在考虑了几重因素之后,罗飞及其团队认为叫停只是出于对临床检测需要核准的要求,是暂时的,在几经商议之后,团队合伙人达成一致意见,仍然决定投资华大医学。这也是松禾资本到目前为止投过的估值最贵的项目之一。


2014年年底,受制于CG的竞争对手illumina对于检验试剂涨价等方面的影响,华大科技净利润在当年出现下滑,从9867.2万元下降至6485.2万元,同比下降 34.2%。原本华大科技在香港上市、华大医学在A股上市的两地上市计划不得不调整为将华大科技与华大医学整合为一个主体,并在A股上市。


具体的整合方案是:首先让华大控股、华大三生园分别将其持有的华大科技的股份评估作价对华大医学进行增资,认缴华大医学18.5268%的股份,华大科技与华大医学的估值比为1:3.11,2015年6月份,原华大科技的部分股东红土生物、荣之联、中小基因企业投资、天津高林等15家公司以换股的方式持有华大医学7.27%的股份。


在合并之后,华大基因又陆续引入了和玉高林、中国人寿、丰悦泰和等投资者,其中和玉高林以20亿元投资了华大科技与华大医学合并后的主体,估值作价191亿元,持有华大基因10.94%的股份,也成为了华大基因除管理层之外最大的机构股东。


不过并不是所有机构都认同这次合并。此前在首轮参与华大医学投资的上海景林投资在两家公司合并之时就将其持有的0.37%的华大医学股份转让给南海成长、华弘资本,从而退出了对华大的投资。


2015年12月华大基因申报上市,在经过了上市暂停、被证监会反馈意见59问之后,华大基因终于走到了上市这一步。


截至上市当日收盘,和玉高林持有的股份账面价值为7.04亿元,中国人寿持有华大基因股份账面价值1.76亿元,两者账面浮亏64.8%,若华大基因在此之后有超过11个涨停板,两家投资机构将收回成本,并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

 

华大基因的挑战


很多接触过汪建的人认为他身上有股“匪气”,像极了金庸小说中的黄老邪,聪明有趣,喜欢出奇招。


曾经和汪建有过接触的投资人表示,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汪建的朴素。“你很难想象作为华大基因的董事长,他和其他员工一样坐卡座。他对物质生活并不在乎,他更在乎的是基因测序在科研方面的贡献。”


如果按照上市当天的收盘价计算,汪建持有的华大基因32.51%的股份,身家达到近25.55亿元。然而汪建似乎对此并不太在乎。在汪建的字典中,将出生缺陷控制住,让过去难以治疗的疾病统统存进历史档案中,或许比市值增长更让他感到兴奋和有趣。


“华大是将文化做到最前面的组织,天生有一种用基因为老百姓做点事情的追求,这是我们最底层的东西。”尹烨说。他在华大已经工作了近16年。


然而,当华大基因成为一家公众公司之后,市场上的投资者将以更为全面、严格的要求看待这家公司的发展,华大基因的管理层在心存远方的同时,是否真的已经做好管理一家公众公司的准备?尹烨对《中国企业家》表示,华大基因要走自己适合的道路。“上个世纪的伟大公司只要产品好就可以了,所以才有了杰克•韦尔奇,而到了互联网时代,大家也不再提及高效人士七个习惯。而对于生命经济来说,我们会走自己适合的道路。我们的核心点是让华大基因的所有产品可接触,可提供。能做到这两件事,我认为其他努力都是值得的。”


值得一提的是,上市之前,华大基因引入了曾任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的张凌担任COO,东方花旗证券副总裁陈轶青担任华大基因CFO,这些外部血液或将为华大基因的规范化运作带来更多改变。


接下来,华大基因面临的挑战除了继续扩大无创产前、新生儿代谢等基因检测方面的渗透率,在肿瘤基因检测领域上取得突破之外,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命题是,如何让华大基因更加适应资本市场。


在媒体沟通会快结束时,当被问及上市后对于资本的态度是否会有所转变时,尹烨的回复简短有力,“你会看得见。” 



补充阅读:

“让各种货币自动为我们服务”

华大基因上市小史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郑淯心


没有“完整商业计划书”的融资


7月14日,华大基因登陆深交所创业板,这家公司被誉为“基因界的黄埔军校”。

华大科技和华大医学合并为华大基因并整体于A股上市,并不是一开始预定的架构。华大科技登陆港股,华大医学在国内上市,A+H股的架构是华大基因的初衷。


2013年,华大控股(华大基因为华大控股的上市公司,华大控股还包括基因库、研究院、华大农业等部分)准备推动子公司华大科技在港股上市,华大医学则在A股上市。一开始,华大控股想得很简单,港股上市进程更快。


上世纪90年代,汪建、杨焕明和于军为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创建了华大控股。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计划被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这在当时鲜为人知,中国并没有意向参与,是汪建等人自作主张地宣布“代表”中国加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并完成了其中1%的部分。


