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黎智英的香港贡献:“烂人”与“烂人文化”

肖仲华 肖仲华开讲 2020-08-22
黎智英简历:1948年出生于广东顺德,小学肄业。1960年偷渡到香港。1981年创办佐丹奴服装厂,1990年创办壹传媒公司和《壹周刊》杂志。1995年创办香港《苹果日报》,2000年退出佐丹奴企业专营壹传媒及旗下《壹周刊》和《苹果日报》,并借壳香港百乐门出版集团上市。2003年,创办台湾《苹果日报》,2012年创办《苹果日报》电子版APP。
从黎智英的简历看,此人基本文盲,并无大智。黎智英偷渡香港23年后,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大潮来袭时适时创办了服装企业佐丹奴,靠大陆市场赚取了其人生的第一桶金。在香港回归谈判开始后,及时转向传媒业,为香港回归后掌握媒体话语权布局。这应该算是一种智慧,但这种智慧是黎的自身智慧,还是与英国港督政府在离开香港前实施的所谓“5万人埋雷计划”有关,我更倾向于后者。黎智英凭藉其媒体平台,走上了长期与中央政府和港府对抗,以“烂人”方式“乱港”的不归路,而且开创了与这种“烂人”相配的某种“烂人文化”。
  01
黎智英的“烂人”战术
自1990年《壹周刊》创刊之始,壹传媒系统就开始实施了一系列“烂人”战术,抢夺香港传媒市场,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壹传媒的“烂人”战术第一招:媒体娱乐化,记者狗仔化
《壹周刊》创刊号封面人物和刊首文章就是《许冠文:我想做总统》,表面娱乐化的背后其实有着鲜明的政治诉求和价值倾向。
此后的《壹周刊》为了吸引眼球,培养了一大批狗仔队,专门挖掘香港政治、经济和娱乐业的名人掌故,制造新闻噱头,为香港媒体的娱乐化和新闻记者的狗仔化立下了汗马功劳。比如半真半假地制造李嘉诚妻子早年自杀的噱头,以娱乐的方式报道出来。这固然令当事人尴尬,但当事人又不太好追究。追究显得有失风度,不追究又如剌卡喉,但读者却非常喜欢,毕竟平民百姓最喜欢对权贵故事茶余饭后。黎智英正是用这种剑走偏锋的“烂人”打乱拳方式在香港媒体界抢占了一席之地。
“烂人”战术第二招:低价倾销,打败竞争对手
凭借佐丹奴在大陆赚取的巨额财富,黎智英有底气在媒体界挑起价格战。1995年《苹果日报》创刊时,香港报纸平均每份定价是5港元左右,《苹果日报》一推出就定价2港元。这一招直接打垮了当时多家历史悠久的香港媒体,诸如《华侨日报》、《快报》、《香港联合报》等,抢战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使其报纸日销量达30万份以上。
2000年壹传媒借壳百乐门出版集团上市后,其股价一度高达144港元。凭藉股市圈钱具备了雄厚资金,其价格战愈加疯狂。2003年《苹果日报》进入台湾,创办台湾版《苹果日报》。当时台湾报纸每份均价15台币左右,《苹果日报》在台推出时直接定价5台币。
“烂人”战术第三招:参与博彩业,争取赌客读者群
澳门和香港博彩业的兴盛,与苹果日报对博彩业的大肆宣扬和鼓动不无关系,通过对博彩业的介入,壹传媒不仅赚取了巨大的利益,也培养了大批忠实的赌客读者群。
时至今日,港澳台的赌客们仍在吹捧壹传媒在博彩业上的巨大贡献。
“烂人”战术第四招:媒体语言的土俗化,制造所谓独立的本港语言噱头
港媒今天普遍喜欢使用似汉非汉的汉字,生造“呃”、“嘅”一类本港文字,这正是在苹果日报的引导下形成歪风邪气的。苹果日报自创刊之始就打出了每日一苹果,冇人呃到我(没人能骗我)!的创刊广告词,开启了不伦不类的土俗用字用语的时代。
在此基础上,还豢养了一批文人开始宣扬所谓香港文化,攻击中国大陆“冇文化”。
“烂人”战术第五招:从娱乐走向政治,成为街头政治吹鼓手,制造“革命”媒体的豪噱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革命大潮的到来,尤其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黎智英打造的娱乐媒体最终在“烂人”战术的漩涡中日渐走向了“娱乐死”的结局。《壹周刊》因没有读者而不得不停刊,《苹果日报》也倍受到冷落。随之而来的是壹传媒集团的经营巨亏,其股价也从高达144港元的水平一路下跌,最后跌成了每股不足1港元的“仙股”。
在黎智英此次被拘前,壹传媒的股价已经跌到了每股0.09港元,其经营收益更是高达-0.1444港元/股,净资产也只有0.2229港元/股,显然距离退市已经不远了。
壹传媒股价的暴跌并非黎智英开始走“革命”道路之后才出现,早在壹传媒借壳上市一年后,其股价就已经跌成了“仙股”。144元的天价只是昙花一现,一年后就开始暴跌,到2002年就已经“仙股”了。
应该说,在壹传媒“娱乐死”之后,为了挽救其退市和倒闭的命运,黎智英选择了走“革命”媒体的道路。“革命”的噱头巨大,赌赢了当然可能是一条辉煌的活路。当然,从目前情况看,这“革命”道路显然比“娱乐死”的道路更难走,更可能让壹传媒彻底死翘翘的“革命死”。
  02
“烂人”与“乱港”
黎智英到底是为了拯救他的壹传媒而决定放弃“娱乐死”转向“革命死”,还是因为其“革命”路线本就有某种外来资助,我们不得而知。从壹传媒多年来巨额亏损,在资不抵债的情况下仍然能向“乱港”活动捐出巨额款项的情况看,黎智英背后应该另有金主是大概率事件。
黎智英的苹果日报能够立足台湾,在整个港乱过程中,黎与台湾和美国部分政客打得异常火热,这似乎足以证明其背后金主到底是谁。
不管其背后有无金主以及金主是谁,壹传媒受到了投资者和股民的抛弃是事实。尽管此次黎智英被拘后,壹传媒股价上演了短暂的过山车行情,但这证明不了壹传媒受到了股民支持,否则就不会是过山车了。
壹传媒只有约26万股,黎智英本人持股比例高达71%以上,再加上其高管持股,真正的普通股民持股应该不到20%,即5万股左右。按0.09港元/股计算,大约就是4500万港元的市值。黎智英被拘后,其股价瞬间被拉升到1.8港元以上,然后又跌回到目前的0.4港元,为什么会上演这一出?
