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清理“低端人口”与“逆城市化”方向

2017-08-14 肖仲华 肖仲华开讲

北京开始着手清理“低端人口”,事是真的,但说法颇受争议。现今的社会有一个特点,凡事都不太认真思考和研究事情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反倒是一窝蜂关注远离事件本质的细枝末节。也不知道到底是舆论导向的原因还是一种群盲的表现,反正事实就这鸟样。几乎所有人都在对“低端人口”极尽挖苦讽剌之能事,没人想,更没人讲这事儿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


1 清理“低端人口”有没有错


清理“低端人口”这话有些糙,但理儿并不糙。如果换成清理“低端人才”,估计就不会有什么话说了。我猜想,写那新闻稿的记者和编辑,应该也在被清理之列吧,用词故意糙了些?

北京清理“低端人口”的目标很明确,北京总的人口规模要控制在2300万。具体清理指标都出来了:到2020年,东城区人口控制目标是77.4万,需要缩减13.7万;西城区控制目标是110.7万,要缩减19.4万;朝阳区控制目标是85.7万,要缩减25万;海淀区控制目标是312.6万,要缩减55万;丰台区控制目标是232.4万,要缩减36.9⋯⋯

除了人口控制目标,当然还有配套的企业搬迁,环境整治,生活配套设施的完善等一系列目标。总体的治理目标应该是减小北京的生态承载压力,重建宜居和生态北京。

客观地讲,北京作为一个城市,早已经不堪重负。交通和生态承载力,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以及水资源等自然资源配置的承受力,都已经支撑不了越来越庞大的人口集群了。

尽管我本人对北京的气候、生活环境与生态一百个不感冒,但中国人,尤其是北方人,几乎无不是以向北京移居作为人生最大目标的。自己去不了,孩子也一定要定居北京,似乎这才代表着高品质的生活。这种状况若不加节制,北京无疑会在不久的将来彻底变成一座“死城”的。

不管从哪方面看问题,北京开始控制和压缩人口规模,都是合情合理之举,这既是为了拯救北京这座城市,也是为留在北京和即将离开北京这两种人群的生活质量着想,无可厚非。


2 过分城市化的发展方向需要反思


与北京情况类似的超级大城市越来越多。这都是多年来将城市化与工业化、现代化划等号,过分强调城市在经济集约化、产业集群化方面的效率贡献,忽视城市生态承载力导致的后果。

我曾经写过《城市化的陷阱和骟局》,观点虽偏激,但思考问题的方向确是对的。西方300 多年才完成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我们在30年就完成了。但西方300年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并没有搞中国这样的“造城运动”,也从未像中国这样一个又一个地建设超级大城市。

如果城市化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不配套,如果一个农业大国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忘记了农业之根本,如果大量人口都过分集中于大城市,农村只剩下老弱病残,无论从产业结构看问题,还是从人口合理分布看问题,还是从土地的生态承载力看问题,都是大问题。

大量“低端人口”涌入城市,城市配套资源跟不上,教育、医疗和就业都不堪重负,城市出现大量的“北漂”和各种“漂族”,而农村又空芯化,土地荒芜,学校、医院、银行等社会公共服务在数量和规模上不断缩减。结果就是一头热死,一头冷死,城市和农村两头都出现严重的资源配置和各种社会发展问题。

形象点说,城市变成了巨大的鸡笼子,里面尽是些“宅男宅女”,交通拥堵不用说,街上连上个厕所都困难得要命。反过来呢,农村变成了荒草地,十里八村见不到几个人影。老人去世了,连抬棺材的人都很难凑齐了,这是不是现实状况啊?

如今的中国,城市化道路仍在继续,城市没有最大,只有更大。武汉刚刚就宣布要再建设500平方公里的“长江新城”,似乎大有把首都北京给比下去,让“大武汉”进入城市规模“世界之最”的架势。500平方公里的“长江新城”什么概念啊?老武汉已经够超级大规模了,再来个500平方,这全湖北省的人口都要集中到大武汉来居住吗?

城市化,尤其是超级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思路真的需要反思了。


3 新农村建设的大思路和大格局


最近几年,国家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而且卓有成效。别的不说,农村道路村村通,水库和农田整治,秀美乡村建设,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初见成效,有些基本完成,有些仍在进行中。前些年大家都没读懂政府为什么要这么干,有些经济学者还批评政府在没人的农村大规模投资是乱花钱,但现在回过头来看问题,中央政府的思路和意图似乎越来越清晰了。

我最近经常说,这界政府与过去不同的地方就是干的比说的多,先干再说,或者干脆就只干不说。媒体和学界通常都表现出反应要慢半拍,对政府的一些举措,过了好些天才慢慢反应过来。表现出来就是没明白过来时一通乱批,等明白过来又不好承认自己判断错了。我这人敢于认错,在农村建设这个问题上,我真的是到现在才基本读懂。

