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互联网时代的城市治理新思维

2017-12-10 肖仲华 肖仲华开讲

北京清理外来人口的事,一直没敢讲话,因为实在是读不懂。就像三色幼儿园和煤改气等事情一样,最近的许多事情,都有那么点希奇古怪的感觉,都不太能读懂。今天在大街上听到两位送外卖的老哥谈话,很受启发,决定谈谈与清理外来人口相关的城市治理问题。

1 互联网经济改变了什么

作为经济学者,我喜欢观察和分析身边的一切经济现象,这已经是习惯了。从交谈中,我获取的信息是,送外卖的平均月收入在1万元左右。年轻人大约能挣到约1.2万,像二位老哥这样年龄五十多岁年龄偏大点的,也能挣到9千左右。我在同二位的交谈中明显能感觉到他们对这份收入的满意度,其中一位的原话是,我这个岁数的人,还能挣这么高的收入,当然很幸运了。

他用的是“幸运”这样的词。我很诧异,也开始思考。

假如没有互联网经济的到来,这所谓的“幸运”当然不太可能会有。毕竟送外卖并不需要太多的技能或特长,只需要勤奋、细心以及对自身和所承担工作有较强的责任心就够了。

今天的人们已经习惯了网上消费,一个手机就能走遍天下。就我本人的体会而言,要谈消费购物与生活的便利性,这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中国相提并论。只要是在国内,我基本不需要带钱包和银行卡,一部手机在手就可以了,衣食住行,全能通过互联网来解决,一切也都可以送货上门。

互联网是新技术,也是虚拟世界。但是,互联网经济却不完全是虚拟的,至少是所谓O2O模式。只有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才可能出现真正的互联网经济新时代,才能开创互联网生活的新模式。

互联网把世界缩小了,生产、物流、消费这种传统产业链的本质虽然没变,但依托互联网的信息快递和现代物流快递,已经大大缩小了生产和消费周期,尤其对基本消费品而言。

互联网缩小了世界,这话看起来简单,其实有不可小视的重大意义。

传统产业链的构建理念是所谓产业集群的打造,要求生产要素的供给、生产活动的展开、消费群体的集散,在地理上尽可能集群化,越集中就越有效率。这也正是所谓现代化必须以城市化为前提的原因。

在这种现代化的观念支撑下,似乎城市越大越好,越多越好。当互联网时代到来时,这样的观念还是正确的么?

今天,那些真正的商界或政界大忙人们,真的是天天坐在办公楼里办公么?当然不再是了。他们在满天飞。他们早上在纽约签约,下午可能在巴厘岛泡海水,晚上可能在中国的某个山庄别墅里饮酒,喝茶。

经常关注我的朋友应该知道,我每天不是在写文章,就是在讲座,还玩古玩,甚或还时不时出本书,或接受电视采访什么的,好像我应该是这世界上最清闲的人,没有正经的工作,天天混迹于网络世界打花时间的。我还真就是一个一年到头满世界跑的人,但我不仅有正经的工作,还有自己的企业,既做学问又经商,我就是在这种前提下坚持天天写文章搞讲座的。为什么我能做到这样子?

因为这是一个互联网经济的新时代。互联网时代并不需要一切作业都高度集中于某一地,某一点。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你都可以办公,可以处理商务和各种工作业务。

互联网时代正在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无论是产业还是人们的生活,是否必须高度集中才有效率?恐怕不是了。

所以,当互联网时代到来时,传统的产业集约化,社会城市化,城市集群化的观念,恐怕需要反思。

2 互联网时代的城市应该是什么样子

物理或地理上的城市化,其好处无非是集群化带来生产和生活的高效率,无论是要素的供给,还是生产活动的开展,亦或是人们的生活,都能集中进行,以确保快捷高效。

但是,城市化尤其是超级规模的大城市化,其弊端也日益显现。过度集中导致交通拥堵,已基本上完全损失了物流的效率,并严重影响了生产和生活的效率。此外还有雾霾、生活垃圾、水污染以及大面积伤害的火灾事故等一系列问题。

城市化无疑存在某些误区。过分强调人口集中、简单的城市化和片面的产业集群化,分明是在损失效率而非提高效率。

在现代互联网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提供了平台支撑的前提下,城市化的思路恐怕应该开始转型升级了。至少应该思考如下问题:

其一,是否应该从简单地强调人口集中度和产业集群化转向城市的特色化和功能化?

