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凯恩斯和马克思都没读懂的斯密经济学

2016-11-26 肖仲华 肖仲华开讲

 

有网友在直播间提问,说他始终搞不懂所谓“经济学第一定律dT> 0”到底是什么意思,想请我讲讲。要讲清楚这一问题,我们还得从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开始讲起。

1 斯密的经济学真谛

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是经济学的开山之作,中国人习惯将其简译为《国富论》,从这个简译就可以看出对斯密经济思想的误解和歪曲。如果只看书名,好像斯密的著作是讲国家如何富强起来的道理,但这并非原著主旨。如果一定要简译,我认为叫做《财富论》比较恰当。

关于斯密所讲的经济学真谛,大家都知道是所谓自由市场的运行机制,以及在市场机制下如何实现利己利他,并最终实现个人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今天的人们解读斯密时最常见和一般性的表述。其实,这种解读看似明确,实则掩盖了最重要和最本质的东西,即斯密想通过书名来明确表达的最基本的经济学真谛:财富的性质和增长的原因。

这个最基本的经济学真谛,也就是所谓的“经济学第一定律dT> 0”所要表达的东西。

2 关于财富的性质

关于什么是财富,其背后的问题其实是关于什么是价值。后来的人们解读斯密,说他有两种价值观,一种是所谓效用价值论,一种是所谓劳动价值论。实际上,真读懂了斯密,你会发现他根本就没有什么两种价值论,而是只有一种价值论,就是效用价值论。只不过,他并没有否认劳动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也是要素组合创造价值的贡献者。这种对价值创造的贡献不是全部,而是之一。

资本、劳动、土地和生产资料等要素组合到一起就能开展生产,创造出有用的东西,这个过程是价值创造的过程。但是,生产出来的东西是否真的有用,或者说这东西是否真的有价值,还要看他能否满足人们的需求。有人愿意出价买下这东西,这东西才算是有价值。有人愿意出价买下这东西,前提是这东西能够满足人家的需求。

需求的满足就是欲望的满足。欲望满足的哲学范畴叫幸福,经济学范畴叫利益、功利、效用。

所以,斯密讲财富的性质,其实就是讲价值论。在斯密的眼中,所谓财富,其实就是能够满足人们欲望和需求的商品所蕴含的效用价值。这是财富和价值的本质。这种本质是不需要用什么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区分来描述的,一切东西,有用就是有价值,没用就是没价值。

尤其要注意的是,一切东西,都不可能有统一大小的价值,有用还是没用,用处大还是用处小,因人而异。对你有用就是对你有价值,对你用处大就是在你的眼中价值更高。价值的这种本质决定了价值是一个完全主观的东西,根本不存在什么客观的价值或使用价值。

生产固然可以创造商品,商品固然可能满足人们的欲望和需求,但商品的生产只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之一,不是全部。能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阳光、空气和一切大自然的馈赠,能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一切自然和非自然的东西,其实都有效用,都有价值。商品的价值源泉固然来自生产,但生产活动是资本、劳动、土地和生产资料等要素组合的产物,并非单独由劳动创造。

尽管斯密说过,商品的价值离不开劳动,但斯密完整的价值创造理论是要素价值理论,而绝非什么劳动价值理论。在这一点上,马克思没有读懂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等人对价值和财富的理解,仅仅限于物质的层面,导致主观的效用价值论转向物质化的所谓客观价值论,这是对价值本质的颠覆,也是人类逐渐走向物质主义深渊的原因之一。

2 关于财富的增长

财富的增长一定是靠劳动生产吗?不是。劳动生产创造物质的产品,但未必是财富(一定要记住,有用才是价值和财富)。劳动生产创造出物质产品,可能实现财富的增长,也可能导致财富的减少。要理解这其中的奥妙就得先理解财富增长的原因和原理。

在斯密看来,财富之所以增长,并不是因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有多频繁或多高效,而是因为市场的神奇妙用。一切东西,到底有没有用,有多大用,既然取决于个体的人的欲望和需求,而且还因人而异,那么这东西到底值不值钱,值多少钱,应该由谁,又如何定价呢?斯密认为,有且只有市场才能完成这一使命。

市场的作用就是通过自由的讨价还价来定价,而且这种定价完全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买卖双方的欲望和需求,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在没有强迫的前提下,最终能够让买方以自己能接受的合理价格买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也能让卖方以自己能够接受的合理价格出售自己的产品,从而实现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价值,这就是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市场定价的背后,其实就是财富增长的原因。如果生产出来的商品,通过市场的定价能够以高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成交,这就意味着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价值得到了认可和实现,生产者通过交易实现了财富增长,消费者通过消费也实现了效用增长,从而实现了整体的财富和价值的增长。

