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问西东》话西东

2018-01-31 肖仲华 肖仲华开讲

最近的两个深度思想片很引人注目,一个是《芳华》,一个是《无问西东》。说是思想片,或许有些过分高看,但在如今的环境下,能有这样的电影作品上影,的确不容易,令人敬佩。言过其实一点,或许多少有些鼓励的意义吧。

我写过《芳华还是荒华》来评价《芳华》,一是对多年来终于有敢于触碰敏感时代的电影能上影表达敬意,二是对冯小刚欲言又止还多少夹带着眷恋情怀的表达作一个补充,看能否把冯导没有讲明白的东西再讲明白一些。

试图展现历史真实,试图完成对宏大历史背景下个体生命及其命运的展现应该是两部片子共有的追求,但《无问西东》显然要比《芳华》要宏大和纵深得多,同时也深刻和细致得多。

与《芳华》上影前的曲折相比,本为清华百年校庆而拍摄的《无问西东》在五年后才上影,足见其能够最终上影更为不易。不管怎么说,这两部电影的上影多少显露出了某种信号,某种意识形态方面的微妙变化。这是我不仅要看,还要写非专业影评的原因。

1 不问西东就是既西又东

“不问西东”来自清华校歌,原话是“立德立言,不问西东”,意思是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于学问。知识和学问没有国界,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都要包容并蓄。

1920年代的清华,是诗一样的清华。那诗可以具象到泰戈尔以及那些与泰戈尔并立一起的民国大师们,那诗既具象到清华学子表演西方歌剧,学西方语言和科学,也具象到王国维一类国学大师讲解国学。

一切美好的诗,无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1920年代的清华诗一样美好,好就好在清华能够教导学生要遵从真实的自己,遵从自己真实的内心。这其实回答了国人至今还没有弄明白的一个大问题:为什么而读书?

实科与文科,依据什么而选择?那时的清华并不会因为学生学业不好而简单粗暴地勒令退学,而是帮助学生想清楚自己内心最喜欢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然后遵从内心,以真实的自我去“无问东西”(不随波逐流),重新选择。

自民国以降,清华无疑是中国科学教育的圣殿。但是,1920年代的清华课堂上,老师们在讲《礼记》。“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儒者,听到善言,就互相告知,见到善行,就互相传示,有了名利就互相谦让,有了患难就同生共死)也被电影所记录。国学课一结束,接着就是外教的西方文学课。抗战时期的艰苦岁月中,西南联大也一如既往。电影如此再现当年的清华课堂,想表达什么,不言而喻。

基督教福音是整部电影的背景音乐,甚至还出现牧师教儿童传唱福音歌的画面,十分令人吃惊和震撼。与此同时,敌机轰炸下的佛教徒们施粥的场面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国难时期,人生苦短。但是,此时无论是清华师生还是社会大众,无论是华夏子孙,还是外籍友人,你所见所闻的,正是“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这些东西是什么?当然是人类的类属性,是普世情感和价值。面对这些东西,难道还需要问什么西东么?

2 要问西东就是不西不东

5060年代的清华,当然是要问西东的时代了。我每每看到那个时代的东西,总是有一种莫可名状的心绞痛。

战乱年代固然人生苦短,但你倘能见人间真情与正义,再苦短也不枉来人世。人间能有真情真义,有爱有善,终归是体味到了做一回人的滋味,再苦短也不白活,就如同剧中的富家少爷,清华学子,空军战士沈光耀。固然悲壮,壮则壮矣,教敬过父母,善爱过他人,也被人关爱过,如此人生,再短暂和悲壮也都是值得的。

最可悲的是运动年代那些人和事。同样是人生苦短,但短暂的人生中,体味到的更多是残酷的斗争,莫名其妙的折磨和悲惨,除了肉身的苦难,更有良知与良心的摧残。刘淑芬和李想,也都人生苦短。王敏佳的死过一回与陈鹏的少年脱发,都是对人生的阐释。都是清华学子,相对于1920和战乱年代的清华,是真与假,善与丑,正与邪,人与魔的对照。

影片没有表现运动时代的反帝反修、斗私批修和弘法批儒,但王敏佳莫名其妙成了“美蒋特务”已经足以表达要问西东的时代特征了。那是一个既反传统文化,更反当代西方文明的特殊时代,一个既不西,也不东的特殊时代。

当代清华学子处在商业时代的洪流之中,这当然是一种既不基于传统伦理底线,又不基于现代商业文明的商业化洪流。身在其中,概莫能外地变得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好在,这一代清华学子似乎还能有“尊从内心,不问西东”的反省与醒悟。

这当然是编剧和导演的匠心安排。今日真实的清华人到底如何,我前几天刚刚写了篇《清华的国宝,学界的熊猫:胡鞍钢教授》。

3 如今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不局限于清华,看今天整个的大学教育现状,大家莫不忧心忡忡。今天的大学学子们,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

政治学领域说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时代,经济学领域说是“后工业时代”,社会学领域说是“彻底堕落的时代”,公知们说是“后文革时代”。

不管是什么时代,只要凭良心和良知讲话,这的确是一个需要在教育和文化领域进行全面反思与梳理的时代。在所谓左与右,尤其是极左与极右的互搏中,我们看到了非常可怕的现象,那就是彻底否定一切的极端思潮不减,甚至变得越来越极端。要么西风压倒东风,要么相反,民国时期清华人所倡导的“不问西东”的精神已经荡然无存。

民逗们想要他们的理想国,正在彻头彻尾地批判和否定自己的祖宗,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红粉们虽然并不否定传统文化的概念,但事实上连什么是传统文化,什么是国学都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把当年那些不西不东的东西当作传统文化和国粹来宣扬。学界和思想界,没几个人真的能沉下心来做点真学问,混乱和浮澡得得一踏湖涂。

《芳华》和《无问西东》的上影,使我多少看到了丁点反思的希望。这是否意味着意识形态环境的变化,我不敢妄加猜度,但我真诚地希望这样的作品再多些,再大胆一些。

若真能遵从内心的真实,立德立言,无问西东,中国的大学就有救,中国梦才就可能立地成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