华大基因越做越大,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做到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10%)、水稻基因组计划、家蚕基因组计划、抗SARS研究等,利用基因测序技术服务于生育检测、疾病、农业等项目,在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发表的论文数比中科院和高校还多。慢慢也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尤其是在南下搬迁到深圳市盐田区后,盐田政府给予了各方面的支持。


基因测序需要测序仪和试剂,试剂属于耗材,测序仪厂商Illumina占据全球70%以上的份额。2010年华大基因买下128台测序仪后,Illumina随即宣布其配套试剂价格每年将涨价4%,直接造成华大成本上升。汪建感受到来自上游的掣肘,2012年决定反向收购美国测序仪上市公司的CompleteGe-nomics(以下简称“CG”)。华大基因需要为此笔交易支付约1.17亿美元,而华大基因从银行贷不到款,这成为了众多VC机构进入华大基因的机会。


盛桥资本董事长金保春和原红杉合伙人陈鹏辉都评价汪建像个诗人,他时时宣扬基因科技造福人类,对于资本很抵触。


汪建今年63岁,身体健康精神十足,住着租来的房子,两身速干衣倒着穿,没有独立办公室,记者在他的工位看到,座位下面拉了根线,晾着衣服裤子。工位旁边有两个吊环,他经常会和人比试谁的臂力好、吊的时间长。


他爱和人谈论养生,比如说把哪些水果组合榨汁,可以达到什么功效。有时候开会太忙,他就喝果汁代餐。


面对投资人,汪建的态度很强硬。收购CG时华大基因的资金缺口非常大,即便如此汪建曾直接让投资人滚出他的会议室。他认为资本是逐利的,而华大基因是在做造福人类的事情,他不愿意听到投资人和他谈投资回报。


而谈条款对于投资人是必须的,时任CEO的王俊(现已离开华大基因创办碳云智能)来负责融资事项。金保春是第二批尽调华大的投资人了,当时基因科学很多投资人还看不懂,专注于肿瘤临床检测的华大科技要价高,并且大多数投资人更看好华大医学做无创产前检测业务的前景。


这意味着融资对于双方都是艰难的。


当时光大控股医疗基金的董事总经理陈鹏辉极力推动华大科技的投资,他向记者谦虚地称是领导的功劳,在投委会之前他做了很多功课去说服投委会成员。

融资由陈鹏辉主谈,他谈下了很多优惠条款,比如对投资人的保障条款、首轮投资人享有对华大医学的优惠投资权等。


光大控股作为领投方投资四亿元,红杉资本投资两亿元。之后,盛桥资本、深创投等机构跟投。融资结束,华大科技都没有一份完整的商业计划书。

2013年,华大科技已经为赴港上市做了一系列的准备,比如找到了花旗银行、摩根士丹利作为承销机构。


陈鹏辉称,汪建也在成长,从一开始抵触资本到没有那么抵触。


尹烨的角色


2014年华大医学融资,这是华大控股进行第二次融资,据投资人说这是双方的意愿。


2014年2月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与国家卫计委办公厅官方网站,紧急叫停基因测序相关产品和技术在临床医学上的使用。时任华大医学总裁的尹烨迎来了艰难时刻。


华大医学主营无创产前检测。相比以前的羊水穿刺,该技术以血液检测基因组的方式判断胎儿是否为唐氏综合征。


2011年成立的贝瑞和康已得到君联资本投资,其创始人周代星拉来华大骨干之一高扬一起创业。这是华大医学主要竞争对手。无创产前检测作为基因学最广泛、可见营收的应用,在投资人眼中有较高价值。


尹烨对记者称,融资为了过冬。当时,他带头不领薪维稳。


与汪建性格不同的尹烨,在投资人中风评甚高,记者接触的每一个投资人都称尹烨是很有魅力的人,尹烨更懂得平衡和投资人的关系,但在华大医学融资谈价格的时候,尹烨坚持估值不降、不增加条款。不同于汪建直接让投资人滚出去,尹烨的说辞是“要不然您再看看其他项目”。


尹烨更年轻更有活力,他的时间排得更满,出差路上晚饭前后都会有电话会议,常常忙到深夜并且起床时间很早,他告诉记者睡觉时间也受基因影响,有人天生睡得少。他无时无刻不在普及着基因知识,自创电台“天方烨谈”,这是尹烨利用闲暇时间录的科普节目,主张说听得懂的基因科学,已经累计一千多万收听数。