生产活动是否真的创造了价值,是否真的实现了财富增长,这取决于市场交易的结果。如果资本、劳动、土地等要素成本高于市场交易的价格,商品生产者就是亏本,所生产的商品并没有实现价值的增值或者财富的增长。如果整个社会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本交易,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出现财富的负增长。

GDP就是一个全民财富和价值增长的概念。GDP只所以能够增长,原因并不在于生产的规模有多大或者效率有多高,而是取决于是否通过市场交易,把生产出来的东西变成了消费者买单了的消费品,也就是变成了消费者欲望和需求的满足,亦即效用的实现。只有效用实现了,才是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价值实现了。

所谓产品过剩或产能过剩,其实就是社会财富正在负增长的代名词。请记住斯密讲的财富是效用价值,不是物质产品本身,更不是那些严重过剩,根本没有人买单的商品。

理解了财富或GDP增长的真正原因,我们就能理解所谓劳动创造价值,或者生产就是创造财富的观点错得有多离谱。要知道,这种错误的认识正是当今世界物质严重过剩的根源所在。

3 关于市场的作用

前面已经讲了市场的作用,一是实现商品的定价,二是实现财富的增长。还需要补充一点的是,我们经常讲市场均衡,到底是什么均衡呢?

斯密讲的均衡是价格均衡,也就是前面说的价格形成机制。商品的价格是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这种讨价还价其实只关乎商品的效用,对买方而言是欲望和需求得到满足的效用价值实现,对卖方而言是出售商品的效用价值以获取利润的价值诉求。这其中并不关涉商品生产的规模和总量大小。

我们通常讲市场价格的变化能够调节供给和需求,其背后的原因在于价格的变化决定了生产者能否实现利润,也就是能否实现财富增长。(在这里顺便多啰嗦几句,如果生产者没有利润,本质就是财富不能增长。当一个社会普遍出现企业不赚钱,零利润或负利润的时候,其实就是社会财富在负增长。所以,我们不要骂企业家或资本家赚取利润是没良心,恰恰相反,他们越赚钱,就意味着社会整体的财富增长越多。至于这增长的财富如何分配,这是另一个问题,就不在这啰嗦了。)

如果生产者不赚钱或者亏本,他们自然就会停止生产,反之就会扩大生产,这种价格调节生产和供给的原理,其实有一个根本的前提,就是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我们通常说价格不仅调节生产和供给,还调节需求,这其实是不正确的。只要是真实的需求,其实是不可以调节的。无论价格高还是低,只要是生活必需,我们都得消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刚需。要知道,不是刚需的东西,不管有多便宜,需求也是很有限制的。所以,价格调节需求的说法并不可靠,调节供给,调节财富增长的速度倒是千真万确的。

斯密之后的经济学,把市场的价格调节作用无限放大,形成了所谓的“市场自动出清”的经济学定论。实际上,市场的主要作用就是我说的两点,实现商品定价和财富的增长,至于调节供需,并自动实现供需均衡,这是对市场作用的扩大化。

市场价格均衡并不一定意味着供给和需求总量的均衡,二者没有必然联系。把价格调节作用无限放大,其实是始自凯恩斯。尽管凯恩斯的理论是从否认“市场自动出清”入手的,但凯恩斯又创造了另外一套总量均衡的分析方法,其理论以总供给应该等于总需求的总量分析为基础展开。凯恩斯一方面否认市场实际的价格均衡作用,一方面又基于总量均衡的假设提出了所谓需求调节理论,认为所谓“三大心理因素”决定了社会总需求不足,所以政府应该出手干预市场,以刺激需求,从而拉动生产,实现经济增长,也包括实现供需总量均衡。

一个否认价格均衡的人,最终走向了总量均衡,这其实很悖论,很搞笑。

我认为,市场的作用就是商品定价和财富增长(或负增长),并没有什么总量均衡的功能或使命。总量均衡分析,除了给政府干预市场提供理论支撑,并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相反,会导致严重的通胀、市场混乱和经济过剩的危机。

一切复杂的理论,我们都可以用通俗的语言解读清白。所谓“经济学第一定律dT> 0”,其实是喜欢用数学来表达经济学知识的书呆子们干的事。道理没那么复杂,记住我说的两点,有市场交易才有真实的价格,只有通过市场交易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或负增长),没有市场就没有GDP及其增长,这就是所谓“经济学第一定律dT> 0”所要表达的经济学道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