城市不应该是简单的大而全的人口集中区。就像今天这样,你走到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几乎都是大同小异,除了高楼大厦、工厂企业、居民区,就是车流和人流,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生活,几乎都没有什么不同。这个城市有的,另一个城市也肯定有。

在美国,谈金融就是谈纽约和华尔街,谈政治就是谈华盛顿和宾夕法尼亚,谈航空航天就是谈休斯顿,谈汽车就是谈底特律。这是什么意思?

这就意味着城市要有特色。不能像中国这样,一说金融街,上海有,北京有,然后是各大省会城市几乎全有。一说汽车,上海有,北京有,然后是全国各大省会城市几乎全有。一说钢铁企业,上海有,北京有,然后是全国各省也全都有。

城市没有特色,就意味着经济没有特色。到处都是大而全,做一样的事,生产一样的东西,然后是同质竞争。竞争的方式还不是强调特色和品质,而是在“做大做强”的口号下拼产量,最后就是导致严重的产能过剩。每一个城市都是人满为患,车堵人挤,无一例外。是不是这样啊?

城市和产业特色化,人口依托特色化来分流,相对区域化分散,生产要素和生活物资的供给借助互联网和现代物流技术来解决,这已经不是问题。这样做,才会提高生产和生活效率与质量。

其二,互联网经济的时代,什么产业最重要?

恐怕是交通和物流。要解决交通和物流的问题,就应该放弃大城市化的错误倾向,转向中小规模的城镇化和强调城市的特色。

今天的城市化和人口的高度集中,带来的问题其实远不止交通、污染和效率的问题,还有安全问题。火灾恐怕还是小事,一旦发生战争,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恐怕一颗导弹过来,整个城市就立马瘫痪。中国的城市几乎无不是以城市中心为圆心,通过一环二环三环四环向外辐射开来,只要有一颗导弹打到市中心,我敢断言所有的城市交通出口马上会被车流和人流堵死。

北京清理外来人口,大家有各种各样的解读,就是没有人从可能的战争方面来思考大城市存在的可怕甚或是恐怖的安全问题。

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除了控制人口集中度,更应该考虑城市交通的重新规划。以一个中心点向外辐射的城市规划模式还停留在两千年前的水平,与现代城市的功能需要太不配套。

第三,什么样的人应该留在城市里?

从城市的功能出发,真正应该留在城市里的人,恐怕不是坐办公室和在车间流水线工作的那些人,因为这些人都可能分散到城郊甚或乡下。道理很简单,互联网时代,你在哪里都是办公,不必挤在城里。规模化的企业和学校也可以搬到城郊或乡下,因为你在哪里都是生产和办学,并不因为地理位置而影响你的效率。

真正应该呆在城里的,应该是物流集散中心和物流从业人员。城市应该成为物流集散地,而非人流集散地。

第四,城市道路建设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功能?

现在的城市道路,设计出来基本是只能走车,不能走人,似乎根本不考虑单车和人行的需要,就好像这城市里除了机器,根本就没有人似的。

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对物流快递的巨大需求,而电单车或小摩的快递正是这互联网经济必需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电单车或小摩的快递,那些快递或外卖怎么送进拥挤不堪的居民小区啊?

如果我们的城市道路建设根本就不考虑电单车或小摩的行使的方便,甚至是禁止它们通行,这城市的功能恐怕会大打折扣。

3 解决北京等超级大城市的城市病应该有什么样的新思路

建立副首都是一个思路,但仅有这一点还远远不够。这副首都又出现大城市病怎么办?

首先应该对首都的城市功能进行明确的定位。到底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还是经济中心,不能再大而全了。

如果定位为政治中心,那就应该考虑文化单位和企业搬离首都,各大生产型企业和高校应该搬走。而且,副首都也不应该是多功能区,而应该划分为经济和文化两大功能区。

人随资源而流动,这是规律。功能区明确了,资源分配自然会分流,人自然也就分流了。

不管什么城市,不管有什么样的城市特色,基本的生活保障和交通物流都是必须的。所以,交通运输和物流业应该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

你去国外看看,到底是什么人生活在Downtown啊?是不是为城市功能服务的那些人?而真正的居民是不是生活在城市周边的各种社区或乡下自己的House里?

所以,清理外来人口是治标不治本。而且,清理掉的恐怕是一个城市里为大家提供功能服务的那些人。没有他们,城里人恐怕生活会变得很不便利。就像我问那两位送外卖的老哥,听说北京现在连送外卖的也不让呆在城里了,你们有危机感没有啊?两位老哥呵呵一笑,根本不相信这有可能。在他们看来,在今天这样的互联网时代,谁也离不开这送外卖和送快递的服务。

难道不是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