尽管无创产前检测被叫停,华大医学业务停滞,但华大医学的估值并没有下降——100亿元。当时,基因科学在投资圈已经火热,好标的难找,更何况华大医学已经有明显现金流。


金春保向记者回忆当时认购股份的火热,很多首轮投资人放弃价格的优惠也要进入,直接打钱到账,最后超额认购,华大医学还将钱按比例退还给投资人。


然而,华大科技登陆港股,华大医学在A股上市的计划出现了问题。华大科技和华大医学的客户群体有重合,关联性较强,如果华大科技登陆港股,华大医学或不能上市。并且国家规定基因公司不能有外资存在,因此华大基因经历了一轮外资股东清退,并以高价回购股份。


华大控股最后决定,由华大医学全资收购华大科技,两家子公司合并,整体在A股上市。2015年开始进入IPO辅导期。


据董事金春保透露,深交所曾在华大基因未提交申报材料时进行现场调研,应该是希望华大基因能在A股深交所上市,当然深圳市政府肯定也希望华大基因能登陆深交所,留在当地。尹烨对这一说法回应称,我们在上市过程中的艰难一点没有减少。


为了上市,尹烨对记者称曾去证监会询问,如何能合规上市。


盈利的上市主体和巨亏的控股股东


2015年12月,华大基因开始在A股排队上市。


根据招股书,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度,华大基因营业收入分别为11.32亿元、13.19亿元、17.11亿元;其营业利润分别为0.54亿元、3.04亿元、3.82亿元。


华大基因主要有四大业务:生育健康类基因检测服务、基础科研类基因检测服务、复杂疾病类基因检测服务、药物研发类基因检测服务。其中生育健康类基因检测服务是华大基因的最核心业务,2016年该业务收入为9.29亿元,占比超过百分之五十。


华大基因在收购CG后,把技术整合消化,推出了自主研发的测序仪,2015年推出了BGISEQ-500,2016年推出了最新的BGISEQ-50。该产品是一款小巧的台式基因测序仪,华大基因测序仪项目负责人之一刘健曾介绍,BGISEQ-50在10小时可自动完成样本加载和测序,意味着速度更快。华大基因副总裁朱岩梅曾对记者称,这一设备更适合进入基层市场,它的发布将帮助华大基因在无创产前检测方面实现更多地区全覆盖。这被分析人士认为是与贝瑞和康争夺市场的一个手段。


汪建和尹烨都认为测序仪意义重大,是华大基因继续发展的必备一步。他们自豪地说全球只有三家公司可以生产测序仪,华大基因是其中之一,并且这让他们抵挡了Illumina的价格战。


有基因检测创业公司人士对记者称,大家对华大基因的测序仪还处于观望态度,售价相比于国外有优势,但具体的性能还要再考察。


证监会初审会的反馈意见多达59条、一万多字,其中包括;具体业务开展方式、数次融资重组过程是否合规等。华大基因给证监会的解释材料也达到了一千多页,近乎招股书页数的两倍。


在发审会上,发审委员仍然着重询问两者之间独立性情况,重组后2016年华大基因盈利三亿多元,而控股股东华大控股2016年亏损十亿元。


汪建并没有参与发审委会议,尹烨、CFO和两个保荐代表人参加会议。尹烨解释了华大控股可以将来自我盈利造血,华大控股下的华大农业有着小米、水产等产品,华大营养有优美达系列益生菌片,华大司法在做司法身份鉴定有营收等。


尹烨认为,华大基因以及华大控股业务条线多,才得以在基因产业爆发前快速发展。但有人说华大的业务大而全,每个业务都不深入。


“让各种货币自动为我们服务”


尹烨认为,华大基因能走到今天人是核心,“如果你真的想做,世界会为你让道”。华大基因人力资源总监李治平在招人的时候,也会把价值观、企业认同感放在第一位。


华大基因的高管有流失有补充。华大的高管辞职创办的企业有碳云智能、吉因加、诺禾致源等等,行内很多有知名度的企业是由华大离职者创办,它们的业务涵盖了科研测序、无创产前检测、肿瘤基因组、微生物基因组、基因大数据等细分领域,被称之为华创或者华小。对于高管的流失,尹烨称之为个人选择。


汪建对记者称,“我最讨厌竞争了,我最害怕竞争了,我们不跟人竞争我们谈的是为人民服务”。并在挂牌仪式中称,“老大就是老大,华大就是老大。”来来往往,汪建都是灵魂人物,华大人称汪是精神领袖,尽管他对具体事务不会参与过多。



汪建和万科前董事长王石私交甚好,王石数次为汪建站台,两人曾一起爬珠穆朗玛峰,王石让汪建先登,汪建保持了十分钟的年龄最大成功登珠峰的记录。王石目前任华大基因的独立董事。

据汪建以前同事称,在中科院的时候,汪建就因性格太突出得罪了很多人。汪建特立独行,但目标始终一致,为了在全中国和全人类把出生缺陷降下来。汪建在挂牌仪式上“承诺个人持有的股份至少5年不作减持,基因残疾类疾病不减少,我不但不减持,还将一直留在残联工作。”

谈及商业,汪建对记者称“先为人民服务,让各种货币自动为我们服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