尽管我早几年前就写了《城市化的陷阱与骗局》,但并没有意识到政府在农村发展问题上的大思路和大格局已经启动并开始实施。现在看来,中央政府的确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而且方向和举措都基本是正确的。

道理很简单,农村建设好了,涌往城市的人口就会减少。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有钱人都住乡下的时代或许也即将到来。只要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如果再进行配套的户籍制度改革,城市人口回流农村就是很现实的问题了。比如我过去对定居农村最担心的就两大问题,一是交通不方便,怕影响城里的工作效率;二是用电不方便,因而生活起居包括洗漱都不方便。现在这些都不是问题了,我为什么不可以住在空气清新,食材有保障,运动又方便,安静而又安逸的农村呢?


4 城市化建设不能再“做大做强”了


从什么时候开始,“做大做强”就成了各地政府执政的目标,经济要“做大做强”,企业要“做大做强”,城市发展当然也要“做大做强”。

关于“做大做强”,我过去专门写过文章。其实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做实做好”而非“做大做强”。能“做实做好”自然就“做强”了,但未必要“做大”。“大”不等于“实”,也不等于“好”,更不等于“强”。事实上,越“大”通常越“虚”,既不好,更不强。比如最近暴露出问题的万达、乐视、融创等,够“大”吧,但大家看到的是“虚”还是“强”啊?

我曾经讲过德国的例子。人家德国制造是真的很牛很“强”对吧?但支撑德国制造的并非大牌奔驰、宝马,而是遍布德国各地2000多家“百年老字号”的中小企业。我还举过法国的例子,我的公司多年代理法国JECOMAX产品,一种核电事故后取样系统的调节阀。全世界所有核电厂都离不开这产品,牛得不要不要的。可人家就一家庭作坊式的小厂,坐落于法国里昂的一个小镇上,一家四口人就是全部员工。一年还要休假几个月,过三四个月才回复你的订单是家常便饭,但没办法,你得求着人家买东西啊。

企业的实力,不是靠“大”,而是靠“强”。这所谓“强”就是品质和不可替代性。“好酒不怕巷子深”这话中国人都会讲,但几个人真这么去做了呢?

城市的发展,重在功能建设,目标是自然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终极目标是宜居和幸福指数的提升。

任何事情都有个规模与效率匹配的问题,并非越大越好。你去美国也好,欧洲、日本也好,到底是喜欢纽约、东京那样的大都市,还是喜欢那些风景秀美如画,人间天堂般的小镇啊?

如果是前者,你的价值观可能已经完全被扭曲了。如果是后者,你才是一个正常的人,一个正常的生物啊。

所以,没必要对清理“低端人口”愤愤不平,多想想你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还想不想做“北漂”或什么“漂”,是住在空气清新的农村好还是住在鸡笼子里过“宅居生活”好。

我再说句不好听的话,你真在乎“低端人口”有歧视之嫌,请问你不愿意居住在农村,非要“漂”在大城市里挤生活,难道就不是歧视农村?


5 农村生活将不再困难


城里比农村好挣钱,这是农村人口涌往城市的原因。但是,这种状况正在改变,而且已经发生了大改变。

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城里真的比农村好挣钱吗?不是啊。农村里随便一个做泥工活的小工,一天就是几百元的收入,还请不到人。这是不是真事啊?

新农村建设是不是已经吸引了大批城市的建筑商和包工头回农村发展了?我一个亲戚,过去在武汉做空调安装,是安装队长。城里没多少活了,没办法回农村去,本打算开一个加油站。没想到朋友家装修,请他给帮忙安装空调。这一出手不得了,十里八乡都知道有个人从城里回来,空调安装技术好,活干得漂亮,都来找他安装。无心捡起了老本行,生意还火爆得不行。

我几天前在朋友圈秀“传说中的建宁黄桃”,那黄桃是真好吃啊。我就问身边的建宁人,这黄桃是怎么回事。不问不要紧,一问吓一跳。人家建宁种黄桃的,随便一家都是年收过百万。为什么?东西好啊。

农村不是没有发展空间。有没有发展空间,一者取决于国家的政策导向,二者取决于个人用心何处。国家的农村发展思路已经很清晰了,现在要的是生活在城里的各种“漂族”做出选择的时候了。

我就在想,等忙完了手头的事情,我或许就会选择去农村定居。也不打算做多大的事,种点非转基因的有机食材就行了。我相信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过上很惬意的生活的。

看世界要看大势,这是我的强项。中国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正在转向,“逆城市化”正在形成之中。此文供广大的年轻人,尤其是“漂”在城里的“宅居族”们参考。

 


欢迎收听本人公众号及语音直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