除去黎智英和高管持股,真正的流通股也就5万股左右,又是如此超低价“仙股”,只需要千万资金就能操弄这样的过山车行情,所以上演这一出一点都不奇怪。所谓黎智英演悲情剧拉股价套现割韭菜,所谓港人以投资壹传媒股票表达情绪,这些说法都是无稽之谈。从股市的逻辑看问题,或许有人认为黎被拘后,壹传媒可能被收购,这壹传媒反倒可能有救,于是有所吸筹。可当黎智英居然被很快保释出来,又开始在网上作妖时,人们发现事情或许没这么简单,于是又开始抛盘,这过山车行情就出现了。事情应该是这个样子才合逻辑。
不管黎智英出于什么原因操弄壹传媒从“娱乐死”转向“革命死”,其真实的表现就是使自己成了名符其实的“乱港”分子头目。从壹传媒的经营情况看,黎智英当然希望“革命群众”成为其传媒的忠实读者群,这种愿望或许部分实现了,但终归太小众,根本不足以支撑壹传媒继续活下去的。
在这种情况下,黎智英如果仍然没有醒悟或根本没有放弃“革命”的打算,那就只能说明一点,黎智英根本没有打算其壹传媒依靠市场图生存和发展,而是转向了政治投机,或至少是暗地里已将壹传媒出卖给了某个海外政治组织。壹传媒事实上已经变成了政治工具或“革命”工具,已经不需要靠市场经营来图生存了。
黎智英的“烂人”模式开始“乱港”,这是众目睽睽之下的事实。无论是昔日“娱乐死”模式还是今天“革命死”模式,黎智英这个小学肄业的文盲的确在香港的媒体和文化界导演了一系列闹剧,为“乱港”埋下了若干祸根,事实上也成为了最主要的“乱源”之一。
黎智英的传媒生涯和事业,没有给香港带来丝毫的社会进步与繁荣,而是制造了香港文化上日渐荒漠化,政治上日渐无政府主义,社会日渐撕裂,经济日渐衰落,这倒是事实。尽管不能说这一切都是黎智英的功劳,但黎智英的确是先锋人物,其功不可没。
  03
“烂人”与“烂人文化”
黎智英被拘后大打悲情牌,矢口否认自己是“港独”,还一把眼泪一把流的样子。
但是,黎智英在“乱港”上的言行可是有目共睹的,他多次公开叫嚣甚至是乞求美国干预香港事务,公开反党反政府,还组织和资助了多次暴乱事件。如果这些还不能证明他是“港独”,那应该是什么呢?算是叛国不?
香港的知识分子中,真正的明白人和学问人并不多。殖民时代留下的奴性和英治时期留下的崇洋媚外以及对大陆的傲慢和自以为是倒是充斥着香港的知识界与文化界。比如近年异常活跃,号称“香江第一才子”和“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陶傑(原名曹捷,原籍广西),其实就是个披着文化人外衣的港独分子,不见学识有多大,但见偏见有多深,亦见其崇洋媚外以及傲慢和自以为是有多严重。在香港知识和文化界,洋奴品性以及对大陆的偏见与傲慢其实比较普遍,而且从来都是流于文字,溢于言表。
相比之下,黎智英还真就算不上什么知识分子,毕竟一小学肄业的半文盲,能对历史和文化有多深的了解呢?这么一个人,居然混迹于香港传媒和文化界多年,甚至能左右香港传媒和文化界的前途与命运。为什么?
百年殖民的后果是严重的。祖宗的东西所剩无几,洋人的东西又吃得半透不熟,仅仅因为历史和地缘的原因而具备了某种区位优势,就敢于无视几千年文明和文化的存在,敢于与大陆叫板,无休止地闹腾。这其实就是一种夜郎自大。
一个半文盲居然成了香港传媒和文化界的领袖人物,在我看来,这其实应该是香港知识和文化界的耻辱才对。
香港出了问题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香港一切问题的底层,应该是文化出了问题。文化的背后,当然是传媒、教育诸方面存在问题。媒体充斥着不伦不类的文字和语言,而且正在向各级学校和整个教育领域漫延。如果不及时纠正,在不远的未来出现所谓独立的“香港文字”恐怕不是危言耸听。这意味着什么,不需要解释吧?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